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 (上册)》
作者 | (日)井上清著 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校 编者 |
---|---|
出版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42 |
出版时间 | 1976年09月第1版(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无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786290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引言--日本历史的发展和时代划分1
一 原始社会的日本--人类的共同性和日本的特殊性1
作为人类史一部分的日本史1
日本列岛的形成与绳纹文化5
原始公社和母系氏族制8
日本人种原型与日语原型的形成10
弥生式文化、农耕和金属器生产技术的传来13
文化的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平衡17
阶级分化的萌芽18
二 大王国家与部民--奴隶制和国家形成的特征21
个体劳动的发达和氏族制度性质的改变21
邪马台国和日本国家形成的特征25
倭国的五王和大王国家29
大王政权的结构和氏族制度34
屯田、田庄和部民制37
部民制的阶级性质40
三 大化革新--由模拟的氏族制到“法制完备的国家”44
远征朝鲜的失败和磐井之乱44
苏我氏的上台和统治人民方式的变化46
圣德太子和苏我马子的执政49
社会不稳的加剧和大化的政变54
大化革新与壬申之乱58
古代天皇制的确立62
四 古代天皇制--模仿唐朝和“现人神”62
帝都、日本的领域和国号66
没有市民的城市69
身分、家族和班田制72
百分之九十左右的人民是等外户74
公民的阶级性质和《律令》制的历史意义77
古代文化的灿烂发展81
奈良文化的世界性和日本性84
五 庄园与农民--《律令》体制的瓦解和武士阶级的成立89
群众的斗争和公地公民制与征兵制的瓦解89
奈良政府的动荡和迁都平安93
班田制的崩溃和庄园制的发展97
公领、庄园和名主100
农奴制的萌芽103
武士阶级的成立105
六 贵族政治及其文化--从国家主义到贵族主义109
将门和纯友之乱109
藤原氏的专制和丧失政权110
源氏和平氏的登台与僧兵114
院政和保元、平治之乱116
平安文化的特征(一)--从国家主义走向贵族主义120
平安文化的特征(二)--由唐式转向国风123
“国风”文化和“国民”文化127
平安文化的特征(三)--群众文化的萌芽130
七 武家的“草创天下”--六波罗政权和镰仓幕府135
平氏政权的今昔135
源平的战乱137
源赖朝创立幕府和与朝廷的关系140
北条氏取代源氏144
承久之乱146
镰仓幕府的独裁和《贞永式目》149
封建国家的成立152
村庄的情景和各阶级155
八 封建社会初期的特征--农奴制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形成155
农民的生活和斗争以及生产力的提高158
市、町、座162
日宋贸易和倭寇165
衰败的公家和繁荣的武家文化的对照166
民族的新佛教和神社信仰170
美术和工艺上的创造175
九 镰仓幕府的灭亡--在乡武士和农民的抬头、蒙古的来犯177
不稳定的镰仓幕府177
击退蒙古的来犯179
胜利的条件和战争的影响182
农奴制的发展和惣领制的瓦解184
在乡领主和“恶党”187
镰仓幕府的灭亡189
十 古代奴隶制遗制的清算--“惣”的发展和室町幕府的矛盾194
后醍醐天皇的亲政及其失败194
足利尊氏开设幕府和南北朝的对抗197
急进武士的天皇观和足利尊氏的态度199
在乡武士、守护大名和幕府202
幕府机构的调整和南朝的灭亡205
足利义满想当太上天皇,却成为日本国王207
幕府对人民的掠夺209
“惣”的发展和土一揆211
应仁、文明之乱和下剋上216
十一 下剋上和战国的战乱--土一揆、国一揆和战国大名216
山城的国一揆和加贺的一向一揆220
庄园制的肃清和皇室的衰落224
战国大名的割据227
战国大名的特征231
十二 自由城市的萌芽--生产、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城市234
自耕农的成长和农、渔业的发达234
采矿冶金和手工业的发达237
商业城市的形成240
勘合贸易和倭寇243
日本本土和琉球王国有着唇齿的关系245
自由城市的萌芽248
堺市的盛衰250
十三 国民的生活力与文化--文化的大众化和西方文化的接触253
公家完全失掉创造力253
大众化的室町时代文化256
大众文艺的兴起259
在地方上产生了文化创造力261
奠定了近代以前日本生活方式的基础264
枪支的传入和日本人出现在东南亚266
基督教的传入和封建领主269
十四 秩序和权力的重新确立--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统一全国274
织田信长开辟了统一全国的道路274
织田信长的三大敌人276
建设安土城和织田信长的复灭279
丰臣秀吉统治全国282
封建秩序的重新确立和天皇权威的恢复286
太阁检地,村落制,没收武器,身分制289
商业和贸易的统制292
镇压“不受不施派”和天主教293
侵略朝鲜的失败296
德川家康推翻丰臣政权而成立幕府298
十五 士、农、工、商、秽多、非人--严密的封建统治网300
德川家康消灭了丰臣氏300
统治大名、朝廷、寺社,建设江户,德川家康的神格化302
幕府的经济和军事力量305
大名和幕府的关系307
幕藩体制310
“让其不死不活地进行征收”314
身分制和父权家长制统治着整个社会318
十六 锁国和封建制度--对国民生命力的严密封锁322
贸易的繁盛322
海外殖民一万人,日本船横渡太平洋325
从禁教到锁国325
