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手册 上》求取 ⇩

§1.1 设防目标1

§1.2 规范的适用范围1

第一章 总则1

§1.4 建筑物重要性分类及抗震设计原则2

§1.3 设防依据2

§2.2 场地选择的基本原则4

§2.1 地震影响4

§1.5 与其它规范的关系4

第二章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4

§2.6 平、立面布置5

§2.5 建筑规划5

§2.3 基岩场地5

§2.4 地基和基础设计基本原则5

§2.10 抗震结构体系的要求6

§2.9 抗震结构体系选择6

§2.7 建筑物重心的考虑6

§2.8 防震缝6

§2.14 围护墙和隔墙7

§2.13 非结构构件的连接7

§2.11 抗震结构的构件要求7

§2.12 抗震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7

§2.17 结构材料指标的最低要求8

§2.16 抗震结构材料和施工质量要求8

§2.15 装饰贴面和吊顶8

§3.1 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9

第三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9

§3.2 场地土类别10

§3.5 场地类别划分11

§3.4 场地覆盖层厚定义11

§3.3 土类型划分11

§3.8 可不进行地基和基础抗震强度验算的范围12

§3.7 地基荷载效应组合12

§3.6 场地的地质勘察要求12

§3.9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13

§3.10 地基基础14

§3.13 饱和土液化判别的初步条件15

§3.12 液化影响的考虑15

§3.11 低承台强度不验算范围15

目录15

上篇15

§3.14 液化判别经验公式16

§3.16 液化等级划分17

§3.15 液化指数17

§3.19 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要求18

§3.18 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要求18

§3.17 地基抗液化措施选择18

§4.1 各类建筑考虑地震作用的原则19

第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19

§3.20 软弱土层处理的综合考虑19

§3.21 其它19

§4.3 重力代表值的求取20

§4.2 各类建筑的抗震计算方法20

§4.4 建筑自振周期21

§4.6 采用底部剪力法的规定25

§4.5 结构抗震验算的考虑25

§4.7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的规定32

§4.8 突出屋顶间、女儿墙等的计算规定37

§4.9 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分配原则38

§4.10 考虑扭转影响的计算40

§4.12 竖向地震作用的考虑41

§4.11 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的计算41

§4.13 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组合42

§4.14 截面抗震验算表达式44

§4.15 结构的抗震变形验算45

§5.1 条文的适用范围47

第五章 多层砌体房屋47

§5.2 总高度及层数、层高48

§5.3 总高与总宽或总厚的比值49

§5.4 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结构体系要求50

§5.5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横墙最大间距51

§5.6 多层砌体房屋的局部尺寸要求52

§5.7 砌体等级及使用范围54

§5.9 砖石房屋自振周期55

§5.8 多层砌体房屋的计算要点55

§5.11 截面抗震验算56

§5.10 各类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56

§5.14 多层砖房设置构造柱的要求58

§5.13 混凝土小块墙体的截面抗震验算58

§5.12 横向配筋砖墙的截面抗震验算58

§5.16 有关砌体的要求59

§5.15 对多层砖房构造柱的要求59

§5.17 圈梁设置60

§5.18 圈梁的构造要求62

§5.19 多层砖房楼(屋)盖63

§5.21 坡屋顶房屋64

§5.20 砖柱及梁与砖柱的连接64

§5.24 过梁65

§5.23 预制阳台65

§5.22 砖拱房屋65

§5.25 楼梯间66

§5.27 混凝土小块房屋67

§5.26 基础67

§5.30 粉煤灰中块房屋的构造柱要求68

§5.29 砌体房屋的芯柱68

§5.28 混凝土中块房屋68

§5.34 砌体房屋的其它构造要求69

§5.33 大型砌块房屋69

§5.31 砌体房屋拉结钢筋网片的设置要求69

§5.32 混凝土中块搭接长度要求69

§6.2 房屋的抗震等级划分70

§6.1 房屋最大高度限制70

第六章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70

§6.4 防震缝71

§6.3 规则结构的确定71

§6.6 框架和抗震墙设置72

§6.5 结构类型选择72

§6.7 抗震墙间距限制73

§6.9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要求74

§6.8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装配楼盖的规定74

§6.11 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75

§6.10 框架结构的砌体填充墙75

§6.15 钢筋接头和锚固76

§6.14 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框支层落地抗震墙基础76

§6.12 需要加强的抗震墙部位76

§6.13 框架结构基础系梁设置条件76

§6.18 剪力值77

§6.17 弯矩值77

§6.16 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77

§6.19 框架柱的轴压比78

§6.20 框架节点核芯区验算79

§6.21 考虑砖填充墙抗侧力作用时框架结构的抗震验算方法80

§6.25 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楼板设计82

§6.24 抗震墙翼墙有效宽度82

§6.22 规则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地震剪力82

§6.23 抗震墙中单肢墙、小开洞墙的弯矩和剪力值82

§6.27 框架结构的梁截面尺寸83

§6.26 抗震墙施工缝截面抗震验算83

§6.30 框架结构梁端加密区箍筋配置要求84

§6.29 框架结构梁的纵向钢筋配置要求84

§6.28 框架结构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84

§6.32 框架结构柱的纵向钢筋配置85

§6.31 框架结构柱的截面尺寸85

§6.33 框架结构柱箍筋加密范围86

§6.35 框架结构柱加密区箍筋配筋率87

§6.34 框架结构柱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87

§6.39 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88

§6.38 框架结构节点核芯区内箍筋量88

§6.36 框架结构柱箍筋肢距88

§6.37 框架结构柱非加密区的箍筋量88

§6.44 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竖向水平均布钢筋的配筋89

§6.43 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的竖向和水平均布钢筋89

§6.40 框架结构的女儿墙89

§6.41 抗震墙结构的翼墙、端柱或暗柱89

§6.42 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墙板厚度89

§6.49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支撑90

§6.48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竖向和水平均布钢筋90

§6.45 抗震墙结构抗震墙边缘构件的配筋90

§6.46 抗震墙结构的顶层连梁90

§6.47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墙板厚度90

§7.1 总高度和层数91

第七章 底层框架和多层内框架砖房91

§6.50 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端柱的箍筋91

§6.51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其它要求91

§7.5 计算要点93

§7.4 其它要求93

§7.2 抗震横墙间距93

§7.3 对底层框架砖房底层的要求93

§7.6 构造柱规定94

§8.1 厂房的平面布置95

第八章 单层工业厂房95

§7.7 底层框架砖房的楼盖和内框架砖房95

§7.8 圈梁设置要求95

§7.9 窗间墙宽度要求95

§8.5 围护墙、隔墙96

§8.4 柱96

§8.2 天窗架96

§8.3 屋架、屋盖96

§8.8 厂房的横向抗震计算方法98

§8.7 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范围98

§8.6 厂房端部承重要求98

§8.9 厂房的纵向抗震计算方法102

§8.10 突出屋面天窗架的抗震计算104

§8.13 予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截面的极限弯矩值105

§8.12 不等高厂房中支承低跨屋盖的柱牛腿的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计算105

