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壤地理学 北方本》求取 ⇩

绪言1

第一篇土壤发生与分类1

第一章土壤的发生与分布1

第一节土壤形成因素1

一、有关土壤形成的学说简介1

目 录1

二、土壤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成土因素的关系2

三、成土因素分述3

一、土壤形成过程与地质大循环及矿物风化过程的关系16

第二节土壤形成过程16

二、成土过程中基本的物理、化学与生物化学反应17

三、主要成土过程的类型简介19

第三节土壤剖面形态与土壤景观24

一、土壤剖面形态24

二、土壤微形态研究25

三、单个土体、土壤个体与土壤景观27

第四节土壤地理分布28

一、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28

三、土壤分布的区域规律29

二、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29

本章小结31

思考题31

参考文献31

第二章土壤分类32

第一节土壤分类的概念与发展历史32

一、土壤分类单元32

二、分类等级32

三、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32

六、土壤分类是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33

四、土壤分类单元与土壤实体33

五、土壤分类的发展简史33

第二节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34

一、现行中国土壤分类体系的分类思想34

二、分类系统34

三、命名35

第三节美国诊断土壤分类40

一、分类思想41

二、诊断层和诊断特征41

三、分类系统41

四、命名43

第四节其它土壤分类体系及国际动向44

一、原苏联的土壤分类及其动向44

二、西欧土壤分类45

三、FAO/UNESCO的土壤分类45

四、《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46

五、基础分类或基层分类46

六、土壤分类的国际趋势46

三、土壤分类与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交流49

二、土壤分类与土地评价49

一、土壤分类单元与土壤制图单元49

第五节土壤分类的应用49

本章小结50

思考题50

参考文献50

第二篇土壤类型51

第三章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与白浆土51

第一节棕色针叶林土51

一、棕色针叶林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52

二、棕色针叶林土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53

三、棕色针叶林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55

四、棕色针叶林土的利用与改良途径56

第二节暗棕壤56

一、暗棕壤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57

二、暗棕壤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57

三、暗棕壤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58

四、暗棕壤的利用与改良途径59

第三节白浆土60

一、白浆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61

二、白浆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61

三、白浆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63

四、白浆土的利用与改良途径64

本章小结66

思考题66

参考文献66

第四章棕壤与褐土67

第一节棕壤67

一、棕壤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68

二、棕壤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68

三、棕壤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71

四、棕壤的利用和改良74

一、褐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75

第二节褐土75

二、褐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76

三、褐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78

四、褐土的利用与改良80

本章小结81

思考题81

参考文献81

第五章黄棕壤与黄褐土82

第一节黄棕壤82

二、黄棕壤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83

一、黄棕壤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83

三、黄棕壤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86

四、黄棕壤的利用与改良87

第二节黄褐土88

一、黄褐土的中心概念和边界定义88

二、黄褐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89

三、黄褐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91

四、黄褐土的利用与改良92

思考题93

参考文献93

本章小结93

第六章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94

第一节红壤95

一、红壤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95

二、红壤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96

三、红壤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98

第二节黄壤99

一、黄壤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99

二、黄壤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99

三、黄壤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00

第三节砖红壤及赤红壤101

一、砖红壤及赤红壤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102

二、砖红壤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102

三、砖红壤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04

第四节燥红土104

一、燥红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105

二、燥红土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与诊断特征105

三、燥红土的亚类划分106

第五节红黄壤类土壤的利用与改良106

一、红黄壤类土壤在利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107

二、红黄壤类土壤的利用与改良107

本章小结109

思考题111

参考文献112

第七章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栗褐土与黑垆土112

第一节黑土112

一、黑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113

二、黑土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113

三、黑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17

四、黑土的利用与培肥118

第二节黑钙土118

二、黑钙土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119

一、黑钙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119

三、黑钙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20

四、黑钙土的利用与改良123

第三节栗钙土123

一、栗钙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124

二、栗钙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124

三、栗钙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25

四、栗钙土的利用与改良127

第四节栗褐土与黑垆土128

一、栗褐土129

二、黑垆土130

三、栗褐土与黑垆土的利用与改良133

本章小结133

思考题133

参考文献133

第八章棕钙土、灰钙土及荒漠土壤134

第一节棕钙土135

一、棕钙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135

二、棕钙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135

三、棕钙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37

四、棕钙土的利用与改良138

第二节灰钙土139

一、灰钙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139

二、灰钙土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139

三、灰钙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40

四、灰钙土的利用与改良141

第三节荒漠土壤141

一、荒漠土壤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142

二、荒漠土壤中灰漠土、灰棕漠土与棕漠土的划分及其特征简述142

