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通史》求取 ⇩

第一编 先秦至元朝外交3

引言3

第一章 夏商周三代外交6

一、外交始于原始社会末期6

二、夏朝外交10

三、商朝外交12

四、西周外交15

周的崛起及商周关系15

周灭商前的外交策略和活动16

周朝分封制及周与诸侯的宗藩关系19

西周外交礼制20

西周对外族的政策22

《周易》中的外交思想24

第二章 春秋争霸中的外交斗争26

一、列国争霸格局的形成及其演变26

周平王东迁与齐桓公独霸中原27

楚晋争霸28

吴越异军突起,参与争霸30

二、春秋外交谋略举隅32

三、春秋各国外交制度35

四、春秋诸家关于国家间关系的理论37

墨、老的非战思想和国家行为道德观37

孔子的邦交思想和外交风格38

列国执政者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42

早期国际法思想43

五、春秋国际法萌芽和民族关系诸论43

关于民族关系的“华夷”论之争45

六、春秋外交家48

“古之遗爱”子产50

巧辩大师晏婴53

“弭兵”运动与华元、向戍56

善于比喻的申叔、宫之奇58

一代辩士王孙满、申包胥、烛之武59

第三章 战国兼并中的外交斗争68

一、七雄并峙格局的形成和演变68

二、合纵失败及其原因70

三、秦国成功的外交72

四、战国诸子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74

五、尉缭子论战争与和平76

六、不朽的外交名著-《鬼谷子》78

七、《孙子兵法》、《六韬》论“伐交”、“文伐”82

八、韩非子论外交86

九、战国时期各大国的外交制度90

十、战国时代纵横家及其业绩91

外交权谋家张仪93

合纵运动的推行者苏秦96

“远交近攻”政策的创始人范睢98

其它青史有名的外交家99

秦与匈奴的关系102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外交关系102

一、秦朝的对外关系102

秦与东南亚的贸易104

秦与日本交往的传说104

二、秦朝的外事制度105

三、汉朝对外政策和东亚宗藩关系的建立106

四、汉朝同匈奴的关系107

五、汉朝同朝鲜、日本的关系110

汉朝同朝鲜的关系110

汉朝同日本的关系111

六、汉朝同东南亚地区的关系112

七、汉朝同南亚地区的关系114

八、汉朝同中亚地区的关系115

九、汉朝同古伊朗的关系128

十、汉朝同罗马帝国的关系129

十一、汉朝外事制度和外交机关130

十二、汉代著名外交家及其事迹134

张骞及其西域之行134

忠贞不屈的外交官苏武136

游说“夜郎国”的唐蒙,女外交官冯嫽,少年外交家终军137

东汉外交家兼军事军班超138

十三、汉朝外交之总结140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外交142

一、曹、刘、孙立国前的三家外交斗争142

二、三国并立时的外交斗争147

三、诸葛亮外交思想及外交实践150

四、曹魏同北方各族的关系152

五、蜀吴同南方、西南各族的关系154

六、魏国同日本及中亚的关系155

七、孙吴同海外的交往156

八、中国再度分裂和内乱158

九、西晋同罗马帝国的交往160

十、北朝与北方游牧强国的关系161

十一、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的三角关系164

十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关系166

十三、魏晋南北朝外事体制173

一、隋朝的统一和隋朝的外交制度176

第六章 隋朝外交176

二、隋朝同周边各族的关系178

隋与突厥的关系178

隋与吐谷浑的关系179

隋与东北诸族的关系179

三、隋朝同中亚、南亚、东南亚诸国的关系180

四、隋朝同日本的关系182

五、隋朝对高丽政策的失误及隋的灭亡184

六、隋朝建功域外的河东二裴185

第七章 唐朝外交192

一、唐埸外事制度192

二、唐朝前期外交特点194

三、唐朝的边境特区198

四、唐朝与突厥的关系199

五、唐朝同西突厥和后突厥的关系201

六、唐朝同吐蕃的关系202

七、唐朝与回纥的关系204

八、唐朝与南诏的关系205

九、唐朝同东北诸族和朝鲜的关系206

十、唐朝和日本在朝鲜半岛的角逐208

十一、唐朝同日本的官方外交209

十二、唐朝同中亚波斯、阿拉伯国家的关系210

十三、唐朝同南亚诸国的关系223