§8.11 大柱网厂房柱的截面抗震验算105

§8.14 有檩屋盖构件的连接及支撑布置106

§8.15 无檩屋盖构件的连接108

§8.18 厂房柱子的箍筋110

§8.17 钢筋混凝土屋架和配筋110

§8.16 天窗架连接110

§8.19 厂房柱间支撑的设置和构造111

§8.21 厂房结构构件的连接节点要求112

§8.20 柱顶水平压杆112

§8.26 适用范围113

§8.25 厂房女儿墙113

§8.22 基础113

§8.23 墙梁113

§8.24 大型墙板的连接113

§8.28 厂房的结构体系要求114

§8.27 厂房的平立面布置114

§8.33 偏心砖柱的抗震验算115

§8.32 突出屋面有斜腹杆桁架式钢筋混凝土天窗架的横向抗震计算115

§8.29 厂房可不进行验算范围115

§8.30 厂房的横向抗震计算方法115

§8.31 厂房的纵向抗震计算115

§8.34 木屋盖的支撑布置116

§8.37 卧梁、壁柱、砖柱118

§8.36 圈梁118

§8.35 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构造措施118

§8.40 双曲砖拱厂房119

§8.39 外墙转角、承重内墙与外墙交接处119

§8.38 屋架(屋面梁)与墙顶圈梁的连接119

§8.45 厂房横向抗震计算方法120

§8.44 围护墙体的自重与刚度考虑120

§8.41 适用范围120

§8.42 厂房的结构体系120

§8.43 厂房的围护墙120

§8.50 柱肢板材的最大宽厚比121

§8.49 柱的最大长细比121

§8.46 纵向抗震计算时柱列地震作用的分配原则121

§8.47 支撑的斜杆121

§8.48 有檩屋盖的支撑布置121

§9.3 大厅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范围122

§9.2 防震缝122

§8.51 柱脚内力122

§8.52 焊缝122

第九章 单层空旷房屋122

§9.1 适用范围122

§9.9 大厅123

§9.8 高大山墙的壁柱123

§9.4 抗震计算考虑123

§9.5 自振周期确定的考虑123

§9.6 横向抗震计算原则123

§9.7 大厅的纵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123

§9.12 其它要求124

§9.11 圈梁124

§9.10 舞台口横墙124

§10.3 布置要求125

§10.2 高度、开间等限制125

第十章 土、木、石结构房屋125

§10.1 适用范围125

§10.6 连接126

§10.5 墙体126

§10.4 屋面126

§10.11 土拱房127

§10.10 圈梁127

§10.7 地基基础127

§10.8 土坯127

§10.9 内、外山墙两侧的内纵墙127

§10.16 空旷房屋128

§10.15 高度限制128

§10.12 土窑洞128

§10.13 适用范围128

§10.14 平面布置128

§10.17 支撑、斜撑、连接129

§10.21 其它要求130

§10.20 横墙最大间距130

§10.18 适用范围130

§10.19 总高度和层数130

§11.3 高度限制131

§11.2 材料要求131

第十一章 烟囱和水塔131

§11.1 适用范围及选择131

§11.6 独立烟囱的简化计算方法132

§11.5 水平抗震计算方法132

§11.4 可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的范围132

§11.7 竖向地震作用、附加弯矩考虑134

§11.8 砖烟囱配筋135

§11.12 可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的范围136

§11.11 适用范围136

§11.9 圈梁136

§11.10 防震缝136

§11.17 钢筋混凝土筒支承水塔137

§11.16 材料要求137

§11.13 截面验算的考虑137

§11.14 水平抗震计算方法137

§11.15 基础137

§11.19 砖筒支承水塔138

§11.18 钢筋混凝土支架水塔138

§11.21 砖筒水塔限高140

§11.20 砖柱支承水塔140

§1.1 概述141

第一章 总则141

下篇141

1.2.1 设防的目标和思想142

§1.2 设防目标142

1.2.3 《七八》规范的说明143

1.2.2 《七四》规范的说明143

1.2.4 《八九》规范的说明144

1.3.1 《七四》规范的说明145

§1.3 规范的适用范围145

1.3.2 《七八》规范的说明146

1.3.4 《八九》规范的说明147

1.3.3 关于6度区设防问题147

1.4 1 《六四》规范的说明148

§1.4 设防依据148

1.4.2 《七四》规范的说明149

1.4.4 地震烈度的概念及在规范中的应用150

1.4.3 《七八》规范的说明150

1.4.6 关于取消设计烈度的问题151

1.4.5 《八九》规范的说明151

1.4.7 地震区划图152

1.4.8 一些主要城市的基本烈度153

§1.5 地震危险性分析155

1.5.1 Cornell—Mcguire法156

1.5.2 洪华生(A·H—S·Ang)法157

1.5.3 Anderson法158

1.5.4 片山桓雄法159

1.5.5 Mortgat和Shan法160

1.5.6 董伟民——Shan法161

1.6.1 标定方法162

§1.6 基本烈度的概率标定162

1.6.2 “大震”、“小震”的定量化164

§1.7 地震小区域划分165

1.7.2 地基分类法166

1.7.1 烈度调整法166

1.7.5 平均剪切模量法167

1.7.4 震害预测综合法167

1.7.3 计算分析法167

1.8.1.2 罗马尼亚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100—78)168

1.8.1.1 苏联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CH?II?-A12-69)168

1.7.6 地震易损性分析168

§1.8 建筑物重要性分类168

1.8.1 国外抗震规范的一些有关规定168

1.8.1.5 希腊抗震规范(1978,草案)169

1.8.1.4 印度结构抗震设计规范(IS:1893~1975)169

1.8.1.3 南斯拉夫地震区建筑技术规范(1981)169

1.8.2 本次修订的一些考虑170

1.8.1.6 秘鲁抗震设计规范(1977年)170

参考文献171

§2.1 概述172

第二章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72

2.2.1 《七四》规范的说明173

§2.2 抗震设计的原则要求173

2.2.2 《七八》规范的说明174

2.3.2 烈度的衰减规律175

2.3.1 宏观的一些震害现象175

§2.3 “近震”、“远震”的概念175

2.3.3 烈度区划图的补充划分176

2.4.1 简单和规则177

§2.4 建筑物的体型177

2.3.4 考虑远震影响的城镇177

2.4.2 对称178

2.4.3 均匀性179

2.4.5 防震缝180

2.4.4 开洞的规则性180

2.5.2 避免建筑竖向强度与刚度突变181

2.5.1 多道抗震防线181

§2.5 抗震结构体系181

2.5.3 抗震结构体系应具有必要的强度,良好的变形能力和吸能能力182

§2.7 材料选择183

§2.6 非结构构件183

§3.1 概述184

第三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184

§2.8 地下结构的形式184

参考文献184

3.2.1 阿尔及利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准则(1982)186

§3.2 国外部分抗震规范关于场地、地基、基础的规定186

3.2.2 阿根廷抗震设计条例(1976)188

3.2.3 保加利亚地震区建筑法规(1964)189

3.2.4 加拿大国家建筑法规(1980)190

3.2.7 萨尔瓦多抗震设计条例(1966)191

3.2.6 古巴结构设计标准——地震荷载(1964)191

3.2.5 智利建筑抗震设计条例(1972)191

3.2.8 埃塞俄比亚实用荷载法规(CP1—78)192

3.2.9 法国地震区建筑条例(1967)193

3.2.10 西德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DIN4149,1976)194

3.2.11 希腊抗震规范(草案,1978)195

3.2.12 印度结构抗震设计规范(IS:1893—975)和印度建筑抗震设计构造实用法规(IS4326—1961)198

3.7.4.1 覆盖层厚度的定义200

3.2.13 印度尼西亚抗震规范(1978)200

3.2.14 以色列建筑地震荷载标准(S1413,1975)201

3.2.16 日本建筑结构抗震条例(1981)和日本新抗震设计法(草案,1977)202

3.2.15 意大利地震区建筑标准规范(1975)202

3.2.17 墨西哥抗震设计规定(1977)204

3.2.18 新西兰抗震设计规范(NZC4203,1976)和新西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NZS3101,1982)205

