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印度》求取 ⇩

插图1

印度洋概观1

第一节自然环境1

(一)印度洋的地理形势1

附篇1

(一)人为的疆域1

目录1

第一章地理1

第一节 疆域1

(二)自然的形势2

(一)山地2

第二节 地势2

(三)平原3

(二)印度洋的自然现象3

(二)高原3

第三节 山系4

(一)北境诸山脉4

(三)印度洋的气象4

(二)西高止山脉5

(四)东高止山脉5

(三)南部山地5

第二节 民族分野6

(一)印度洋西北的民族6

(三)印度河6

(二)布拉马普得拉河6

(一)恒河6

第四节 江河6

(一)「滥」7

第五节 「滥」和海潮地7

(四)南部的江河7

(二)海潮地8

(二)东南印度洋的住民8

第六节 气象9

(一)气侯9

第三节 经济资源10

(一)东部及东北部的资源10

(二)雨水10

(一)克什米尔盆地11

第七节 内地形胜11

(二)印度洋西部地区的资源12

(二)中部山川12

(三)印度斯坦13

(一)概观14

第四节 群岛和要港(上)14

第八节 边疆风景14

(一)极北边境14

(二)东印度洋群岛15

(二)西北边境15

(三)安达曼群岛16

(三)藏印边境16

(四)中印孔道17

(一)尼科巴群岛18

第五节 群岛和要港(中)18

(五)东北边境18

第九节 海岸与港湾19

(一)海岸19

(二)中部印度洋的群岛20

(二)港湾20

(三)西部群岛和要点21

(一)锡兰21

第十节 鸟屿21

(二)印度洋诸岛22

第六节 群岛和要港(下)23

(一)非洲东岸及其岛屿23

第十一节 地质和生物24

(一)地质24

(二)毛里求斯和留尼汪25

(二)植物25

(三)动物26

(三)南印度洋上的基地27

(一)历史上的都会28

第七节 锡兰岛28

第十二节 印度的重要城市28

(一)自然环境29

(二)都市和乡村30

(二)社会和民族运动31

(三)恒河流域的大都市32

(三)财政和经济32

(四)印度半岛上的大都市33

(一)印度锡兰沿海的主要港市34

第八节 海上交通的枢纽34

(五)印度河流域的大都市35

(六)保留印度土风的都市36

(二)伊朗湾和英印连络36

第二章民族与民族史37

第一节 概说38

(一)印度的人种38

第九节 马达加斯加38

第二节 印度的民族38

(一)自然形势38

(二)民族分布39

(二)最古的原住民及其近况39

(三)战略和经济价值40

(四)重要都市42

第十节 印度洋的历史43

(一)古代的印度洋43

(三)印度雅利安族43

(四)达罗维茶族44

(二)中日两国的南洋故事45

(五)藏缅人和混血民族45

(三)三保太监的印度远征46

(六)塞克人和回教徒46

(四)阿拉伯人的活动47

(一)印度民族的黄金时代47

第三节 印度民族史要47

(五)西洋各国的争霸48

(二)北方民族的印度王朝49

(三)回教徒的统治时代50

(六)英美两国对印度洋的经略50

结语印度和印度洋的前途51

(四)近代的印度民族52

(一)生活的四个时期56

第四节 奇风异俗56

(二)净法的仪式58

(三)刹帝奇俗63

(四)早婚——幼年结婚64

(五)幼女的虐杀67

(六)帕尔达(深闺禁闭制度)68

第五节 娱乐游艺69

(一)吠陀时代的娱乐69

(二)六十四艺71

(三)现代的趣味和娱乐73

(1)美术73

(2)工艺76

(3)音乐76

(4)舞蹈78

(一)甘地先生80

(5)其他趣味与娱乐80

第六节 印度民族领袖80

(二)尼赫鲁先生83

第三章政治85

(一)概论85

第一节 英国的印度统治史85

(二)东印度公司之创设87

(三)普拉西的战捷89

(四)土兵大叛乱92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95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98

