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志》求取 ⇩

凡例1

概述1

目录1

1

大事记9

第二章 隶属35

第一章 地理位置35

第一编 行政区域35

第三章 境域36

第四章 县城39

第五章 乡镇41

第六章 村庄44

第一章 地质55

第二编 地理环境55

附:重要村镇1990年郓城县区、乡、镇、村一览表55

第二章 地貌57

第二节 日照和太阳辐射59

第一节 气候特征59

第三章 气候59

第三节 气温60

第四节 地温61

第五节 气压和风62

第六节 降水65

第七节 湿度和蒸发67

第八节 云量 雾 雷暴68

第九节 物候69

第一节 地表水70

第四章 水文70

第二节 地下水71

第一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72

第五章 土壤72

第二节 土体构型及性质73

第六章 植被75

第二节 水资源76

第一节 土地资源76

第七章 自然资源76

第四节 动植物资源77

第三节 矿藏资源77

第一节 旱灾80

第八章 自然灾害80

第二节 水灾81

第三节 风灾84

第四节 虫灾86

第五节 冰雹、霜冻、雾淞灾87

第六节 震灾88

第一节 人口数量93

第一章 人口规模93

第三编 人口93

第三节 人口密度94

第二节 人口分布94

第一节 自然变动95

第二章 人口变动95

第二节 机械变动97

第一节 性别构成98

第三章 人口构成98

附:郓籍华侨和港、澳、台胞情况98

第二节 年龄构成100

第三节 文化构成101

附:1990年郓城县百岁老人名录101

第四节 行业和职业构成103

第五节 民族构成104

第一节 婚姻105

第四章 婚姻 家庭105

第二节 家庭106

第二节 政策和措施107

第一节 机构107

第五章 计划生育107

第三节 技术队伍108

第一节 姓氏来源109

第六章 姓氏109

第三节 现有姓氏111

第二节 姓氏变化111

第二节 事业机构115

第一节 行政机构115

第四编 农业115

第一章 机构115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116

第二章 农业生产关系116

第二节 农民个体所有制117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119

第一节 区域结构121

第三章 农业经济结构121

第二节 产业结构124

第一节 作物种类125

第四章 农作物125

第二节 作物种植126

第三节 作物结构129

第四节 耕作制度130

第一节 病虫害种类132

第五章 农作物病虫害132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135

第二节 害虫天敌135

第二节 改良农具136

第一节 传统农具136

第六章 农机具136

第三节 农业机械137

第二节 园田化建设139

第一节 整地改土139

第四节 农电139

第七章 农田建设139

第三节 农田肥料140

第一节 发展概况141

第八章 林业141

第三节 用材林木发展142

第二节 林业资源142

第四节 经济林栽培144

第五节 林木保护145

第一节 发展概况147

第九章 畜牧业147

第二节 畜禽品种148

第三节 畜禽疫病防治150

第二节 其他副业152

第一节 加工业152

第十章 副业152

第二节 水产养殖154

第一节 渔业资源154

第十一章 渔业154

第四节 渔政管理156

第三节 捕捞156

第二节 黄河管理机构159

第一节 水利机构159

第五编 水利159

第一章 机构159

第一节 堤防建设160

第二章 黄河治理160

第一节 旧河道治理162

第三章 内河治理162

第二节 河道治理162

第二节 新河道开挖163

第一节 桥梁169

第四章 桥涵闸工程169

第二节 涵洞170

第三节 水闸171

第一节 井灌173

第五章 农田灌溉173

第二节 引黄灌溉174

第三节 引河灌溉175

第四节 其他灌溉176

第一节 涝洼地治理177

第六章 涝洼、盐碱地治理177

第二节 盐碱地治理178

第七章 黄河防汛180

第八章 水利经费181

第一节 私营工业185

第二章 工业所有制185

第六编 工业185

第一章 机构185

第二节 集体工业186

第四节 乡镇企业187

第三节 国营工业187

第三章 名优产品202

附:重点厂家简介202

第一节 机构204

第四章 电力204

第四节 乡镇变电站205

第三节 电网输送205

第二节 小型发电205

第五节 供电管理208

第一章 机构211

