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求取 ⇩

绪论1

一、中华法制文明的内涵及历史传统1

(一)引礼入法,礼法结合1

(二)以法治国,法为权衡2

(三)罪刑法定,援法断罪4

(四)家族本位,伦理入法5

(五)权法冲突,法吏互补6

(六)诸法并存,民刑有分7

(七)援法生例,以例辅法8

(八)无讼是求,调处息争9

(九)统一释法,律学兴起9

二、中华法制文明的世界地位11

三、有关中华法系的几个问题12

(一)中华法系的文化源头12

(二)中华法系是中华各族的共同缔造12

(三)研究中华法系,创新中华法系13

第一篇中华法制文明的起源与夏商法制14

(一)氏族社会的解体与法制文明的曙光14

(二)中国走向法制文明的途径16

(三)由原始的习俗到阶级社会的法律18

1.由象刑到阶级刑法18

2.有关中国法律起源的主要观点19

(四)夏国家构成与法制23

1.国家构成23

2.禹刑的基本内容25

3.夏礼的作用及礼刑合流的趋向27

(五)商奴隶制关系的发展27

(六)王权、族权与神权的统一28

(七)行政机关建设30

(八)民事与经济法律规范的出现31

1.民事法律31

(九)法观念的增进与法制文明的重要结晶——《尚书·洪范》33

2.经济法律33

(十)刑事法律的发展36

(十一)神权法盛行的商朝司法38

第二篇奴隶制法制文明发达形态的西周法制39

(一)以殷为鉴,新法律思想的形成39

(二)周公制礼,失礼入刑41

(三)礼乐刑政,综合为治44

(四)《九刑》和《吕刑》45

(五)宗法礼制指导下的西周法律47

1.行政法律48

2.民事法律53

3.经济法律61

4.刑事法律62

5.司法制度70

(六)西周法制的地位与特点74

4.重公权轻私权,突出刑的作用75

3.“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75

2.国法与宗(家)法具有一致性75

1.依礼制法,礼刑互补75

第三篇社会大变动中的春秋战国法制77

(一)社会的大变动与各国改革77

(二)春秋诸侯国的立法活动与成文法的公布80

1.诸侯国的立法概况80

2.成文法的公布81

(三)早期法治思想的兴起与春秋法制83

1.法治思想的兴起83

2.春秋法制84

(四)各国封建政府的建立与官僚制度的形成89

1.各国封建政府的建立89

2.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90

(五)各国的立法活动与李悝《法经》91

1.各国的立法概况91

2.李悝《法经》92

(六)战国后期的法家思想与儒法合流的趋势95

3.刑、法、律的演变95

第四篇统一前后的秦法制101

一、云梦秦简与秦律的性质101

二、秦简秦律的主要内容103

(一)行政法律103

1.行政立法103

2.《为吏之道》对官吏的要求104

3.考绩与监督105

2.所有权107

(二)民事法律107

1.民事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107

3.债108

4.婚姻、家庭与继承109

(三)经济法律110

1.农牧业管理法110

2.官营手工业管理法112

4.货币管理法113

3.市场贸易管理法113

(四)刑事法律114

1.指导思想114

2.罪名115

3.刑法原则123

4.刑罚126

三、司法制度132

(一)司法机关132

(二)诉讼制度133

(三)审判制度133

(四)狱政制度135

四、统一后的立法指导思想135

五、统一后体现专制与集权的立法建制137

(一)创立皇帝制度137

(二)建立统一的官僚机关体系138

(三)增补民事与经济法律139

(四)加强专制与集权的刑事法律140

(五)高度集权的司法审判142

第五篇儒家化的两汉法制144

一、西汉的立法思想与立法成就144

(一)汉朝的建立与黄老之学对治国的影响144

(二)立法指导思想的儒家化147

1.由崇尚黄老转向独尊儒术147

2.立法思想儒家化的主要表现148

(三)立法活动与法律形式152

二、行政法律156

(一)行政立法156

(二)皇帝制度的巩固与发展156

1.皇帝至尊地位的法律化156

2.汉儒“天人感应”说与皇权的神秘化156

3.“尊君抑臣”的礼仪制度156

4.削相权,建内朝157

5.朝议制度化157

(三)建立丞相、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158

(四)地方郡县与封国并存159

(五)中央监察机关的建立与《刺察六条》160

(六)职官管理制度法律化163

1.任免制度163

2.考绩制度165

3.俸禄制度166

4.致仕制度166

三、民事法律167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发展与民事立法167

(二)身份与民事权利167

(三)所有权168

(四)债169

1.买卖契约169

2.借贷契约170

(五)婚姻、家庭与继承170

1.限制“名田”172

四、经济法律172

(一)农业管理法172

2.确保重农的基本国策173

3.保护耕牛173

(二)手工业管理法173

(三)商业管理法174

(四)金融财政管理法174

1.改革币制174

2.确定田租律与征收标准174

3.征收口赋、算赋与户赋175

五、刑事法律175

(一)罪名175

1.危害政权罪175

2.亵渎皇权、危害皇帝人身安全罪176

3.危害中央集权罪178

5.破坏经济秩序罪179

4.危害社会秩序罪179

6.官吏渎职罪180

7.思想言论罪181

8.违反伦常罪182

9.侵犯人身罪182

(二)刑法原则184