(一)概论102

第二节 英国本国的印度统治机构102

(二)印度大臣104

(三)顾问团105

(四)驻英印度高等事务官105

第三节 印度的中央统治机构106

(一)概论106

(二)总督107

(三)总督行政参议会107

(四)立法机关110

第四节 省的统治机构114

(一)英印地方行政区划114

(二)省自治制115

(三)省的行政117

(四)省的立法118

印度省议会之议席构成表119

省上院之议席构成表121

(五)各小省的统治122

(一)所谓「藩属国」123

第五节 藩属国的统治机构123

(二)「藩务部」124

(三)藩国的统治125

(四)藩王会议126

(五)藩王大臣会议127

印度的藩属国及各国上下两院议员席位表127

第六节 今日的印度政治135

(一)概说135

(二)政治环境的转变136

(三)临时政府的组织137

(四)立宪会议的剖视140

(五)印度政治的前瞻143

第四章国防144

第一节 独立自主时代的国防144

(一)印度国防史要144

(二)武士阶级的出现145

(三)佛教统治与国防146

(四)军国民运动147

第二节 外族统治时代的国防148

(一)回教统治初期的国防148

(二)奴隶王朝以后的国防149

(三)莫卧儿帝国的国防151

(四)莫卧儿帝国的盛衰与国防152

第三节 殖民地时代的国防153

(一)列强争霸下的印度国防153

(二)东印度公司时代的印度国防156

(三)十九世纪上期英国对印的征服158

(四)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国防159

第四节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国防162

(一)第一次大战前后的印度国防162

(二)补助兵力及海空军事实力163

(三)二次大战前后的印度国防164

(四)军事基地的积极强化166

第五节 抗日时代的印度国防167

(一)四方面军及其统帅168

(二)印度人力资源170

第六节 印度的东西亚联军172

(一)蒙特巴顿军之创设172

(二)东南亚联合军172

(三)印度联合军之阵容及实力174

(一)印度军队之殖民地军本质175

第七节 印度国防的展望175

(二)帝国主义的革命武装问题176

第五章财政与金融178

第一节 印度财政史要178

(一)财政上的殖民地本质178

(二)特殊的财政问题180

(三)财政制度181

(四)政府的财源182

(五)政府支出及收支对比184

(六)印度财政之长期贫困185

第二节 财政实况186

(一)现行的财政制度186

(二)中央政府的财政187

(三)主要岁入与支出190

(四)省政府之财政192

第三节 金融与货币193

(一)印度金融与土著金融业193

(二)欧洲银行与印度帝国银行194

(三)印度准备银行196

(四)特殊银行与一般股份银行199

(五)汇兑银行与外国银行势力200

(六)平民金融与邮储银行201

(七)货币制度与通货状况203

(一)军事费的跃增205

第四节 解放前的印度财政金融205

(八)外国对印度投资之情形205

(二)战时捐税负担之增加207

(三)军费膨胀与国债屡增208

(四)从债务国变债权国208

(五)通货膨胀的轨迹209

(六)印度政府之放出金条政策210

(七)前途趋势210

第六章经济资源211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资源212

(一)地势与资源212

(二)资源区域212

(三)气候与资源214

第二节 农业资源215

(一)印度主要农产物216

(二)棉花217

(三)麻类219

(四)椰子与糖221

(五)茶叶与咖啡222

(六)蔻加橡胶罂粟224

第三节 林产水产与畜产226

(一)印度的林产227

(二)印度的畜产230

(三)印度的水产231

(一)概观232

第四节 矿产资源232

(二)煤矿233

(三)铁矿233

(四)盐234

(五)石油234

(六)天然瓦斯235

(七)云母与锰236

(八)金236

(九)宝玉237

(十)销石238

(十一)石膏238

(十二)漂土及耐火粘土239

(十三)其他239

第五节 动力资源240

(一)煤240

(二)水力发电241

第七章农业243

第一节 人口构成与印度农业243

(一)印度农村人口与经济组织243

(三)其他243

(二)印度农业人口与生产环境244

(三)印度农耕情形与人口密度246

(四)技术及生活水准与人口关系249

(五)稠密的人口与国家关系250

(六)印度人口问题的本质与前途252

第二节 印度的农业与饥荒253

(一)印度农业的形态253

(二)土地制度与农村状况254

(三)农民的负债无智与衰弱256

(四)印度饥馑与历史表现258

(五)过去大饥馑的影响259

(六)印度饥馑问题的前途261

第三节 印度农业的生产方法262

(一)原始式的耕作方法262

(二)农业问题与主要的困难263

(三)灌溉设施的促进265

(四)科学化农业的推动267

(五)合作社运动的发达269

(六)印度的林业与农业270

(七)渔业及其他副产的开发271

第四节 印度农业政策的分析272

(一)十九世纪的对印农业政策273

