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与特种结构手册 上 第2版》求取 ⇩

上册1

第一篇 钢筋混凝土结构1

1.1 基本构件的计算1

1.1.1 结构的极限状态1

1.1.1.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1

1.1.1.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2

1.1.1.3 算例3

1.1.2 一般规定4

1.1.2.1 伸缩缝4

1.1.2.2 混凝土保护层4

1.1.2.3 钢筋的接头5

1.1.2.4 钢筋的锚固5

1.1.2.5 最小配筋百分率6

表1.1-1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6

表1.1-2 混凝土保护层6

表1.1-3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a6

表1.1-4 纵向受力钢筋接头面积的允许百分率7

表1.1-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7

1.1.3 基本构件的构造规定7

1.1.3.1 板7

1.1.3.2 梁8

1.1.3.3 柱12

表1.1-6 现浇板的最小厚度13

表1.1-7 梁的高跨比13

表1.1-8 箍筋的最大间距Smax13

1.1.4 受弯构件的承载力计算13

1.1.4.1 矩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13

1.1.4.2 T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17

1.1.4.3 环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22

1.1.4.4 双筋矩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23

1.1.4.5 矩形、T形和工字形受弯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24

表1.1-9 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ξb33

表1.1-10 T形及倒L形截面受弯构件的翼缘计算宽度b'f33

1.1.5 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33

1.1.5.1 普通(复合)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33

1.1.5.2 螺旋式或焊环式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35

1.1.5.3 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36

1.1.5.4 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计算47

1.1.5.5 矩形截面双向偏心受压构件对称配筋的计算48

1.1.5.6 对称工字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55

1.1.5.7 环形截面及圆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62

1.1.6 矩形截面受拉构件的承载力计算66

1.1.6.1 轴心受拉66

1.1.6.2 偏心受拉66

1.1.6.3 矩形截面偏心受拉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计算68

1.1.6.4 算例68

1.1.7 受扭、剪、弯构件的承载力计算70

1.1.7.1 计算公式70

1.1.7.2 计算步骤71

1.1.7.3 构造规定73

1.1.7.4 算例73

1.1.8 冲切计算77

1.1.8.1 不配置抗冲切钢筋的板77

1.1.8.2 配置抗冲切钢筋的板78

1.1.9 变形79

1.1.9.1 挠度计算79

1.1.9.2 裂缝宽度计算81

1.1.9.3 算例82

1.1.1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89

1.1.10.1 张拉控制应力σcon89

1.1.10.2 预应力损失89

1.1.10.3 截面的几何特性92

1.1.10.4 构造规定94

1.1.10.5 轴心受拉构件96

1.1.10.6 受弯构件102

1.1.10.7 算例110

1.1.10.8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计算119

表1.1-11 张拉控制应力σcon140

表1.1-12 锚具变形与钢筋回缩值a1140

表1.1-13 系数k及μ140

表1.1-14 超张拉工艺140

表1.1-15 预应力损失σl5参考值141

表1.1-16 预应力损失值的组合141

表1.1-17 截面几何特性计算141

表1.1-18a 受拉区混凝土塑性影响系数γ141

表1.1-18b 截面抵抗矩塑性系数γm142

表1.1-19 预应力传递长度ltr143

表1.1-20 常用钢绞线、碳素钢丝主要力学性能143

表1.1-21 常用单根预应力筋的锚具143

表1.1-22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系数μ、k143

表1.1-23 圆弧的半径r144

表1.1-24 板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144

表1.1-25 梁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144

1.1.11 钢筋混凝土叠合受弯构件144

