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 1949-1999 第2版》求取 ⇩

第一章“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1966)1

第一节建国初期的蓬勃发展2

概况2

1 标志与特点2

2 主要艺术成就5

3 值得重视的影片6

4 存在的问题7

5 全国开展对《武训传》的批判8

重点介绍几位导演艺术家及其代表作11

1 凌子风、翟强及其《中华女儿》11

2 王滨、水华及其《白毛女》16

3 石挥及其《我这一辈子》22

4 成荫、汤晓丹及其《南征北战》27

第二节1956年前后的发展32

概况32

1 酝酿过程32

2 电影创作情况36

3 艺术特点37

4 值得重视的影片40

5 反右派斗争42

重点介绍几位导演艺术家及其代表作45

1 郭维及其《董存瑞》45

2 桑弧及其《祝福》49

3 王苹及其《柳堡的故事》53

4 吕班及其《新局长到来之前》57

5 汤晓丹及其《不夜城》61

第三节1959年达到50年代的高峰65

概况65

1 献礼片的准备65

2 标志66

3 艺术特点69

4 存在的问题69

5 值得重视的影片70

重点介绍几位导演艺术家及其代表作72

1 郑君里及其《林则徐》72

2 沈浮及其《老兵新传》78

3 水华及其《林家铺子》83

4 王炎及其《战火中的青春》88

5 王家乙及其《五朵金花》92

第四节一个未能成形的电影创新高潮(1961年6月——1963年12月)96

概况96

1 政策的调整96

2 电影理论的发展97

3 电影创作的发展98

4 值得重视的影片100

5 毛泽东主席两个批示的发表103

重点介绍几位导演艺术家及其代表作104

1 谢铁骊及其《早春二月》104

2 崔嵬及其《小兵张嘎》112

3 李俊及其《农奴》119

4 谢晋及其《舞台姐妹》123

5 郑君里及其《枯木逢春》128

第五节“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小结131

“十七年”电影创作中值得借鉴的方面132

1 现实性与时代感132

2 注重人物形象塑造134

3 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135

4 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创造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136

“十七年”电影创作中存在的问题137

1 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138

2 没有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138

3 很少借鉴国外电影的艺术成就139

4 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没有展开139

第二章“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1966——1976)140

第一节 “文革”的酝酿140

第二节 《纪要》的发表及江青对中国电影的全盘否定143

第三节 “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及样板戏电影的摄制“经验”147

第四节 故事片的创作情况151

第三章“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6——1989)158

第一节 “恢复时期”的电影创作情况158

第二节 第一次创新浪潮162

第三节 “新时期”有关电影本性问题的讨论169

第四节 老导演的新成就176

第五节 中年导演的成熟200

第六节 青年导演的崛起229

第七节 多元化的追求243

第八节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250

第四章九十年代中国电影概况(1990——1999)263

后记285

1996《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 1949-1999 第2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舒晓鸣著 1996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