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学》求取 ⇩

第一讲绪论1

第一节 什么是声韵学3

第二节如何学习声韵学4

壹、从语音学入手5

贰、由声韵调三方面作观察分析5

叁、具备方言学的常识6

肆、客观的研究态度7

伍、建立精密的历史观念7

陆、随时吸取新的见解8

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声韵学8

壹、为了要读通古书8

贰、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字10

叁、是训诂学研究的基础11

肆、有助于了解日常字音的问题11

伍、有助于了解现代方言的关系和来源12

陆、有助于了解汉语在世界各语言中的位置13

柒、有助于辨别伪书13

捌、有助于历代韵文的欣赏14

玖、有助于利用工具书17

第四节声韵研究的材料18

壹、形声字18

贰、古韵语19

叁、异文假借19

肆、读若20

伍、声训20

陆、直音20

柒、反切21

捌、等韵图21

玖、对音22

拾、汉字借音22

拾壹、方言23

拾贰、同族语言23

第五节 汉语语音史的分期23

第二讲语音学的基本知识27

第一节 语音的性质和功能29

第二节 国际音标的来源和设计31

第三节 辅音的分类和发音原理34

第四节元音的分类和发音原理38

壹、元音的三要素38

贰、基本元音38

叁、舌尖元音39

肆、音标的附加符号39

第五节音高的变化与声调40

壹、上加成素41

贰、调类和调值42

第六节 音位的概念43

第七节 辨音成分45

第八节语音演变的一些规则50

壹、音素的失落51

贰、同化作用52

叁、异化作用53

肆、颚化作用55

伍、唇化作用55

陆、弱化作用56

柒、元音和谐58

捌、浊音清化59

玖、清音变浊59

拾、换位作用60

拾壹、类化作用61

第三讲国语的音韵63

第一节国语是如何形成的65

壹、国语就是民族共同语65

贰、孔子的「国语」65

叁、北方音系是国语的基础67

肆、国语不是静止不变的70

第二节国语的标音符号71

壹、注音符号71

贰、罗马字母拼音72

叁、国际音标73

第三节 国语的声母系统75

第四节 国语的韵母系统76

第五节 韵母和声母的配合78

第六节 国语的声调80

第四讲我国的语言和方言83

第一节 境内的汉藏语言85

第二节 境内的其他语言91

第三节汉语的方言97

壹、北方官话97

贰、西南官话98

叁、下江官话98

肆、吴语99

伍、闽北语99

陆、闽南语100

柒、客家语104

捌、粤语106

玖、赣语106

拾、湘语108

第五讲近代的语音史料111

第一节 中原音韵113

第二节 中州韵117

第三节 蒙古字韵117

第四节 蒙古韵略和蒙古韵编118

第五节 洪武正韵119

第六节 明代的曲韵121

第七节 韵略易通123

第八节 韵略汇通125

第九节 五方元音126

第十节其他北音系统的韵书130

壹、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130

贰、乔中和《元韵谱》132

叁、赵绍箕《拙菴韵悟》132

肆、马自援《等音》134

伍、林本裕《声位》135

陆、无名氏《五音通韵》135

柒、都四德《黄钟通韵》136

捌、龙为霖《本韵一得》138

玖、李汝珍《音鉴》139

拾、徐鉴《音泭》142

拾壹、周赟《山门新语》143

拾贰、胡垣《古今中外音韵通例》145

拾叁、华长忠《韵籁》147

第十一节存浊系统的近代语料149

壹、释宗常《切韵正音经纬图》149

贰、熊士伯《等切元声》150

叁、潘耒《类音》151

肆、是奎《太古元音》154

伍、劳乃宣《等韵一得》155

陆、梁僧宝《切韵求蒙》、《四声韵谱》158

第十二节 朝鲜的近代汉语音记录159

第十三节西儒的近代汉语音记录162

壹、利马窦162

贰、金尼阁164

第十四节 康熙字典字母切韵要法167

第十五节 李光地《音韵阐微》169

第六讲韵书的作用与沿革173

第一节 韵书的作用175

第二节韵书的沿革177

壹、韵书产生的外在因素177

贰、魏晋时代的韵书——《声类》和《韵集》181

叁、六朝时代的韵书182

肆、隋代的《切韵》182

伍、唐代的韵书185

陆、早期韵书的结集190

柒、大宋重修广韵193

第七讲从反切寻求古音205

第一节 反切以前的注音法207

第二节陈澧的反切条例209

壹、基本系联条例210

贰、分析条例212

叁、补充条例213

第三节反切本身的问题216

壹、错误的反切216

贰、类隔与音和218

第四节反切系联的结果221

壹、反切上字221

贰、反切下字226

第八讲字母和早期等韵图235

第一节「字母」的发明237

第二节 三十六字母241

第三节字母系统与中古前期声纽的异同243

壹、轻唇音的产生243

贰、正齿音的合并243

叁、喻母的形成244

第四节分「等」的缘起244

第五节韵镜与七音略245

壹、时代245

贰、流传246

叁、编排248

肆、如何从韵图的位置判别中古音253

伍、韵图的价值254

第九讲等韵图设计上的变通法则257

第一节 等韵门法259

第二节声母的措置264

壹、唇音265

贰、舌音265

叁、牙音265

肆、齿音266

伍、喉音269

陆、舌齿音270

第三节 重纽现象271

第四节 内转和外转277

第十讲中古语音系统281

第一节切韵音的性质283

壹、一时一地之音283

贰、当时之雅言284

叁、古今方国之音286

第二节拟测中古音值的方法290

壹、由现代方言拟构291

贰、由外语的汉字借音和汉语中的外语对音拟构291

