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气象学》求取 ⇩

目 录1

第一章 概 论1

第一节农业气象学的任务1

一、农业气象学定义1

二、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

(一)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对象2

(二)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内容2

三、农业气象学研究的目标3

(一)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气候资源3

(二)有效地防御农业气象灾害4

(三)积极地利用和改造农业小气候4

(四)广泛开展农业气象服务4

第二节中国农业气象学发展史5

(五)不断提高农业气象学的理论水平5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气象成就6

(一)古代农业气象科技发展的背景6

(二)古代的农业气象概念6

(三)古代在农时、节令、授时方面的成就7

(四)古代在作物气象方面的成就9

(五)古代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11

(六)古代农田小气候利用与改良技术13

(七)古代的农候占验14

二、中国近代农业气象科技的发展15

三、中国现代农业气象学的发展17

(一)农业气象机构建设17

(二)农业气象队伍的发展19

(四)农业气象学会的发展20

(三)农业气象设备条件的发展20

(五)农业气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21

(六)农业气象的基本经验22

第二章 农业气象学基础24

第一节光与农业生产24

一、光照度与农业生产24

(一)均匀作物群体内光分布模式24

(二)光斑、阴影和闪光28

(三)光照度的农业气象指标29

(四)光照度临界期30

(五)光合作用的量子效率31

(六)光照度与农产品的品质32

(七)作物群体光合速率的计算32

(一)光周期现象和类型35

二、光照时间与农业生产35

(二)对光周期现象的几种解释36

(三)植物的感光性37

(四)光照时间与作物引种37

三、光谱成分与作物生育的关系39

(一)太阳光谱39

(二)光合有效辐射(PAR)40

(三)热辐射41

(四)紫外辐射41

四、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42

(一)植物的光能利用率42

(二)影响光能利用率提高的因素43

(三)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44

(四)光与家畜生产46

第二节温度与农业生产50

一、温度与农业生物及农业生产的关系50

(一)植物的温度三基点和范霍夫定律50

(二)温度对作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52

(三)土温对作物的影响52

(四)温度对变温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53

(五)温度对畜禽生命活动的影响54

(六)温度对食用菌和农用微生物的影响55

(七)温度对农事活动的影响56

二、温度对农业生物发育的影响56

(一)农业生物的感温性56

(二)积温学说57

(三)温度日变化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58

(四)温度与光照对作物发育的综合影响60

(五)温度对农业动物发育的影响62

三、农业温度指标62

(一)农业环境温度与农业生物的体温62

(二)农业界限温度63

(三)农业气象温度指标及模式在生产上的应用64

第三节水分与农业生产65

一、降水的农业意义65

(一)降水的类型及其农业意义65

(二)降水对农作物的影响66

(三)空气湿度对作物生产的影响67

二、农田土壤水分68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68

(二)土壤水分常数及其农业意义69

(三)土壤水势及土壤水分特征曲线71

(四)土壤水分平衡72

(五)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73

(六)土壤水分的调控途径73

三、植物的水分状况74

(一)水分与植物的生命活动74

(二)植物体的水分含量74

(三)叶水势和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75

(四)SPAC的阻-容网络模式76

四、作物的需水规律78

(一)蒸发、蒸腾和蒸散78

(二)蒸散量的计算80

(三)作物的需水量81

(四)作物的需水临界期82

(五)作物的实际耗水量83

(六)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的途径84

五、农业动物及微生物与水分86

(一)水分与动物的生命活动86

(二)畜禽的水分平衡87

(三)微生物与水分88

第四节二氧化碳与农业生产89

一、农业环境中的二氧化碳89

(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与碳素循环89

(二)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二氧化碳93

(三)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二氧化碳96

(四)畜舍环境中的二氧化碳97

二、二氧化碳在农业生物生长中的作用97

(一)农业生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利用97

(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98

(三)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某些生理活动的影响102

(四)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103

(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04

三、二氧化碳施肥105

(一)设施栽培中推广二氧化碳施肥的必要性105

(二)二氧化碳施肥中应注意的问题106

第五节风与农业生产107

一、风对植物外部形态和解剖构造的影响107

二、风对植物花粉、种子及病虫害传播的影响108

三、风对植物光合作用和蒸腾的影响108

(一)二氧化碳输送108

(三)蒸腾与叶温109

(二)闪光作用109

四、风对植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110

五、风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110

(一)帮助牲畜散发体热110

(二)降低厩内过高的湿度111

(三)带走厩内有害气体111

第三章 中国农业气候116

第一节中国农业气候特点116

一、季风气候明显,构成了中国农业生产极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116

二、雨热同季,适宜扩大喜温高产作物栽培117

三、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和类型多样,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117