第七编 商业211

第一节 私营商业212

第二章 商业所有制212

第二节 集体商业216

第三节 国营商业217

第一节 生活资料购销218

第三章 商品购销218

第二节 生产资料购销220

附:重点零售商店220

第三节 农副产品购销223

第二节 粮油统销和供应228

第一节 粮油统购228

第四章 粮油购销228

第三节 储运230

第一节 出口商品231

第五章 对外贸易231

第二节 经营方式232

第二节 服务业233

第一节 饮食业233

第六章 饮食服务业233

第一节 集市235

第七章 集市贸易235

第二节 古会237

第二节 陆路243

第一节 机构243

第八编 交通 邮电243

第一章 交通243

第四节 桥涵245

第三节 水路245

附:东银小铁路245

第五节 渡口246

第七节 客货运输247

第六节 交通工具247

第八节 交通管理248

 第二节 邮政249

第一节 机构249

第二章 邮电249

第三节 电信251

第一节 机构255

第一章 财税255

第九编 财税 金融 保险255

第二节 财政体制256

第三节 财政收支257

第四节 财务管理与财政监督260

第五节 农业税262

第六节 工商税265

附:日伪县政府的正附税及各种摊敛265

第八节 国债269

第七节 其他捐税269

第一节 机构270

第二章 金融270

第二节 货币272

第三节 信贷275

第四节 储蓄存款278

第五节 基建拨款与监督280

第六节 结算281

第三节 理赔282

第二节 险种 保额 保费282

第三章 保险282

第一节 机构282

第二节 护城堤287

第一节 城垣287

第十编 城乡建设287

第一章 机构287

第二章 县城建设287

第三节 街道与规划288

第四节 公有房屋建设291

附:清末民初城垣平面图291

第五节 住宅建设292

第七节 排水293

第六节 路灯293

第九节 绿化294

第八节 供水294

第二节 环境卫生管理296

第一节 建设管理296

第三章 城镇管理296

第三节 农房建设297

第二节 庙宇 祠堂297

第四章 农村建设297

第一节 寨墙兴废297

第四节 文明新村299

  第二节 “三废”治理300

第一节 污染状况300

第五章 环境保护300

第一节 建筑队伍301

第六章 建筑业301

第二节 施工技术302

第七章 较大建筑物304

第一节 计划体制309

第二章 计划管理309

第十一编 经济监督管理309

第一章 机构309

第三节 计划执行310

第二节 计划种类310

第一节 价格控制与监督315

第三章 物价管理315

第二节 价格改革316

第一节 统计调查317

第四章 统计管理317

第三节 统计分析318

第二节 统计资料整理318

第一节 工商企业登记319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319

第二节 市场管理320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321

第四节 商标管理322

第一节 职能与方法325

第六章 审计监督325

第五节 广告管理325

第二节 审计种类326

第三节 审计案例327

第一节 度量衡演变328

第七章 标准计量管理328

第三节 工业标准化管理329

第二节 计量管理329

第四节 物资回收330

第三节 市场调节330

第八章 物资管理330

第一节 管理机构330

第二节 计划分配330

第一节 建立和发展33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335

第十二编 党派群团335

第二节 代表大会338

第三节 县委工作机构340

第四节 县委历任领导人341

第五节 党员教育345

第七节 纪律检查347

第六节 宣传工作347

第八节 统一战线348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350

第一节 国民党350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350

第一节 工人组织351

第三章 群众团体351

第二节 青年组织352

第三节 妇女组织354

第五节 少年组织357

第四节 农民组织357

第八节 工商业联合会358

第七节 中苏友好协会郓城分会358

第六节 郓城县抗美援朝分会358

第九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359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363

