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故事述评 一至五册》求取 ⇩

周朝之战国时期述评二五则(自第一至第二五)7

第一 司马光著通鉴始自三家分晋7

第二 吴起曰在德不在险8

第四 卫国君不君臣不臣9

第三 子思论用才之道9

第五 齐威王朝周天下益贤之10

第六 齐威王封即墨而烹阿11

第七 庞涓妬害孙膑因而败亡12

第九 靖郭君不果城薛13

第八 赵良以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忠告商君13

第一○ 孟子论古今君子之不同14

第一二 燕昭王师事郭隗15

第一一 楚怀王贪得忘患15

第一三 楚怀王听信奸臣幸姬赦张仪16

第一五 甘茂以曾参杀人之喻谏秦王17

第一四 苏秦张仪恶足为大丈夫17

第一六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奋发图强18

第一七 宋康王狂妄悖理招亡国之祸19

第一八 王孙贾之母深明大义20

第一九 蔺相如与廉颇为刎头交21

第二○ 乐毅去燕田单复齐22

第二一 平原君之贤23

第二二 赵王以赵括代廉颇为将24

第二三 鲁仲连不为商贾之事25

第二四 吕不韦以人为货因大其门26

第二五 周赧王尽献其邑口于秦周朝遂亡27

第二七 李牧精通战守之道29

第二六 子顺论鲁仲连29

秦朝述评一二则(自第二六至第三七)29

第二八 未亡人庄襄王太后生二子30

第二九 李斯助成秦始皇之霸业31

第三一 齐相后胜受秦间金32

第三○ 秦始皇杀故与母家有仇怨者32

第三二 秦始皇欲为万世一系之始33

第三三 秦始皇崩赵高李斯狼狈为奸立胡亥34

第三五 楚怀王之孙被立为楚王35

第三四 项籍生性躁急缺乏恒心35

第三六 项梁以骄情败36

第三七 秦二世太阿倒持以亡国37

第三九 沛公之仁与项羽之暴39

第三八 沛公人咸阳萧何独收秦相府图籍藏之39

西汉述评一七五则(自第三八至二一二)39

第四○ 张良义不亡去40

第四一 项羽富贵欲归故乡41

第四二 沛公被立为汉王忍气吞声赴汉中42

第四三 萧何私自追韩信43

第四四 新城三老董公献大计44

第四六 汉王东出彭城受挫45

第四五 汉王斩类张耳者以给陈馀45

第四七 陈平以项羽用人太私弃而归汉46

第四九 韩信击赵以背水阵取胜48

第四八 宜曲任氏战时囤积居奇发大财48

第五○ 汉王以黄金间楚君臣49

第五二 韩信破齐促郦食其死50

第五一 纪信乘王车诳楚救汉王50

第五三 项羽愿与汉王决雌雄51

第五四 韩信自请为假齐王52

第五六 张良陈平说汉王背约攻楚53

第五五 汉王敬礼死士四方归心53

第五七 项羽垓下突围乌江自刎54

第五九 汉王即皇帝位56

第五八 汉王为项王发丧不诛诸项氏枝属56

第六○ 汉高祖以重用人才而得天下57

第六二 张良愿从赤松子游58

第六一 田横五百壮士皆自杀58

第六三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59

第六四 匈奴冒顿不爱美人名马而重国土60

第六六 汉高祖自击匈奴被围白登61

第六五 叔孙通起朝仪61

第六八 陈豨叛汉其将皆故贾人高帝以金购之63

第六七 萧何治未央宫力求壮丽63

第六九 吕后杀韩信蒯彻自承教韩信反64

第七○ 陆贾对汉高祖时时称说诗书65

第七一 商山四皓忠心为太子66

第七二 黥布欲为皇帝高祖击灭之67

第七三 萧何为便民而得罪下狱68

第七四 汉高祖有疾不肯治而崩69

第七五 吕后妬害戚夫人使为人彘70

第七七 孝惠帝除挟书律71