四、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118

第二节中国农业气候资源118

一、辐射资源118

(一)辐射资源的地区分布119

(二)辐射资源的季节分配121

(三)辐射量的年际变化121

(四)辐射资源在山地的分布122

(五)光合有效辐射122

(六)日照时数124

二、热量资源124

(一)热量资源的地区分布124

(二)热量资源在山地的分布125

(三)热量资源的年际变化125

三、降水资源128

(一)降水资源的地区分布129

(二)降水资源在山地的分布129

(三)降水资源的季节分配131

(四)降水量的年际变化132

第三节中国农业气候区划133

一、农业气候区划的理论与方法133

(一)农业气候区划的基本概念133

(二)农业气候区划的种类134

(三)农业气候区划的原则135

(四)农业气候区划的基本方法135

(五)农业气候区划的等级单位及区划指标体系136

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137

(一)中国农业气候区划的简况137

(二)中国综合农业气候区划138

第四节农业气候生产潜力149

一、农业气候生产潜力概述149

(二)生理生态模型150

(一)经验统计模型150

二、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150

(三)作物动力生长模拟模式156

三、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布157

(一)中国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布157

(二)中国三北地区农业气候生产潜力160

(三)山区作物气候生产潜力161

(四)中国牧区天然草场的牧草生产力162

第五节气候与种植制度163

一、种植制度系统163

(一)种植制度类型163

(二)种植制度的发展概况164

(三)种植制度系统164

(一)种植制度形成的气候背景165

二、气候条件与种植制度165

(二)气候条件与种植制度166

三、种植制度气候区划169

(一)全国作物种植制度气候区划169

(二)分区170

四、气候与间套种173

(一)间套复种群体的形成原理173

(二)作物复合群体的生态适应性174

五、种植制度的发展176

(一)南方亚热带农田的冬季进一步开发176

(二)北方棉田两熟的发展177

(三)发挥玉米在间套复种中的作用179

(四)种植制度发展的前景179

一、农业气候相似分析方法180

第六节中国与世界农业气候相似分析180

二、中国与世界各洲农业气候相似比较181

(一)农业气候条件比较181

(二)作物气候条件比较185

第七节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189

一、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成就189

(一)分区分类利用189

(二)山地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189

(三)利用优势气候资源发展名优特产的生产190

(四)根据作物气候生态习性充分利用气候资源190

(五)改变种植制度提高气候资源利用效益191

(六)气候能源的农业开发利用191

二、中国农业气候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重点191

一、绪论196

第四章农业小气候196

第一节农业小气候的物理基础与理论进展196

二、下垫面的辐射特征、能量平衡和物质传输198

(一)下垫面的辐射特征198

(二)下垫面的能量平衡202

(三)下垫面的物质传输218

第二节农业小气候类型及其应用225

一、农田小气候基本特征225

(一)农田小气候的形成225

(二)农田小气候研究的基本内容226

二、设施小气候基本特征238

三、林地小气候和防护林小气候基本特征239

(一)农田防护林小气候239

(二)保护地小气候242

(一)山地气候和小气候基本特征245

四、地形小气候基本特征245

(二)山地气候和小气候对林木生育的影响248

(三)山地地形气候和小气候资源利用252

第三节农业小气候研究方法257

一、农业小气候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257

二、农业小气候测量的特点258

三、农业小气候测量方法260

(一)农业小气候测量的一般原则260

(二)测量方式262

(三)测量项目、方法和仪器264

(一)观测资料常规整理和分析方法269