1.1.11.1 计算方法144

1.1.11.2 构造规定146

1.1.11.3 算例146

1.1.12 深梁149

1.1.12.1 适用条件149

1.1.12.2 构造规定149

1.1.12.3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152

1.1.12.4 斜截面计算152

1.1.12.5 局部受压153

1.1.12.6 承受间接荷载的计算153

1.1.12.7 裂缝验算154

1.1.12.8 连续深梁的计算用表155

1.1.12.9 算例156

表1.1-26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a166

表1.1-27 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166

表1.1-28a 两跨连续深梁的内力系数166

表1.1-28b 三跨连续深梁的内力系数167

表1.1-28c 四跨连续深梁的内力系数167

表1.1-28d 五跨连续深梁的内力系数169

表1.1-29a 两跨连续深梁的内力系数β171

表1.1-29b 三跨连续深梁的内力系数β171

表1.1-29c 四跨连续深梁的内力系数β172

表1.1-29d 五跨连续深梁的内力系数β173

表1.1-30a 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支座反力计算公式174

表1.1-30b 集中荷载作用下的支座反力计算公式177

1.2 楼盖结构178

1.2.1 单向板肋梁楼盖178

1.2.1.1 按弹性理论计算178

1.2.1.2 按塑性理论计算185

1.2.1.3 算例186

1.2.2 双向板肋梁楼盖197

1.2.2.1 适用条件197

1.2.2.2 单跨双向板的计算197

1.2.2.3 多跨连续双向板的计算198

1.2.2.4 双向板的支承梁计算199

1.2.2.5 构造规定200

1.2.2.6 按塑性理论计算双向板201

1.2.2.7 算例205

表1.2-1 β值221

表1.2-2 极限平衡条件∑M=0及系数αx221

表1.2-3 系数n与αo的关系221

表1.2-4 双向板系数Ki及Kif222

1.2.3 无梁楼盖224

1.2.3.1 构造规定224

1.2.3.2 柱帽的冲切计算225

1.2.3.3 楼板的弯矩设计值225

1.2.3.4 截面承载力计算228

1.2.3.5 算例228

表1.2-5 板带弯矩系数(一)231

表1.2-6 板带弯矩系数(二)231

1.2.4 预制装配式楼盖233

1.2.4.1 圆孔空心板233

1.2.4.2 槽形板241

1.2.4.3 双T板243

1.2.4.4 预制板的连接构造245

1.2.5 楼梯247

1.2.5.1 楼梯的类型247

1.2.5.2 整体板式楼梯247

1.2.5.3 整体梁板式楼梯252

1.2.5.4 装配式梁板楼梯的计算257

1.2.5.5 墙承式楼梯260

1.2.5.6 悬臂式楼梯261

1.2.5.7 T形梁式楼梯262

1.2.5.8 三跑楼梯265

1.2.5.9 板式螺旋楼梯的简化计算269

1.2.5.10 剪刀式楼梯的经验计算法286

表1.2-7 系数k293

1.2.6 过梁293

1.2.6.1 构造规定293

1.2.6.2 荷载294

1.2.6.3 内力设计值294

1.2.6.4 梁端局部受压计算294

1.2.6.5 算例294

1.2.7 雨棚295

1.2.7.1 型式295

1.2.7.2 雨棚板的计算295

1.2.7.3 雨棚梁的计算296

1.2.7.4 雨棚的稳定计算297

1.2.7.5 算例297

1.2.8 阳台300

1.2.8.1 型式300

1.2.8.2 荷载300

1.2.8.3 计算要点301

1.2.8.4 算例302

1.3 屋盖结构307

1.3.1 檩条307

1.3.1.1 型式307

1.3.1.2 荷载307

1.3.1.3 内力设计值307

1.3.1.4 截面承载力计算307

1.3.1.5 檩条的挠度308

1.3.1.6 檩条的最大裂缝宽度308

1.3.1.7 算例308

表1.3-1 斜放檩条的b1值311

表1.3-2 屋面荷载标准值311

表1.3-3 等效均布荷载311

1.3.2 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板311

1.3.2.1 型式311

1.3.2.2 常用材料311

1.3.2.3 荷载311

1.3.2.4 内力分析311

1.3.2.5 截面计算要点311

1.3.2.6 吊钩计算311

1.3.2.7 冲切计算312

1.3.2.8 算例313

1.3.3 V形折板318

1.3.3.1 型式318

1.3.3.2 常用材料318

1.3.3.3 荷载319

1.3.3.4 均布荷载的内力设计值320

1.3.3.5 集中荷载的内力设计值320

1.3.3.6 承载力计算322

1.3.3.7 构造规定322

1.3.3.8 算例328

1.3.3.9 参考资料336

表1.3-4a V形折板几何参数347

表1.3-4b 保护层最小厚度c347

表1.3-5 折板钢筋配置347

1.3.4 屋面梁347

1.3.4.1 构造规定347

1.3.4.2 常用材料348

1.3.4.3 荷载348

1.3.4.4 内力设计值348

1.3.4.5 截面计算348

1.3.4.6 算例348

1.3.5 钢筋混凝土屋架361

1.3.5.1 构造规定361

1.3.5.2 荷载362

1.3.5.3 内力分析362

1.3.5.4 截面承载力计算363

1.3.5.5 算例363

表1.3-6 15m跨屋架内力系数385

表1.3-7 18m跨屋架内力系数385

1.3.6 三铰拱屋架385

1.3.6.1 型式385

1.3.6.2 荷载385

1.3.6.3 内力分析387

1.3.6.4 截面承载力计算387

