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育种 从三系、两系到一系》求取 ⇩

目次1

1

前言1

第一章 水稻杂种优势的理论1

1.1 杂种优势的概念与表现1

1.1.1 杂种优势的概念1

1.1.2 杂种优势的衡量指标2

1.1.3 杂种优势的表现4

1.1.4 杂种优势表现的组合间和性状间差异及相关性7

1.1.5 结语10

1.2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11

1.2.1 细胞核内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12

1.2.2 细胞核内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14

1.2.3 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作用14

1.2.4 结语15

1.3 杂种优势的生理生化基础及优势预测15

1.3.1 同工酶15

1.3.2 光合作用特性17

1.3.3 呼吸作用和光呼吸18

1.3.4 根系活力及吸肥特性19

1.3.5 干物质积累、运转和分配20

1.3.6 对逆境的抗性21

1.3.7 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22

1.4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25

1.3.8 结语25

1.4.1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26

1.4.2 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27

1.4.3 结语29

1.5 展望29

参考文献30

第二章 水稻雄性不育机理35

2.1 雄性不育系的外部形态和细胞学35

2.1.1 稻的生长周期与花器结构35

2.1.2 雄性不育系的形态特征36

2.1.3 雄性不育的细胞学37

2.2.1 植物雄性不育分类概述44

2.2 雄性不育的分类44

2.1.4 结语44

2.2.2 水稻雄性不育的分类46

2.2.3 结语48

2.3 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特征48

2.3.1 物质运输和代谢48

2.3.2 能量代谢49

2.3.3 蛋白质50

2.3.4 氨基酸含量52

2.3.5 酶的活性53

2.3.6 内源激素57

2.3.7 质体基因和产物58

2.3.8 核基因及其产物60

2.3.9 结语61

2.4 雄性不育的遗传理论62

2.4.1 三型学说62

2.4.2 二型学说64

2.4.3 多种核质基因对应性学说64

2.4.4 通路学说64

2.4.5 亲缘学说65

2.4.6 Ca2+-CaM系统调控假说65

2.4.7 生理调控假说68

2.4.8 结语68

2.5 展望69

参考文献70

第三章 三系法品种间杂交稻76

3.1 三系的研究及配套应用76

3.1.1 三系选育的历史76

3.1.2 杂交水稻的推广和效益78

3.1.3 杂交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0

3.1.4 结语81

3.2 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的选育82

3.2.1 水稻雄性不育株的来源82

3.2.2 水稻雄性不育株的育性鉴定82

3.2.3 水稻雄性不育的主要类型83

3.2.4 细胞质对杂种一代表现的影响85

3.2.5 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选育标准86

3.2.6 水稻三系之间的相互关系87

3.2.7 水稻雄性不育系转育的基本方法88

3.2.8 几个不同质源不育系的选育89

3.2.9 结语95

3.3 水稻野败型恢复系的选育96

3.3.1 野败型恢复基因的遗传96

3.3.2 优良恢复系的标准98

3.3.3 水稻恢复基因的分布98

3.3.4 恢复系选育的方法99

3.3.5 浙江省应用的几个主要恢复系101

3.3.6 结语102

3.4.1 强优组合的选配原则103

3.4 杂交水稻新组合103

3.4.2 杂交水稻组合的命名方法104

3.4.3 为浙江省粮食生产作出重大贡献的部分组合105

3.4.4 部分强优势杂交组合105

3.4.5 结语111

3.5 杂交水稻的主要栽培技术111

3.5.1 因地制宜选择组合111

3.5.2 培育分蘖壮秧112

3.5.3 合理密植,确保足够有效穗113

3.5.4 科学施肥116

3.5.5 水分控调118

3.6 杂交水稻的主要制种技术119

3.5.6 结语119

3.6.2 确定播种差期的方法120

3.6.1 花期相遇的标准120

3.6.3 建立高产的群体结构124

3.6.4 花期预测和调节125

3.6.5 提高异交结实率129

3.6.6 结语130

3.7 水稻三系的提纯复壮130