十四、唐朝同东南亚诸国的关系224

十五、唐朝与东罗马帝国的有关系226

十六、唐朝外交家崔敦礼、王玄策227

第八章 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各族政权之间的外交230

一、辽、宋、夏的建立和各自外事制度230

二、辽宋相争及澶渊之盟234

三、宋夏相争及宋夏和约236

四、辽夏之争及宋、辽、夏三角外交238

五、金国的建立和宋金联合灭辽239

六、金、宋、夏三国外交及北宋灭亡241

七、南宋对金的妥协及金宋对峙下的外交243

八、蒙古、西夏、金、南宋之间错综复杂的多角外交245

一、辽朝时期中外关系250

第九章 辽宋时期中外关系250

二、两宋时期中外关系251

宋朝主客司的建立251

宋朝市舶司的职能252

宋与高丽的关系254

宋与日本的关系254

宋与东南亚诸国的交往255

宋与南亚次大陆的交往256

宋与大食国(阿拉伯)的交往257

宋与东非古国的交往257

宋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258

一、蒙古横征欧亚时期的外交手段和外交活动259

第十章 元朝外交259

二、元朝的建立及其外事制度264

三、元朝外交268

元朝同四大蒙古汗国的交往268

元朝同朝鲜、日本的关系271

元朝同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的关系273

元朝同欧洲的关系275

第二编 明朝外交281

引言281

第一章 明朝外交(1368-1644)285

一、概说285

二、明朝的建立和明朝外交体制287

明朝和平的对外政策291

三、明朝对外政策291

明朝前期的对外开放政策293

明朝中后期封关锁国政策295

四、明朝同朝鲜、日本的交往296

五、明朝同残元势力的关系300

六、明朝同南洋、印度次大陆诸国的关系303

明朝与印支诸国303

明朝与暹罗、缅甸(附老挝)305

明朝与马来半岛三大国306

明朝与马来群岛诸国307

明朝与菲律宾群岛诸国309

明朝与南亚诸邦国310

明朝与哈烈312

七、明朝同中亚诸国的交往312

明朝与撒马尔罕313

明朝与忽鲁谟斯(霍尔木兹)314

八、明朝同阿拉伯国家的交往315

明朝与天方国(麦加地区)315

明朝与默地那(麦加那地区)316

明朝与祖法儿国(阿曼西南地区)316

明朝与阿丹(也门亚丁地区)317

九、明朝同非洲国家的交往318

十、明朝同欧洲诸国的关系319

明初与欧洲通使320

明朝与蒲丽都家(Portugal,即葡萄牙)的关系321

明朝与干系腊(Castila,即西班牙)的关系322

明朝与和兰(荷兰)的关系323

明朝同英、俄两国的初级接触325

十一、明朝外交家及事迹简介327

勇开中日关系新局面的赵秩328

遍访中亚的陈诚329

屡下南亚的中官侯显329

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郑和329

第二章 清朝前期外交(1644-1840)334

一、清王朝统一中国和前清二百年外交概说334

二、清朝前期主要外交机关337

三、清朝前期对外政策339

清初的海禁政策340

清朝对属国的友好优惠政策341

清朝的禁教政策342

清朝的盲目闭关政策344

四、清朝外交礼规345

“天使”出访礼346

接待外宾礼347

五、清朝前期中国同“属国”的关系349

清朝与朝鲜349

清朝与琉球350

清朝与暹罗351

清朝与越南351

清朝与缅甸351

清朝与老挝(南掌)352

清朝与苏禄352

清朝与廓尔喀(尼泊尔)353

清朝与中亚浩罕汗国354

清朝与特殊的“属国”和兰(荷兰)355

六、前清中国同沙皇俄国的关系356

契奇金使华逼清帝“称臣”356

巴依科夫使华357

阿勃林使华357

尼果赖(尼古拉)公使来华358

米洛瓦诺夫使华358

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359

东正教传教士团361

萨瓦伯爵使华和《布连斯奇界约》、《恰克图条约》的订立361

中国使团首次赴俄363

七、早期的中法、中美、中德关系364

八、前清中国同英国的关系367

马戛尔尼伯爵访华367

阿美士德爵士访华370

《防范外夷规条》和《广东互市章程》372

盼师夫人事件和林则徐禁烟中的外交斗争373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西外交斗争377