三、荒漠土壤的利用与改良145

参考文献146

思考题146

本章小结146

第九章盐土与碱土147

第一节盐土148

一、盐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148

二、土壤盐分的地球化学及其对植物的危害148

三、盐土的形成、剖面形状与诊断特征152

四、盐土的类型划分153

第二节滨海盐土155

一、滨海盐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155

三、滨海盐土的分类及其特征156

二、滨海盐土的形成、剖面形态与诊断特征156

四、酸性硫酸盐盐土157

第三节碱土157

一、碱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157

二、土壤中苏打形成的地球化学及其对作物的危害158

三、碱土的形成、剖面形态与诊断特征159

四、碱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60

五、脱碱土163

第四节盐碱土的改良利用163

一、水利工程措施163

二、农业生物措施165

三、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问题166

四、碱土的化学改良问题166

本章小结166

思考题167

参考文献167

第十章潮土、草甸土、沙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168

第一节潮土169

一、潮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169

二、潮土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169

三、潮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71

四、潮土的利用与改良174

第二节草甸土175

一、草甸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175

二、草甸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175

三、草甸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76

四、草甸土的利用与改良179

第三节沙姜黑土180

一、沙姜黑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180

二、沙姜黑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180

三、沙姜黑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83

第四节沼泽土与泥炭土184

四、沙姜黑土的利用与改良184

二、沼泽土与泥炭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185

一、沼泽土与泥炭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185

三、沼泽土和泥炭土的亚类划分187

四、沼泽土和泥炭土的利用与改良187

本章小结188

思考题188

参考文献188

第一节水稻土189

一、水稻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189

第十一章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189

二、水稻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与基本性状190

三、水稻土的分类与亚类的划分193

四、水稻土的水、肥管理及培肥改良194

第二节灌淤土195

一、灌淤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196

二、灌淤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196

三、灌淤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97

四、灌淤土的利用与改良198

第三节菜园土198

二、菜园土的剖面特征与诊断特征199

一、菜园土的熟化发育及剖面层次分化199

本章小结200

思考题200

参考文献200

第十二章初育土壤与岩成土壤201

第一节冲积土201

一、冲积土的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201

二、冲积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202

三、冲积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203

一、风沙土204

第二节风沙土与黄绵土204

四、冲积土的利用与改良204

二、黄绵土206

第三节岩成土壤208

一、石质土与粗骨土209

二、火山灰土209

三、紫色土210

四、石灰岩土212

本章小结214

参考文献215

思考题215

第十三章山地土壤216

第一节山地土壤的特点216

一、山地土壤的垂直带性216

二、山地土壤侵蚀与土壤的薄层性219

三、山地土壤的母岩继承性219

第二节我国山地的主要土壤219

一、高山寒漠土219

二、山地草甸性土壤220

三、山地草原性土壤221

四、山地森林土壤223

第三节我国北方山地土壤的开发利用223

一、立体农业开发223

二、造林与水土保持223

三、根据本区土壤特点发展特殊的经济作物223

本章小结223

思考题224

参考文献224

二、大地构造地貌与土壤的地理带225

一、大气环流与土壤的地理带225

第十四章世界土壤地理简介225

第一节土壤的宏观地理分布225

三、世界土壤图229

第二节世界各大洲的土壤简介229

一、亚洲的土壤地理简介229

二、欧洲的土壤地理简介231

三、北美洲的土壤地理简介231

四、南美洲的土壤地理简介232

五、非洲的土壤地理简介234

六、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土壤地理简介235

参考文献236

本章小结236

思考题236

第三篇 区域土壤资源研究237

第十五章中国土壤地理及土壤区划237

第一节中国的土壤地理237

一、中国土壤图和土壤分布237

二、中国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237

第二节中国土壤区划240

一、中国土壤区划的主要地学基础——中国地貌区划与中国自然区划240

二、土壤区划的原则243

三、中国土壤区划244

第三节土壤改良利用区划245

一、土壤改良利用区划的工作方法246

二、几种主要的土壤改良利用区划中的主要专业要求246

本章小结247

思考题247

参考文献247

第一节土壤质量的农业评价248

一、土体剖面构型评价248

第十六章土壤质量的农业评价248

二、土壤物理性状评价249

三、土壤的养分—化学性状评价251

第二节土地资源评价253

一、土地资源的自然评价254

二、土地资源的经济评价254

本章小结255

思考题256

参考文献256

二、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257

一、区域土壤及其形成条件和土地利用需求相结合的原则257

第十七章区域土壤资源开发257

第一节区域土壤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257

三、系统工程的原则258

第二节现代技术在区域土壤资源开发规划中的应用258

一、遥感技术的应用258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259

第三节我国大区域土壤资源开发的若干宏观问题260

一、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与区域土壤资源开发的战略研究问题260

二、几大低产农业区的土壤资源及其开发问题261

三、解决水土资源平衡和几个大型的跨流域调水的问题261

五、海涂土壤资源的综合开发问题262

四、防止土壤的风蚀沙化和三北防护林工程问题262

六、热带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问题263

七、山区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问题263

八、区域土壤利用结构优化的研究问题263

本章小结264

思考题264

参考文献264

全书提纲性小结265

附件Ⅰ 区域土壤地理学(北方本)土壤剖面发生特征描绘图例266

附件Ⅱ 主要植物的中拉名称对照267

1993《区域土壤地理学 北方本》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林培主编 1993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土壤学  南方本(1980 PDF版)
土壤学 南方本
1980 北京:农业出版社
西北区域地理(民国35.02 PDF版)
西北区域地理
民国35.02 商务印书馆
宿县地区土壤和土壤培肥( PDF版)
宿县地区土壤和土壤培肥
安顺地区土壤(1987 PDF版)
安顺地区土壤
1987
郴州地区土壤( PDF版)
郴州地区土壤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讲义(1993 PDF版)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讲义
1993
廊坊地区土壤( PDF版)
廊坊地区土壤
昭通地区土壤(1986 PDF版)
昭通地区土壤
1986
肇庆地区土壤(1985 PDF版)
肇庆地区土壤
1985
吉安地区土壤( PDF版)
吉安地区土壤
区域土壤  土化专业教材(1979.12 PDF版)
区域土壤 土化专业教材
1979.12
土壤地理学教程(1991 PDF版)
土壤地理学教程
1991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土壤地理学(1992 PDF版)
土壤地理学
1992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土壤学  北方本  第2版(1981 PDF版)
土壤学 北方本 第2版
1981 北京:农业出版社
土壤学  北方本(1983 PDF版)
土壤学 北方本
1983 北京: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