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 上》求取 ⇩

目录1

绪论1

第一章 从盟友到敌人20

第一节 建立战后大国合作的努力——联合国21

(一)前期构想21

(二)关于成立联合国组织的磋商21

第二节 雅尔塔格局的形成25

(一)雅尔塔会议前的形势和美、英、苏各自的意图25

(二)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与结果30

(三)苏联与西方的裂痕与罗斯福的最后愿望34

第三节 杜鲁门继任,“冷战”拉开序幕35

(一)波兰问题和杜鲁门的强硬态度38

(二)停止“租借物资”事件39

(三)波茨坦会议41

(四)原子弹44

第四节 对苏“遏制”政策的形成47

(一)“国家安全法”与政府机构改组48

(二)战略大辩论49

第五节 从“杜鲁门主义”到NSC68号文件56

(一)杜鲁门主义的直接起因56

(二)“干涉内政”问题58

(三)杜鲁门3月12日讲话59

(四)X先生文章61

(五)全国性的政策辩论与国会决议62

(六)NSC68号系列文件66

第六节 巩固后院——泛美体系的确立68

(一)历史背景68

(二)查普特庇克议定书69

(三)里约热内卢条约70

(四)“美洲国家组织”的建立72

第二章 美苏在欧洲的对抗与欧洲的分裂74

第一节 马歇尔计划76

(一)产生的背景和经过76

(二)内容和主要精神80

(三)欧洲的反应和行动81

(四)苏联与东欧国家参加与否的问题83

(五)美国国会通过拨款的经过85

(六)后果87

第二节 德国的分裂89

(一)波茨坦会议后有关各国的立场89

(二)美英占领区的合并和四国外长会议破裂90

(三)“伦敦协议”——西方联合筹建西德政府93

(四)苏联的政策和封锁柏林事件97

(五)解除封锁,两个德国正式成立100

(一)从敦刻尔克条约到布鲁塞尔条约102

第三节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02

(二)美国下决心105

(三)范登堡决议107

(四)进一步克服障碍,正式缔约108

(五)“军援法”(或称“共同防御援助法”)的通过113

第三章 在东亚和西亚的争夺117

第一节 总论117

(一)东亚118

(二)中近东121

(1945年4月—1947年1月)123

(一)扶蒋压共以求避免内战及其失败123

第二节 中国123

(二)公开援蒋反共(1947年秋—1948年底)128

(三)“脱身”政策与分离台湾132

(1949年初—1950年6月)132

(四)对待新中国的政策138

第三节 日本140

(一)保留天皇制与美国独家占领140

(二)占领初期政策(1945—1948年)143

(三)政策逆转(1948—1950年)151

(四)单独对日媾和及美日安全条约156

(一)逼苏撤军与安理会的斗争170

第四节 伊朗170

(二)伊苏协议172

(三)进一步支持伊朗排斥苏联172

(四)伊朗否决伊苏条约,苏联失势174

第五节 巴勒斯坦分治176

(一)冲破移民限制之争177

(二)巴勒斯坦分治问题179

(三)联合国分治决议180

(四)以色列国的成立和第一次中东战争182

第六节 第四点计划185

第一、二、三章参考书目190

(一)三八线的由来196

第四章 朝鲜战争196

第一节 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起源和演变196

(二)占领时期的政策198

(三)撤军203

第二节 干涉时期205

(一)决定军事干涉205

(二)越过三八线209

(三)战争局部化213

第三节 停战谈判223

(一)酝酿停战223

(二)谈判时期的政策226

(三)签署停战协议231

第四节 后果及影响235

本章参考书目236

第五章 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外交238

第一节 艾森豪威尔与杜勒斯的外交政策思想239

第二节 “新面貌”安全政策和“大规模报复”战略244

(一)“新面貌”安全政策244

(二)“大规模报复”战略247

(三)“新面貌”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250

(四)“大规模报复”战略的破产252

(一)1955年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256

第三节 对苏关系256

(二)1958年柏林危机262

(三)尼克松访苏与赫鲁晓夫访美265

(四)U-2事件与四国首脑会议的流产269

(五)日内瓦裁军会议与禁止核试验问题273

第四节 日内瓦会议与印度支那问题278

(一)美国对印支政策278

(二)美、法、英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的分歧与美国对军事干涉的考虑281

(三)日内瓦会议上的“观察员”285

(四)“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的签订288

第五节 美中关系289

(一)第一次“台海危机”与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290

(二)中美大使级会谈297

(三)1958年7月至10月台湾海峡危机301

(四)在“两个中国”政策上的一些考虑310

第六节 艾森豪威尔主义和美欧关系313

(一)美国在中东的“中立”政策与两难处境313

(二)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315