第三章 清朝后期外交377

二、第二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西外交斗争382

三、清政府与外国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附太平天国外交)387

清朝外交的新特点387

太平天国外交政策和外交制度388

英、法、美三国“中立”态度及天平天国对外关系390

列强对太平天国态度的改变391

太平天国的灭亡393

四、中法战争前后中国外交395

外国人直接干预中国外交395

中国近代首次派使团出访欧美十一国397

法国外交官枪击中国官员引起民愤400

中国拒绝英国为阿古柏伪政权的“调停”403

中俄伊梨交涉404

中美“亨特案”交涉407

中日琉球交涉及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游访中国408

中日朝鲜问题交涉411

中法越南问题交涉和中法战争前后两国外交斗争413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英外交斗争416

五、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外交419

战前清政府请求各国调停的外交努力419

战争期间清政府的求和外交424

李鸿章赴日议和以及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428

俄、德、法三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430

李鸿章出访欧美七国432

六、八国联合侵华前后中国外交437

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437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439

中国百日维新及其对外交的影响440

义和团的反洋斗争和清朝对外政策的感情用事441

八国联军血洗京津和清政府对中国的大出卖447

清政府被迫派满族大员出国为使馆案赔礼453

清廷从西安迁回北京以及西太后新的对外态度454

中外关于交还东三省问题的交涉457

中英西藏问题交涉460

七、清朝后期外交体制的演变461

皇帝和军机处在外交中的决定影响462

五口通商大臣464

总理务国事务衙门465

与总理衙门有关的外事机构467

清朝地方性涉外机构一南、北洋通商大臣468

清末外务部的设立469

八、良莠互见的晚清外交界470

九、重要“夷务”(外交)官员简评475

第三编 中华民国外交517

引言517

第一章 辛亥革命 前后中外关系(1911-1912)521

一、武昌起义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521

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早期对外政策523

三、列强破坏辛亥革命和扶袁政策524

第二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外交(1912-1928)529

一、北京外交部的改建(1912)530

二、关于“善后借款”的交涉531

三、中英西藏问题交涉533

四、中俄关于外蒙地位之交涉535

五、日本入侵山东和中日关于“二十一条”的交涉537

六、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官541

七、华盛顿会议与中国外交546

八、北京政府与苏维埃俄国的关系548

列宁对华政策的两面性548

列宁接见以张斯麐为首的北京政府代表团551

中俄关系的症结--外蒙古问题552

苏俄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访华554

九、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外交的几点总结556

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政策与中国的军阀混战557

帝国主义强权压力下中国艰难的对外交涉558

北京政府修订和重订的旧约及收回的少量国权559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外交的新气象561

北京政府外交误国之总结562

第三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外交564

一、孙中山的外交思想和国民党改组后的联俄政策564

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的奋斗564

孙中山的外交思想和联俄政策565

二、沙基惨案之交涉569

三、北伐战争期间中外关系570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570

杯葛事件571

重开关税会议之抗议572

汉浔案之交涉573

帝国主义干涉北伐战争574

四、北伐战争后期中国三个政权的外交576

第四章 九一八事变前国民政府外交(1928-1931)579

一、南京国民政府对外政策579

二、日本干涉中国国民革命和济南惨案581

三、修改不平等条约运动583

四、中苏关系恶化和中东路事件586

五、中国加入非战公约588

六、收回镇江、天津等地租界之交涉及“宁案”之解决589

第五章 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期间的中国外交(1931-1937)592

一、九一八事变前中国政治和国际政治形势592

二、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八事变595

九一八事变及东北沦陷595

蒋介石的误国政策及其恶果596

国际纵容日本侵略和一二八事变598

三、史汀生主义和李顿调查团600

四、对日屈辱外交602

伪“满洲国”的建立和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603

华北事件和塘沽协定604

美英等国援助国民政府及日本“天羽声明”606

蒋介石利用外援进攻红军、消灭十九路军608

中日外交关系升级和蒋介石对日外交策略609

华北事变 何梅协定 秦土协定612

广田三原则和蒋介石“最后关头”概念之提出614

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及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616