3.2.19 秘鲁抗震设计规范(1977)207

3.2.20 菲律宾国家建筑结构法规(1972)208

3.2.22 罗马尼亚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100—81)209

3.2.21 葡萄牙结构抗震设计法规(1961)209

3.2.23 土耳其地震区建筑结构规范(1975)210

3.2.24 美国建筑物抗震设计暂行条例(1978)212

3.2.25 苏联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CH??Ⅱ—7—81)215

3.2.26 委内瑞拉结构抗震暂行标准(1967)和委内瑞拉建筑设计标准(1955)217

3.2.27 南斯拉夫地震区建筑技术规定(1981)218

3.3.1 地基土抗震容许承载力219

§3.3 国内一些规范、规程的规定219

3.3.3 地基勘察220

3.3.2 地基设计220

3.3.5 桩基设计221

3.3.4 基础系梁221

3.4.1.1 《六四》规范的说明223

§3.4 场地的地震影响223

3.4.1 较早的一些考虑223

3.4.1.2 《七四》规范的说明224

3.4.1.3 《七八》规范的说明225

3.4.2 国外规范关于场地分类及场地影响考虑的一些趋势227

3.4.3.1 不同场地上的震害差异228

3.4.3 近些年来的一些工作和认识228

3.4.3.2 不同覆盖层厚上的震害差异229

3.4.3.3 多层土状况不同的地震影响230

3.4.3.4.2 土的动力特性231

3.4.3.4 层状土地震反应分析231

3.4.3.4.1 层状土的反应分析中的输入波231

3.4.3.4.3 层状土动力反应计算方法233

3.5.1.1 折射波法234

3.43.4.4 层状土地震反应分析结果234

§3.5 层状土剪切波速及其统计关系234

3.5.1 勘探方法234

3.5.1.2 弹性波速度检层法238

3.5.1.3 交孔法239

3.5.1.4 表面波法240

3.5.2.1 不同土质剪切波速范围243

3.5.2 层状土剪切波速的统计特征243

3.5.2.2 剪切波速沿深度变化的规律244

3.5.2.4 V?与N值的统计关系246

3.5.2.3 V?与深度和覆盖层厚的统计关系246

3.5.2.5 V?与地质年代等参数的统计关系247

3.5.2.6 国内外的一些钻孔实测V?值248

3.6.1 层状土理论分析的结果275

§3.6 浅层土的固有周期275

3.6.2 浅层土固有周期与覆盖厚度的统计关系277

3.6.3 地面脉动分析给出的周期值278

3.7.1.1 分类的原则280

§3.7 场地类别划分280

3.7.1 (TJ11—74)规范场地土的划分280

3.7.1.3 关于分类中的一些问题考虑283

3.7.1.2 分类方法283

3.7.2 本规范的规定及进展285

3.7.3 覆盖层厚度界限的确定287

3.7.4.2 浅层土的波速范围290

3.7.4 关于几个问题的说明290

3.7.4.3 浅层岩土的定义290

3.7.4.4 关于评定多层土类别的方法291

3.7.5 场地分类的参考指标和简化方法292

§3.8 场地条件对加速度幅度的影响294

§3.9 场地条件对加速度反应谱形状的影响295

3.10.1 场地的共振效应299

§3.10 场地的地震效应299

3.10.2.1 破坏的进行性301

3.10.2 场地的其它一些效应301

§3.11 不利地段的规范考虑302

3.10.2.3 可液化土上的减震效应302

3.10.2.2 能量的放散302

3.11.3.1 《七四》规范的说明303

3.11.3 局部地形条件303

3.11.1 软弱浅层土303

3.11.2 液化浅层土303

3.11.3.3 本次修订的一些工作和考虑304

3.11.3.2 《七八》规范的说明304

3.12.1 崩滑307

§3.12 危险地段307

3.11.4 采空区307

3.11.5 河岸和边坡边缘307

3.12.2.1 《七四》规范的说明308

3.12.2 断裂的地震影响308

3.12.2.3 本次修订的一些工作和认识309

3.12.2.2 《七八》规范的说明309

3.12.3 地裂缝314

§3.13 场地选择及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315

3.14.2 不同基础类型的震害差异317

3.14.1 有关地基基础的一些调查结果317

§3.14 地基基础震害调查结果及不验算范围317

3.14.4 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和基础强度验算的建筑物325

3.14.3 国外规范关于基础类型影响的考虑325

3.15.1 《七四》规范的说明327

§3.15 关于地基承载力327

3.15.3 国外抗震规范关于地基容许承载力的考虑328

3.15.2 《七八》规范的说明328

3.15.4 地基承载力验算的考虑329

3.15.5 关于调整系数的修订330

3.16.1 《七四》规范的说明332

§3.16 软弱粘性土地基332

3.16.2 《七八》规范的说明333

3.18.1 饱和土引起的液化震害334

§3.18 饱和土地基334

§3.17 不均匀地基334

3.17.1 《七四》规范的说明334

3.17.2 《七八》规范的说明334

3.18.2 饱和土液化的限界335

3.18.3.1 西特法336

3.18.3 饱和土液化的工程判别法336

3.18.3.5 日本《公路桥梁抗震规范》法337

3.18.3.4 冶建研院法337

3.18.3.2 伊万诺夫法337

3.18.3.3 岸田法337

3.18.3.7 北京市勘察处等九单位提出的方法338

3.18.3.6 刘颖法338

3.18.4 《七四》规范的工作及规定说明339

3.18.3.10 西特新法(1975)339

3.18.3.8 周神根法339

3.18.3.9 石兆吉、王承春法339

3.18.4.3 关于判别式的验证345

3.18.4.2 关于a?和a?的推测345

3.18.4.1 关于液化界限345

3.18.5 《七八》规范的说明346

3.18.5.1 可液化土类问题348

3.18.6.1 可液化土类问题352

3.18.6 关于粉土液化问题352

3.18.5.2 液化深度问题352

3.18.6.2 关于粉土判别一些成果353

3.18.7 关于初判条件354

3.18.7.1 地质年代、地貌单元的影响356

3.18.7.2 粘粒含量的影响358

3.18.7.3 地下水位与非液化一般粘性土覆盖厚度界限的确定359

3.18.8.1 判别式形式的考虑361

3.18.8 本次修订关于经验公式的确定361

3.18.8.2 a?和a?的确定362

3.18.8.3 N1值的确定363

3.18.8.4.2 粉土液化特性的影响364

3.18.8.4.1 关于土深影响的线性变化或非线性变化问题364

3.18.8.4 关于几个问题的说明364

3.18.8.4.4 液化深度问题366

3.18.8.4.3 修订后的液化判别公式的几个基本特点366

3.18.1 0.1 液化危害性估价367

3.18.1 0关于液化危害性367

3.18.9 液化判别的框图367

3.18.1 0.2 液化指数368

