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史 上》求取 ⇩

目录1

绪论1

第一编 中国原始宗教——我国宗教之起源1

第一章 原始宗教产生的根源2

第一节 原始宗教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2

第二节 原始宗教产生的根源4

一、认识根源4

二、心理根源7

三、社会根源10

第二章 自然崇拜、灵物崇拜与灵魂崇拜14

第一节 自然崇拜14

一、自然崇拜的特点14

二、自然崇拜诸形式16

第二节 灵物崇拜28

一、灵物崇拜的特点28

二、灵物崇拜的基本内容29

三、“四灵”问题31

第三节 灵魂崇拜33

一、灵魂观念33

二、丧仪与墓葬35

第一节 图腾崇拜39

一、图腾崇拜的产生39

第三章 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39

二、中国原始社会所见图腾崇拜的史实41

三、图腾制问题44

第二节 生殖崇拜47

一、生殖崇拜的内容47

二、原始生殖崇拜的两种形式48

三、原始生殖崇拜发展三阶段53

第三节 祖先崇拜56

一、祖先崇拜的产生56

二、祖先崇拜的基本内容57

三、祖先崇拜的发展阶段60

第一节 英雄崇拜65

一、英雄崇拜的基本内容65

第四章 英雄崇拜与偶像崇拜65

二、英雄崇拜的种类67

三、英雄崇拜的特点71

第二节 偶像崇拜73

一、偶像崇拜的产生73

二、偶像崇拜的基本内容75

三、偶像崇拜的历史地位77

第一节 中国原始宗教的基本特征80

一、多神崇拜与神灵的平等性及它的作用的个别性80

第五章 原始宗教向三代宗教的过渡80

二、崇拜对象的自然性、地域性和具象性81

三、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的群体性与现实性83

四、祭祀的直接性和功利性84

第二节 原始宗教向三代宗教过渡86

一、过渡的条件86

二、过渡的进程88

第二编 三代秦汉宗教——华夏传统宗教信仰的形成95

第一节 庶物崇拜继续发展96

一、日月的崇拜96

第一章 夏商周三代庶物崇拜与巫术96

二、星辰的崇拜97

三、自然山水的崇拜98

四、社稷的崇拜99

第二节 三代的巫术与术数100

一、巫觋101

二、卜筮102

三、周易八卦106

四、星占109

五、梦占111

第三节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与发展113

一、阴阳五行观念的起源114

二、邹衍的“五德终始”说117

第二章 三代的鬼神上帝崇拜与天命信仰120

第一节 尚鬼神120

第二节 祖先崇拜与祭祀制度122

第三节 夏商周的天神、上帝崇拜127

第四节 西周末期及春秋战国天命观念的变化与上帝鬼神崇拜的发展133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上帝崇拜与巫术146

第一节 上帝崇拜的几种形式146

一、郊祭与庙祭147

二、封禅148

三、祭五帝149

第二节 巫术与术数迷信的发展151

一、《月令》的天人感应思想151

二、五行相配的神秘系统153

第四章 两汉官方神学158

第一节 董仲舒的神学世界观158

第二节 谶纬神学的起源及盛行165

第三节 谶纬神学的内容170

一、天帝崇拜170

二、灾异感应171

三、谶语符命173

四、感生迷信176

第四节 《白虎通义》的宗教观178

第五章 三代秦汉宗教信仰的特点、作用及其影响185

第一节 宗教信仰的多层次性185

一、互容的多神崇拜186

二、繁多的巫术信仰188

第二节 宗教信仰的政治伦理化190

一、固化特权的官方神学191

二、强化宗法的祖先崇拜192

第三节 三代秦汉宗教对华夏民族宗教信仰的影响196

第三编 汉魏两晋南北朝宗教——道教的创立与发展、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佛道之间与佛道同传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205

