《唐诗分类研究》求取 ⇩

前言………………………………………………………吴企明第一章 引论1

目录1

第一节 唐诗分类研究的历史回顾2

第二节 唐诗分类研究的意义和价值7

第二章 唐代的山水诗9

第一节 振迅激昂气机已动:初唐山水诗9

第二节 专以自然兴象为佳:王孟山水诗15

第三节 雄奇风貌与主观色彩:李杜山水诗21

第四节 承中有变与开拓新境:中唐山水诗26

第五节 衰飒景象与哀婉情调:晚唐山水诗39

第六节 中国古诗的审美典范:唐代山水诗的历史贡献43

第七节 结语46

第一节 王绩:唐代第一个乡村田园诗人47

第三章 唐代的乡村田园诗47

第二节 王孟储杜:盛唐乡村田园诗四大家50

第三节 多极演进:中唐乡村田园诗的新景观59

第四节 心仪盛唐 身老衰世:晚唐乡村田园诗的二重奏68

第五节 结语73

第四章 唐代的悯农诗77

第一节 灵敏的晴雨表:悯农诗的时代特征77

第二节 同情·揭露·自责:悯农诗的内容特征80

第三节 源远流更长:悯农诗的影响89

第四节 结语92

第五章 唐代的边塞诗94

第一节 健朗格调 明快节奏:初唐边塞诗95

第二节 浪漫气质 英雄精神:盛唐边塞诗99

第三节 慷慨意气 凝重心态:中唐边塞诗108

第四节 萧瑟景象 灰暗情绪:晚唐边塞诗115

第五节 结语120

第六章 唐代的送别诗122

第一节 纵剖·反逆·横向:送别诗的建构方式122

第二节 别一事万:送别诗的主要类别127

第三节 ××歌送××:一种特殊体式的送别诗135

第四节 柳酒水山月:送别诗的五大意象140

第五节 结语145

第七章 唐代的咏史怀古诗147

第一节 借古喻今与寄托怀抱:初盛唐的咏史怀古诗149

第二节 “伤今”意识的多方位折射:中晚唐的咏史怀古诗155

第三节 剪裁千古献当今:唐末四个“专职”咏史诗人161

第四节 结语163

第八章 唐代的咏物诗169

第一节 初唐咏物诗:以骆宾王为代表169

第二节 盛唐咏物诗:以李杜为代表174

第三节 中唐咏物诗:以白居易为代表183

第四节 晚唐咏物诗:以“二隐”为代表188

第五节 结语196

第九章 唐代的节令诗199

第一节 摄像人生:民情风俗的生动展现199

第二节 因节生感:情思意兴的真切抒写209

第三节 结语215

第十章 唐代的科举诗217

第一节 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十枝:赴举自述诗218

第二节 喜过还疑梦,狂来不似儒:登科抒怀诗221

第三节 人人皆爱春,我独愁花发:下第志感诗226

第四节 明日相贺日,应到曲江滨:送人赴举诗229

第五节 到处题前字,千人看不休:贺人及第诗232

第六节 下第子不耻,遗才人耻之:慰人落第诗235

第七节 结语239

第十一章 唐代的省试诗241

第一节 省试诗:崇诗风气催生下的宁馨儿242

第二节 五言律诗:省试诗的体式244

第三节 规范与非规范:省试诗的句数和用韵246

第四节 时事·成句·景物:省试诗的命题248

第五节 齐梁体格:省试诗的基本风貌251

第六节 诗赎帖:省试诗在进士科试中的重要地位254

第七节 务实抑华的鼓倡:省试诗受到的三次冲击255

第八节 结语256

第十二章 唐代的宫怨诗258

第一节 救弊寄怀:官怨诗大量涌现的若干要素259

第二节 从鳞爪看“全龙”:宫怨诗的丰富内涵263

第三节 恨影羡水:宫怨诗的精妙构思268

第四节 结语274

第十三章 唐代的酬谢诗275

第一节 礼貌原则:酬谢诗的基本套路275

第二节 运思奇巧 真情淋漓:酬谢诗撷英之一276

第三节 托物寓意 借题发挥:酬谢诗撷英之二280

第四节 结语282

第十四章 唐代的赠内诗284

第一节 夫贵妻贱 夫外妻内:赠内诗不发达的基本要素284

第二节 写水山井中 同泉岂殊波:李白的赠内诗286

第三节 庶保贫与素 偕老同欣欣:白居易的赠内诗293

第四节 结语298

第十五章 唐代的咏马诗300

第一节 从“昭陵六骏”说起:唐代的爱马、赏马风气300

第二节 托物抒怀:咏马诗的精神内核302

第三节 情真意深:咏马诗的人情味305

第四节 咏画马与咏真马:咏马诗的两大范型307

第五节 意在象先: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309

第六节 结语312

第十六章 唐代的咏杨妃诗314

第一节 祸国妖姬:杨贵妃形象之一315

第二节 无辜弱者:杨贵妃形象之二318

第三节 专情女子:杨贵妃形象之三320

第四节 结语322

第十七章 唐代的侠义诗324

第一节 力的搏动 气的磅礴:侠义诗的六大内容324

第二节 时代风尚 传统精神:侠义诗的滋荣土壤332

第三节 结语337

第十八章 唐代的哲理诗338

第一节 从“暗与理合”到“趣理两契”339

第二节 思索与体悟:从宇宙、社会到人生342

第三节 唐诗哲理美:多重合力的结晶345

第四节 结语347

第十九章 余论349

附录352

主要引用及参考书目352

后记357

1999《唐诗分类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浩逊著 1999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