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 中卷 P646》求取 ⇩

中卷1

第三编 举国奋战 (1937.7.7~1938.10)1

第十一章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实行全国性抗战1

第一节 日本全面侵华时的形势与日中实力对比1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的形势1

二、日、中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对比4

(一)经济实力4

(二)军事实力5

第二节 “七·七”事变爆发,中日全面战争开始6

一、事变前平津地区的军事态势6

二、日本挑起“七·七”卢沟桥事变7

三、中国方面对事变的态度9

四、日军发动总攻,北平、天津失守12

(一)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12

(二)南苑战斗与北平陷落13

(三)天津战斗与守军撤退15

第三节 “八·一三”事变,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6

一、日本制造“八·一三”事变16

二、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18

第四节 日军大举进攻华北,中国军队沿铁路线防御21

一、日军大举进攻华北前的战场形势21

(一)日军的战略企图与部署21

(二)中国军队的防御方针和部署22

二、平绥铁路沿线的作战25

(一)南口——张家口战役26

(二)大同、归绥沦陷28

三、平汉、津浦铁路北段的作战29

(一)保定、沧县地区的战斗30

(二)石家庄、德县及其以南的战斗31

第五节 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平型关大捷34

一、红军主力改编为第八路军34

二、八路军出师华北前线抗日36

三、平型关战役38

第六节 国际社会对中国初期抗战的不同态度41

一、苏联和世界人民援助中国抗战41

二、英、美等国对中国抗战的两面政策43

三、德、意法西斯支持日本灭亡中国47

第十二章 中国抗战的指导路线和战略方针4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49

一、全国抗战爆发前对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的主张49

二、全国抗战爆发后提出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53

(一)对全国抗战和国防问题的方案53

(二)洛川会议对抗战路线和战略总方针的制定56

(三)红军的战略方针和军事战略转变58

三、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59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提出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67

一、全国抗战爆发前拟定的抗战指导方案67

二、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的抗战指导路线和战略方针70

(一)卢沟桥事变汇报会议讨论抗战大计70

(二)国防会议和国防联席会议表明抗战决心73

(三)国民政府大本营战争指导方案74

三、抗战建国纲领78

第十三章 保卫忻口、太原作战及华北敌后战场的开辟84

第一节 保卫忻口、太原作战84

一、日军进攻山西的方针和计划84

二、第2战区的防御企图和部署85

三、中共中央军委对山西作战的指导和对八路军配合友军作战的部署86

四、忻口作战87

五、娘子关作战92

六、太原保卫战96

第二节 八路军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98

一、上海、太原失陷后的形势和八路军的任务98

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100

三、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105

四、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108

五、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113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北地方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15

一、山西新军的建立和发展115

二、河北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游击战争的发展118

三、山东人民抗日武装起义121

第四节 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蓬勃发展125

一、广泛发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125

二、发展和保卫山区抗日根据地132

第十四章 淞沪、徐州会战和华中敌后战场的开辟141

第一节 淞沪会战及南京保卫战141

一、日军进犯淞沪的企图141

二、淞沪会战经过142

(一)上海市区反击作战142

(二)淞沪地区防御作战144

(三)杭州湾抗登陆及撤退147

三、南京失陷及日军大屠杀152

四、日本诱降及陶德曼斡旋158

第二节 徐州会战161

一、津浦路南北两段的阻击战161

二、台儿庄大捷164

三、徐州外围战及中国军队撤退167

第三节 新四军开辟华中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171

一、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171

二、京沪杭地区沦陷后中共中央开辟华中的方针和部署173

三、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174

第十五章 武汉保卫战及广州作战180

第一节 武汉保卫战180

一、日军进攻武汉的战略企图和部署180

二、中国保卫武汉的政治动员及作战方针和部署183

三、武汉保卫战作战经过189

(一)长江及其沿岸地区的防御战189

(二)武汉以北地区大别山北麓的阻击战199

第二节 广州作战203

一、中日双方的作战准备203

二、广州失陷205

第十六章 陕甘宁边区的建设和巩固207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建设207

一、陕甘宁边区的正式形成207

二、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208

三、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214

四、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建设218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建设228