第一章 权力机关363

第十三编 政权 政协363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364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369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371

第二节 县公署372

第一节 县衙372

第二章 行政机关372

第三节 县人民政权373

附:日伪县政权373

第四节 基层行政机构379

附:郓城县“夺权委员会”379

第二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会议380

第一节 机构380

第三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郓城县委员会380

第三节 主要活动385

第四节 常务委员会386

第三节 抗日县政府司法机构391

第二节 国民党县政府司法机构391

第十四编 司法391

第一章 机构391

第一节 清末县衙司法机构391

第四节 人民县政府司法机构392

第一节 锄奸反特393

第二章 公安393

附:一、清末警员勒索乡民事例点滴393

二、日伪在郓城的警察机构及其罪行393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394

第二节 回归人员登记394

第四节 社会治安395

第五节 打击刑事犯罪活动397

第九节 交通监理398

第八节 户藉管理398

第六节 看守398

第七节 消防398

第二节 法纪检察399

第一节 刑事检察399

第三章 检察399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400

第四节 监所检察400

第三节 经济检察400

第一节 刑事审判401

第四章 审判401

第二节 民事审判402

第五节 人民陪审员403

第四节 临时专项审判403

第三节 经济审判403

第二节 民事调解404

第一节 法制宣传404

第五章 司法行政404

第四节 公证工作405

第三节 律师事务405

第一节 支前409

第二章 拥军优属409

第十五编 民政409

第一章 机构409

第二节 优抚410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411

第四节 烈士褒扬412

第一节 救灾413

第三章 救灾 救济413

第二节 社会救济414

第一节 鳏、寡、孤、独供养415

第四章 社会福利415

第三节 收容遣送415

第二节 婚姻登记416

第六章 民政经费417

第五章 移民417

第三节 殡葬改革417

第二节 民国职员421

第一节 清代官吏421

第十六编 人事 劳动421

第一章 人事421

第三节 人民政府干部422

附:清代和民国时期人事流弊422

第二节 劳动就业428

第一节 机构428

第二章 劳动428

第三节 城镇知识青年安置429

第五节 临时工430

第四节 惩处430

第一节 工资431

第三章 工资 福利431

第六节 劳动制度改革431

第二节 福利433

第三节 劳动保护434

第四节 离休 退休 退职435

第三节 人民武装439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地方武装439

第十七编 军事439

第一章 地方武装439

第一节 清末地方武装439

第三节 八路军443

第二节 国民党军443

附:伪军、地主和土匪武装443

第二章 驻军443

第一节 军阀部队443

第三章 人民武装部444

附:日本侵略军444

第四节 人民解放军444

第二节 民兵训练447

第一节 民兵组织447

第四章 民兵447

第三节 民兵职责448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449

第一节 募兵制449

第五章 兵役制度449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450

第七章 重大战事451

第六章 人民防空451

第二节 科研机构463

第一节 管理机构463

附:一、日、伪军在郓城的罪行463

二、国民党军罪行463

三、还乡团罪行463

第十八编 科技463

第一章 机构463

第三节 学(协)会组织464

第三节 职称评定和职称改革465

第二节 群众科技队伍465

第二章 科技队伍465

第一节 专业科技队伍465

第一节 科技宣传467

第三章 科普活动467

第四节 科学实验468

第三节 科普服务468

第二节 科技培训468

第一节 县级科技成果472

第四章 科技成果472

第二节 地区级科技成果474

第三节 省级科技成果476

第五节 科技成果应用477

第四节 国家级科技成果477

第一节 机构481

第一章 教育行政481

第十九编 教育481

第三节 教育设施482

第二节 教育宗旨482

第四节 教育经费483

第一节 发展概况485

第二章 学前教育485

第一节 私塾 书院 儒学486

第三章 普通教育486

第二节 幼儿教育486

第二节 小学487

第三节 中学489

第五节 文化教育491

第四节 学制491

第六节 思想教育492

第二节 职业技术教育494

第一节 师范教育494

第四章 职业教育494

第一节 农民教育495

第五章 成人教育495

第二节 干部、职工教育496

第一节 录用498