1.3.6.5 算例387

1.3.7 两铰拱屋架392

1.3.7.1 型式392

1.3.7.2 荷载392

1.3.7.3 内力分析392

1.3.7.4 截面承载力计算393

1.3.7.5 算例394

1.3.8 预应力混凝土挂瓦板397

1.3.8.1 型式397

1.3.8.2 荷载标准值398

1.3.8.3 内力分析399

1.3.8.4 截面承载力计算399

1.3.8.5 算例400

1.3.9 圆形平板屋盖406

1.3.9.1 型式406

1.3.9.2 构造规定406

1.3.9.3 内力设计值407

1.3.9.4 挠度f408

1.3.9.5 冲切计算408

1.3.9.6 算例408

1.3.10 屋盖支撑413

1.3.10.1 支撑类型413

1.3.10.2 支撑布置的原则413

1.3.10.3 支撑及结点图示例413

1.4 排架420

1.4.1 结构的组成和型式420

1.4.1.1 结构的组成420

1.4.1.2 排架的形式420

1.4.2 荷载421

1.4.2.1 永久荷载421

1.4.2.2 可变荷载421

1.4.2.3 荷载设计值424

1.4.2.4 各种荷载作用在柱上的位置424

表1.4-1 6m柱距单层厂房矩形、工字形柱截面尺寸425

表1.4-2 6m柱距中级工作制吊车单层厂房柱截面形式、尺寸参考表425

1.4.3 计算简图425

1.4.3.1 确定计算简图的原则425

1.4.3.2 惯性矩Ⅰ的计算425

1.4.4 内力分析426

1.4.4.1 用剪力分配法计算等高排架426

1.4.4.2 用力法计算不等高排架427

1.4.4.3 内力的最不利组合430

1.4.5 立柱430

1.4.5.1 控制截面的位置430

1.4.5.2 内力设计值的选用431

1.4.5.3 矩形、工字形截面柱431

1.4.5.4 双肢柱431

1.4.5.5 抗风柱439

1.4.6 牛腿447

1.4.6.1 构造规定447

1.4.6.2 有效高度hol447

1.4.6.3 纵向受拉钢筋As的计算447

1.4.6.4 水平箍筋Ak的确定448

1.4.6.5 弯起钢筋Asb448

1.4.6.6 局部受压的承载力验算448

1.4.6.7 算例448

1.4.7 吊车梁450

1.4.7.1 构造规定450

1.4.7.2 吊车荷载450

1.4.7.3 内力设计值450

1.4.7.4 双向弯曲的计算452

1.4.7.5 疲劳计算452

1.4.7.6 算例455

表1.4-3 系数k1及k2464

1.4.8 墙板464

1.4.8.1 构造规定464

1.4.8.2 材料468

1.4.8.3 荷载468

1.4.8.4 结构计算468

1.4.8.5 钢支托470

1.4.8.6 算例472

表1.4-4 墙板的混凝土486

表1.4-5a 轻骨料混凝土的弹性模量486

表1.4-5b 轻骨料混凝土的常用指标487

表1.4-6 墙板的荷载487

表1.4-7 墙板计算项目488

表1.4-8 墙板的挠度容许值[f]488

表1.4-9 墙板的折算截面488

表1.4-10 系数ω489

表1.4-11 系数ζ489

表1.4-12 墙板叠积高度参考值490

表1.4-13 6m墙板钢支托尺寸490

表1.4-14 12m墙板钢支托尺寸490

1.4.9 墙梁490

1.4.9.1 一般规定490

1.4.9.2 单跨简支墙梁491

1.4.9.3 单跨框支墙梁494

1.4.9.4 构造要求495

1.4.9.5 算例498

表1.4-15 墙梁的一般规定502

1.4.10 柱间支撑502

1.4.10.1 设置柱间支撑的条件502

1.4.10.2 不设柱间支撑的情形502

1.4.10.3 柱间支撑的位置502

1.4.10.4 柱间支撑的材料503

1.4.10.5 柱间支撑的型式503

1.4.10.6 支撑的计算503

1.4.10.7 柱间支撑施工图示例504

表1.4-16 柱间支撑杆件的容许长细比[λ]506

1.4.11 构件的连接506

1.4.11.1 柱顶与屋架或屋面梁的连接506

1.4.11.2 柱与吊车梁的连接506

1.4.11.3 柱与外墙的连接506

1.4.11.4 柱与圈梁的连接506

1.4.11.5 柱与墙梁的连接506

1.4.12 单层厂房算例507

1.4.12.1 荷载资料507

1.4.12.2 计算简图507

1.4.12.3 荷载508

1.4.12.4 内力分析509

1.4.12.5 内力的最不利组合513

1.4.12.6 柱的截面承载力计算513

1.4.12.7 其它构件的计算518

1.5 计算图表519

1.5.1 一般用表519

1.5.1.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519

1.5.1.2 允许挠度519

1.5.1.3 裂缝控制等级520

表1.5-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520

表1.5-1a 结构重要性系数γo520

表1.5-2 受弯构件的允许挠度[f]520

表1.5-3 裂缝控制等级521

1.5.2 材料521

1.5.2.1 混凝土的强度521

1.5.2.2 混凝土受压或受拉时的弹性模量Ec521

1.5.2.3 混凝土的疲劳强度设计值521

1.5.2.4 混凝土的疲劳变形模量Ef c521

1.5.2.5 原规范(《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及强度设计值521

表1.5-4a 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522

表1.5-4b 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值522

表1.5-4c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522

表1.5-4d 修正系数γp522

表1.5-4e 变形模量Ef c522