第七六 萧何推贤曹参任相国71

第七八 太后临朝称制72

第八○ 朱虚侯之田歌与酒令73

第七九 陈平周勃助成吕太后王诸吕73

第八一 大臣诛诸吕迎代王刘恒为皇帝74

第八三 有司奏请文帝早立太子75

第八二 孝文帝除收帑诸相坐律令75

第八五 周勃因问对不称旨辞相位76

第八四 孝文帝先施惠天下吏民再论代来功76

第八六 汉文帝以诚动赵佗78

第八八 准南厉王骄纵为恶得罪而死79

第八七 汉文帝深知统御要诀79

第九○ 贾谊为大臣所忌不得公卿之位81

第八九 张释之执法公正81

第九一 周勃下狱始知狱吏之贵82

第九二 吴邓钱布天下83

第九三 鼋错奏请许百姓入粟受爵免罪84

第九五 孝文帝不移过于下不归福于己86

第九四 孝文帝偕后亲耕亲桑86

第九六 缇萦上书救父文帝因除肉刑87

第九七 冯唐不知忌讳88

第九八 申屠嘉之任丞相89

第九九 周亚夫为真将军90

第一○○ 汉文帝临崩遗诏节俭爱民91

第一○一 梁孝王骄纵不法92

第一○二 吴楚七国以殊龟错为名发兵反95

第一○三 周亚夫平乱战略96

第一○五 李广深知战场心理98

第一○四 孝景帝处理七国善后深得乃祖之法98

第一○六 直不疑之缄默99

第一○七 孝景帝顺太后与梁王私意不容真将军100

第一○八 董仲舒之对策奠定儒家一尊局面101

第一一○ 武安侯田蚡与淮南王刘安狼狈为奸103

第一○九 申公言简意赅103

第一一一 窦太皇太后抑制儒术104

第一一二 卫青以姊贵105

第一一三 汉武帝好微行游猎106

第一一五 汲黯真社稷之臣107

第一一四 田蚡奢侈自私107

第一一六 李广与程不识各有所长108

第一一七 田蚡恃乃姊为太后贪私使气109

第一一八 河间献王卓尔不群110

第一一九 汉武帝使使通西南夷111

第一二○ 公孙弘为人君所喜113

第一二一 郑当时建言穿渭为渠以兴水利114

第一二三 汉武帝许诸侯王推恩分封子弟115

第一二二 主父偃死贪115

第一二四 张骞奉使通西域116

第一二五 汉武帝敬礼汲黯117

第一二六 卫青不患无威不敢专权118

第一二七 汉武帝令民以钱买爵除吏免罪119

第一二九 汲黯怒言谏武帝武帝笑而谕之120

第一二八 滇国与夜郎皆自以为大120

第一三一 李广出击匈奴失道迟会不愿对刀笔吏而自杀122

第一三○ 卜式输财助边122

第一三二 霍去病以灭匈奴为职志123

第一三三 匈奴被击远遁幕南无王庭124

第一三四 张汤立腹诽之法125

第一三五 张骞使西域通于汉126

第一三六 孝武帝信惑神仙执迷不悟127

第一三七 安国少季使南越复私通其太后128

第一三八 孝武帝以书资杨仆129

第一四○ 孝武帝巡游无度糜费甚多131

第一三九 汉通外使节浮滥为各国所压131

第一五一 荀彘与杨仆讨伐朝鲜互相争功132

第一四二 武帝分置十三州刺史省察郡国134

第一四三 汉武帝用法严苛贤才多被诛族135

第一四四 汉与乌孙和亲欲共灭匈奴136

第一四五 李广利贪财不爱士卒137

第一四六 苏武使匈奴被困十九年节义可风138

第一四七 李陵战败降匈奴141

第一四八 酷吏为害盗贼滋起145

第一四九 江充小人得意忘形146

第一五○ 巫蛊祸及皇后太子148

第一五一 李广利降匈奴被屠死有余辜150

第一五二 汉武帝晚年始悔候求神仙之非152

第一五三 汉武帝欲立其子先杀其母153

第一五四 汉武帝以幼子昭帝顾托霍光等而崩154

第一五五 燕王旦凯觎帝位成方遂冒充卫太子156

第一五六 孝宜帝嗣位有先兆157

第一五七 昌邑王刘贺之立兴废158

第一五八 孝宜帝嗣位史称中兴163

第一五九 田延年贪污知耻自杀165

