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 金庸小说再解读》
作者 | 宋伟杰著 编者 |
---|---|
出版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52 |
出版时间 | 1999(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214025655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237267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导言1
金庸及其小说的“例外”状态与“定位”之难1
“金庸现象”、“金庸文本”与“文化研究”1
“雅俗之争”潜藏的误区1
“娱乐行为”与“乌托邦主义”1
乌托邦的消极与积极功能1
社会想象过程: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谱系关系1
“再解读”的策略:敞开“娱乐行为”潜藏的“乌托邦冲动”1
目录1
第一章金庸现象11
金庸:现代“讲故事者”与古代“说书人”的差异13
现代小说的“问题意识”:孤独的文体与“先验的无家可归的人”13
金庸:后工业时代的“作者”神话(比较007、福尔摩斯等人物的神话)13
“作者”与当代话语之间的关系:“话语实践的拓荒者”(设立可包容差异的新规范)13
一、“作者”的神话与现代小说的“问题意识”13
二、“跨文类”流行方式28
作为武侠小说飞地的香港:文化空间与中文写作的相对自由28
文化媒介的传播及金庸的写作方式:从报刊连载到精心修撰28
金庸武侠小说传入内地的渠道与播散28
金庸小说的“续写现象”、“伪作现象”、“盗版情况”:电影、电视改编状况,以及卡通、漫画、电子游戏的统计与调查28
金庸小说的跨文类、跨文化流行及其丰富涵义28
金庸与“文化工业”的双重关系:“商业性质”、读者自身的“主动性”以及“历史意识与文化意识”的书写48
金庸小说流行的双重特征:书写当下历史境遇/超越具体的历史条件从而禀赋相对抽象而普遍的意义48
《金庸作品集》装帧术的想象力、提示作用与文化效应(香港明河版、台湾远流版、内地三联版及各类盗版)48
三、“文化工业”之反思:以金庸小说为例48
第二章空间·人·乌托邦60
金庸小说“江湖”与“武林”的正反二重性64
一、“江湖”·“武林”:正反乌托邦的两种模式64
《水浒传》传统与理想化江湖(梁山泊聚义堂的建立与倾塌、同质空间的异质化过程)64
《水浒传》传统的复归与反叛:被放大了的“水泊梁山”与被凶险化的江湖64
金庸小说的“水泊梁山”模式(与昏暗朝廷相对立的理想社会,正面乌托邦)与险恶江湖模式(充满凶杀和诡计的险恶空间,反面乌托邦)64
金庸小说中“武林”(“人”的维度)的正反二重性64
“江湖”和“武林”的正面乌托邦呈现:“义气”、“乌托邦主义”感受以及“新现实”的构造64
金庸小说“携手同隐”的独特性:不知所终与“个人”的无法安置81
“乌托邦冲动”的外化与批判现实之维:现实所指物的历史变迁(从朝廷、帝制及其统治者,到抽象的恶世与恶魔)81
金庸小说的“救赎”模式:空间的被逾越、自我的膨胀以及重赋“江湖”以秩序81
逃离与介入:作为一种心态(mentality)的乌托邦(短暂出现的归隐情结、拯救“江湖”的内在使命)81
主动归隐、被迫归隐、欲归隐而不能81
二、归隐与救赎:乌托邦心态与姿态的二重性81
第三章金庸小说的成长主题与性别政治95
一、父亲的缺席与替代:成长主题下的父子关系97
“生身之父”的缺席与“替代性父亲”(师父)的多样性97
理想父亲与伪精神之父97
孤独的“子一代”、叛逆而不彻底的“子一代”97
告别父亲的成人式97
江湖儿女的再定位:对于江湖男权社会秩序的局部修改107
置疑僵化的正邪观念107
成长模式的若干例外107
男女相遇:男侠的被放逐与“有问题”的女子107
二、男女成长:对于江湖男权秩序的偏离与回归107
有关“妖女”、“邪教女子”的命名与性别修辞107
三、“凝视”、“不可逼视”与“双剑合璧”:侠骨柔情的性别政治121
武侠小说中的“女性气质”121
金庸小说类型化的女子:仙女、圣女、童真玉女、妖女、恶女、蛇蝎美人、伤心女子121
“看”与“被看”:男性欲望的投射与折返(克制肉欲,并使情欲升华)121
“过分美化”与以情为大的女性形象121
男子的多情、寡情与专一121
“完整男性”的刚柔兼济与多重身份的统一121
“双剑合璧”的革命性与浪漫性121
第四章民族国家·个人身份·历史记忆138
“混杂化”的民族主义观念139
汉民族(文化)本位思想的征兆139