一、八路军留守兵团的建设228

二、陕甘宁边区地方武装建设232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军民坚持持久抗战,保卫和巩固边区的斗争234

一、固守千里河防,粉碎日军的进攻234

二、肃清边区匪患,维护边区安定238

三、实行全面抗战动员,巩固后方,支援前线239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的地位和作用240

一、陕甘宁边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240

二、陕甘宁边区是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242

三、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模范242

第十七章 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日游击战争245

第一节 “七·七”事变后,日本把中国东北变成扩大侵略的兵站基地245

一、命令关东军出动部队,扩大对中国的侵略245

二、疯狂“讨伐”抗日联军,强化对东北的殖民统治249

第二节 东北抗日联军积极配合全国抗战253

一、策应全国抗战,掀起东北抗日斗争的新高潮254

二、抗联各军广泛开展游击战,积极打击日伪军257

(一)东南满抗联第1路军频频出击,奋勇作战258

(二)吉东抗联各军英勇战斗,消耗日伪军事力量260

(三)北满抗联部队积极开辟新游击区,主动进攻日伪军264

第三节 东北抗日联军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267

一、东北抗联各军进行西征和分区作战268

(一)抗联第1路军向山区转移,中共南满省委召开老岭会议,部队改编为3个方面军268

(二)抗联第2路军第4、第5军主力西征,总部及所属留守部队原地坚持反“讨伐”斗争272

(三)抗联第3、第6、第9、第11军的主力部队远征276

二、抗联各部队转入深山密林,坚持艰苦斗争280

(一)抗联第1路军化整为零,在长白山区艰苦转战280

(二)抗联第2路军各部小股部队在乌苏里江左岸等地坚持游击活动282

(三)抗联第3路军各部在黑嫩平原英勇斗争284

三、东北抗日联军各路军缩编为支队,顽强地坚持对日伪军作战285

第十八章 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和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援289