表1.5-4f 对应于原规范混凝土标号的强度标准值522

表1.5-4g 对应于原规范混凝土标号的强度设计值523

表1.5-4h 原规范混凝土标号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换算523

1.5.2.6 钢筋的强度523

1.5.2.7 钢丝的强度523

1.5.2.8 钢筋的弹性模量523

1.5.2.9 钢筋的疲劳强度设计值524

1.5.2.10 预应力钢筋的疲劳强度设计值524

1.5.2.11 钢筋的计算截面面积524

表1.5-5a 钢筋的强度设计值524

表1.5-5b 钢筋的强度标准值525

表1.5-5c 钢丝、钢绞线强度设计值525

表1.5-5d 钢丝、钢绞线强度标准值526

表1.5-5e 钢筋的弹性模量Ea526

表1.5-6a 钢筋的疲劳强度设计值526

表1.5-6b 预应力钢筋的疲劳强度设计值527

表1.5-7a 钢筋的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527

表1.5-7b 每米板宽内的钢筋截面面积528

表1.5-7c 钢绞线的计算截面面积及公称质量528

1.5.3 受弯构件计算528

1.5.3.1 矩形和T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系数ξ、γs、αs528

1.5.3.2 ma-ρ表529

表1.5-8 矩形和T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系数529

表1.5-8a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系数ξ530

表1.5-8b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系数γs530

表1.5-9a 配筋率ρ计算式532

表1.5-9b ma-ρ表(混凝土等级C15)533

表1.5-9c ma-ρ表(混凝土等级C20)534

表1.5-9d ma-ρ表(混凝土等级C30)535

表1.5-9e ma-ρ表(混凝土等级C25)537

1.5.3.3 抗剪承载力计算的m1、m2及m3538

1.5.3.4 弯起钢筋的抗剪能力[Vw]538

表1.5-10a 系数m1及m3539

表1.5-10b 系数m2539

表1.5-11 弯起钢筋的抗剪能力[Vw]539

1.5.3.5 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539

1.5.3.6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短期刚度Ba的计算系数kb539

1.5.3.7 不需作裂缝宽度验算的最大钢筋直径539

1.5.3.8 不需作挠度验算的最大跨高比540

表1.5-12a 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C15混凝土)542

表1.5-12b 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C20混凝土)543

表1.5-12c 系数kb544

表1.5-12d 不需作裂缝宽度验算的最大钢筋直径计算值[d]钢筋保护层厚度c=25mm545

表1.5-12e 不需作裂缝宽度验算的最大钢筋直径计算值[d]钢筋保护层厚度c=35mm548

1.5.4 受压构件计算551

1.5.4.1 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551

1.5.4.2 受压构件的计算长度lo551

1.5.4.3 轴心受压构件的Ns及Nh551

1.5.4.4 矩形截面偏心受压对称配筋的Asm及Ash551

1.5.4.5 对称工字形截面偏心受压对称配筋的Afm及Afh552

表1.5-13 稳定系数?552

表1.5-14a 排架柱的计算长度lo553

表1.5-14b 山墙柱的计算长度lo553

表1.5-14c 框架柱的计算长度lo553

表1.5-15a 轴心受压柱钢筋承载能力Ns554

表1.5-15b 轴心受压柱混凝土承载能力Nh554

表1.5-16a 矩形截面小偏心受压对称配筋ξ′值的计算系数(Ⅰ级钢筋)555

表1.5-16b 矩形截面小偏心受压对称配筋ξ′值的计算系数(Ⅱ级钢筋d≤25mm;Ⅲ级钢筋)556

表1.5-16c 矩形截面大偏心受压对称配筋Asm557

表1.5-16d 矩形截面大偏心受压对称配筋Asm557

表1.5-16e 矩形截面小偏心受压对称配筋Ash558

表1.5-16f 偏心受压计算系数m7559

表1.5-17a 对称工字形截面大偏心受压对称配筋Afm559

表1.5-17b 对称工字形截面小偏心受压对称配筋Afh560

1.5.5 内力计算560

1.5.5.1 等跨等截面连续梁(板)的内力计算560

1.5.5.2 双向板的计算561

表1.5-18a 两跨梁计算系数562

表1.5-18b 三跨梁计算系数562

表1.5-18c 四跨梁计算系数564

表1.5-18d 五跨梁计算系数565

表1.5-19a 双向板计算系数①567

表1.5-19b 双向板计算系数②567

表1.5-19c 双向板计算系数③568

表1.5-19d 双向板计算系数④568

表1.5-19e 双向板计算系数⑤569

表1.5-19f 双向板计算系数⑥569

表1.5-20 双向板的计算系数570

1.5.5.3 单阶柱的柱顶反力与位移571

表1.5-21 单阶柱的柱顶反力与位移576

表1.5-22 单阶柱位移公式578

1.5.5.4 排架计算公式579

表1.5-23 单跨排架计算公式582

表1.5-24 不等高排架计算公式(一)583

表1.5-25 不等高排架计算公式(二)586

1.5.5.5 圆形板的内力计算589

表1.5-26a 圆形板计算系数(一)591

表1.5-26b 圆形板计算系数(二)592

表1.5-27 周边固定的圆形板计算系数592

表1.5-28 环形均布弯矩Mo作用下的计算系数592