第一章 道教的起源——东汉前206

第一节 道教的信仰根源——殷周时期尊天祀祖的宗教思想是道教多神崇拜的信仰来源206

第二节 道教的思想根源——道家哲学构成了道教思想理论的基础209

第三节 道教的法术根源——秦汉时期的巫术方伎是道教的法术根源214

第四节 道教组织的萌芽——战国秦汉时期的方仙道和黄老道219

第一节 《太平经》与太平道225

一、《太平经》是道教最早的经典225

第二章 早期道教——东汉225

二、张角与太平道230

三、黄巾起义和太平道的匿迹237

第二节 五斗米道的创立——符箓派的开端238

一、张陵的创教活动239

二、五斗米道的发展与张鲁政权242

第三节 《老子想尔注》252

第四节 《周易参同契》——丹鼎派的开端257

一、魏伯阳与《参同契》257

二、《参同契》的丹法理论261

三、《参同契》对后世丹法理论的影响266

第三章 道教的改革与发展——魏晋南北朝268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道教269

一、玄学、佛教对道教发展的影响269

二、三国时期曹魏、孙吴政权对道教的限制与利用271

三、道教与魏晋时期的士大夫274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道教教派277

一、五斗米道278

二、葛洪的道教理论体系与金丹道281

三、帛家道288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道派289

一、寇谦之的道教改革与北天师道290

二、楼观派294

三、上清派296

四、灵宝派303

第四节 道教神仙方术、养生与戒律307

一、神仙系统307

二、斋醮310

三、戒律313

四、方术与养生315

第一节 印度佛教320

一、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320

第四章 佛教与佛教的初传320

二、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325

三、佛教的分化与发展: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329

四、印度佛教的向外传播349

第二节 中国佛教的开端——东汉佛教351

一、佛教的初传352

二、佛教与黄老神仙方术356

三、汉代佛教的特点及其发展概况359

第三节 东汉时期传译的主要佛学思想362

一、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学362

二、支谶所传的大乘般若学367

第五章 佛教在同传统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中发展——魏晋佛教371

第一节 三国佛教371

一、魏地佛教372

二、吴地佛教374

三、支谦与康僧会译述的佛学思想376

四、援儒道入佛与最早的三教一致论380

第二节 两晋佛教383

一、佛教在玄风下的进一步发展383

二、六家七宗387

三、道安与慧远390

四、罗什及其门下394

第一节 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与南北学风398

一、南朝佛教398

第六章 佛教的隆盛与学派的兴起——南北朝佛教398

二、北朝佛教400

三、南北佛教的不同特点与学风401

四、僧官制度与世俗的佛教信仰401

第二节 讲经的盛行与学派的林立404

一、毘昙学派和俱舍宗404

二、涅槃学派405

三、摄论学派405

四、成实学派406

五、地论学派407

六、其他诸学派407

第三节 竺道生及其佛性论与顿悟说408

一、生平与著作408

二、涅槃佛性论410

三、顿悟说411

第四节 儒佛道之争与二武灭佛411

一、三教合一与佛道之争412

二、北魏太武帝灭佛414

三、北周武帝灭佛416

第五节 佛教艺术418

第四编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宗教——佛道的兴盛与宗派的确立、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传入、各教之间的冲突与融合421