1.上请与听赎184

2.自首与过失减刑,故意与首恶从重184

4.矜恤老幼妇残185

3.亲亲得相首匿185

5.诬告反坐186

6.数罪以重者论186

7.刑罚只及一身186

8.君亲无将,将而诛焉186

9.不溯及既往187

(三)刑罚187

1.废肉刑——汉初刑制改革187

2.刑罚种类190

六、司法制度192

(一)司法机关193

(二)诉讼制度193

(三)审判制度194

(四)春秋决狱195

(五)《汉简》中的民事诉讼制度197

七、东汉律学的发展与法制的主要变化199

(一)律学的发展与汉律“章句”199

(二)法律渊源的多样化与“比”的作用的提高201

(三)刑法的变化202

第六篇大总结与大融合的魏晋南北朝法制205

一、各朝立法的主要成就205

(一)以《魏律》为代表的三国的立法成就207

(二)以《晋律》为代表的两晋及南朝的立法成就210

(三)以《北魏律》、《北齐律》为代表的北朝的立法成就214

(一)行政法律220

二、各朝法律的基本内容220

1.中央三省制度的形成221

2.监察机关的变动与监察法的发展222

3.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确立223

4.职官管理制度的发展224

(二)民事法律228

1.身份228

2.所有权228

3.债229

4.婚姻、家庭与继承230

(三)经济法律231

(四)刑事法律232

1.罪名232

2.刑法原则236

3.刑罚238

三、司法制度239

(二)诉讼与审判制度240

(一)司法机关240

一、隋朝立法与《开皇律》的历史地位242

第七篇兼取南北之长的隋法制242

二、行政管理体制的定型与开科取士的制度化245

(一)确立三省六部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与州县二级制度245

(二)废除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选官制度245

三、以均田、租庸调法为主干的民事与经济法律246

(一)推行均田法246

(二)清理户籍,按户等纳税246

(三)整顿货币制度247

四、封建刑法基本架构的完成247

(一)罪名247

1.“十恶”入律247

2.诽谤皇帝罪247

4.私藏、私造武器罪248

5.侵犯官私财产罪248

3.朋党罪248

6.私藏纬候图谶罪249

(二)刑法原则249

(三)刑罚250

五、司法权进一步集中化250

第八篇中华法系成熟与定型的唐法制253

一、唐初立法指导思想253

(一)明法慎刑,以宽仁治天下254

(三)法条简约,保持稳定256

(二)德礼为本、刑罚为用256

(四)人有所犯,一断于律257

二、立法活动259

三、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262

(一)唐律的特点262

1.于“礼”以为出入262

2.律疏一体的结构与律学的新成就264

3.相对的完备性265

(二)唐律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东亚国家的影响266

(一)立法概况268

四、内容细密的行政法律268

(二)三省六部行政管理体制的巩固与强化269

(三)州(郡)县二级地方体制的定型271

(四)监察机构的扩大与言谏分立273

(五)公文及勾检制度276

(六)职官管理法277

1.科举选官277

2.考绩279

3.致仕280

五、趋于复杂化的民事法律280

(一)权利主体与行为能力280

(二)物权282

1.所有权282

2.佃权285

4.典权286

3.质权286

(三)债287

1.债的发生与履行287

2.契约的种类287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290

1.婚姻290

2.家庭292

3.继承292

六、趋于规范化的经济法律293

(一)赋税立法293

1.租庸调法293

2.两税法294

(二)手工业法规294

(三)商业法规295

2.十恶297

1.五刑297

(一)刑法总则性规定297

七、刑事法律趋于定型化297

3.“八议”、“请”、“减”、“赎”、“官当”、“免官”299

4.定罪量刑的原则299

(二)罪名301

1.危害国家统治罪301

2.侵犯皇权罪301

3.违反军律罪302

4.侵犯财产罪302

5.侵犯人身罪303

6.官吏渎职罪304

7.逃避兵役、徭役罪306

8.破坏社会秩序罪306

9.犯奸罪306

八、相对完备的司法制度307

(一)司法机关307

(二)诉讼制度308

(三)审判制度309

九、五代十国的法律制度312

(四)狱政制度312

(一)立法活动313

(一)法律的主要内容与特点313

第九篇商品经济与中央集权推动下的两宋法制317

一、宋初国策与立法指导思想317

(一)宋初的基本国策317

(二)立法指导思想317

2.提高敕、例的地位318

1.强化中央集权318

3.加强制度建设319

二、两宋立法的特点与历史地位320

(一)立法活动与特点320

1.《宋刑统》的制定与编敕320

2.义利观的变化与民事专门法的发展321

3.编例322

(二)两宋法制的历史地位与法学的发展323

4.编制条法事类323

三、强化中央集权的行政法律325

(一)加强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改革325

(二)监察机关的扩大与监察法的发展328

(三)职官管理法334

1.科举选官法334

2.职官考课336

3.俸禄与致仕338

四、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民事法律339