3.18.1 0.3 液化指数与震害对比370

3.19.1.1 场地的选择考虑371

3.19.1 国外规范规定的一般趋势371

3.18.1 0.4 权函数371

§3.19 关于软弱地基处理的一些考虑371

3.19.1.4 下部结构的设计要求372

3.19.1.3 基础偏心372

3.19.1.2 地基基础的选型和埋深372

3.19.1.6 基础系梁373

3.19.1.5 桩基设计373

3.19.2 《七四》规范的一些工作374

3.19.3 《七八》规范的说明376

3.19.4.1 地基加固377

3.19.4 日本关于液化地基工程措施选择的经验377

3.19.4.2 排水法379

3.19.4.3 采用新的基础结构380

3.19.4.4 不同措施并用381

3.19.5 本次修订关于可液化地基抗液化措施选择的考虑382

3.20.1 国外规范的一些规定383

§3.20 关于勘察要求383

参考文献384

3.20.2 本次修订关于工程勘察工作的一些考虑384

4.1.1 地震波387

§4.1 地震地面运动387

第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387

4.1.2 地震地面运动388

4.1.3 地面运动参数的影响因素390

4.1.4 地震地面运动幅值391

4.1.5 地面运动的频率特征392

4.1.6 强震持续时间393

4.2.1 运动和振动394

§4.2 单质点体系的振动394

4.2.2 单层建筑物的动力学模型397

4.2.3 无阻尼自由振动399

4.2.4 有阻尼自由振动401

4.2.5 谐荷载作用下的反应406

4.2.6 体系在振动中能量变化411

4.3.1 恢复力特性414

§4.3 结构的动力特性414

4.3.2.1 阻尼理论问题416

4.3.2 阻尼特性416

4.3.2.3 实测阻尼的求解418

4.3.2.2 结构分析中的几种假定418

4.3.2.4 阻尼的建议值420

4.3.2.5 一些建(构)筑物的实测阻尼值424

4.3.3.1.1.1 雷理法(能量法)426

4.3.3.1.1 近似计算方法426

4.3.3 建筑自振周期426

4.3.3.1 计算方法426

4.3.3.1.1.3 集中质量法428

4.3.3.1.1.2 李兹法428

4.3.3.1.1.5 迭次代入法429

4.3.3.1.1.4 逐渐接近法429

4.3.3.1.4 《七八》规范的说明434

4.3.3.1.3 《七四》规范的说明434

4.3.3.1.2 《六四》规范的说明434

4.3.3.1.5 不同支承条件时的折减系数435

4.3.3.1.6 《八九》规范修订的一些考虑436

4.3.3.2.1 实测手段437

4.3.3.2 实测方法437

4.3.3.2.2 一些建(构)筑物的实测周期值439

4.3.3.3.2 一些建(构)筑物的经验公式453

4.3.3.3.1 概述453

4.3.3.3 经验公式方法453

4.3.3.3.4 高振型与基本振型周期比值的统计关系455

4.3.3.3.3 经验公式与实测值的误差问题455

4.3.3.3.5.1 一些试验和观测的实例458

4.3.3.3.5 脉动实测值的增大系数458

4.3.3.3.5.2 关于K值规定的一些实例463

4.3.4.2 美国建筑物抗震设计暂行条例(1978)464

4.3.4.1 日本建筑结构抗震条例(1980)464

4.3.3.3.5.3 建议值464

4.3.4 国外抗震规范的一些规定464

4.3.4.4 南斯拉夫地震区建筑技术规范(1981)465

4.3.4.3 罗马尼亚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978)465

4.3.4.7 秘鲁抗震设计规范(1977)466

4.3.4.6 希腊抗震规范(1978)466

4.3.4.5 印度结构抗震设计规范(1975)466

4.4.1 基本概念467

§4.4 弹性地震反应谱467

4.3.4.8 新西兰抗震设计规范(1976)467

4.4.2.1 概述471

4.4.2 反应谱的计算方法471

3.4.2.2 反应谱的模拟计算法472

4.4.2.3 线性加速度法473

4.4.2.4 WILSON的θ法474

4.4.2.5 NEWMARK的β法475

4.4.2.6 HOUBLOT法476

4.4.2.7 精确法477

4.4.2.8 龙格——库达法478

4.4.3 强震记录的数字化479

4.4.2.9 定加速度法479

4.4.4 数值方法的计算机程序480

4.4.5.2 积分步长的影响482

4.4.5.1 数据准备482

4.4.5 反应谱计算中的若干问题482

4.4.5.4 计算反应谱的几种方法比较484

4.4.5.3 有关输入记录的计算长度问题484

4.4.6 反应谱的标准化及乎均反应谱487

4.4.7 反应谱形状特征及影响因素489

4.4.8.1 谱烈度492

4.4.8 规范应用中的一些表述492

4.4.8.2 底部剪力反应谱495

4.4.8.3 三联反应谱497

4.4.8.4 平滑化反应谱499

4.4.9.2 竖向谱与水平向谱值比较501

4.4.9.1 竖向反应谱资料501

4.4.9 竖向地震反应谱的统计结果501

4.4.9.3 各种因素对竖向反应谱的影响502

4.4.9.4 标准化竖向反应谱505

4.4.10.1 强地运动谱508

4.4.10 反应谱的一些其它表述和应用508

4.4.10.2 用概率方法所确定的土层加速度反应谱510

4.4.10.3 二维反应谱513

4.4.10.4 反应包线谱和持续时间谱513

4.4.11.1 反应谱和富氏谱间的关系515

4.4.11 反应谱和富氏谱515

4.4.11.2 阻尼富氏谱和反应谱518

4.5.1 单质点弹塑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520

§4.5 弹塑性地震反应谱520

4.5.2 弹塑性反应谱及延性系数521

4.6.1 《六四》规范的说明523

§4.6 地震作用计算的理论基础及方法选择523

4.6.2 《七四》规范的说明525

4.6.4 某些文献对分析方法的一些考虑526

4.6.3 《七八》规范的说明526

4.9.3 振型组合的一些方案528

4.6.5 《八九》规范修订时的一些考虑528

4.9.4 地震内力529

§4.7 国外部分抗震规范关于地震区划、变形验算和时程分析法的规定537

4.7.1 阿尔及和亚建筑结构设计规则(1982)537

4.7.2 阿根廷抗震设计条例(1976)537

4.7.3 奥地利建筑规范(1979)537

4.7.4 加拿大国家建筑法规(1980)537

4.7.5 智利建筑抗震设计条例(1972)538

4.7.6 古巴结构设计标准——地震荷载(1964)538

4.7.7 萨尔瓦多抗震设计条例(1966)538

4.7.8 埃塞俄比亚实用荷载规范(BP1—78,1978)539

4.7.9 法国地震区建筑条例(1967)539

4.7.10 西德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DIN4149,1976)541

4.7.11 希腊抗震规范(1978,草案)542

4.7.12 印度结构抗震设计规范(1975)542

4.7.13 印度尼西亚抗震规范(1978)542