(二)二十世纪以来的对印农业政策276

第五节 印度农业与政治及其前途279

(一)封建的生产与资本主义的榨取279

(二)英国统治下印度农村的阶级282

(三)英帝国集团与对印农业284

(四)印度农业的前途287

第八章工业288

(一)重商主义时代289

第一节 印度近代工业的发达289

(二)自由主义时代290

(三)近代化企业之黎明期292

(四)帝国主义时代295

(五)新政策纲领下印度工业设施298

第二节 印度近代化工业的内容300

(一)从统计数字看印度的「工业化」300

(二)工业调查中所见的印度工业302

(三)大规模工业305

(四)中规模工业306

(五)小规模工业在印度的地位307

(一)工业发达之缓慢及不平衡309

第三节 印度近代工业之特征309

(二)资本主义企业为外国支配310

(三)手工业之残余与缓慢的没落311

(四)经济结构之殖民地本质313

(五)大资本企业发展的新阶段315

第四节 印度的军需工业319

(二)新兴制铁业的发轫320

(一)古代印度的制铁业320

(三)印度钢铁业的革命321

(四)达达钢铁公司的诞生323

(五)印度制铣工业之发展324

(六)印度制铣业的发轫期325

(七)两次大战间歇时代326

(八)大战后印度钢铁业327

(九)军需工业最近情形329

(一)印度电气事业概况330

第五节 动力经济330

(二)印度电化计划332

(三)印度电气铁路334

第六节 印度解放的物质基础336

第九章交通运输337

第一节 铁路(上)338

(一)印度铁路的特征338

(二)印度铁路发展史338

(三)印度铁路现况341

(一)所有权与经营关系343

第二节 铁路(中)343

(二)货运概况345

(三)铁路运费349

(四)国营化和印度化349

第三节 铁路(下)351

(一)主要铁路概观351

(二)三大铁路系统357

第四节 公路和汽车359

(一)概观359

(二)公路状况360

(三)汽车概状363

(四)汽车交通366

(一)江河航运368

第五节 水运368

(二)运河369

(三)港湾370

(四)船舶372

(五)沿岸交通与海运374

(一)国内航空376

(六)英印海运业的竞争376

第六节 航空376

(二)对外航空378

第七节 国际交通379

(一)东部国际交通379

(二)西部国际交通380

(三)西南国际交通380

(四)东南国际交通381

第八节 中印交通381

(一)新疆印度交通382

(二)印度与康藏云南交通383

第十章贸易与商业384

第一节 印度对外贸易的发展经过384

(一)古代的印度贸易384

(二)中世纪至东印度公司时代385

(三)十八世纪后期至产业革命时代386

(四)十九世纪印度贸易的变化388

(五)二十世纪帝国主义时代的贸易391

第二节 大战与恐慌期的印度贸易394

(一)第一次大战与印度产业贸易394

(二)英国的衰落与美日的对印活跃396

(三)战后十年间贸易的演变396

(四)世界恐慌与印度贸易398

(五)三十年代上期贸易的恢复策399

第三节 印度贸易在世界的地位401

(一)世界贸易上印度之地位401

(二)印度贸易与世界供需关系404

(三)印度对英物资依存关系406

(四)印度与缅甸的依存程度407

(五)美印贸易的飞跃发展409

(六)印度与亚洲的贸易关系410

(一)印度贸易之殖民地本质412

第四节 印度贸易的本质及其转变412

(二)输出贸易的农业国特征413

(三)输入商品之殖民地市场性415

(四)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贸易的变质416

第五节 商业贸易机构及政策421

(一)概说422

(二)高利贷与仲介商422

(三)印度的证券交易所423

(四)印度商界的公会组织424

(六)关税政策及其机构425

(五)商务官署与商业政策425

(七)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贸易政策426

第十一章社会427

第一节 印度的宗教428

(一)概说428

(二)印度教428

(三)伊斯兰教430

(四)佛教431

(五)塞克教432

(六)耆那教及其他433

第二节 种姓阶级——「喀士特」435

(一)概说435

(二)四姓阶级436

(三)对政治上的影响437

(四)对社会危机的影响438

(五)对经济生活的影响438

(六)没落的趋势439

第三节 家族制度440

(一)概说440

(二)大家族制度441

(三)大家族的没落441

(四)早婚的习惯442

第四节 卫生443

(五)帕尔达制度443

(一)印度的「贫困病」444

(二)印度的流行病445

(三)医疗设备446

(一)国民生活演变448

第五节 国民生活448

(二)物质生活情形449

(三)下层大众生活450

(四)生活前途451

第十二章文化452

第一节 概说452

(一)印度文化史观452

(二)天竺文化的特质453

(三)解放以前的文化454

第二节 古代文明455

(一)吠陀文化期455

(二)佛教文化期456

(三)哲学与科学457

(四)史诗与抒情诗458

(一)概观460

(二)语言与文字460

第三节 文化现状460

(三)国民文化水准464