表1.5-29a 圆心有支柱的圆形板计算系数(一)592

表1.5-29b 圆心有支柱的圆形板计算系数(二)593

表1.5-29c 圆心有支柱的圆形板计算系数(三)593

表1.5-30 支柱反力Nz的计算系数594

表1.5-31 周边承受均布线荷载q的圆形板计算系数594

1.5.5.6 单位换算594

表1.5-32 常用单位换算594

1.5.6 荷载计算595

1.5.6.1 楼、屋面荷载595

1.5.6.2 吊车荷载596

1.5.6.3 雪荷载596

表1.5-33 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准永久值系数598

表1.5-34 活荷载按楼层数的折减系数598

表1.5-35 屋面均布活荷载599

表1.5-36 屋面积灰荷载599

表1.5-37 高炉邻近建筑的屋面积灰荷载599

1.5.6.4 风荷载600

表1.5-38 主要城市的基本雪压so与基本风压wo602

表1.5-39 μr值603

表1.5-40 海面和海岛基本风压调整系数603

表1.5-41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603

表1.5-42 脉动增大系数ξ604

表1.5-43 高层建筑的脉动影响系数ν604

表1.5-44 高层建筑振型系数?z604

1.5.6.5 常用的材料和构件自重标准值605

1.5.6.6 气象资料605

表1.5-45 风级606

表1.5-46 降雨等级606

表1.5-47 主要城市的气象参考值607

第二篇 高层建筑结构610

2.1 结构设计610

2.1.1 结构体系610

2.1.1.1 使用条件610

2.1.1.2 选择结构体系610

表2.1-1 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611

表2.1-2 适宜采用的结构体系611

2.1.2 平面布置611

2.1.2.1 平面形式611

2.1.2.2 变形缝612

2.1.2.3 楼、电梯间的布置613

表2.1-3 伸缩缝最大间距613

表2.1-4 防震缝的最小宽度613

2.1.3 竖向布置614

2.1.3.1 高宽比614

2.1.3.2 规则建筑的条件614

2.1.3.3 墙柱变化的规定614

2.1.4 结构的布置614

2.1.4.1 框架结构614

2.1.4.2 框架——剪力墙结构614

2.1.4.3 剪力墙结构615

2.1.4.4 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615

表2.1-5 剪力墙的间距616

2.2 荷载616

2.2.1 竖向荷载616

2.2.1.1 单位楼面的荷载616

2.2.1.2 活荷载616

表2.2-1 民用建筑的几种楼面均布活荷载616

2.2.2 水平荷载617

2.2.2.1 风荷载617

2.2.2.2 地震作用618

表2.2-2a 系数μsi[用于图2.2—1(a)]618

表2.2-2b 系数μsi[用于图2.2—1(b)]618

表2.2-2c 系数μsi[用于图2.2—1(j)]619

表2.2-2d 系数μsi[用于图2.2—1(k)]619

2.3 内力和位移619

2.3.1 基本原则619

2.3.1.1 一般规定619

2.3.1.2 水平位移的限值620

2.3.1.3 等效刚度620

表2.3-1a △u/h的限值621

表2.3-1b un/H的限值621

2.3.2 荷载组合621

2.3.2.1 非抗震设计621

2.3.2.2 抗震设计622

表2.3-2 分项系数γ622

2.3.3 稳定622

2.3.3.1 整体稳定622

2.3.3.2 倾覆验算623

2.3.4 框架结构的计算623

2.3.4.1 一般规定623

2.3.4.2 分层法624

2.3.4.3 力矩二次分配法626

2.3.4.4 迭代法631

2.3.4.5 反弯点法655

2.3.4.6 修正反弯点法658

2.3.4.7 框架的侧移计算660

表2.3-3 系数αc664

表2.3-4a 均布水平荷载下各层柱标准反弯点高比yo664

表2.3-4b 倒三角形荷载下各层柱标准反弯点高比yo666

表2.3-5 上下梁相对刚度变化时的修正值y1668

表2.3-6 上下层柱高度变化时的修正值y2和y3668

2.3.5 剪力墙结构计算669

2.3.5.1 一般规定669

2.3.5.2 整体墙和整体小开口墙670

2.3.5.3 联肢墙676

2.3.5.4 壁式框架的近似计算684

2.3.5.5 剪力墙结构算例686

表2.3-7 系数ζ707

表2.3-8 ψa值707

表2.3-9 系数?j707

表2.3-10a 倒三角形荷载下的φ1值708

表2.3-10b 均布荷载下的φ1值709

表2.3-10c 顶部集中力作用下的φ1值711

表2.3-11 φ2值712

表2.3-12a λb=0时的Ca、Cb值713

表2.3-12b λb=0.20λa时的Ca、Cb值713

表2.3-12c λb=0.40λa时的Ca、Cb值714

表2.3-12d λb=0.60λa时的Ca、Cb值714

表2.3-12e λb=0.80λa时的Ca、Cb值715

表2.3-12f λb=λa时的Ca、Cb值715

表2.3-13 ηv值715

表2.3-14 αc值716

2.3.6 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计算716

2.3.6.1 计算要点716

2.3.6.2 底层为框架的多肢剪力墙717

2.3.6.3 框支剪力墙和落地剪力墙726

表2.3-15 底层为双跨框架时墙板应力系数和框架内力、位移系数736

表2.3-16 单跨底层框架的框支剪力墙在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系数737

表2.3-17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的剪力系数737