4.7.14 伊朗建筑抗震规范(1966)543

4.7.15 以色列建筑地震荷载标准(S1413,1975)544

4.7.16 意大利地震区建筑标准规范(1975)544

4.7.17 日本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条例(1981)545

4.7.18 墨西哥抗震设计规定(1977)546

4.7.19 新西兰抗震设计规范(NZS4203,1976)547

4.7.20 秘鲁抗震设计规范(1977)548

4.7.21 菲律宾国家建筑结构法规(1972)549

4.7.22 葡萄牙结构抗震规范(1961)549

4.7.23 罗马尼亚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100—81,1981)549

4.7.24 西班牙抗震标准(1974)551

4.7.25 土耳其地震区建筑结构规范(1975)552

4.7.26 美国建筑物抗震设计暂行条例(1978)552

4.7.27 委内瑞拉结构抗震暂行标准(1967)554

4.7.28 南斯拉夫地震区建筑技术规范(1981)554

§4.8 底部剪力法555

4.8.1 概述555

4.8.2 关于结构影响系数C562

4.8.2.1 《六四》规范的说明562

4.8.2.2 《七四》规范的说明562

4.8.2.3 《七八》规范的说明568

4.8.2.4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569

4.8.2.5 对结构影响系数的一些认识570

4.8.3 关于地震影响系数a572

4.8.3.1 《六四》规范的说明572

4.8.3.2 《七四》规范的说明577

4.8.3.3 《七八》规范的说明578

4.8.4 国外抗震规范中设计反应谱的应用及进展581

4.8.4.1 地震设防区划582

4.8.4.2 反应谱的形状特征583

4.8.4.3 设计反应谱发展的一些动向585

4.8.5 同样烈度下震级、震中距对地面运动谱特性的影响587

4.8.5.1 与震级、震中距有关的震害实例587

4.8.5.2 一些典型的强震观测结果588

4.8.5.3 震级、震中距对反应谱特性影响的某些统计结果589

4.8.5.4 土层地震反应的计算结果591

4.8.6 本次修订关于设计反应谱的研究及考虑591

4.8.6.1 概述591

4.8.6.2 修订所依据的数据592

4.8.6.3 关于地震系数K592

4.8.6.4 动力系数β595

4.8.6.5 阻尼对动力系数影响的考虑597

4.8.6.6 关于设计反应谱的考虑598

4.8.6.7 地震影响系数a值601

4.8.7 底部剪力沿高度的分布602

4.8.7.1 国外一些规范关于底部剪力沿高度分布的规定602

4.8.7.1.1 美国加州规范(1959)602

4.8.7.1.2 美国统一建筑规范(1976)603

4.8.7.1.3 美国建筑物抗震设计暂行条例(1978)603

4.8.7.1.4 日本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条例(1981)604

4.8.7.1.5 日本新抗震设计法(1977,草案)604

4.8.7.1.6 罗马尼亚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978)605

4.8.7.1.7 南斯拉夫地震区建筑技术规范(1981)605

4.8.7.1.8 印度结构抗震设计规范(1975)605

4.8.7.1.9 希腊抗震规范(1978,草案)606

4.8.7.1.10 秘鲁抗震设计规范(1977)606

4.8.7.1.11 新西兰抗震设计规范(NZS4203,1976)606

4.8.7.2 底部剪力沿高度的分布606

4.8.7.2.1 国外抗震规范规定的一些趋势606

4.8.7.2.2 《六四》规范的说明607

4.8.7.2.3 《七四》规范的说明610

4.8.7.2.4 《七八》规范的说明612

4.8.7.2.5 《八九》规范修订的一些工作614

4.8.8 结构等效质量系数615

4.8.9 关于突出屋面地震力放大问题616

4.8.9.1 《七四》规范的说明616

4.8.9.2 《七八》规范的说明616

4.8.9.3 有关的一些理论分析工作616

§4.9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623

4.9.1 地震作用下多质点系的运动方程624

4.9.2 地震位移反应625

4.9.5 《六四》规范的说明629

4.9.6 《七八》规范的说明630

4.10.1 时程分析法的概念631

§4.10 时程分析法631

4.10.2 国外抗震规范中关于时程法的规定及趋势633

4.10.3.1 已有强震记录的挑选636

4.10.3 输入地震波的选用考虑636

4.10.3.2 调整已有强震记录的方法648

4.10.3.4 人工地震波649

4.10.3.3 强震记录外推法649

4.10.4 怎样用时程分析法进行抗震设计650

4.11.1 概述652

§4.11 关于扭转问题的考虑652

4.11.3 考虑扭转效应时结构的地震力及内力计算654

4.11.2 宏观的一些震害现象654

4.11.4 简化方法656

4.12.1 概述658

§4.12 关于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的考虑658

4.12.2 各国规范关于相互作用的规定659

4.12.3 几点说明660

4.12.4 与美国规范(ATC—3)的对比661

4.14.1 概述662

§4.14 竖向地震作用662

§4.13 关于楼层剪力分配的考虑662

4.14.2.1 日本新抗震设计法(1977,草案)663

4.14.2 国外部分抗震规范关于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的规定663

4.14.2.2 美国建筑物抗震设计暂行条例(1978)664

4.14.2.3 苏联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1977)665

4.14.2.5 南斯拉夫地震区建筑技术规范(1981)666

4.14.2.4 罗马尼亚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978)666

4.14.2.6 印度结构抗震设计规范(IS:1893~1975)667

4.14.2.9 法国地震区建筑条例(1967)668

4.14.2.8 秘鲁抗震设计规范(1977)668

4.14.2.7 希腊抗震规范(1978,草案)668

4.14.2.11 意大利地震区建筑标准规范(1975)669

4.14.2.10 以色列建筑地震荷载标准(S1413,1975)669

4.14.5 《七八》规范的说明670

4.14.4 《七四》规范的说明670

4.14.2.12 伊朗建筑结构抗震规范(1966)670

4.14.2.13 委内瑞拉结构抗震暂行条例(1967)670

4.14.2.14 西德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DIN4149,1976)670