第一章 道教兴盛时期——隋唐至北宋422

第一节 隋唐与道教422

一、隋唐诸帝与道教423

二、隋唐的道教管理体制426

第二节 全盛时期的教派428

一、上清派428

二、楼观派435

三、隋唐时期其他教派的行踪439

第三节 隋唐与北宋时期道教的神仙信仰、科仪及洞天福地442

一、神仙系统的最终完备442

二、科仪斋醮444

三、洞天福地446

第四节 道藏的编纂451

一、《开元道藏》——第一部道藏的编纂452

二、《大宋天宫宝藏》与《政和万寿道藏》456

三、《云笈七签》的编纂461

第二章 南方正一教的重振与北方新道派的产生——南宋、辽、金、元463

第一节 金、元王朝对道教的控制与利用463

一、金王朝对道教的管理和利用464

二、元朝对道教的控制和利用469

第二节 南方道派473

一、正一派473

二、上清派、净明派、紫阳派475

第三节 北方道派479

一、太一教479

二、大道教483

三、全真教487

第四节 古今道派概览495

第五节 道藏的编纂与焚毁道经事件499

一、金元两朝道藏的编纂500

二、元代两次焚毁道经的事件504

第三章 佛教的鼎盛与宗派的建立——隋唐五代509

第一节 隋唐佛教在帝王的支持下走向鼎盛510

一、隋唐诸帝与佛教510

二、译经与著述511

三、寺院经济与僧官制度512

一、传法世系与智?创宗514

第二节 天宗台514

二、调和与圆融的特点516

三、性具实相说518

一、传法世系与吉藏创宗520

第三节 三论宗520

二、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522

第四节 法相唯识宗524

一、印度渊源与学术传承525

二、玄奘取经与创立宗派526

三、唯识说与因明学528

第五节 华严宗530

一、传法世系与法藏创宗531

二、法界缘起论533

三、“立破无碍”、“会通本末”的判教理论534

一、东土五祖536

第六节 禅宗536

二、南北禅宗539

三、曹溪门徒543

第七节 净土宗546

一、历代祖师与宗派的创立547

二、净土经典与信仰549

一、三阶教551

第八节 其他各宗551

二、律宗553

三、密宗557

第九节 佛教艺术与中外佛教文化交流558

第十节 全盛时期儒佛道三教关系的新发展561

一、儒、佛、道三教融合的趋势562

二、三教之争与唐武宗灭佛564

三、五代十国政权的崇道抑佛与周世宗灭佛567

一、宋王朝与佛教569

第一节 佛教在由盛而衰的趋势中继续发展569

第四章 宋辽金元佛教569

二、辽金元佛教571

三、译经、刻经与佛教史学的发展574

四、度牒、帝师与僧官僧制577

五、内外融合的趋势581

一、禅宗583

第二节 佛教诸宗的演变583

二、净土宗584

四、华严宗586

三、天台宗586

五、律宗587

六、唯识宗588

一、道教对儒、佛的融合589

第三节 儒、佛、道三教的合流589

二、儒学与佛道的新关系591

三、宋儒对佛教的排斥592

四、宋儒对佛教的吸取594

一、伊斯兰教的兴起597

第一节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东传597

第五章 伊斯兰教的传入和初传——唐宋597

二、伊斯兰教的东传600

一、传入的时间603

第二节 伊斯兰教的传入603

二、传入的方式606

一、初期传播的范围613

第三节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初传613

二、初期传播的特征615

一、穆斯林的不断继续东来617

第四节 中原内地初传的一般状况617

二、东来穆斯林的留居和定居618

三、蕃坊、礼堂和公共墓地的建立619

四、蕃客穆斯林在中国的生活622

五、唐宋时期政府对内地穆斯林的态度625

一、初传的简单经过627

第五节 西北边疆初传的一般情况627

二、宗教信仰和活动情况630

三、维吾尔伊斯兰文化的伟大成就633

一、普传局面形成的原因636

第一节 普遍传播局面的形成636

第六章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普遍传播——元至明中叶636

二、普遍传播局面的形成640

一、穆斯林的名称及其构成644

第二节 普传时期的穆斯林644

二、穆斯林的身份和生活方式646

三、穆斯林的西学、华学和民族文化648

一、角逐局面的形成651

第三节 普传时期的宗教角逐651

二、西北边疆的宗教角逐652

三、内地中原的宗教角逐657

一、宗教信仰660

第四节 普传时期的宗教信仰、制度与活动场所660

二、宗教制度663

三、活动场所667

一、伊斯兰教法670

第五节 普传时期的宗教教法、礼俗与学术活动670

二、伊斯兰教礼俗673

三、宗教学术活动676

第一节 基督教的创立、基本信仰与教派679

第七章 唐元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679

一、聂斯托利派和景教碑684

第二节 景教在唐朝的传播684

二、景教的宗教教义688

三、唐朝景教流传情况691

四、景教的衰亡695

第三节 元朝的也里可温教697

一、元朝的景教698

二、元朝的天主教702

第五编 明清近代宗教——佛、道的衰微、伊斯兰教完善成型、基督教在华广泛传播、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709