第六章 教师498

附:一、乡村建设教育498

二、郓城县黄安乡乡农学校498

第三节 待遇500

第二节 培训500

第一节 招生502

第七章 学生502

第二节 管理503

第三节 团体504

第四节 毕业 结业 肄业505

第二节 戏剧509

第一节 机构509

第二十编 文化509

第一章 文化艺术509

第三节 曲艺512

第四节 群众艺术513

第五节 电影518

第六节 图书发行519

第七节 图书阅览520

第八节 创作与著述520

第二章 文物525

第一节 文物普查525

第二节 馆藏文物525

第三节 文物保护527

第三章 新闻532

第一节 报刊532

第二节 通讯报道534

第三节 广播534

第四节 电视535

第一节 机构536

第二节 档案管理536

第四章 档案536

第三节 基层档案537

第一章 体育541

第一节 机构541

第二十一编 体育541

第二节 体育设施542

第三节 体育活动543

第四节 人才培养546

第五节 体育比赛546

第二章 武术551

第一节 武术发展551

第二节 流行拳种552

第三节 重点武校554

第四节 武术名人555

第一节 行政机构565

第一章 机构565

第二节 专业机构565

第二十二编 卫生医药565

第二章 预防573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573

第二节 流行病防治574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576

第四节 妇幼保健577

第三章 中西医疗578

第一节 医疗队伍578

第二节 医疗设备582

第三节 医疗技术583

第四章 药材 药品586

第一节 药材生产586

第四节 医疗制度586

第二节 药品经营590

第三节 药政管理591

第一章 乡风民俗595

第一节 生活595

第二十三编 社会风俗595

第二节 婚嫁597

第三节 丧葬598

第四节 喜庆599

第五节 传统节日600

第六节 社交礼俗601

第七节 生产604

第八节 商俗605

第九节 丐帮605

第十节 禁忌606

第三节 缠足607

第二节 守节 娶阴亲607

第四节 吸毒 赌博607

第一节 纳妾 蓄婢607

第二章 历史陋俗607

第五节 迷信鬼神608

第三章 新风美德609

第四章 方言611

第一节 语音611

第二节 语汇615

第三节 语法特点620

第四节 谚语621

第五节 俗语 歇后语 歌谣625

第五章 宗教628

第一章 革命英雄烈士633

第一节 烈士传略633

第二十四编 人物633

第二节 烈士简介646

第三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651

第二章 人物传略656

杂记683

古景佳话683

附:反动人物683

传说684

风味食品688

附录693

诗文选辑693

碑文选辑702

文献选辑705

旧志序跋选710

本志编修始末715

1992《郓城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山东省郓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2 济南:齐鲁书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临颍县志(1996 PDF版)
临颍县志
1996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通城县志(1985 PDF版)
通城县志
1985
郓城县概况(1985 PDF版)
郓城县概况
1985
乡城县志(1997 PDF版)
乡城县志
1997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桐城县志(1995 PDF版)
桐城县志
1995 合肥:黄山书社
石城县志(1990 PDF版)
石城县志
1990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郾城县志(1997 PDF版)
郾城县志
1997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澄城县志(1991 PDF版)
澄城县志
1991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历城县志(1990 PDF版)
历城县志
1990 济南:济南出版社
望城县志(1995 PDF版)
望城县志
1995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恭城县志(1992 PDF版)
恭城县志
1992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晋城县志(1999 PDF版)
晋城县志
1999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兴城县志(1990 PDF版)
兴城县志
1990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宽城县志(1990 PDF版)
宽城县志
1990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应城县志(1992 PDF版)
应城县志
1992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