4.14.3 《六四》规范的说明670

4.14.6 竖向与水平运动间的统计关系672

4.14.7.1 高耸结构与高层建筑的竖向地震反应673

4.14.7 本次修订的一些工作673

4.14.7.2 平板网架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分析676

4.14.7.3 大跨屋架的竖向地震作用677

4.14.7.4 长臂和大跨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考虑678

4.15.1 概述679

§4.15 截面抗震验算679

4.15.2 地震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组合681

4.15.4 关于截面验算表达式682

4.15.3 《七八》规范关于荷载组合的说明682

4.15.5 实例683

4.16.1 概述685

§4.16 抗震变形验算685

4.16.2 二次设计法及其步骤687

4.16.3 进行变形验算时的a值688

4.16.5 国外抗震规范的考虑690

4.16.4 进行抗震变形验算的范围690

4.16.6 影响结构弹塑性变形的诸因素691

4.16.7 弹塑性变形计算公式的比较分析692

4.16.9 关于变形控制问题694

4.16.8 变形验算的基本步骤694

4.16.10.1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696

4.16.10 结构抗震变形的一些实例696

4.16.10.2 多层剪切结构697

4.16.10.3 实际工程变形验算分析699

参考文献700

§5.1 概述705

第五章 多层砌体房屋705

5.2.3 《八九》规范的说明706

5.2.2 《七八》规范的说明706

§5.2 适用范围706

5.2.1 《七四》规范的说明706

§5.3 承重空心砖(KP1型)多层房屋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介绍707

5.5.1 多层砖房的震害程度708

§5.5 震害程度及震害规律708

§5.4 结构类型708

5.5.3 主要震害描述709

5.5.2 震害规律709

5.6.1 《六四》规范的说明710

§5.6 总高度、层高、层数等限值710

5.6.2 《七四》规范的说明711

5.6.3 《七八》规范的说明712

5.6.4 《八九》规范的说明713

5.6.5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714

§5.7 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715

5.8.1 砖墙的承重考虑及布置716

§5.8 多层砌体房屋的体系要求716

5.8.2 防震缝717

5.8.4 烟道、风道等的布置718

5.8.3 楼梯间设置718

5.8.5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719

5.9.3 《七八》规范的说明721

5.9.2 《七四》规范的说明721

§5.9 抗震横墙间距限值721

5.9.1 《六四》规范的说明721

5.9.4 《八九》规范的说明722

5.9.5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723

5.10.1 《七八》规范的说明724

§5.10 局部尺寸限值724

5.10.3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725

5.10.2 《八九》规范的说明725

5.11.1 底部剪力法的应用及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728

§5.11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的考虑及自振周期的给出728

5.11.2 多层砌体房屋自振周期的一些经验公式729

5.11.3 多层砌体房屋实测周期值730

5.12.2 砌体房屋阻尼比的一些实测值739

5.12.1 多层砖房阻尼的影响因素739

§5.12 多层砌体房屋的阻尼739

§5.13 墙段的层间抗侧力等效刚度确定的原则743

5.14.1 砖墙体抗剪强度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745

§5.14 砌体抗剪强度验算745

5.14.2 《七八》规范的说明747

§5.15 横墙配筋砖墙的截面抗震验算748

5.14.3 《八九》规范的说明748

§5.16 混凝土小块墙体抗震验算749

5.17.1 宏观震害经验750

§5.17 多层砌体房屋的构造柱750

5.17.4 国外一些规范关于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规定753

5.17.3 构造柱的功能753

5.17.2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试验研究753

5.17.5 《七八》规范的说明754

5.17.6 《八九》规范的说明755

5.18.1 《七四》规范的说明757

§5.18 有关砌体的一些要求757

5.17.7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757

5.18.3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758

5.18.2 《七八》规范的说明758

5.19.1 圈梁的功能759

§5.19 抗震圈梁759

5.19.2 圈梁的类型760

5.19.3 《六四》规范的说明761

5.19.4 《七四》规范的说明762

5.19.6 《八九》规范的说明763

5.19.5 《七八》规范的说明763

5.19.7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764

5.20.1 楼盖的类型765

§5.20 楼(屋)盖的要求765

5.20.4 《七八》规范的说明767

5.20.3 《七四》规范的说明767

5.20.2 《六四》规范的说明767

5.20.5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768

5.21.2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769

5.21.1 《七八》规范的说明769

§5.21 梁与砖柱的连接769

5.22.3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770

5.22.2 《七八》规范的说明770

§5.22 过梁770

5.22.1 过梁的震害770

§5.23 楼梯间771

参考文献772

§5.25 砌块房屋772

§5.24 基础772

§6.1 概述773

第六章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773

6.2.1 CEB—FIP混凝土结构抗震规范(1982)782

§6.2 国外部分抗震规范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有关规定782

6.2.3 日本建筑抗震结构条例(1981)785

6.2.2 美国建筑物抗震设计暂行条例(1978)785

6.2.5 印度尼西亚抗震规范(1978)786

6.2.4 日本新抗震设计法(1977,草案)786

6.2.7 罗马尼亚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100—81)787

6.2.6 南斯拉夫地震区建筑技术规范(1981)787

6.3.1 美国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ACI318—83)788

§6.3 国外部分规范关于抗震墙截面设计的有关规定788

6.2.8 以色列建筑物特殊荷载(地震)规范(S1413,1975)788

6.3.2 美国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ACI318—83,初稿)789

6.3.4 新西兰钢筋混凝土规范(NES3101,1982)790