(二)观测资料的推算方法269

四、农业小气候测量资料整理和分析方法269

五、农业小气候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273

(一)测量方法和仪器274

(二)环境模拟技术274

(三)微环境自动调控和管理技术275

(四)信息技术275

第五章 农业气象灾害280

第一节旱灾280

一、旱灾的环流特征281

二、干旱类型和干旱指标282

(一)干旱类型282

(二)干旱指标283

三、旱灾的时空分布规律287

(一)旱灾的时间分布规律287

(二)旱灾的地区分布规律289

(三)季节性旱灾的地区分布规律290

四、旱灾的防御措施292

(一)建设稳产高产农田292

(二)合理耕作,蓄水保墒293

(三)兴修水利,节水灌溉294

(四)地面覆盖栽培,抑制土壤蒸发294

(五)选用抗(耐)旱作物和品种295

(六)化学控制措施296

第二节干热风297

一、干热风的成因和类型297

(一)干热风天气的环流特征297

(二)干热风的类型298

(一)干热风的危害机理299

二、干热风的危害机理和危害指标299

(二)干热风的危害指标302

三、干热风的时空分布规律与气候区划303

(一)干热风的时间分布303

(二)干热风的地理分布304

(三)干热风气候区划306

四、干热风的防御措施307

(一)生物防御措施307

(二)农业防御措施308

(三)化学防御措施309

第三节洪涝与湿害310

一、洪涝与湿害的分类和指标310

(一)洪涝与湿害分类310

(二)洪涝与湿害指标311

二、洪涝与湿害的成因312

三、洪涝与湿害危害机理和特点313

四、洪涝与湿害的时空分布特点314

五、洪涝与湿害的防御措施317

第四节冷害318

一、冷害的成因和类型319

(一)冷害形成的天气特征319

(二)冷害的类型320

二、作物受冷害机理与冷害指标321

(一)作物冷害的生理机制322

(二)作物冷害指标327

三、冷害的时空分布330

(一)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春、秋季冷害330

(二)东北地区的夏季冷害332

四、防御冷害的对策和措施335

第五节霜冻336

一、霜冻灾害的成因337

二、霜冻的类型和指标339

(一)霜冻的类型339

(二)霜冻的温度指标340

三、霜冻的时空分布343

四、霜冻的防御措施346

(一)避霜对策346

(二)抗霜措施347

(三)减轻霜灾的措施348

第六节冻害349

(二)植物冻害机理350

一、冻害的成因和机理350

(一)冻害的成因350

(三)植物的抗寒性锻炼351

二、植物冻害指标及类型352

(一)冬小麦冻害类型和指标352

(二)柑橘冻害天气类型和指标354

三、冻害的时空分布356

(一)冬小麦冻害的时空分布358

(二)柑橘冻害的时空分布361

四、冻害的防御对策与措施364

第七节热害366

一、热害的机理366

三、热害的防御措施368

二、热害的时空分布368

第八节风害369

一、风害的成因和类型370

二、风害的时空分布372

三、几种主要风害的特点及防御措施373

第九节雹灾374

一、影响雹灾程度的因子374

二、雹灾的时空分布375

三、雹灾的防御措施377

第十节黑白灾379

一、黑白灾的危害规律379

二、黑白灾的时空分布381

三、黑白灾的防御措施383

(一)环境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过程作用的持续性386

一、农业气象预报理论基础386

(二)各种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过程影响的不等同性和不可取代性386

第一节农业气象预报386

第六章 农业气象预报情报386

(三)气象条件和作物群体生长演变的准“同步”性387

(四)各种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过程影响的综合性和交互性387

(五)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和天气气候演变的前后关联性387

二、农业气象预报方法387

(一)统计学方法387

(二)天气学方法387

(三)气候学方法388

(四)物候学方法388

(五)数学物理模拟方法388

(六)卫星遥感方法388

(一)农作物发育期预报389

三、农业气象专业预报389

(二)农事活动农业气象预报392

(三)农田土壤水分预报396

(四)农作物产量预报400

(五)农业气象灾害预报407

(六)作物病虫害农业气象预报414

(七)森林火险预报419

第二节农业气象情报423

一、农业气象情报的基础理论423