(一)身份的变化339

(二)物权341

(三)债344

1.债的发生344

2.债的担保345

3.债的履行和消灭346

4.契约的形式347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350

五、体现改革精神的经济与金融法律353

(一)农业立法354

1.调整土地关系与奖励开荒354

2.方田均税法354

3.青苗法354

4.农田水利法354

(二)手工业立法355

(三)商业立法355

1.市场管理法355

2.盐茶专卖法356

3.外贸立法357

(四)金融财政立法359

1.钱法359

2.纸币法359

3.财政法360

(一)盗贼重法364

六、以“重典治盗贼”的刑事法律364

(二)惩贪法366

(三)刑制的变化367

七、鞫、谳分司的司法制度369

(一)司法机关的变动369

(二)诉讼制度370

(三)审判制度371

1.刑事审判制度371

2.民事审判制度373

(四)狱政制度374

第十篇丰富中华法制文明的辽、西夏、金、元、后金法制375

一、辽、西夏与金的法制375

(一)辽法制376

1.从“蕃汉异治”到“国法不可异施”376

2.体现汉契丹法文化融合的刑法与司法377

(二)西夏法制378

1.《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结构与基本内容378

2.两种职官体系与管理法379

3.反映游牧经济遗痕的民事与经济法律380

4.体现汉羌法文化融合的刑事法律382

5.司法制度384

(三)金法制385

1.女真习惯法的统治385

2.法文化的融合与金法制的发展386

3.行政体制与职官管理法387

4.反映民族与时代特色的民事与经济法律388

5.实行重典的刑事法律391

6.仿行唐宋的司法制度392

7.金法制的历史地位393

二、元法制394

(一)元统一政权的建立与立法成就394

1.以蒙古族为主体的统一政权的建立394

2.立法的成就、特点与法制文明的进步395

1.行政法与监察法的充实399

(二)具有民族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与行政法律399

2.具有民族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与职官管理法402

(三)商品经济的衰退与民事法律的迟滞407

1.元蒙贵族统治下社会等级身份的变化407

2.所有权与典权407

3.债410

4.婚姻与继承413

(四)经济法律416

(五)刑法思想与刑法体系417

(六)司法权的分散与诉讼制度的发展423

三、后金(清)法制426

(一)“参汉酌金”的法律思想的形成426

(二)立法活动与特点430

1.保留了某些氏族习惯法433

2.国法与家法不分434

5.立法调整经济435

6.确认满洲贵族的法律特权435

4.立法权由分散趋向统一435

3.渗入汉民族的法律意识435

7.反映阶级关系的新变化436

8.汗权与皇权至上437

9.限制宗教迷信活动437

10.军律占有重要地位438

(三)初具规模的行政法律439

1.确立满洲贵族与官员的等级制度440

2.由议政制度向三院、六部制演变442

3.职官管理制度初建443

4.确定区别贵贱等级的“服式之制”444

(四)封建性质的民事与经济法律444

1.身份444

2.计丁授田445

5.婚姻与继承446

3.土地租赁合法化446

4.禁止高利贷446

6.保护农业生产448

7.管理市场与对外贸易449

(五)相对规范的刑事法律451

1.罪名451

2.刑罚453

3.刑法原则454

(六)参汉酌金的司法制度455

1.司法机关的演变455

2.诉讼457

3.审判458

第十一篇专制制度高度发展的明法制460

一、专制制度的高度发展及其对法制的影响460

1.法贵简当,保持稳定461

(一)明初的立法指导思想461

2.明刑弼教,以礼导民463

3.重典治国,严法治吏465

(二)立法的主要成就466

1.《大明律》的制定466

2.《大诰》的颁行468

3.《问刑条例》的修订470

4.《明会典》的问世473

5.《大明律》对相邻国家法制文明的促进474

(三)注释律学的兴起476

二、行政法典化的趋势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478

(一)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478

(二)职官监察进一步法律化483

(三)官僚制度的发展与职官管理法486

三、商品经济推动下的民事法律489

(一)民事主体490

1.所有权491

(二)物权491

2.永佃权492

3.典权493

(三)债494

1.契约之债494

2.侵权赔偿之债496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497

1.婚姻497

2.家庭498

3.继承499

四、日臻严密的经济法律500

(一)农业法500

(二)工商法501

(三)财税法504

五、强化专制统治下的刑事法律506

(一)扩大反逆罪的株连范围506

(二)严惩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507

(三)以严刑纠治思想言论508

(四)整饬吏治,惩罚贪官509

(五)加重对强盗、窃盗和流民的刑罚511

(六)限制和制裁宗藩活动512

(七)服制与刑名进一步结合512

(八)刑法原则的新发展513

(九)违反礼教罪的处刑有所减轻513

(十)法定刑与法外刑相结合514