一、明初的道教政策710

第一节 道教地位的削弱710

第一章 道教的衰微及其向民间的渗透710

二、短暂的显贵713

三、清代道教地位进一步衰落715

一、民间迷信色彩716

第二节 道教向民间的发展716

二、淫祀色彩720

三、封建伦理色彩722

一、道教神仙与民间传说724

第三节 道教对民间文学与传说的影响724

二、志怪神魔小说725

一、正一派张天师代相传袭726

第四节 明清道派与著述726

二、王常月的“龙门心法”与全真派“中兴”728

三、武当派730

四、丹法东派和西派731

一、明《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733

第五节 《道藏》的编纂733

二、明代《道藏》的分类和主要内容734

二、全国道教总会的成立739

一、清末民初政府对道教的政策739

第六节 近代道教的停滞739

第一节 佛教与政治741

第二章 明清佛教741

一、明王朝与佛教742

二、清政府与汉藏佛教744

三、经藏的刻印与佛教著述745

一、禅宗746

第二节 佛教各宗简况746

二、净土宗750

四、华严宗751

三、天台宗751

五、律宗752

第三节 三教合一与明代四大高僧753

六、唯识宗753

一、三教合一的思潮在继续754

二、云栖祩宏755

三、紫柏真可756

四、憨山德清759

五、蕅益智旭761

一、清代学者与佛教764

第四节 居士佛教的兴起764

二、杨文会766

第三章 近代佛教768

第一节 教门的衰落与佛学研究768

一、民国政府与佛教768

二、佛教组织与教学机构769

三、近代佛学的重要人物771

第二节 佛教革新运动776

第四章 中国伊斯兰教的完善成型(一)——明中叶至清末780

第一节 完善成型的条件780

一、大规模的传播过程基本结束780

二、回、维吾尔等民族共同体及其近代民族基本特征的逐步形成782

三、回、维吾尔等族社会稳定和民族经济的发展783

第二节 十个民族形式和两大系统的成型785

一、十个民族形式的成型785

二、两大系统的成型789

三、十个民族形式和两大系统的伊斯兰教发展的大体“同步”791

第三节 和卓——依禅势力的兴衰792

一、和卓——依禅势力兴衰的过程792

二、和卓——依禅崇拜795

三、麻札朝拜798

第四节 哈密王的宗教封建统治803

一、哈密王政教合一统治制度804

二、寺院和寺院组织机构的等级805

三、宗教管理系统和教职系统806

叶至清末808

第一节 回族等族伊斯兰教新特点的形成808

第五章 中国伊斯兰教的完善成型(二)——明中808

一、经堂教育的倡兴810

二、汉文译著活动的开展813

三、教派分化的开始816

第二节 三掌教世袭制向阿訇选聘制的过渡818

第三节 回族等族伊斯兰教宗教学说体系的建立823

一、信仰学说824

二、教道学说826

三、伊斯兰哲学827

四、伊斯兰道德伦理829

第四节 门宦教派、门宦制度、门宦学说的形成830

一、门宦教派的形成831

二、门宦制度的形成833

三、门宦学说的形成836

第五节 清真寺的普遍建修和建筑形式的成型838

第六章 中国伊斯兰教的复兴尝试和两大系统发展的更趋一致——清末至建国842

第一节 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环境的变化842

第二节 回族等族伊斯兰教的文化复兴844

第三节 伊合瓦尼和西道堂的创建848

一、伊合瓦尼的创建发展与分裂849

二、西道堂的创建853

第四节 维族等族伊斯兰教的复兴854

第五节 民国时期的伊斯兰教政策857

第六节 两大系统的发展更趋一致858

第一节 天主教耶稣会传入的准备时期860

一、基督教内部新旧教派之争与旧派东传860

第七章 明末清初基督教再次传入与传播860

二、方济各·沙勿略传教受阻864

三、范礼安在传教方针上的调整866

第二节 利玛窦的传教活动869

一、利玛窦费尽周折上北京869

二、利玛窦的传教方法872

三、利玛窦传教范围、教堂、教徒及著述877

四、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881

五、南京教案887

第三节 汤若望的传教活动893

一、明清之际其他重要传教士与传教活动893

二、明末清初汤若望的传教活动896

三、明末清初天主教教务概况900

四、中国天主教管理体制903

第四节 康熙年间的一场历法案906

一、历法案始末906

二、历法案结束后的传教活动912

第五节 康熙年间的礼仪之争916

一、礼仪之争的起因与实质916

二、康熙皇帝与罗马教廷的介入920

第六节 百年禁教及其他教案929

一、雍正年间的天主教929

二、乾隆年间的天主教933

三、嘉庆时代北京传教情况935

