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官文化与文学 先秦诗歌史的文化巡礼》
作者 | 陈元锋著 编者 |
---|---|
出版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42 |
出版时间 | 1999(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3282859X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315521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1
序 董治安1
导言 艺术文化与乐官文化1
一、艺术文化与乐官文化1
二、“六经”与两官文化4
三、“三礼”与乐官文化12
第一章 前商艺术文化14
第一节 原始文化的艺术-形象思维14
第二节 原始艺术文化的混融形态23
第三节 乐正后夔的真相30
第四节 瞽瞍杀舜的隐情36
第五节 原始艺术活动中的其他乐官43
第二章 殷商巫官文化47
第一节 “殷人尊神”的宗教精神47
第二节 “殷人尚声”的艺术精神52
第三节 诗的化石:《候人歌》与《燕燕歌》58
第四节 殷代巫官文化的兴衰63
第一节 “周人尊礼”的宗法精神66
第三章 西周乐官文化66
第二节 “周人尚臭”的宗教精神70
第三节 西周乐官文化的确立75
第四节 乐官的职能79
一、教育职能:诗乐习礼79
二、典礼职能:赞礼肄业81
三、政治职能:诵诗讽谏83
四、生产职能:省风知气84
五、创作职能:审音辨诗86
一、声歌重于器乐90
第四章 《诗经》:乐官文化的范本90
第一节 以声乐为主导的歌诗演化序列90
二、作歌、作诗、作诵97
三、诗、乐、舞初分99
四、舞容、舞曲、舞诗107
第二节 《诗》之“声用”与“义用”111
一、“声用”先于“义用”111
二、“六诗”:《诗》之“声用”114
三、“乐语”:《诗》之“义用”126
四、由“六诗”到“六义”:赋、比、兴新义的发生129
第三节 以德礼为依归的宗法完善模型132
一、艺术与文化同形132
二、礼乐相须以为用134
三、德为乐之本135
四、“德音”之谓乐137
五、“变风”、“变雅”:《诗经》中的不和谐音139
第五章 春秋战国:乐官文化的解体142
一、礼义废而乐崩143
第一节 乐官文化的解体143
二、王官失业而乐乱146
三、《诗》亡而《春秋》作148
四、古乐衰而新乐兴149
第二节 诗乐的分离153
一、器乐的独立与声乐的发达154
二、《诗》的教习157
三、行人赋《诗》与诸子引《诗》160
四、“诗言志”与“思无邪”163
五、乐家传《诗》与诗家传《诗》165
第六章 楚辞:巫鬼文化与礼乐文明的交融169
第一节 楚文化的原始巫鬼精神170
一、楚文化与商巫文化171
二、重巫崇祀与狂歌酣舞180
三、楚文化与周礼文化184
第二节 屈原的巫史文化背景186
第三节 巫史之诗与瞽矇之歌:《楚辞》与《诗经》194
一、巫师的丰采:小巫见大巫195
二、理性光辉与感性芬芳198
三、巫祭仪式与神话-巫术思维201
四、“比兴”之辞与原始意象205
五、诗人“风议”与骚人“抒情”212
第四节 楚辞的艺术形态与诗乐合离217
一、楚风乐舞217
二、楚诗源流221
三、《九歌》、“二招”的音乐歌舞特征223
四、《离骚》、《九章》的散文化倾向229
主要参考书目237
后记241
1999《乐官文化与文学 先秦诗歌史的文化巡礼》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元锋著 1999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先秦两汉的制度与文化
- 1998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 先史文化
- 1978.12 雄山閣
-
- イギリス文学巡礼
- 1991.12 英友社
-
- 千帆发轫 先秦著名文学家巡礼
- 1999 北京:西苑出版社
-
- 西方文化艺术巡礼
- 1998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 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
- 1995 历史教学社
-
- 先秦文化史
- 1929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 先秦文化史
- 1992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 食品选购400问
- 1999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先秦两汉考古与文化
- 1999 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 服装文化巡礼
- 1992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
- 1995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先秦文化史论集
- 1995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