6.3.3 美国建筑物抗震设计暂行条例(1978)790

6.3.5 CEB—FIP混凝土结构抗震规范(1982)793

6.3.7 加拿大国家建筑法规(1980)794

6.3.6 希腊抗震设计规范(1978,草案)794

6.3.8 罗马尼亚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100—81)795

§6.4 房屋最大高度的限制796

§6.5 房屋的抗震等级划分797

§6.6 较规则与不规则建筑的区分799

6.7.2 《七四》规范的说明800

6.7.1 《六四》规范的说明800

§6.7 防震缝800

6.7.3 《七八》规范的说明801

6.7.5 几个版本规定的比较802

6.7.4 《八九》规范的说明802

6.8.1 《七八》规范的说明803

§6.8 房屋的结构类型选择803

6.8.2 《八九》规范的说明804

§6.9 楼(屋)盖的刚度和强度805

6.10.2 《七四》规范的说明806

6.10.1 《六四》规范的说明806

§6.10 抗震墙间距限值806

6.10.3 《七八》规范的说明807

6.11.1 《七八》规范的说明808

§6.11 装配式框架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装配式楼盖808

6.13.2 《八九》规范的说明809

6.13.1 《七八》规范的说明809

§6.12 框架——抗震墙中抗震墙的设置809

§6.13 框架结构的砌体填充墙809

§6.14 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810

§6.15 框架结构的基础系梁设置条件811

6.17.1 关于框架梁、柱的内力812

§6.17 构件截面验算时的内力调整812

§6.16 钢筋接头和锚固812

6.17.2 框架节点的内力814

6.17.3 抗侧力砖填充墙框架的内力815

6.17.5 关于抗震墙的内力817

6.17.4 框架——抗震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协同工作考虑817

§6.18 一级抗震等级抗震墙的施工缝截面抗震验算818

6.19.1.2 《七八》规范的说明819

6.19.1.1 《七四》规范的说明819

§6.19 多层及高层建筑的自振周期819

6.19.1 各版本的经验公式的说明819

6.19.1.3 《八九》规范修订的一些工作820

6.19.2 文献[34]的粗估方法822

6.19.3 国内外的一些有关经验公式823

6.19.4 一些建筑自振周期的实测值825

6.20.1 基本振型时的实测阻尼值834

§6.20 多层及高层房屋的实测阻尼值834

6.21.2 改善梁延性性能的一些考虑835

6.21.1 框架梁的破坏835

6.20.2 高振型时的实测阻尼值835

§6.21 框架梁835

6.21.5 剪压比限值836

6.21.4 混凝土受压区相对高度限制值836

6.21.3 梁截面836

6.21.6 梁的纵向钢筋配置837

6.21.7.2 《七八》规范的说明838

6.21.7.1 《六四》规范的说明838

6.21.7 梁端加密区箍筋配置要求838

6.22.1 框架柱的破坏839

§6.22 框架柱839

6.21.7.3 《八九》规范的说明839

6.21.8 梁内纵向钢筋的锚固和连接839

6.22.4 柱轴压的限值840

6.22.3 柱的截面尺寸要求840

6.22.2 定轴压反复循环弯剪作用的试验结果840

6.22.5.2 《八九》规范的说明842

6.22.5.1 《七八》规范的说明842

6.22.5 柱纵向钢筋配置要求842

6.22.6 柱的箍筋843

6.23.1 架柱节点的破坏845

§6.23 框架梁柱节点845

6.23.3 节点箍筋846

6.23.2 梁柱节点的试验结果846

6.24.1 抗震墙结构设计考虑847

§6.24 抗震墙结构847

6.25.1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破坏848

§6.25 框架——抗震墙结构848

6.24.2 抗震墙墙板构造措施848

6.25.2 有边框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与设计考虑849

参考文献850

§7.1 概述851

第七章 底层框架和多层内框架砖房851

7.2.1 底层框架砖房的震害853

§7.2 震害概况853

7.2.2.2 震害程度854

7.2.2.1 主要震害描述854

7.2.2 内框架砖房的震害854

7.2.2.3 震害规律869

7.3.2 《七八》规范的说明870

7.3.1 《七四》规范的说明870

§7.3 总高度和层数限制870

7.3.3 几个版本规定的比较871

7.4.2 《七八》规范的说明872

4.7.1 《七四》规范的说明872

§7.4 抗震横墙间距的限制872

§7.5 底层框架砖房的底层873

7.4.3 几个版本规定的比较873

7.6.2 实测周期值874

7.6.1 经验公式874

§7.6 自振特性874

7.6.4 底层框架砖房的实测振型876

7.6.3 内框架砖房的实测振型876

7.7.2 底层地震剪力的分配877

7.7.1 底层侧移刚度的控制877

§7.7 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计算877

7.7.3 地震倾覆力矩的分配878

7.8.1 底部剪力沿高度的分布879

§7.8 内框架砖房的简化计算方法879

7.8.3 与《七八》版本的对比880

7.8.2 混合框架的简化计算880

7.8.4 示例883

7.9.2 《八九》规范的说明884

7.9.1 《七八》规范的说明884

§7.9 构造柱设置884

7.12.1 《七八》规范的说明885

§7.12 窗间墙宽度要求885

§7.10 底层框架砖房的楼盖和内框架砖房的屋盖885

§7.11 圈梁设置885

§8.1 概述886

第八章 单层工业厂房886

7.12.2 本次修订的一些考虑886

参考文献886

8.2.1 震害程度887

§8.2 震害概况887

8.2.2 主要震害现象888

8.3.1 《七八》规范的说明889

§8.3 防震缝及平面布置考虑889

8.2.3 震害特征889

8.3.3 几个版本的比较890

8.3.2 《八九》规范的说明890

8.4.1 《七八》规范的说明891

§8.4 天窗架891

8.5.2 《七八》规范的说明892

8.5.1 《六四》规范的说明892

8.4.2 《八九》规范的说明892

§8.5 屋架、屋盖892

§8.6 柱选型893

8.9.3 《八九》规范的说明893

8.7.3 《七八》规范的说明894

8.7.2 《七四》规范的说明894

§8.7 围护墙、隔墙、圈梁894

8.7.1 《六四》规范的说明894

8.7.4 《八九》规范的说明895

8.9.1.1 《七四》规范的说明897

8.9.1 自振周期897

§8.8 厂房端部承重要求897

§8.9 自振特性897

8.9.1.2 《七八》规范的说明898

8.9.1.3 本次修订的一些工作899

8.9.1.4 一些经验公式900

8.9.1.5 一些厂房的自振周期实测值901

8.10.1 《七四》规范关于高低跨处计算的说明912

§8.10 厂房横向抗震计算及其方法912

8.9.2 阻尼实测值912

8.10.2 3考虑空间作用的控制条件及应注意的问题913

8.10.2.2 厂房的空间作用和应用913

8.10.2 《七四》规范关于空间作用确定的说明913

8.10.2.1 厂房的空间作用913

8.10.3 《七八》规范对不等高排架高振型影响的说明914

8.10.4.2 排架地震荷载的折减系数915

8.10.4.1 厂房的空间作用915

8.10.4 《七八》规范关于空间作用确定的说明915

8.10.4.3 考虑空间作用的控制条件及应注意的问题916

8.10.5 本次修订的一些工作和考虑917

8.10.5.1 考虑空间工作和扭转影响的调整系数918

8.10.5.2 不等高厂房高低跨处中柱地震内力修正920

8.10.5.3 吊车桥架引起的地震效应增大系数921

§8.11 厂房的纵向抗震计算方法922

8.11.1 纵向柱列水平地震作用的简化计算923

8.11.2 柱间支撑的地震作用效应924

8.12.2 本次修订的一些工作及考虑925