(四)教育设施466

(五)民众知识468

(六)图书与出版469

(一)印度文艺概论471

第四节 文学与艺术471

(二)宗教文学473

(四)泰戈尔及其诗474

(三)地方文学474

(五)文学与艺术近况475

第五节 印度文化与世界478

(一)概说478

(二)文化全盛期478

(三)伊斯兰文化480

(四)外国文化在印度481

(五)中印文化关系482

(六)解放与新生484

第十三章民族运动485

第一节 概说485

第二节 启蒙时期的民族运动486

(一)概说486

(二)十八世纪——宗教的觉醒486

(三)东部印度的教团运动487

(四)西部印度的教团运动488

(五)中间的教团运动489

(六)十九世纪——土兵起义与回教运动490

(七)初期的政治结社491

(八)十九世纪末期的民族运动492

(九)国民大会党的诞生493

第三节 二十世纪初期的民族运动494

(一)国民大会党的转变494

(二)急进派的抬头与活动495

(三)反英民族斗争的出发496

(四)第一次大分裂497

(五)回教联盟的诞生498

(六)恐怖主义的活跃499

第四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499

(一)援英政策与反英暴动500

(二)初期的民族统一战线501

(三)孟太奇访印与再分裂502

(四)反罗拉特法令运动503

(五)不服从运动的展开504

第五节 英印谈判与民主运动506

(一)议会斗争主义派的抬头507

(二)西门委员会与反英运动508

(三)第二次不服从运动509

(四)英印圆桌会议及其失败510

(五)新统治法之实施与民主斗争512

第六节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独立运动513

(一)国民大会党独立运动的总结513

(二)大会党势力的扩大与内部对立514

(三)二次大战爆发与大会党的决定516

(四)不合作运动的再出发518

(五)印回对立与内部不安519

(一)统一战线运动及其演进521

第七节 太平洋战争与印度民族运动521

(二)克里浦斯访英与英印谈判522

(三)「印度人之印度」的斗争524

(一)西姆拉会议及其失败525

第八节 大战结束后的解放运动525

(二)工业内阁政策的反响528

(三)海军起义与解放运动新阶段531

(一)旧阴谋的新花样534

第九节 内阁使节团的活动与成就534

(二)二次西姆拉会议536

(三)「分而治之」的「独立方案」539

(一)二重方案的反响542

第十节 解放斗争的现状和前途542

(二)激化内战的印·回「教族」冲突544

(三)「过渡政府」——近期方案的实践547

(四)「立宪会议」——远期方案的难关550

(五)结论——印度解放运动的前途552

1947《今日的印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潘公昭著 1947 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今日印度内幕(1980 PDF版)
今日印度内幕
1980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今日的印度(民国36.06 PDF版)
今日的印度
民国36.06 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
印度( PDF版)
印度
印度.日本卷( PDF版)
印度.日本卷
印度( PDF版)
印度
神秘的印度(1934 PDF版)
神秘的印度
1934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印度古今事?考略( PDF版)
印度古今事?考略
我们的印度( PDF版)
我们的印度
上海:独立出版社
今日印度(1953 PDF版)
今日印度
1953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印度(1988 PDF版)
印度
1988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印度(1957 PDF版)
印度
1957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今日印度  下(1953 PDF版)
今日印度 下
1953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今日印度  上(1951 PDF版)
今日印度 上
1951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印度的发现(1956 PDF版)
印度的发现
1956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印度和印度洋  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1965 PDF版)
印度和印度洋 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
1965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