(三)艾森豪威尔主义323

(四)美国、西欧的合作与矛盾326

(五)对刚果共和国的干涉330

第七节 保卫拉丁美洲“后院”333

(一)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干涉政策333

(二)颠覆危地马拉的阿本斯政权334

(三)反对古巴革命337

本章参考书目342

第六章 箭与橄榄枝的高度发挥——肯尼迪的一千天348

第一节 “多元论”的军事战略和扩军备战措施351

(一)整顿军事机构,改组班子352

(二)“战略多元论”的主导思想353

(三)全面扩军措施356

第二节 对话与缓和361

(一)维也纳会晤及其前前后后363

(二)各种交流366

(三)部分禁试条约的缔结368

(一)猪湾事件379

第三节 冒险与危机379

(二)柏林墙事件384

(三)古巴导弹危机390

第四节 弥补北大西洋联盟的裂痕402

(一)西欧的变化和肯尼迪的“宏伟计划”402

(二)两种针锋相对的战略构想405

(三)戴高乐的独立行动409

(四)“多边核力量”与独立核力量之争412

(五)肯尼迪的欧洲之行417

第五节 对华政策419

(一)如何利用中苏分歧420

(二)核武器问题422

(三)联合国席位问题426

(四)放宽粮食禁运之议430

(五)关于蒋介石“反攻大陆”432

第六节 对第三世界的两手政策434

(一)政策思想与实施434

(二)拉美439

(三)非洲443

(四)老挝与日内瓦会议448

本章参考书目454

(一)意外地继任总统458

第一节 约翰逊入主白宫458

第七章 约翰逊与美国的干涉主义政策458

(二)“伟大的社会”与约翰逊的外交政策459

第二节 美苏关系的有限缓和462

(一)60年代美苏关系改善的背景462

(二)双边关系的改善465

(三)军备控制方面取得的进展469

(四)美苏缓和的局限性474

第三节 美欧联盟——“麻烦的伙伴关系”476

(一)一个“闹独立性”的西欧的出现476

(二)法国在军事上退出北约477

(三)美国国会要求从欧洲撤军的压力478

第四节 拉丁美洲的危机与约翰逊主义479

(一)与巴拿马在运河问题上的争执479

(二)约翰逊主义与美国武装干涉多米尼加481

第五节 美苏在中东的对抗489

(一)持续六天的第三次中东战争489

(二)从中东停火到联合国242号决议490

(三)既对抗又合作493

第六节 中美关系495

(一)重新思考对华政策495

(二)对华政策的调整与制约497

第七节 约翰逊政府的终结499

《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资中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白宫的秘密  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美国外交决策(1998 PDF版)
白宫的秘密 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美国外交决策
1998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哈里·杜鲁门(1976 PDF版)
哈里·杜鲁门
1976
草根总统杜鲁门( PDF版)
草根总统杜鲁门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杜鲁门传  上( PDF版)
杜鲁门传 上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从里到外看女人(1988 PDF版)
从里到外看女人
1988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从门户开放到中美断交(1983 PDF版)
从门户开放到中美断交
1983 淡江大学出版部
从后门看美国(1951 PDF版)
从后门看美国
1951 时代出版社
战后美国外交史  从杜鲁门到里根  上(1994 PDF版)
战后美国外交史 从杜鲁门到里根 上
1994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从外交官到太子妃(1994 PDF版)
从外交官到太子妃
1994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战后英国外交史(1994 PDF版)
战后英国外交史
1994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走向冷战  杜鲁门(1996 PDF版)
走向冷战 杜鲁门
1996 北京:学苑出版社
从明星到总统  罗纳德·里根(1982 PDF版)
从明星到总统 罗纳德·里根
1982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  从罗斯福到里根(1988 PDF版)
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 从罗斯福到里根
1988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战后法国外交史  1944-1992(1993 PDF版)
战后法国外交史 1944-1992
1993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美苏从合作到冷战(1988 PDF版)
美苏从合作到冷战
1988 北京: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