表2.3-18 墙体有洞口时框架梁弯矩修正系数737

表2.3-19 墙体有洞口时框架梁轴力修正系数738

表2.3-20 墙体有洞口时框架梁剪力修正系数738

表2.3-21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的剪力系数和最大拉力系数738

2.3.7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计算738

2.3.7.1 受力概况738

2.3.7.2 计算方法739

2.3.7.3 计算步骤744

2.3.7.4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双肢剪力墙746

2.3.7.5 框架剪力的调整749

2.3.7.6 算例749

表2.3-22 折减系数η771

表2.3-23 倒三角形分布荷载的计算系数772

表2.3-24 均布荷载的计算系数786

表2.3-25 顶部集中荷载的计算系数800

表2.3-26 φp值(10-3)814

表2.3-27 φq值(10-3)815

表2.3-28 ψ值(10-3)816

2.3.8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扭转的近似计算816

2.3.8.1 适用条件816

2.3.8.2 计算方法(一)816

2.3.8.3 计算方法(二)819

2.3.9 计算机结构分析及辅助设计简介820

2.3.9.1 程序的引进820

2.3.9.2 程序的正确使用821

2.3.9.3 工程电算成果分析823

2.4 构造要求825

2.4.1 一般规定825

2.4.1.1 设计要求825

2.4.1.2 承载力计算826

2.4.1.3 构造要求826

2.4.2 框架结构827

2.4.2.1 柱827

2.4.2.2 梁829

2.4.2.3 框架节点830

表2.4-1 框架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831

2.4.3 一般剪力墙结构831

2.4.3.1 墙肢截面承载力831

2.4.3.2 连梁承载力831

2.4.3.3 墙体的构造要求831

2.4.3.4 连梁的构造要求835

表2.4-2 剪力墙端部暗柱、端柱的构造配筋要求836

表2.4-3 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构造836

表2.4-4 连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836

2.4.4 底层大空间剪力墙837

2.4.4.1 转换层楼板837

2.4.4.2 框支梁837

2.4.4.3 框支柱837

2.4.4.4 剪力墙838

2.4.5 框架——剪力墙结构840

2.4.5.1 截面尺寸840

2.4.5.2 配筋要求840

2.4.5.3 剪力墙洞口841

2.4.5.4 轴压比调整841

第三篇 地基与基础842

3.1 基本规定842

3.1.1 适用范围842

3.1.1.1 地基条件842

3.1.1.2 荷载性质842

3.1.1.3 环境要求842

3.1.2 设计要点842

3.1.2.1 安全等级842

3.1.2.2 计算范围842

3.1.2.3 荷载组合843

表3.1-1 建筑物安全等级843

表3.1-2 可不作地基变形计算的二级建筑物范围843

3.2 地基土844

3.2.1 地基土的分类844

3.2.1.1 岩石844

3.2.1.2 碎石土844

3.2.1.3 砂土844

3.2.1.4 粉土844

3.2.1.5 粘性土844

3.2.1.6 人工填土844

表3.2-1 岩石坚固性的划分844

表3.2-2 砂土的密实度844

3.2.2 土的工程特性844

3.2.2.1 土的三相比例指标844

3.2.2.2 砂土的密实度845

3.2.2.3 粘性土的塑性指数Ip和液性指数Il845

3.2.2.4 土的渗透性846

表3.2-3 土的渗透系数k参考值846

3.2.3 地基土(岩)承载力846

3.2.3.1 以荷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846

3.2.3.2 地基土承载力标准值fk847

3.2.3.3 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值f847

表3.2-4 岩石承载力标准值fk848

表3.2-5 碎石土承载力标准值fk848

表3.2-6 粉土承载力基本值fo849

表3.2-7 粘性土承载力基本值fo849

表3.2-8 沿海地区淤泥和淤泥质土承载力基本值fo849

表3.2-9 红粘土承载力基本值fo850

表3.2-10 素填土承载力基本值fo850

表3.2-11 砂土承载力标准值fk850

表3.2-12a 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fk(一)850

表3.2-12b 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fk(二)850

表3.2-13 素填土承载力标准值fk851

表3.2-14 承载力修正系数ηb、ηd851

表3.2-15 承载力系数851

3.3 基础埋置深度852

3.3.1 一般规定852

3.3.1.1 确定基础埋深的条件852

3.3.1.2 基础的最小埋深852

3.3.1.3 基础与地下水的关系852

3.3.1.4 对相邻建筑的处理852

3.3.1.5 其他措施852

3.3.2 冻土地基的基础853

3.3.2.1 基础的埋深853

3.3.2.2 构造措施854

表3.3-1 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855

表3.3-2 采暖对冻深的影响系数ψt856

3.4 地基计算856

3.4.1 地基的承载力856

3.4.1.1 基础底面的压力856