第一六○ 霍光夫人欲奇贵幼女毒杀许皇后166

第一六一 祁连虎牙二将军怯敌下狱自杀167

第一六二 赵广汉为京兆尹169

第一六三 霍氏谋以太皇太后废宣帝自立事觉诛灭170

第一六四 徐福曲突徙薪无恩泽173

第一六五 萧望之阻对冯奉世174

第一六六 丙吉为人深厚不伐善175

第一六七 疏广知足自乐不以财遗子孙176

第一六八 黄霸治颍川续列第一而不适任京兆尹177

第一六九 赵充国老当益壮忠心谋国179

第一七○ 汉于西域设都护自郑吉始181

第一七一 屠伯严延年伏诛182

第一七二 杨恽自矜廉能而招怨以日食而弃市184

第一七三 张敞五日京兆复按事185

第一七四 孝宣帝以许后故不忍废仁柔好儒之太子186

第一七五 匈奴来朝夷狄宾服汉图功臣于麒麟阁187

第一七七 孝宜帝驾崩太子即皇帝位189

第一七六 孝宣帝亲决五经同异189

第一七八 宦者石显欺君弄权萧望之含恨而死190

第一七九 冯奉世自告奋勇讨平羌叛193

第一八○ 冯倢伃以身当熊掩护元帝194

第一八一 京房学易以亡身195

第一八二 石显奸诈可怕197

第一八三 甘延寿陈汤矫制发西域兵共诛郅支单于198

第一八四 孝元帝误责太子不哀痛叔父之丧201

第一八五 匈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并请汉罢边塞戍卒202

第一八六 孝元帝崩孝成帝即位王氏得权自此始204

第一八七 石显以罪免遣归道死匡衡被劾内不自安205

第一八八 王凤糊涂王商愚昧206

第一八九 王延世堵塞黄河决口极为得法207

第一九一 孝成帝欲省约法令全活人民有司不能广宣上意208

第一九○ 孝成帝后间之笔墨官司208

第一九三 孝成帝君威不振王凤得以专权209

第一九二 王氏五侯同日对209

第一九四 刘向心忧汉室之危奏请罢免王氏210

第一九五 王凤且死荐王音以自代212

第一九六 赵飞燕姊妹贵幸无比213

第一九七 王莽少孤太后怜之而得封侯214

第一九九 何武为吏去后常见思215

第一九八 孔光不泄公事可为后世法215

第二○○ 张禹私心言事朱云狂直折槛216

第二○一 孔光以议立嗣不合旨而左迁217

第二○二 刘向以痛恨王氏而不得九卿之位218

第二○三 孝成帝诛无罪之翟方进诬天诬人219

第二○四 湛于酒色之孝成帝突然而崩220

第二○五 孝哀帝即位后不得由直道行221

第二○七 孝哀帝宠爱董贤郑崇因书谏得罪免死狱中222

第二○六 师丹建言限田因贵戚皆感不便而罢222

第二○八 鲍宣上书言民有七亡七死224

第二○九 孝哀帝欲辞谢匈奴来朝幸得杨雄上书救正225

第二一○ 王嘉封还益封董贤诏书因下狱不食呕血而死227

第二一一 孝哀帝崩董贤少不更事王莽复得大权228

第二一二 王莽毒死孝平帝托符命称摄皇帝西汉遂亡229

第二一三 刘崇翟义先后起义讨伐王莽无谋而败233

王莽伪朝述评七则(自第二一三至二一九)233

第二一四 王莽假托符命篡汉自建新室伪朝235

第二一五 王莽妄自作为以致四夷皆叛吏民愁苦237

第二一六 天下大乱民心思汉王莽无法收拾239

第二一七 东汉刘秀之兴起新市平林诸将拥立刘玄称帝242

第二一八 刘秀指挥昆阳之战大获全胜245

第二一九 新室土崩瓦解王莽节解鬻分248

第二二○ 刘秀破斩王郎戡定河北乃贰于更始即皇位于鄗南253

东汉述评一四四则(自第二二○至三六三)253

第二二一 赤眉攻破长安光武定都洛阳258

第二二二 更始降赤眉张卬缢杀之260

第二二三 马援不为守钱奴261

第二二四 刘盆子向赤眉叩头辞帝号262

第二二五 光武序重奖有功阴识以内亲辞谢增封263

第二二六 赤眉与刘盆子之结局264