第八章 东正教在中国的传播937

第一节 东正教在教义、组织上的特点937

第二节 俄罗斯东正教在中国的传播939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的天主教复兴944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天主教944

第九章 近代天主教的复兴与新教的传入944

二、传教自由载入约法945

三、天主教修会再度来华947

四、天主教传教区域的发展950

五、罗马教廷与中国政府951

第二节 基督教新教教派的传入956

一、基督教新教教派及其与天主教的区别956

二、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开创时期(1807—1842)962

三、新教在中国的广传时期(1842—1907)972

第十章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990

第一节 义和团运动之后教会大发展的原因990

第二节 新教、天主教的发展情况998

一、新教在中国的发展998

二、天主教的发展概况1018

三、新教、天主教在华的社会事业1026

第三节 教会的自立与本色化运动1030

第六编 其他外来宗教、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民间宗教1041

第一章 其他外来宗教1042

第一节 琐罗亚斯德教(袄教)1042

一、琐罗亚斯德教的创立及其主要教义1042

二、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传播始末1043

第二节 摩尼教(明教)1046

一、摩尼教的创立及其核心教义1046

二、摩尼教在中国的流传过程1048

第三节 犹太教(一赐乐业教)1052

一、犹太教的创立及其教义1052

二、犹太教在中国的活动情况1053

第二章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1059

一、萨满教的产生与发展1060

第一节 萨满教1060

二、萨满教的基本信仰1067

三、萨满及其宗教活动1074

四、萨满教的特点1081

第二节 本教1084

一、本教的发展1085

二、本教的信仰1088

三、本教的巫师与巫术1091

第三节 东巴教1096

一、产生与发展的源流1096

二、东巴经与东巴1099

三、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1102

四、东巴教的特点1105

第一节 明教1111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形成1114

一、佛教的传入1114

第三章 藏传佛教1114

二、佛、本之争1116

三、汉印佛教之争1120

四、佛教的发展与中衰1121

五、藏传佛教的形成1122

第二节 藏传佛教诸教派1125

一、宁玛派1126

二、噶当派1130

三、萨迦派1132

四、噶举派1135

五、格鲁派1138

一、兼容并蓄的教义教法1142

第三节 藏传佛教的特点及作用1142

二、政教合一的寺院组织1143

三、灵魂转世的活佛系统1145

四、学僧晋升的学位制度1146

五、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1147

第四章 佛教、道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1149

第一节 佛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1149

一、藏传佛教在少数民族1149

二、小乘佛教在少数民族1154

三、大乘佛教在少数民族1158

四、少数民族地区佛教的特点1162

第二节 道教在少数民族的传播1162

第五章 中国民间宗教1170

一、从摩尼教到明教的演变1171

二、明教的基本信仰1173

三、明教发展概述1175

第二节 白莲教1181

一、白莲教的创立及其教义的演变1181

二、白莲教发展概述1184

第三节 其他民间宗教1190

一、无为教1190

二、八卦教(天理教)1194

三、大乘教1196

四、弘阳教1200

五、黄天教1202

第四节 中国民间宗教的特点1203

后记1209

1991《中国宗教史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友三主编 1991 济南:齐鲁书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