3.4.1.2 地基的承载力计算857

3.4.1.3 地基应力的计算858

表3.4-1 地基压力扩散角θ862

表3.4-2 竖向附加应力系数αp862

表3.4-3 角点竖向附加应力系数α863

表3.4-3a 角点的平均竖向附加应力系数?864

表3.4-4 竖向附加应力系数α1、α2866

表3.4-5 竖向附加应力系数αo与平均附加应力系数?o868

表3.4-6 竖向附加应力系数α10、α20869

表3.4-7 竖向附加应力系数αb869

表3.4-8 竖向附加应力系数αs870

3.4.2 地基的变形870

3.4.2.1 地基的压缩性870

3.4.2.2 地基变形计算871

表3.4-9 μ、β的经验值874

表3.4-10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874

表3.4-11 △z值875

表3.4-12 经验系数ψs875

3.5 常用基础875

3.5.1 墙下条形基础875

3.5.1.1 型式875

3.5.1.2 构造规定875

3.5.1.3 基础宽度B875

3.5.1.4 内力设计值876

3.5.1.5 截面承载力计算876

3.5.1.6 算例876

3.5.2 柱下单独基础877

3.5.2.1 构造规定877

3.5.2.2 计算基础底面尺寸878

3.5.2.3 基础高度h879

3.5.2.4 底板受力钢As881

3.5.2.5 算例881

3.5.3 柱下条形基础884

3.5.3.1 构造规定884

3.5.3.2 基础的宽度B885

3.5.3.3 内力设计值886

3.5.3.4 算例887

3.5.4 交叉条形基础892

3.5.4.1 弯矩分配892

3.5.4.2 轴向荷载分配893

3.5.4.3 特征长度895

3.5.4.4 承载力计算896

表3.5-1a 基床系数k897

表3.5-1b 系数ω值897

3.5.5 刚性基础897

3.5.5.1 一般规定897

3.5.5.2 基础底面宽度897

3.5.5.3 地基承载力计算898

表3.5-2 刚性基础台阶宽高比的允许值898

3.6 筏形基础的近似计算898

3.6.1 构造规定898

3.6.1.1 型式898

3.6.1.2 材料898

3.6.1.3 垫层及保护层899

3.6.1.4 基础板的厚度899

3.6.1.5 基础梁900

3.6.1.6 基础板的外伸长度lo900

3.6.1.7 配筋900

3.6.1.8 偏心距e900

3.6.2 内力计算901

3.6.2.1 基底净反力设计值pj901

3.6.2.2 柱下平板式基础902

3.6.2.3 墙下基础板及梁板式基础板902

3.6.2.4 基础梁904

3.6.2.5 算例904

3.7 箱形基础的近似计算907

3.7.1 一般规定907

3.7.1.1 适用条件907

3.7.1.2 箱形基础的设置907

3.7.1.3 计算范围907

3.7.1.4 荷载取值907

3.7.2 构造要求908

3.7.2.1 偏心距e908

3.7.2.2 箱形基础的高度Ho908

3.7.2.3 墙板908

3.7.2.4 板厚908

3.7.2.5 门洞909

3.7.2.6 底板的悬挑长度c909

3.7.2.7 混凝土强度等级909

3.7.2.8 底层柱与箱形基础的连接处理910

3.7.2.9 洞口的加强钢筋910

3.7.2.10 板的配筋910

3.7.2.11 施工后浇带911

3.7.2.12 窗井911

3.7.3 地基承载力计算912

3.7.3.1 基底反力912

3.7.3.2 地基土的承载力912

3.7.4 沉降计算913

3.7.4.1 沉降计算方法之一913

3.7.4.2 沉降计算方法之二913

3.7.4.3 沉降计算方法之三913

3.7.4.4 容许沉降值[s]913

3.7.4.5 整体倾斜的计算914

表3.7-1 zo、ξ值915

表3.7-2 修正系数ψ915

表3.7-3 系数k1915

表3.7-4 经验系数ψs916

3.7.5 施工期中的抗浮稳定916

3.7.5.1 计算式916

3.7.5.2 符号说明916

3.7.6 地基反力的计算916

3.7.6.1 基底反力系数法916

3.7.6.2 轮算法917

3.7.6.3 链杆法919

表3.7-5a 粘性土地基反力系数920

表3.7-5b 软土地区基底反力系数920

表3.7-5c 砂土地基反力系数921

表3.7-6 纵向基底反力系数平均值kl921

表3.7-7 横向基底反力系数平均值kb921

表3.7-8 沉降影响系数K(×0.0001)922

3.7.7 箱形基础的结构计算927

3.7.7.1 承载力计算927

3.7.7.2 外墙板及底板的裂缝宽度验算934

表3.7-9 β值934

3.7.8 算例934

3.7.8.1 计算资料934

3.7.8.2 偏心距验算935

3.7.8.3 地基承载力验算936

3.7.8.4 抗浮验算937

3.7.8.5 基础设计937

3.8 桩基础948

3.8.1 桩的分类及适用范围948

3.8.1.1 桩的分类948

3.8.1.2 钢筋混凝土桩简介950

3.8.1.3 桩基的适用范围956

表3.8-1 钢板桩957

表3.8-2 轻量薄片式钢板桩957

表3.8-3a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958

表3.8-3b 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数据958

3.8.2 桩基设计原则958

3.8.2.1 桩基安全等级958

3.8.2.2 桩基的极限状态及相应的计算内容958

3.8.2.3 桩基的抗震设计959

表3.8-4 桩基重要性系数γo959

3.8.3 单桩竖向承载力959

3.8.3.1 单桩竖向受力机制959

3.8.3.2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960

3.8.3.3 桩的负摩阻力964