天主教和群众生活328
岛原、天草之乱333
锁国政策的完成336
锁国的巨害339
封建社会的最高阶段343
十七 百姓和町人势力的成长--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343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45
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的成长348
城下町的扩大和商业的发达352
全国性交通的发展356
市民的经济力量的成长及其社会觉悟359
农民阶层的新分化362
农民斗争的成长365
商人、商业和封建剥削的结合367
没有自治的城市和商人的生活方式370
市民成为创造文化的主力军374
十八 市民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独创374
戏剧、音乐、美术也转向市民方面376
文化脱离宗教而独立和儒教的不渗透379
历史主义的、社会科学的思想方法的萌芽382
批判的精神和历史、古典的研究387
日本博物学、农学、历学、数学、医学的出现390
民族文化的出现394
文化的两个方向396
十九 封建制度矛盾的激化--享保、天明时期的政治和社会399
“文治政治”--官僚制的萌芽399
矛盾的深刻化402
享保的改革(一)--官僚制的扩充和思想统制405
享保的改革(二)--剥削和统治农民的新方法408
统制町人和商业,享保改革的意义413
严惩饥馑、溺婴和全藩性的农民斗争415
町人的捣毁活动和农民起义的结合418
革命思想家安藤昌益420
变革体制的运动和征兆--宝历·明和事件422
二十 变革幕藩体制的诸因素的发展--革命和改革的预言、近代的前兆424
田沼意次的政治和宽政的改革424
工场手工业的发生427
国民市场的萌芽和走私贸易429
艺术和学术停滞和新的风气432
国学和兰学435
“西力东渐”和勘探千岛、库页岛439
林子平、本田利明、佐藤信渊的绝对主义的变革思想441
坚决驱逐令444
大盐的暴动和改造社会的起义446
蛮社之狱和兰学的衰萎450
天保的改革452
二十一 开国--封建制的危机和民族的危机456
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和对立456
资本主义征服世界和日本的地位458
用大炮强制签订的亲善条约460
幕府独裁的破产463
签订通商条约和安政大狱466
开港、贸易的影响468
封建制的危机和民族危机470
尊王攘夷474
从攘夷到倒幕478
二十二 打倒幕府--脱离危机482
“禁门之变”和四国联合舰队占领下关482
倒幕派和民众486
打倒幕府的势力的统一和英、法两国489
庆应的大起义、捣毁暴动和打倒幕府492
王政复古的政变495
开放江户和幕府的灭亡498
席卷全国的内战501
内战和群众挽救了民族危机502
亚洲民族团结斗争的萌芽505
二十三 明治维新(一)--革命和反革命507
五条誓文和五张告示507
对人民的利用和压迫509
奉还版籍--大名脱离领地510
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的成长512
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和士族的反抗514
废藩置县517
中央集权官僚制和“四民平等”518
近代天皇制和绝对君主制520
明治政权的目标522
征兵制度和常备军的建立525
对人民的思想统治和义务教育制度528
“一新”、明治维新530
二十四 明治维新(二)--自上而下的近代化533
收回民族的权利533
小笠原、千岛、库页岛的归属问题535
琉球的归属问题538
征韩论和日清关系540
征韩论争的意义541
侵略台湾和设置冲绳县544
强迫签订日韩友好条规545
从属欧美和军国主义546
官僚独裁和整理俸禄547
改革地税550
扶植资本主义工业555
自上而下的近代化557
二十五 自由民权的斗争--民主革命和东亚团结的联合561
自上而下的近代化和社会各阶级561
民选议院论563
从儒教的“革命”理论到新的民权理论565
政治性报纸和革命权的思想567
伊势暴动和西南战争569
近卫炮兵的叛乱572
国会促成同盟574
自由党与改进党的成立576
民权运动的革命化579
革命思想和有关主权问题的论战582
亚洲联合的思想和世界和平主义584
二十六 民权运动的挫折--起义·统一战线·失败589
自由、改进两党的对立589
通货紧缩政策和中小农民的没落592
群马事件、加波山事件和自由党解散594
秩父事件和饭田事件597
各起义事件的性质和意义600
民权运动的衰退和朝鲜“改革”运动601
皇室、华族、内阁、教育的革新605
反对井上外相修改条约的斗争609
民权运动的最后光辉612
二十七 天皇制的完成--古代和近代的结合及其矛盾617
《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公布617
军队、警察、地方制度621
教育敕语和学术、信仰的自由624
家长制家族制度627
天皇制和半封建的土地制度629
天皇制和资本主义632
劳动者的惨状634
天皇制的完成636
二十八 初期的议会和政党--从民权到国权643
颁布宪法和各民权派643
国权主义的抬头646
大隈外相的修改条约案649
国权主义的胜利651
第一次大选和《集会及政治结社法》654
首届议会与“民党”联合657
“冷血动物的陈列馆”和极力干涉选举660
贫民和农民问题的产生661
“社会党”的幻影664
第四届议会和政党的屈服666
二十九 修改条约和日清甲午战争--从被压迫国向压迫别国的国家发展668
“主权线”和“利益线”668
“东洋危机”论和“人口过剩”论671
对华战争的准备和“硬六派”674
国民运动威胁政府676
西伯利亚铁路开工和日英条约的谈判678
明治政府的危机和朝鲜的农民战争680
日清开战683
对中国开战和对英修改条约685
战争的发展和下关议和688