第二二七 寇恂以蔺相如自勉贾复差近廉颇266

第二二八 马援为隗嚣遨游二帝间乃知天下有真主267

第二二九 彭宠助光武序破王郎有功未获奖赏而举兵反269

第二三○ 隗嚣矜己饰智之结果270

第二三一 阴兴以无功辞封阴贵人闻言感动272

第二三二 二鲍刚直光武序嘱贵戚敛手避之273

第二三四 公孙述负隅顽抗受伤而死274

第二三三 郭伋劝光武不宜专用南阳人274

第二三五 光武帝大封功臣并保其福禄275

第二三六 卢芳降而复反病死匈奴276

第二三七 董宜以刚正搏击豪强277

第二三八 马援如愿以马革裹尸还葬278

第二三九 光武遣还西域各国侍子逼其复属匈奴279

第二四○ 桓谭道卒光武驾崩281

第二四一 孝明帝图图功臣于云台马援不兴282

第二四二 孝明帝偏激失仪钟离意不同凡响283

第二四三 郑众出使匈奴不辱君命284

第二四四 佛法开始传入中国285

第二四五 孝明帝以楚王英谋逆事觉大兴罪狱286

第二四六 班超使西域复通于汉288

第二四八 鲍昱力主救关宠以重边防290

第二四七 孝明帝驾崩太子孝章帝嗣位290

第二四九 马太后坚持不准封其兄弟291

第二五○ 马廖上疏劝成德政292

第二五一 第五偷奏请用仁贤去严苛293

第二五二 班超内省不疚以德报怨294

第二五三 孔僖理直气壮章帝仁厚能容295

第二五四 孔僖不愧为圣者子孙296

第二五五 孝章帝优容群臣树信藩国297

第二五六 张纡纳降而杀之反促羌众团结抗汉298

第二五八 宋由为太尉空空无边而已299

第二五七 班超以计击破莎车龟兹威镇西域299

第二五九 孝章帝崩太子和帝嗣位300

第二六○ 窦宪擅权惧诛自请击匈奴窦太后以私意许之301

第二六一 班超智勇震动月氏303

第二六二 窦宪兄弟骄横袁安郑众助和帝诛之304

第二六三 班固辱节事窦宪而以著书成名305

第二六四 班超自西域还朝任尚代之306

第二六五 邓皇后承积善余庆而又修德其劳308

第二六六 和帝驾崩殇帝夭折安帝嗣位309

第二六七 樊准上书重振儒风邓太后嘉纳之310

第二六九 邓太后以灾异策免三公仲长统痛言其非311

第二六八 西域屯兵置而复罢311

第二七○ 杨震畏四知故能以清白遗子孙312

第二七一 张禹从虞诩之言整顿边防救敉平叛乱314

第二七二 虞诩增灶羌众败散315

第二七三 邓太后临朝直至驾崩而止316

第二七四 孝安帝不德邓陟兄弟横遭权陷317

第二七五 王圣母女骄淫大臣上疏劾奏安帝皆不省318

第二七七 牛医儿黄宪之高雅320

第二七六 冯焕几为怨者伪造玺书所杀320

第二七八 陈忠疏陈西域不可弃班勇复为西域将兵长史321

第二七九 孝安帝崩阎氏图立幼主事败顺帝即位322

第二八○ 虞诩嫉恶如仇屡劾权贵323

第二八一 张朗先发微功使班勇后至而免职324

第二八二 樊英故作矜持进退失据325

第二八三 沈景有疆能使河间王改过自新326

第二八四 孝顺帝拟探筹选立皇后327

第二八五 左雄上疏请整饬吏治328

第二八六 左雄力谏宋娥梁翼封爵之非329

第二八七 周举直言答问张衡请禁图识330

第二八八 梁商梁冀父子一柔一暴几覆汉室331

第二八九 匈奴与羌豪叛乱数年未克敉平332

第二九○ 任峻苏章吴祐为政有能名333

第二九一 皇甫规对策切直数遭陷害梁冀贪立幼主国祚三绝334

第二九二 忠诚正直之李固杜乔俱被诬陷以死335

第二九三 梁翼夫妇淫奢骄恶尚书张陵正直立朝337

第二九四 西域长史王敬被于窴人杀死338

第二九五 属国都尉张奂以勇毅与高洁之行威服胡羌339

第二九六 梁冀恶贯满盈夫妇自杀宗亲皆弃市340

第二九八 陈蕃荐五处士桓帝备礼征之皆不至342