(一)中国农业气象情报的兴起423

(二)农业气象情报的概念和作用423

(三)农业气象情报的基础理论424

二、农业气象信息的采集与处理425

(一)信息源的组织425

(二)监测的实施426

(三)信息的接收与处理自动化系统428

三、农业气象情报服务系统431

(一)编制农业气象情报的原则431

(二)编制农业气象情报服务产品的准备432

(三)农业气象情报服务产品434

(四)农业气象情报服务437

第七章 农业气象研究方法440

第一节农业气象监测与试验方法440

一、农业气象观测方法440

(一)农业气象观测的基本原则440

(二)农业气象观测对象和内容440

(三)中国农业气象站网布局和观测工作进展442

二、农业物候研究方法442

(一)观测对象和项目的确定442

(二)农业物候观测方法443

(三)观测资料整理方法446

(四)自然物候观测与农业447

三、土壤水分研究方法447

(一)土壤水分测定特点447

(二)土壤水分测定方法449

四、农业气象仪器451

(一)农业气象仪器特点451

(二)农业气象仪器的选用451

(三)中国农业气象仪器新进展453

五、农业气象试验方法454

(一)农业气象田间试验特点454

(二)农业气象田间试验方法的种类和选用454

(二)遥感方法及主要过程455

(一)遥感方法的基本原理455

六、农业气象遥感455

(三)人工气候试验方法455

(三)遥感在农业气象中的应用456

第二节农业气象数理统计457

一、特征数457

(一)几种主要特征数的基本概念457

(二)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458

二、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的应用459

(一)基本概念459

(二)几种主要的概率分布及其应用461

(三)分布函数的特征参数计算464

三、回归分析及其应用465

(一)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465

(三)回归方程的建立466

(二)最小二乘法466

(四)相关关系467

四、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应用473

(一)韵律分析473

(二)谐波分析473

(三)方差分析474

(四)自回归分析475

(五)转移概率分析476

(六)谱分析476

五、判别分析及其应用477

(一)二级判别477

(二)多级差别478

六、聚类分析及其应用478

(一)基本概念478

(二)聚类分析统计量479

(三)均匀化(标准化)问题480

(四)分类系统480

七、经验正交函数分析及其应用480

(一)基本概念480

(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基本原理481

(三)举例482

(四)应用484

第三节作物气象模拟方法485

一、作物模型的几种类型486

(一)经验性和机理性模型486

(二)静态和动态模型487

(三)确定性和随机性模型487

(一)模型结构及其假设488

二、作物模拟的方法488

(四)研究性模型和应用性模型488

(二)模型结构的数学表达489

(三)程序设计和求解方程492

三、模型的检验493

(一)模型的可靠性检验493

(二)模型的有效性检验493

四、模型的应用496

(一)水稻常年优化栽培决策496

(二)水稻增产关键分析498

(三)制作水稻高产栽培模式图498

(四)水稻栽培的计算机模拟试验498

(五)水稻苗情预测与当年栽培决策498

(六)模拟水稻在不同气候、土壤条件下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498

(九)估测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499

(十)在防灾、减灾上的应用499

(七)水稻病虫害预测与防治决策499

(八)水稻品种适应性与地区性决策499

(十一)在杂交稻制种上的应用500

五、今后的发展方向500

(一)和农业专家系统相结合500

(二)和农业遥感技术(RS)相结合501

(三)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501

(四)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相结合502

(五)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技术相结合503

一、水稻分布与气象506

(一)水稻的地理分布506