从被压迫国向压迫别国的国家发展692
三十 资本主义的发展--官僚、资本家、地主、群众697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697
此时期日本资本主义的特征701
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706
资本主义和寄生地主制的结合708
工人运动的兴起711
农民斗争和佃农协会713
社会民主党的意义715
资产阶级介入政治活动718
官僚独裁的加强和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720
天皇制与地主、资本家的同盟722
三十一 走向帝国主义的道路--日俄战争和吞并朝鲜725
日本在朝鲜的暴行和日俄对立725
列强瓜分中国的竞争728
日本资本主义与朝鲜和中国730
出兵镇压义和团与日英同盟732
日俄开战735
日俄战争的性质737
战局的发展和政府、国民739
日俄媾和与解放亚洲问题743
焚烧捣毁全东京的警察机构745
吞并朝鲜748
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其特征751
三十二 日俄战争后的国内外形势--帝国主义日本的政治基本形态756
围绕中国问题,日本与美英的对立756
军部的形成759
军部、统治阶级和中国的辛亥革命762
工潮发展为暴动,农民的状况与斗争765
社会主义的成长与溃灭767
友爱会770
中产阶级的成长和民主改良主义771
陆军扼杀西园寺内阁775
大正政变777
三十三 世界资本主义的总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和日本784
“大正新时代的天祐”、“与牛比赛的青蛙”784
日本帝国主义的困窘787
参加世界大战和对华二十一条的要求789
第二次策谋“满蒙独立”791
从西门子事件到大隈内阁791
从大隈内阁到寺内内阁792
空前的经济繁荣、垄断资本主义的确立794
寄生地主制的顶点和农业以及农村的变化797
俄国革命、大战结束、凡尔赛条约799
列强干涉俄国革命和日本出兵西伯利亚802
世界资本主义的总危机806
三十四 民本主义、米骚动、原内阁--趋向拿破仑主义808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市民文化808
民本主义和社会主义811
米骚动的爆发816
米骚动的性质819
白虹贯日821
社会运动的发展和建立共产党823
普选运动和原内阁828
走向拿破仑主义830
三十五 日本帝国主义的危机--四大矛盾的展开835
帝国主义的四大矛盾835
三·一起义和五·四运动836
华盛顿会议和两种正面战略839
民主主义的苦闷840
关东大震灾时残杀朝鲜人843
护宪三派内阁和民本主义845
改革贵族院的问题847
裁减陆军和军部的企图849
无产政党的结成和战线的分裂852
中国革命和币原外交854
金融危机和田中内阁858
干涉中国革命、炸死张作霖859
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862
滨口内阁和经济危机865
军部的反击868
三十六 侵略中国--大日本帝国的崩溃(一)870
制造出来的“满蒙危机”870
“九·一八事变”和政府、政党873
国民的动向876
从五·一五到二·二六879
太平洋战争的最初设想882
日、德、意轴心和天皇制法西斯主义884
对军部的最大限度的抵抗887
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890
日中的全面战争892
欧洲大战和日、德、意军事同盟896
三十七 太平洋战争--大日本帝国的崩溃(二)896
铺建太平洋战争的轨道899
日美开战903
太平洋战争的性质906
日德意轴心的失败908
大日本帝国的崩溃912
三十八 第二次大战后的日本和世界--日本复兴的两条道路917
占领的结构和美国的占领政策917
改革的指令和国民的政治觉悟920
民主势力未能统一923
民主力量冲破占领军的限制926
改革期的结束929
消灭古代的、封建的因素933
制定新宪法的力量935
农民是农地改革的主力939
垄断资本的称霸和附庸美国940
日本复兴的两条道路94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基本潮流945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948
片面媾和与《日美安全保障条约》950
站在十字路口的日本953
结束语--日本历史的总结和展望956
年表966
1976年09月第1版《日本历史 (上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日)井上清著 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校 1976年09月第1版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日本历史 中
- 1974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 日本近代史 上册
- 1959
-
- 日本历史讲话
- 1949
-
- 日本近代史 (上、下册)
- 1959
-
- 日本历史 (下册)
- 1976年09月第1版 天津人民出版社
-
- 日本历史 (中册)
- 1976年09月第1版 天津人民出版社
-
- 日本历史大辞典 别卷 日本历史年表
- 昭和60年4月30日 河出书房新社
-
- 世界历史 试用本 上册
- 1978.12 广东人民出版社
-
- 日本历史 (中册)
- 1975.9 天津人民出版社
-
- 日本历史
- 1943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