第三节中古声母的念法292

壹、各家所拟的声母系统293

贰、全浊音是否送气的问题301

叁、唇音字的念法304

肆、舌头音的念法312

伍、舌上音的念法314

陆、庄系字的念法317

柒、章系字的念法319

捌、齿头音的念法319

玖、牙音的念法319

拾、喉音的念法320

拾壹、舌齿音的念法323

拾贰、声母的系统328

第四节中古韵母的念法328

壹、介音328

贰、韵尾336

叁、主要元音337

第五节 中古的声调353

第十一讲宋元等韵图357

第一节各图概说359

壹、北宋的《四声等子》359

贰、南宋的《切韵指掌图》367

叁、元代的《切韵指南》373

第二节宋元韵图的几个特点376

壹、并转为摄376

贰、合摄378

第十二讲中古后期语音概述381

第一节《集韵》383

第二节《五音集韵》388

第三节《礼部韵略》391

第四节《平水韵》393

第五节《古今韵会举要》395

第六节《九经直音》408

第七节《皇极经世书》421

第八节《诗集传》的叶音429

第九节 宋代诗词的用韵436

第十三讲中古到国语的音变规律443

第一节 声母的演化445

第二节韵母的演化453

壹、字音演变表453

贰、韵尾的变化459

叁、介音的变化460

肆、主要元音的变化461

第三节 声调的演化461

第十四讲上古韵部465

第一节早期学者的古韵观点467

壹、改读字音468

贰、更动经书470

叁、古人韵缓471

第二节古音观念的确立474

壹、戴侗474

贰、焦竑474

叁、陈第——《毛诗古音考》475

第三节古韵部的系统化归纳477

壹、顾炎武——《音学五书》478

贰、江永——《古韵标准》483

叁、段玉裁——《六书音韵表》485

肆、戴震——《声类表》492

伍、孔广森——《诗声类》494

陆、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496

柒、江有诰——《音学十书》498

捌、王念孙——《古韵谱》501

第四节近代学者的古韵分部504

壹、章炳麟的古韵二十三部504

贰、黄侃的古韵二十八部(附无声字多音说)505

叁、陈新雄的古韵三十二部509

第五节 各家分部对照表510

第六节 上古韵部的演化512

第七节 合韵问题513

第八节 如何由《诗经》押韵探索古韵部519

第九节 如何由谐声偏旁查出古韵部521

第十五讲上古韵值的拟测525

第一节 清代古韵学者对韵值的认识527

第二节 汪荣宝的古韵拟测529

第三节 高本汉的古韵拟测530

第四节 董同龢的古韵拟测538

第五节 王力的古韵拟测542

第六节 李方桂的古韵拟测545

第七节 周法高的韵值拟订549

第八节 阴声韵尾的问题550

第十六讲上古的声母555

第一节唇音和舌音的古读557

壹、古无轻唇音说557

贰、古无舌上音说559

第二节照系字的古读560

壹、照系三等字古读舌头音561

贰、照系二等字古读齿头音561

第三节 娘日归泥说561

第四节 古声十九纽562

第五节喻母的古读563

壹、喻三古归匣563

贰、喻四古归定565

第六节 邪纽古归定566

第七节审、禅的古读567

壹、审母古读近舌头音568

贰、禅母古读近定母569

第八节高本汉的拟音569

壹、喻四的古读570

贰、喻三的古读571

叁、正齿音照系三等字的来源572

肆、精、庄两系同源的问题573

伍、高氏理论的检讨574

第九节董同龢的拟音576

壹、唇音577

贰、舌音578

叁、齿音579

肆、牙喉音580

第十节 王力的拟音581

第十一节李方桂的拟音584

壹、喻四和邪母的拟定585

贰、审三的拟定586

叁、知系和庄系字586

肆、牀禅同源说586

伍、圆唇舌根声母说587

陆、群、匣和喻三的拟音588

柒、清鼻音声母的拟定589

捌、清边音声母的拟定590

第十二节 单声母系统的讨论590

第十七讲上古的复声母597

第一节复声母存在的证据598

壹、语音的演化趋势598

贰、汉语内部的证据599

叁、同族语言的证据601

第二节 复声母研究的三个阶段601

第三节近代学者对复声母的看法604

壹、林语堂的「古有复辅音说」604

贰、吴其昌对来、明两母的研究605

叁、闻宥的Kl-和ml-606

肆、魏建功的带1复声母607

伍、陈独秀的六类证据608

陆、陆志韦的《古音说略》609

柒、董同龢的《上古音韵表稿》611

捌、杜其容由叠韵联绵词探索复声母614

玖、周法高的五类复声母615

拾、梅祖麟由闽北方言探索复声母617

拾壹、许世瑛由《诗集传》叶韵探索复声母618

拾贰、李方桂对s-类复声母的新见解619

拾叁、张琨的带鼻音复声母624

拾肆、陈新雄由水经注探索复声母625

拾伍、丁邦新论带1的复声母626

拾陆、杨福绵用同族语言探索复声母628

拾柒、严学宭的全盘拟音631

拾捌、竺家宁的复声母体系632

第四节外国学者的贡献636

壹、高本汉636

贰、蒲立本638

叁、白保罗640

肆、包拟古642

伍、薛斯勒644

陆、富励士645

柒、柯蔚南646

第五节 拟定复声母的几个基本原则647

第十八讲上古的声调651

第一节 明清学者的观念653

第二节 上古无去声说654

第三节 上古无上去说657

第四节 舒促两调说658

第五节 四声三调说659

第六节 近世学者的四声说660

第七节 五声说662

第八节 声调源于辅音韵尾说663

参考书目667

1992《声韵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竺家宁著;国立编译馆主编 1992 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