(二)水稻种植区的气候条件506

第一节水稻与气象506

第八章粮食作物与气象506

(三)影响水稻生产的气候要素507

二、水稻生长发育与气象509

(一)水稻秧苗生长与气象509

(二)水稻返青、分蘖与气象510

(三)水稻穗形成、开花与气象510

(四)水稻灌浆、成熟与气象511

三、水稻产量形成与气象512

(一)水稻的光合—呼吸作用512

(二)水稻的光能利用513

(三)各稻区水稻光能利用率与生产力518

(四)提高水稻产量的潜力与途径519

四、水稻主要气象灾害520

(一)水稻旱害521

(二)水稻雨涝害522

(三)水稻低温冷害524

(四)水稻高温热害527

(五)水稻阴雨害529

五、水稻栽培与气象531

(一)引种531

(二)水稻安全播栽期532

(三)群体结构与气象532

(四)杂交稻制种与气象533

(五)栽培措施与气象534

六、水稻气候生态区划536

(一)区划的方法与步骤536

(二)分区536

(二)小麦生产概况539

(三)小麦气候生态条件539

一、小麦分布与气象539

(一)小麦分布539

第二节小麦与气象539

二、小麦生育、产量、品质与气象540

(一)小麦生育的温光反应540

(二)小麦生长发育与气象542

(三)小麦群体结构及光能利用率548

(四)水分与小麦生长发育549

(五)小麦品质与气象552

三、小麦主要气象灾害554

(一)小麦干热风害554

(二)小麦冻害555

(三)小麦霜冻害556

(四)小麦湿害556

(五)小麦旱害557

(一)区划的原则558

(二)区划的指标558

(三)分区558

四、小麦气候区划558

五、小麦生产与气象560

(一)小麦适播期与气象560

(二)小麦品种与气象561

(三)小麦引种与气象561

(四)小麦灌溉与气象561

(五)旱地小麦与气象562

(六)小麦收获期与气象563

(一)玉米生产概况564

(二)玉米种植的特点564

一、中国玉米生产特点564

第三节玉米与气象564

二、玉米分布与气象565

三、玉米生育、产量、品质与气象567

(一)玉米生长、发育与气象567

(二)玉米产量与气象568

(三)玉米品质与气象573

四、玉米主要气象灾害573

(一)玉米旱害573

(二)玉米涝害574

(三)玉米阴害575

(四)玉米低温冷害与高温热害576

五、玉米气候区划577

(一)区划的方法577

(五)玉米风雹灾害577

(二)分区579

(三)玉米气候区划与生产发展579

六、玉米栽培与气象580

(一)玉米引种与气象580

(二)玉米播种期与气象581

(三)提高玉米光能利用率582

第四节大豆与气象583

一、大豆分布与气象583

(一)大豆种植界限583

(二)大豆分布与温度583

(三)大豆分布与水分584

二、大豆生育与气象584

(一)大豆生育与温度584

(二)大豆生育与水分587

(三)大豆生育与光照589

(四)大豆与温、光综合作用592

三、大豆产量与气象592

(一)大豆产量与温度592

(二)大豆产量与降水量593

四、大豆主要气象灾害595

(一)大豆旱害595

(二)大豆涝害595

(三)大豆低温冷害595

(四)大豆雪害595

五、大豆气候区划595

(一)大豆气候区划指标595

(二)大豆气候分区596

(一)大豆播种与气象598

六、大豆栽培与气象598

(二)大豆间混套作与气象599

(三)大豆灌溉与排涝600

第五节谷子、高粱、甘薯与气象600

一、谷子与气象600

(一)谷子分布与气象600

(二)生育、产量、品质与气象601

(三)谷子气候区划603

(四)谷子栽培与气象604

二、高粱与气象605

(一)高粱分布与气象605

(二)高粱生育、品质与气象606

(三)高粱主要气象灾害及抗逆性608

(一)甘薯分布与气象610

(四)高粱栽培与气象610

三、甘薯与气象610

(二)甘薯生长、产量形成与气象611

(三)甘薯气象灾害614

(四)甘薯栽培、贮藏与气象615

第九章 经济作物与气象619

第一节棉花与气象619

一、棉花分布与气候619

二、棉花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619

三、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纤维品质与气象620

四、棉花的主要气象灾害624

五、气候条件与棉花生产布局624

六、棉花生产中的气象问题627

一、油菜分布与气象628

第二节油菜与气象628

二、油菜生育、产量、品质与气象629

三、油菜的气象灾害630

四、油菜气候区划632

五、油菜生产中的气象问题634

第三节花生与气象635

一、花生分布与气象635

二、花生生育、产量、品质与气象636

