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论 1992》求取 ⇩

目录1

序言1

引论:关于“钱学”1

上编 钱学品格论3

第一章 钱学之“才”3

第二章 钱学之“学”〔上〕18

一 读书“消纳”说19

二 钱钟书对“学说”的审视24

第三章 钱学之“学”〔下〕35

三 钱钟书对“学派”的告诫35

(一)“累师”50

(二)“背师”52

(三)“不为师”53

(四)“到岸舍筏”55

四 钱钟书对“学风”的讽谕57

(一)“宗风”61

(二)“时风”66

(三)“胡风”71

第四章 钱学之“识”84

一 “识”概84

二 “有见”与“无见”之见88

三 “特识先觉”96

四 识趣106

第五章 钱学之“德”116

一 至德可师116

二 钱钟书论“立身与文章”130

三 钱钟书驳“文如其人”141

四 钱钟书辨“文德”157

五 “文章之德”与“真理之勇”165

第六章 钱学之“疑”175

一 不尽信“书”176

二 不尽信“史”191

三 不尽信“名”206

四 不尽信“吹”219

中编 钱学情境论239

第七章 “企慕情境”与“农山心境”239

一 “企慕情境”239

二 “农山心境”248

一 王国维的错误结论和钱钟书的驳议264

第八章 “悲剧之悲剧”与“围城心境”264

二 男女情爱与“悲剧之悲剧”276

三 《围城》:“悲剧之悲剧”286

第九章 梦境——人生愿望的潜逃所304

一 “因梦”与“想梦”307

二 “梦中不作伪君子”318

三 “或有梦来时”为“求通情境”331

第十章 钱钟书对诗文情境的开拓342

一 情境:在人生和艺术的契合点上343

二 悲剧情境与喜剧情境364

三 钱学魅力与诗文情境394

下编 钱学比喻论415

第十一章 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上〕415

一 钱钟书的比喻416

二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425

第十二章 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下〕432

三 “比兴”与“意象比譬”432

四 比喻“根本”说补论441

第十三章 比喻的想象、形象和拟象〔上〕453

一 比喻的想象453

二 比喻的形象462

三 比喻的拟象475

(一)“雷行相逐”——“喻于声”475

(二)“狝猴冠带”——“方于貌”477

(三)“拟海于心”——“拟于心”478

(四)“蝉翼为重,千钧为轻”——“譬于事”481

四 “拟象多方”释例488

第十四章 比喻的想象、形象和拟象〔下〕488

五 “以象拟象”与《锦瑟》诗510

(一)“比物论文”与“以诗说诗”510

(二)钱钟书评《锦瑟》519

六 “假象”与“实象”534

第十五章 钱钟书创比喻“两柄多边”说558

一 比喻的“两柄”559

二 “比喻两柄”拾例564

(一)水月喻564

(二)秤喻565

(三)跬步涓滴喻566

(四)日烛喻567

三 比喻的“多边”570

(一)镜喻两边573

四 “比喻多边”拾例573

(二)狗喻两边574

(三)下材喻两边575

五 比喻握柄执边之异同577

(一)柄同边异577

(二)柄异边同578

(三)同柄同边579

(四)异柄异边581

末编钱学方法论585

第十六章 “以实涵虚”的批评方法585

一 木屑竹头 不耻支离586

二 致曲钩幽 高瞻周览596

三 见树见林 以实涵虚605

第十七章 “一与不一”的辩证方法615

一 “相反相成”616

二 “一贯万殊”628

三 “有无相生”640

(一)“有闻无声”643

(二)“似有若无”647

(三)“返虚入浑”651

第十八章 “思转自圆”的思维方法655

一 “圆圈”:“否之否”与“反之反”655

二 “蟠蛇章法”与“阐释循环”660

三 “思转自圆”与“丫叉句法”672

第十九章 作为方法论的一篇序言689

一 《谈艺录·序》与“打通”说690

二 《谈艺录·序》笺释701

1992《钱学论 1992》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子谦著 1992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