“开明政治”的微妙修辞139
“为国为民”的大侠(民族国家赋予男人新的自我定义,还重振了他们的阳刚之气)139
“以情为重”的个人化侠客(无法“升华”为大侠的性情中人)139
一、“民族国家”主题的多重寓意139
私情、大义与男女性别差异139
是展示人性的“个人写作”还是“民族寓言”或“殖民地寓言”?139
“华夷之辨”、“保家卫国”观念的淡化139
异族入侵与异族统治:“编织情节”的意向性139
被异族奴役者混乱的记忆清单:有所记忆又时时遗忘159
说书世界:集体记忆的建构抑或另一类模糊改写?159
异族统治下的文化传承与集体记忆159
认同政治中的“悲悼”与“忧郁”159
大、小民族主义之分159
纯粹身份的坍塌与“混杂性”身份的浮现159
胡汉恩仇159
“种族一民族一国家”冲突下个人身份认同的困境与悲剧159
二、个人身份的“混杂”与历史记忆缺失症159
三、置疑武功(文化)的“本真性”:“华夷之辨”新解与“扬华抑夷”之情结174
武学谱系与师承渊源:“华夷之辨”与二元对立思维的局限性174
破除华夏/夷狄之分:比武的文化蕴涵174
“扬华抑夷”情结的具体症候174
对武功/文化“纯粹性”、“本真性”的有力置疑174
对不同种族、民族、国家、文化遭遇之问题情境的复杂书写174
第五章金庸小说接受史断想185
“雅俗之争”的症结:北大的“隆重授衔”与鄢烈山的“拒绝金庸”之解剖188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排座次”风波188
金庸热与禅宗热、存在主义热之关联188
一、金庸小说对学术界的冲击:雅俗关系再思考188
雅俗关系、文化语境和“个人”命题188
二、通俗小说·大(群)众文艺·武侠小说207
通俗小说、大(群)众文艺与武侠小说的差别207
“大(群)众文艺”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传统与“阶级意识”三类小说生产机制与主题内容之辨207
三、“个人”·怀旧·狂欢220
金庸小说对于想象式“个人”的构造220
江湖空间的“个人梦”与“漂泊无根”的心灵234
个体的自由与象征性解放234
想象式安置的“怀旧”之维:压抑与转移234
心理补偿与狂欢节效应:纸上狂欢与想象式批判简短结语234
主要参考书目237
后记249
1999《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 金庸小说再解读》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宋伟杰著 1999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真实的乌托邦
- 2020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现代人论乌托邦
- 1980
-
- Utopia 乌托邦
- 1998年04月第1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乌托邦
- 1959年09月第1版 湖南教育出版社
-
- 告别乌托邦 中
- 1998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 告别乌托邦 下
- 1998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 乌托邦
- 1956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从小说到电影
- 1981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
- 乌托邦
- 1959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乌托邦 英文
- 1998 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社会党历史 从乌托邦到今天
- 1999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新潮文库104 行为主义的“乌托邦”-当代行为主义大师
- 1986 志文出版社
-
- 乌托邦思想史
- 1990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CI:从理念到行为
- 1996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