三、花生的主要气象灾害637

四、花生气候区划638

五、花生生产、贮藏中的气象问题640

第四节甘蔗与气象641

一、甘蔗分布与气象641

二、甘蔗生育、产量、品质与气象642

三、甘蔗的主要气象灾害643

四、甘蔗的气候区划645

五、甘蔗生产中的气象问题646

第五节甜菜与气象647

一、甜菜的分布与气象647

二、甜菜的生育、产量、品质与气象648

三、甜菜的主要气象灾害650

四、甜菜气候区划650

五、甜菜生产中的气象问题652

第六节麻类作物与气象652

一、麻类作物分布与气象652

二、麻类作物生育、产量、品质与气象653

三、麻类的主要气象灾害656

四、麻类作物气候区划658

五、麻类生产中的气象问题663

第七节烟草与气象664

一、烟草分布与气象664

二、烟草生育、产量、品质与气象665

三、烟草的主要气象灾害667

四、烟草气候区划668

五、烟草生产调制中的气象问题670

第八节茶树与气象671

一、茶树的分布与气象671

二、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产量、品质与气象673

三、茶树的主要气象灾害678

四、茶树气候区划679

五、茶园小气候681

六、茶叶采制与气象685

第九节蚕桑与气象687

一、蚕桑分布与气象687

二、桑树栽培与气象688

三、家蚕的生育、蚕茧产量、品质与气象689

四、蚕桑的主要气象灾害690

五、桑树的气候区划691

六、蚕桑生产中的气象问题693

第十节蜜源植物与气象693

一、蜜源植物的气象条件693

二、蜜蜂的生活与气象695

三、蜜源植物气象研究进展696

一、果树栽培学分类与生态气候适应性分类698

(一)果树栽培与气候适应性698

第十章 园艺作物与气象698

第一节果树与气象698

(二)果树生态气候适应性分类699

二、果树引种与生态气候699

(一)引种699

(二)生态气候型700

三、果树分布与气候带的划分703

四、果树生育、产量、品质与气象703

(一)光照703

(二)温度705

(三)水分707

(四)土壤709

五、果园建立与气象条件709

(一)地势和地形710

六、果树气象灾害及防御712

(二)湖泊河海对附近地区果树生育的影响712

(一)霜冻713

(二)大风719

(三)干旱720

(四)其他自然灾害722

七、果实采收、贮藏与气象722

(一)成熟与气象722

(二)采收与气象723

(三)贮藏与气象723

第二节蔬菜与气象724

一、气候条件与蔬菜分区724

二、气候条件与蔬菜生产727

(一)温度与蔬菜生育的关系727

(二)光与蔬菜生育的关系729

(三)水与蔬菜生育的关系732

(四)气体对蔬菜生育的影响733

三、蔬菜产量、品质与气象的关系735

(一)蔬菜产量形成与气象735

(二)蔬菜品质与气象的关系737

四、蔬菜贮藏保鲜与气象739

(一)温度对蔬菜贮藏的影响739

(二)湿度对蔬菜贮藏的影响740

(三)气体对蔬菜贮藏的影响740

五、设施栽培与气象741

(一)设施内光与蔬菜生育的关系742

(二)设施内温度与蔬菜生育的关系745

(三)设施内湿度与蔬菜生育的关系754

(四)设施内气体与蔬菜生育的关系757

(一)干旱与涝害760

六、气象灾害对蔬菜生育的影响760

(二)霜冻761

(三)高温对蔬菜生育的影响762

(四)台风、暴雨与雹灾762

第三节花卉与气象763

一、花卉生育与环境因子764

(一)花卉与温度764

(二)花卉与光照765

(三)花卉与水分767

(四)花卉与空气767

二、中国花卉的气候区域768

(一)中国拥有较多的花卉原产地气候型768

(二)花卉生产的区域布局768

(三)发挥花卉生产的区域优势770

(四)商品花卉生产基地建设771

三、花卉栽培管理中的主要气象问题771

(一)温度的调节772

(二)光照的调节772

(三)湿度和空气的调节772

四、花期控制技术措施中温度和光照处理773

(一)温度处理773

(二)光照处理775

(三)光照与温度组合处理776

第十一章 热带作物与气象777

第一节橡胶树与气象777

一、中国橡胶树的引种777

(一)橡胶树原产地777

(二)橡胶树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习性778

(三)中国引种橡胶树的巨大成就以及遭遇的困难和挫折779

二、橡胶树生长发育与气象780

(一)气温对于橡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780

(二)雨水对橡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781