8.12.1 《七八》规范的说明925

§8.12 突出屋面天窗架的抗震计算925

8.15.1 《七四》规范的说明928

§8.15 有?屋盖构件的连接及支撑布置928

§8.13 大柱网厂房柱的抗震计算928

§8.14 不等高厂房支承低跨屋盖柱牛腿截面的抗震强度验算928

8.15.2 《七八》规范的说明929

8.15.3 《八九》规范的说明930

8.16.1 《七四》规范的说明931

§8.16 无?屋盖构件的连接931

8.16.2 《七八》规范的说明932

8.16.3 《八九》规范的说明936

8.17.2 《七八》规范的说明937

8.17.1 《七四》规范的说明937

§8.17 天窗架连接937

8.19.2 《八九》规范的说明938

8.19.1 《七八》规范的说明938

§8.18 屋架的配筋938

§8.19 柱的箍筋938

8.20.2 《七八》规范的说明939

8.20.1 《七四》规范的说明939

§8.20 柱间支撑的设置和构造939

8.20.3 本次修订的一些工作及考虑941

§8.22 基础要求943

8.21.2 《八九》规范的说明943

§8.21 结构构件的连接节点要求943

8.21.1 《七八》规范的说明943

8.24.1 震害特征944

§8.24 震害概况944

§8.23 单层砖柱厂房概述944

8.24.2.2 震害特点946

8.24.2.1 主要震害现象946

8.24.2 主要震害及震害特征946

8.26.1 《七四》规范的说明947

§8.26 墙体与砂浆标号947

§8.25 防震缝947

8.25.1 《七八》规范的说明947

8.25.2 《八九》规范的说明947

8.27.1 《七八》规范的说明948

§8.27 厂房的结构体系要求948

8.27.2 《八九》规范的说明949

8.28.1.1 木屋盖的支撑布置和间距限值950

8.28.1 《七四》规范的说明950

§8.28 木屋盖的支撑布置950

8.28.2.1 木屋盖的支撑布置和间距限值951

8.28.2 《七八》规范的说明951

8.28.1.2 檩条、支撑与屋架的联结951

8.29.2 《七八》规范的说明952

8.29.1 《七四》规范的说明952

8.28.2.2 檩条、支撑与屋架的联结952

§8.29 圈梁952

8.29.3 《八九》规范的说明953

8.30.1 《七四》规范的说明954

§8.30 卧梁、壁柱、砖柱954

8.30.2 《七八》规范的说明955

8.32.1 《七八》规范的说明956

§8.32 外墙转角的要求956

8.30.3 《八九》规范的说明956

§8.31 屋架(屋面梁)与墙顶圈梁等的连接956

8.31.1 《七八》规范的说明956

8.31.2 《八九》规范的说明956

§8.34 单层钢结构厂房概述957

8.33.2 《八九》规范的说明957

§8.33 双曲砖拱957

8.33.1 《七八》规范的说明957

§8.35 厂房的结构体系958

§8.36 厂房的围护墙959

§8.37 抗震计算960

参考文献961

§8.39 柱961

§8.38 屋盖支撑布置961

§9.1 概述962

第九章 单层空旷房屋962

9.2.2 《八九》规范的说明963

9.2.1 《七八》规范的说明963

§9.2 防震缝及结构选型963

§9.3 抗震计算964

§9.4 实测自振周期值965

9.6.2 《八九》规范的说明966

9.6.1 《七八》规范的说明966

§9.5 高大山墙的壁柱验算966

§9.6 大厅966

§9.8 圈梁967

9.7.2 《八九》规范的说明967

§9.7 午台口967

9.7.1 《七八》规范的说明967

参考文献968

§9.9 其它要求968

10.1.2 《七四》规范的说明969

10.1.1 《六四》规范的说明969

第十章 土、木、石结构房屋969

§10.1 村镇生土房屋概述969

10.1.4 本次修订的一些考虑970

10.1.3 《七八》规范的说明970

10.4.1 《七八》规范的说明971

§10.4 墙体971

§10.2 实测自振周期值971

§10.3 布置要求971

10.4.2 《八九》规范的说明972

§10.7 土窑洞973

§10.6 土拱房973

§10.5 圈梁973

10.5.1 《七八》规范的说明973

10.8.3 《八九》规范的说明974

10.8.2 《七八》规范的说明974

§10.8 村镇木结构房屋概述974

10.8.1 《七四》规范的说明974

§10.10 高度限制975

10.9.2 《八九》规范的说明975

§10.9 平面布置975

10.9.1 《七八》规范的说明975

10.12.2 《八九》规范的说明976

10.12.1 《七八》规范的说明976

§10.11 空旷房屋976

§10.12 支撑、斜撑、连接976

§10.14 适用范围977

§10.13 石结构房屋概述977

10.15.2 自振周期978

10.15.1 实测概况978

§10.15 自振特性978

10.15.4 基本振型979

10.15.3 阻尼979

§10.16 抗剪截面验算考虑980

§10.18 其它要求981

§10.17 总高、层数、横墙间距981

11.1.2.1 宏观震害提供的经验982

11.1.2 《七四》规范的说明982

参考文献982

第十一章 烟囱、水塔982

§11.1 烟囱概述982

11.1.1 《六四》规范的说明982

11.1.2.2 抗震措施的说明983

11.1.3 《七八》规范的说明984

11.2.2 本次修订的考虑985

11.2.1 《七八》规范的说明985

11.1.4 本次修订的一些考虑985

§11.2 烟囱的选型985

§11.4 烟囱的不验算范围986

§11.3 材料要求986

§11.5 抗震计算方法987

11.6.1.2 《八九》规范的说明989

11.6.1.1 《七四》规范的说明989

§11.6 自振特性989

11.6.1 规范的规定989

11.6.3 砖烟囱的实测周期值990

11.6.2 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990

11.6.4 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实测周期值991

11.7.1 《七四》规范的说明999

§11.7 独立烟囱的简化计算方法999

11.6.5 阻尼的实测值999

§11.8 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1000

11.7.2 《七八》规范的说明1000

§11.9 附加弯矩考虑1004

11.10.1 《七八》规范的说明1005

§11.10 砖烟囱的配筋1005

§11.12 水塔概述1006

§11.11 防震缝1006

11.10.2 《八九》规范的说明1006

§11.13 适用范围1007

§11.15 砖砌筒支水塔实测自振周期值1008

§11.14 截面验算的考虑1008

§11.17 基础1009

§11.16 水平抗震计算方法1009

11.20.1 《七四》规范的说明1010

§11.20 砖筒支承水塔1010

§11.18 钢筋混凝土筒支承水塔1010

§11.19 钢筋混凝土支架水塔1010

11.19.1 《七四》规范的说明1010

11.19.2 《七八》规范的说明1010

11.21.1 《七四》规范的说明1011

§11.21 砖柱支承水塔1011

11.20.2 《七八》规范的说明1011

11.20.2.1 配筋范围1011

11.20.2.2 构造方面1011

参考文献1012

11.21.2 《七八》规范的说明1012

附录三 参加《七八》规范编制的主要单位1013

附录二 参加《七四》规范编制的主要单位1013

附录一 参加《六四》规范编制的主要单位1013

附录四 《八九》规范各章修订负责人及单位1014

附录五 《八九》规范编制说明主要撰写人员1015

附录七 参加《八九》规范修订讨论会各次会议代表名单1016

附录六 参加《八九》规范试设计的主要人员1016

附录八 《八九》规范修订工作的部分研究报告汇总103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手册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广军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