六、体现极端专制的司法制度515

(一)司法机关与管辖515

(二)诉讼制度518

(三)审判制度519

第十二篇封建末代王朝的清法制525

一、全面确立“参汉酌金”的立法路线525

(一)《大清律例》——参汉酌金的主要成果525

(二)《大清会典》与各部院则例的制定529

1.重视民族立法532

(三)民族区域立法的成就532

2.《蒙古律例》与《理藩院则例》533

3.西藏《章程》534

4.《回疆则例》535

5.青海地区少数民族法规536

6.苗疆地区少数民族法规537

(四)律学的新成就及其对立法的影响538

二、行政法律趋向完备541

(一)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动541

1.皇权极度澎涨541

2.中枢体制的变化543

3.中央行政机关546

4.地方行政机关548

(二)职官管理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552

1.职官的考选552

2.职官的考绩554

3.职官的监察555

4.职官的俸给与致仕555

三、民事法律趋向集中化556

(一)身份556

1.农民阶级构成的变化556

2.雇工人法律地位的提高558

3.工商业者身份自由的加强559

4.贱民及其开豁560

5.贵族、官僚、地主的民事法律地位563

(二)物权564

1.物权意识的发展564

2.所有权565

3.永佃权568

4.典权569

5.质权与抵押权571

1.契约制度的发展572

(二)债572

2.契约种类的复杂化573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576

1.婚姻576

2.家庭579

3.继承580

四、经济法律体系的形成583

(一)赋役立法583

(二)工商立法584

(三)漕运立法587

五、封建刑法的最后形态588

(一)罪名588

1.反逆罪588

2.异端思想罪589

3.侵犯皇权罪590

4.奸党罪590

6.传习邪教罪591

5.江洋大盗罪591

7.兴贩与吸食鸦片烟罪592

8.官吏渎职罪593

9.危害社会秩序与侵犯人身罪594

10.侵犯财产罪595

(一)刑法原则596

(三)刑罚596

六、司法制度598

(一)司法机关体系598

(二)诉讼制度600

1.刑事诉讼程序600

2.民事诉讼程序601

(三)审判制度603

1.刑事审判603

2.民事审判与调处608

3.律学对司法的影响612

七、狱政制度612

1999《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晋藩著 1999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文化演进史观(1992 PDF版)
中国文化演进史观
1992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人类文明的演进  下( PDF版)
人类文明的演进 下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拼音文字的演进(1939 PDF版)
中国拼音文字的演进
1939
中国散文演进史  下(1985 PDF版)
中国散文演进史 下
1985 长白出版社
中国法制化的历史进程(1997 PDF版)
中国法制化的历史进程
1997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文明的轨迹  从考古发掘到中国文明的演进  2(1988 PDF版)
文明的轨迹 从考古发掘到中国文明的演进 2
1988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文明的轨迹  从考古发掘到中国文明的演进  1(1988 PDF版)
文明的轨迹 从考古发掘到中国文明的演进 1
1988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中国文化演进史观(1942 PDF版)
中国文化演进史观
1942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进步的演化(1998 PDF版)
进步的演化
1998 北京:现代出版社
进步的演化(1998 PDF版)
进步的演化
1998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作曲技法的演进(1992 PDF版)
作曲技法的演进
1992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外教学法演进(1996 PDF版)
中外教学法演进
1996 北京:群言出版社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1991 PDF版)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1991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血凝中华  华夏文明与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1998 PDF版)
血凝中华 华夏文明与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
199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明(1994 PDF版)
中华文明
1994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