第一节 国内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的抗日救亡斗争289

一、席卷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289

二、工人阶级的抗日救亡斗争292

三、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295

第二节 少数民族和台湾港澳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300

一、蒙古族人民的抗日斗争300

二、回族人民的抗日斗争301

三、东北和华南各地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305

四、台湾和港澳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307

第三节 海外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310

一、华侨社会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发展310

二、华侨对祖国抗战的经济支援314

三、华侨对祖国抗战的人力支援317

第四节 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支援320

一、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援320

二、白求恩、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印度援华医疗队323

三、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328

四、美、英、法等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329

第十九章 中国抗战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改革331

第一节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建设331

一、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331

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337

(一)发展生产事业338

(二)发展商业342

(三)发展合作事业343

(四)创办银行,巩固敌后抗战金融344

(五)加强财政建设345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346

(一)干部教育346

(二)群众教育348

(三)新闻出版349

(四)抗战文艺350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351

一、国民参政会的设置351

二、战时经济方策的施行359

(一)战时经济方针的确定360

(二)战时经济行政机构的调整361

(三)主要经济政策与经济统制措施的实施362

三、国统区抗战文化的开展371

(一)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组建372

(二)群众性抗战文化团体的建立与文化艺术的发展374

(三)抗战文化的战斗作用375

第三节 战区工厂、学校内迁377

一、沿海地区工厂内迁377

二、武汉地区工厂拆迁381

三、战区部分高校内迁382

第三编小结391

第四编 转入相持 (1938.11~1940.12)395

第二十章 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395

第一节 相持阶段到来前后的国际环境395

一、慕尼黑协定与欧洲战争爆发395

二、英美策划远东慕尼黑398

三、苏联的远东政策402

第二节 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404

一、日本侵华方针变化的原因404

二、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要点411

第三节 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制定抗战新阶段的战略任务417

一、对抗战以来的总结和对今后抗战形势的估计417

二、制定抗战新阶段的各项战略任务419

三、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华南的军事战略方针421

第四节 国民政府调整军事政治策略423

一、南岳军事会议及第二期抗战方针的确定423

二、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427

第二十一章 巩固华北和发展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华南敌后抗日战场431

第一节 巩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431

一、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432

(一)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432

(二)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初步巩固437

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439

(一)第120师主力挺进冀中,冀中平原游击战争的坚持440

(二)北岳区的巩固445

(三)冀热察地区抗日斗争的恢复和发展449

三、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451

(一)第129师主力挺进冀南、冀南平原游击战争的坚持451

(二)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晋冀豫、冀南交通破击战453

四、冀鲁豫边区抗日游击战争和根据地的发展456

五、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457

(一)第115师师部率第343旅挺进鲁西457

(二)八路军第1纵队的成立和山东纵队的发展459

(三)第115师挺进鲁南460

第二节 新四军东进北上,开辟新区461

一、第1、第2支队东进北上,江南指挥部成立462

二、新四军军部率第3支队等部坚持皖南抗日阵地464

三、江北指挥部成立,第4、第5支队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465

四、游击支队(第6支队)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468

五、新四军、八路军协同开辟苏北469

(一)八路军一部南下469

(二)江南新四军北上,黄桥战役471

六、豫鄂边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474

第三节 华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479

一、东江、珠江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480

二、海南岛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483

第二十二章 正面战场抗击日军的有限攻势487

第一节 1939年武汉外围地区的三次会战487

一、南昌会战487

二、随枣会战490

三、第一次长沙会战493

第二节 抗击日军封锁中国大陆的作战499

一、海南岛、汕头沧陷499

二、桂南会战500

第三节 1939年冬季攻势和枣宜会战508

一、1939年冬季攻势508

二、枣宜会战511

(一)战前概况511

(二)会战经过513

第二十三章 日本实行“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的殖民政策520

第一节 日本的“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方针520

一、“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方针的形成及其发展520

二、日军在各占领区建立伪政权522

三、伪军的编组和运用526

四、兴亚院的成立和作用529

第二节 汪精卫叛国投敌及伪中央政权的建立530

一、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530

二、汪精卫集团出逃的影响与国民政府的对策535

三、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536

四、日汪条约540

第三节 日本的殖民经济掠夺与殖民文化542

一、殖民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变化542

二、经济掠夺545

(一)对工矿、交通的掠夺和统制545

(二)对农业的掠夺548

(三)对金融和贸易的控制与垄断550

三、殖民文化与思想奴役551

第二十四章 克服投降分裂危险,坚持团结抗战557

第一节 日本对国民党的诱降新攻势557

一、欧洲战争爆发后日本对外政策的矛盾557

二、日本的政治诱降新攻势558

三、日本的军事迫降行动560

四、日本诱降政策的破产561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开展反磨擦、反投降和反分裂的斗争563

一、河北、山东等地的反磨擦斗争564

二、全国的反投降、反分裂斗争567

第三节 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一次反共高潮571

一、粉碎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572

二、制止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574

三、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对晋冀鲁豫地区的进攻576

第四节 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579

一、蒋介石阴谋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580

二、皖南事变爆发,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现严重危机586

三、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继续高举团结抗战的旗帜588

第二十五章 百团大战596

第一节 战前国内外形势596

第二节 战役部署和经过598

一、战役部署598

二、战役经过601

(一)第一阶段601

(二)第二阶段608

(三)第三阶段614

第三节 百团大战的影响623

第四编小结627

附:大事记630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中卷 P646》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1997 PDF版)
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
1997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中国抗日战争全书( PDF版)
中国抗日战争全书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上卷(1991 PDF版)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上卷
1991
抗日战争史(1985 PDF版)
抗日战争史
1985
中国抗日战争史稿  (上册)(1983 PDF版)
中国抗日战争史稿 (上册)
1983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下卷)(1994 PDF版)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下卷)
1994
大气功师( PDF版)
大气功师
中国抗日戦争史(1984.12 PDF版)
中国抗日戦争史
1984.12 青木書店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上卷)(1991年10月第1版 PDF版)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上卷)
1991年10月第1版 解放军出版社
抗日战争史(1986 PDF版)
抗日战争史
1986
中国抗日战争图志(1995 PDF版)
中国抗日战争图志
1995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记(1997 PDF版)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记
1997 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国抗日战争秘闻(1995 PDF版)
中国抗日战争秘闻
1995 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下  上(1994 PDF版)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下 上
1994 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
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1998 PDF版)
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
1998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