(三)光照对橡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781

三、橡胶树产胶与气象782

(一)温度条件对产胶的影响782

(二)雨水对于产胶的影响784

(三)日照对产胶的影响784

四、橡胶树的寒害785

(一)华南寒潮特点和橡胶树寒害类型786

(二)地形对于寒潮低温的影响和橡胶树避寒宜林地问题787

(三)橡胶树寒害的防御797

(一)中国沿海植胶区的台风及其对橡胶树的危害798

五、橡胶树的风害798

(二)影响台风对橡胶树危害的各种内外因素799

(三)防御台风的途径803

六、橡胶树气候区划804

第二节油棕与气象810

一、温度对油棕生产的影响811

(一)温度与油棕分布811

(二)温度对油棕种子发芽的影响811

(三)温度对油棕生长发育的影响811

(四)温度对油棕产量的影响812

二、光照对油棕生产的影响813

三、水分对油棕生产的影响813

四、风对油棕树生产的影响813

六、防御措施的小气候效应814

五、寒害对油棕生产的影响814

七、海南油棕栽培气候区划815

第三节椰子与气象815

一、温度对椰子树生产的影响816

(一)温度与椰子的分布816

(二)温度与椰子的生殖生长816

(三)温度与产量816

二、光对椰子生产的影响817

三、水湿条件对椰子生产的影响817

(一)降水量对椰子生产的影响817

(二)空气湿度对椰子生育的影响818

四、风对椰子树生产的影响818

五、气象灾害对椰子树生产的影响818

(二)旱害与椰子树生产819

(一)寒害与椰子树生产819

(三)雷击与椰子树生产820

六、椰园农业措施与小气候效应820

(一)堆土堆的效应820

(二)间作效应820

七、椰子树栽培气候区划820

第四节咖啡与气象821

一、温度对咖啡生育的影响821

二、水分对咖啡生育的影响822

三、光照对咖啡生育的影响823

六、荫蔽问题824

一、温度对可可树生产的影响824

第五节可可与气象824

五、风对咖啡生育的影响824

四、二氧化碳对光合速率的影响824

二、光照对可可树生产的影响825

三、水湿条件对可可树生产的影响825

四、风对可可树生产的影响825

第六节腰果树与气象826

一、温度对腰果生产的影响826

二、光照对腰果生产的影响827

三、水湿条件对腰果生产的影响828

四、风对腰果生产的影响及防护林效应829

第十二章 畜牧与气象832

第一节家畜家禽与气象832

一、气温与家畜家禽832

二、空气湿度与家畜家禽836

三、气流与畜体热调节837

四、温热环境的综合评定838

五、光照与家畜家禽839

六、中国畜牧气象研究进展841

第二节家畜家禽环境控制843

一、温度控制843

二、湿度控制845

三、光照控制846

四、通风控制848

第三节牧草与气候850

一、天然草地资源分布与气候850

二、不同生态气候类型草场及其生产性能852

三、牧草生长发育与气候853

四、天然草场资源合理利用与气候855

五、天然牧草生产力评估856

第四节家畜与气候861

一、家畜生态气候类型861

二、家畜引种、改良和育种与气候864

三、家畜生产性能与气候865

四、畜牧气候区划867

第十三章林业与气象873

第一节森林与气象873

一、森林分布与气象873

二、森林气候特征876

三、森林对气候的影响878

第二节营林与气象883

一、气象与营林技术883

二、主要造林树种与气象888

一、农田防护林小气候891

第三节农业防护林与气象891

二、果园防护林与气象898

三、牧场防护林与气象899

第十四章水产与气象901

第一节水环境与水生生物901

一、水环境的基本特点901

二、水域的分区特征901

三、水生生物的生态类群902

四、水体生物生产力的概念902

五、水产气象研究方法903

第二节气象与水生生物的关系904

一、光照与水生生物905

二、温度与水生生物905

四、气压和风与水生生物907

三、降水与水生生物907

第三节一般水产养殖与气象908

一、鱼类人工繁殖与气象908

二、水产引种驯化与气象909

三、鱼类养殖与气象909

四、鱼类并塘、越冬与气象911

五、鱼类起捕与气象912

六、鱼类病害与气象912

第四节特种水产养殖与气象913

一、甲鱼养殖与气象913

二、鳗鱼养殖与气象914

三、河蟹养殖与气象915

四、虾类养殖与气象916

五、藻类养殖与气象917

六、珍珠养殖与气象918

第五节水产气象预报920

一、渔用天气预报920

二、渔汛期气象预报920

三、水产繁殖适宜催产期气象预报921

四、水产泛塘气象预报922

五、水产产量气象预报922

第六节水产气候资源、灾害与区划923

一、水产气候资源923

二、水产气候灾害923

三、水产气候区划925

第七节水产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927