3.8.3.4 抗拔桩966

表3.8-5 桩基竖向承载力抗力分项系数967

表3.8-6 承台内、外区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967

表3.8-7 群桩效应系数968

表3.8-8 桩端阻力修正系数αb值968

表3.8-9 系数ξs值968

表3.8-10 系数C968

表3.8-11 折减系数β969

表3.8-12a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969

表3.8-12b 修正系数ms969

表3.8-13 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970

表3.8-14 d=0.80m干作业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971

表3.8-15 尺寸效应系数ψs、ψp971

表3.8-16 中性点深度比ηo971

表3.8-17 负摩阻力系数ξn972

表3.8-18 触探杆长度校正系数972

3.8.4 群桩计算972

3.8.4.1 群桩的承载力验算972

3.8.4.2 群桩中基桩的承载力验算975

3.8.4.3 桩基的沉降计算976

表3.8-19 桩端硬持力层压力扩散角θ979

表3.8-20 矩形基础中心沉降系数δ980

表3.8-21 圆形基础中心压力系数α2和沉降系数δ2981

表3.8-22a 桩基等效沉降系数ψe的计算参数(Sa/d=2)982

表3.8-22b 桩基等效沉降系数ψe的计算参数(Sa/d=3)983

表3.8-22c 桩基等效沉降系数ψe的计算参数(Sa/d=4)984

表3.8-22d 桩基等效沉降系数ψe的计算参数(Sa/d=5)985

表3.8-22e 桩基等效沉降系数ψe的计算参数(Sa/d=6)986

3.8.5 水平力作用下桩的计算987

3.8.5.1 受力概况987

3.8.5.2 单桩的水平承载力987

3.8.5.3 群桩的水平承载力989

3.8.5.4 桩身承载力990

表3.8-23 桩顶(身)最大弯矩系数νm和桩顶水平位移系数νx991

表3.8-24 地基土水平抗力比例系数mb991

表3.8-25 水平力基本值β992

表3.8-26 桩顶约束效应系数ηr992

表3.8-27 承台底与基土间的摩擦系数μ992

表3.8-28 基桩的计算长度lo992

3.8.6 承台993

3.8.6.1 承台构造要求993

3.8.6.2 承台计算994

3.8.6.3 墙下条形承台1004

表3.8-29 承台梁1005

表3.8-30a 柱下桩基础(一)1006

表3.8-30b 柱下桩基础(二)1007

表3.8-30c 柱下桩基础(三)1008

3.8.7 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1010

3.8.7.1 桩基的设计步骤1010

3.8.7.2 桩基选型1010

3.8.7.3 桩的基本尺寸及布置1010

3.8.7.4 桩的构造1011

3.8.7.5 预制桩的施工1017

3.8.7.6 灌注桩的施工1022

表3.8-31 桩的长径比1023

表3.8-32 桩的最小中心距1023

表3.8-33 预制桩的基本尺寸1023

表3.8-34 吊环钢筋1023

表3.8-35 硫磺胶泥接桩常用的停歇时间1024

表3.8-36 预制桩允许偏差值1024

表3.8-37 锤重与桩重的合理比值1025

表3.8-38 桩锤的选型1025

表3.8-39 预制桩(钢桩)位置的允许偏差1025

表3.8-40 锤击拉应力建议值1026

表3.8-41 疲劳破坏的数据1026

表3.8-42 系数n值1026

表3.8-43 恢复系数ε1026

表3.8-44 桩受压的弹性变形值c11026

表3.8-45 桩帽受压的弹性变形值c21027

表3.8-46 土的弹性变形值c31027

表3.8-47 效率系数K1027

表3.8-48 打(沉)桩时常遇问题的防止与处理方法1027

表3.8-49 灌注桩施工容许偏差1028

表3.8-50 灌注桩施工中常遇问题的防止与处理方法1029

表3.8-51 成桩工艺选择参考1030

3.8.8 爆扩桩、嵌岩桩、锚杆1031

3.8.8.1 爆扩桩1032

3.8.8.2 嵌岩桩1032

3.8.8.3 锚杆1034

表3.8-52 土质影响系数K11035

表3.8-53 扩大头支承处土的承载力标准值qd1035

表3.8-54 爆扩桩地基土的抗剪承载力标准值τi1035

表3.8-55 嵌岩桩计算系数1036

表3.8-56 嵌岩段侧阻和端阻修正系数1036

表3.8-57 砂浆与岩石的粘结强度设计值f1036

3.8.9 钢桩1036

3.8.9.1 适用范围1036

3.8.9.2 钢管桩1036

3.8.9.3 H型钢桩1037

3.8.9.4 钢桩的防腐1037

表3.8-58 钢管桩截面尺寸1038

表3.8-59 H型钢桩截面尺寸1038

表3.8-60 敞口钢管桩侧阻挤土效应系数λs1039

表3.8-61 钢桩年腐蚀速率1039

3.8.10 静载试桩1039

3.8.10.1 单桩竖向静荷载试验1039

3.8.10.2 水平试桩1041

表3.8-62a 折减系数λ(n=2)1043

表3.8-62b 折减系数λ(n=3)1043

表3.8-63 极差(X3-X1)与均值(μr)1043

表3.8-64 ta——分布的双侧临界值1044

3.8.11 算例1045

第四篇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1045

1997《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与特种结构手册 上 第2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载赋,陈正祥,余忠兴等编著;陈载赋主编 1997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