3.7.1 三系混杂退化的表现和原因130

3.7.2 三系提纯的方法和程序131

3.7.3 三系提纯的主要技术环节135

3.7.4 结语136

参考文献137

3.8 展望137

第四章 两系法杂交稻140

4.1 植物的光周期与光周期诱导不育现象140

4.1.1 植物光敏色素的发现140

4.1.2 水稻的光周期现象141

4.1.3 光周期诱导植物雄性不育现象142

4.1.4 结语143

4.2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及其意义143

4.2.1 农垦58S的发现143

4.2.2 农垦58S的基本特性143

4.2.3 光敏核不育水稻发现的意义144

4.2.4 具育性转换特性的核不育材料的命名变化145

4.3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生态146

4.3.1 光周期作用146

4.2.5 结语146

4.3.2 温度效应及光温互作151

4.3.3 特定温度下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敏不育特性155

4.3.4 温度敏感期与敏感临界温度156

4.3.5 营养生长期光温条件对育性转换的影响160

4.3.6 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162

4.3.7 结语163

4.4.1 光敏雄性不育的遗传类型164

4.4.2 育性分离模式164

4.4 光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的遗传164

4.4.3 光敏雄性不育基因的等位关系170

4.4.4 光敏雄性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定位171

4.4.5 光敏不育性与发育感光性的遗传关系177

4.4.6 结语178

4.5 两系法杂交稻的选育179

4.5.1 光敏不育系的选育179

4.5.2 光敏不育系的鉴定187

4.5.3 两系法品种间杂交稻的选育189

4.5.4 两系法杂交稻制种技术191

4.5.5 光敏不育系的繁殖技术192

4.5.6 光敏不育系的原种生产195

4.5.7 结语196

4.6 化杀法两系杂交稻的研究197

4.6.1 水稻化学杀雄剂的研制197

4.6.2 主要化学杀雄剂的作用机理198

4.6.3 化学杀雄法利用杂种优势的优越性202

4.6.4 大面积应用化杀法制种的限制因素204

4.6.5 化学杀雄制种的基本指标和技术要点206

4.6.6 主要化杀杂交组合209

4.6.7 结语211

4.7 展望211

参考文献212

5.1.1 类型分化220

5.1 亚洲栽培稻类型的分化220

第五章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220

5.1.2 籼粳亚种的分类方法221

5.1.3 结语223

5.2 广亲和性品种的筛选与鉴定224

5.2.1 籼粳杂交亲和性现象224

5.2.2 广亲和性品种的鉴定与筛选224

5.2.3 结语228

5.3 广亲和性的遗传228

5.3.1 籼粳杂种F1不育的遗传理论228

5.3.2 广亲和基因的遗传及基因定位229

5.3.3 现有广亲和性品种的遗传分类234

5.3.4 结语235

5.4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236

5.4.1 籼粳杂种优势的间接利用236

5.4.2 籼粳杂种F1的直接利用237

5.4.3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生产利用的限制因素及其对策243

5.4.4 结语245

5.5 展望246

参考文献246

第六章 一系法杂交稻251

6.1 无融合生殖概述251

6.1.1 无融合生殖概念251

6.1.2 无融合生殖的类型252

6.1.3 环境条件对无融合生殖的影响256

6.1.4 无融合生殖在进化中的地位258

6.1.5 无融合生殖的遗传机制259

6.1.6 结语259

6.2 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261

6.2.1 无融合生殖在固定水稻杂种优势中的作用和必须具备的条件261

6.2.2 开展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基本思路262

6.2.3 获得水稻无融合生殖材料的途径264

6.2.4 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现状266

6.2.5 结语269

6.3 展望270

参考文献270

索引275

1994《杂交水稻育种 从三系、两系到一系》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孙宗修,程式华主编 1994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