六、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同苏、美、英等国的关系618

中苏关系解冻618

美国对华政策的缓慢变化621

英国的自私政策623

一、备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与策略625

第六章 中华民国抗日战争时期外交(1937-1945)625

二、七七事变到中日断交628

七七事变 上海抗战 首府陷落628

英德调停 中日断交631

三、抗战初期中国外交政策、策略及各国对华态度634

四、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和抗战初期的中苏关系639

五、战争相持阶段前期中国外交641

近卫“三原则”和日本的诱降活动641

中美、中英关系之进展642

六、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648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中美英三国的使用648

国际反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中国进入“四强”650

七、中国入缅作战 蒋介石访问印度651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和中国地位的提高653

八、废除辛丑条约653

英美终于同意废除旧约654

九、四国宣言和开罗会议656

十、雅尔塔会议与不幸的中国658

十一、抗战后期的中美合作与矛盾661

美国逐渐公开援助中国抗战661

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662

威尔基访华和宋美龄访美664

美国反对国民党在抗日中打内战664

赫尔利使华和史迪威离华667

华莱士副总统访华667

十二、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和抗战后期中苏关系669

中共坚持全面抗战与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669

抗战后期中苏合作与矛盾671

十三、中国战时外交与抗战的胜利676

抗战胜利676

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的贡献677

中国抗战胜利的国际条件678

中国战时外交的成功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679

十四、抗战后期中英、中法关系682

十五、战时中国外交官和外交活动家683

一、对日“以德报怨”687

第七章 中华民国末期外交(1945-1949)687

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始末689

宋子文、经国赴苏谈判及条约的鉴定689

关于苏军撤出东北的谈判691

蒋介石拒绝斯大林的访苏邀请693

三、国民政府与早期的联合国活动694

中国参与世界政治与经济体系694

国民政府在联合国控诉苏联697

四、战后初期中英关系697

香港问题697

英国参与中国内战698

美国协助重庆谈判699

五、国民党发动内战和美国调停的失败699

内战爆发和马歇尔来华调停702

六、国民党失败前的外交挣扎706

国民党为争取外援而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706

国统区人民的反美斗争和魏德迈使华707

杜鲁门主义与中国708

美蒋矛盾激化,相互干预选举709

宋美龄赴美求援失败712

李宗仁上台后的外交活动713

《美中关系白皮书》715

蒋介石访问菲律宾和南朝鲜717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及中国外交史新的起端718

第八章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界名人720

1996《中国外交通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何茂春著 1996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外交史  上(1994 PDF版)
中国外交史 上
1994 台湾商务印书馆
四库全书纂修考(1992 PDF版)
四库全书纂修考
1992
支那外交通史(昭和3.09 PDF版)
支那外交通史
昭和3.09 三省堂
對外交通史論(1943.10 PDF版)
對外交通史論
1943.10 東洋経済新報社
中国外交史(民国36.05 PDF版)
中国外交史
民国36.05 生活书店
中外交通史( PDF版)
中外交通史
海山图书公司
中华民国外交史( PDF版)
中华民国外交史
中外交通小史(1933 PDF版)
中外交通小史
1933 商务印书馆
中国海外交通史(1997 PDF版)
中国海外交通史
1997 北京:文津出版社
中国外交史(1926 PDF版)
中国外交史
1926 商务印书馆
中国近时外交史(1911 PDF版)
中国近时外交史
1911 太平洋印刷公司
中国交通史论(1994 PDF版)
中国交通史论
1994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中国交通史(1984 PDF版)
中国交通史
1984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1959 PDF版)
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
1959 北京:商务印书馆
近世中国外交史(1933 PDF版)
近世中国外交史
1933 神州国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