一、因地、因水制宜发展水产养殖业927

二、保护和营造人工小气候环境927

三、建立合理的养殖制度928

第十五章 未来气候变化与农业929

第一节 中国未来气候变化的估计929

一、关于温室气体增加对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929

二、对中国未来气候变化的估计931

第二节温室气体增加对作物影响931

一、二氧化碳增加对作物的影响932

二、其他温室气体对作物的影响936

第三节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937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937

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951

第四节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952

一、对农业的影响952

二、对畜牧业的影响962

三、对林业生产的影响964

第五节气候变化对区域农业的影响966

一、东北地区966

二、华北地区967

三、长江中下游地区969

四、华南地区970

五、西南地区970

六、西北地区971

七、沿海地区972

八、旱地农业972

第六节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对策973

一、减缓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973

二、调整农业方针政策974

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974

四、采用适宜的农业措施975

第十六章农业气象学科展望977

第一节农业气象学科的发展动向977

一、紧密结合生产977

二、拓宽研究领域978

三、学科相互渗透978

四、深化基础研究979

五、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980

第二节农业气象学科展望980

一、专业农业气象981

二、农业气候资源利用982

三、减轻农业气象灾害983

四、农业环境调控984

五、农业气象信息986

六、农业气象适用技术987

1999《中国农业气象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 1999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农业气象(1959 PDF版)
农业气象
1959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农业气象(1973.08 PDF版)
农业气象
1973.08 农业出版社
中等农业气象学( PDF版)
中等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 PDF版)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1965 PDF版)
农业气象
1965
农业气象(1986 PDF版)
农业气象
1986 北京:气象出版社
农业气象学(1982 PDF版)
农业气象学
1982 北京:科学出版社
农用动力与拖拉机(1985 PDF版)
农用动力与拖拉机
1985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1990 PDF版)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1990 北京:农业出版社
国家标准“表面形状及位置公差”和“机械制图”宣讲贯彻资料(1976 PDF版)
国家标准“表面形状及位置公差”和“机械制图”宣讲贯彻资料
1976 工艺教研组
农业气象学(1975 PDF版)
农业气象学
1975 广东农林学院农学系
农业气象(1974 PDF版)
农业气象
1974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农业气象学(1997 PDF版)
农业气象学
1997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1964 PDF版)
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
1964 南京农学院印
农业气象学(1961 PDF版)
农业气象学
1961 北京: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