第二九七 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342

第二九九 刘宠清廉有为父老为之感动344

第三○○ 长沙贼起武陵蛮反守令望风而逃345

第三○一 陈蕃谏游猎非时朱穆恨宦官恣恶346

第三○二 徐稚郭泰等维系清逸高雅之士风347

第三○三 杨秉有三不惑348

第三○四 李膺志殄元恶349

第三○五 党人狱所逮者皆天下名贤350

第三○六 贾彪西行救党人351

第三○八 陈蕃窦武死于奸佞宦官之手353

第三○七 孝桓帝崩孝灵帝立353

第三○九 党祸复起士类几乎残灭356

第三一○ 胡广取媚于时无忠直之风357

第三一二 赵苞弃私恩全忠节358

第三一一 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太学门外358

第三一三 蔡邕因直言被泄几遭陷害359

第三一四 孝灵帝卖官鬻爵为私藏360

第三一五 黄巾贼张角等起朝廷下令讨之361

第三一六 曹操初露头角363

第三一七 皇甫嵩大胜于广宗朱儁歼贼于宛城黄巾破散364

第三一八 刘焉建议改置牧伯并自求牧守益州365

第三一九 王芬欲乘机废立曹操华歆皆不从366

第三二○ 青徐黄巾复起灵帝自称无上将军亲自观兵367

第三二一 何进寡断召祸董卓挟势废立368

第三二二 董卓骄横专断迁都长安以避山东之兵370

第三二三 刘表行仁义江南大定曹操献良策诸将不用371

第三二四 袁绍韩馥等欲立刘虞为新君372

第三二五 讨卓诸军犯忌离贰刘备往依公孙瓒374

第三二六 王允与吕布合谋诛杀董卓375

第三二七 董卓旧部李傕等反击长安王允死之376

第三二八 刘虞被诬身死田畴忠义可风377

第三二九 李傕郭氾相攻献帝被劫历尽艰辛而回雒阳379

第三三○ 孙策雄据江东381

第三三一 公孙瓒应童谣筑围堑十重以避世382

第三三二 曹操逼献帝迁都于许昌383

第三三三 刘备领徐州以吕布救之复攻之而走归曹操385

第三三四 荀彧郭嘉论曹操与袁绍之优劣386

第三三五 袁术称帝于寿春曹操讨之387

第三三六 曹操欲诬杀故太尉杨彪因恐失民望而罢388

第三三七 张绣抗曹操贾诩以兵势有变而知胜负389

第三三八 曹操虏吕布陈宫而杀之390

第三三九 袁绍图攻许昌曹操出兵抗之391

第三四○ 刘备弃曹操而连袁绍曹操各个击破之392

第三四一 孙策被许贡客所刺死遗印绶与其弟孙权394

第三四二 曹操师法光武成功之心防战395

第三四四 袁绍惭愤病死二子阋墙曹操乘机击破之396

第三四三 刘备感于老之将至功业未逮而抚髀兴悲396

第三四五 崔琰请曹操以存问并救助战地人民为先397

第三四六 智勇兼备之孙翊夫人计杀妫览为夫报仇398

第三四七 荀悦作申鉴五篇陈除四患立五政之道399

第三四八 曹操冒险击灭乌桓斩袁尚袁熙400

第三四九 刘备三显诸葛亮定策隆中401

第三五○ 赵温辟曹丕曹操以其选举故不以实而策免之402

第三五二 曹操下荆州欲乘胜会猎于吴孙刘联军大破曹军于赤壁403

第三五一 崔琰毛玠典选举所用皆正直之士蔚成廉能之风403

第三五三 曹操下令表明心迹并让还三县二万户406

第三五四 刘备求都督荆州周瑜大志未展而病故407

第三五五 刘备入蜀三年始逼刘璋以城降408

第三五六 曹操逼宫杀董贵入及伏皇后411

第三五八 关羽不肯与黄忠同列费诗说服之412

第三五七 曹操由公而王并建天子旌旗412

第三五九 杜袭以凡人不知非凡人为言谏阻曹操伐许攸413

第三六○ 吕蒙计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部众离散而败亡414

第三六一 孙权用人忘其所短而贵其所长416

第三六二 孙权称臣于曹操曹操不敢著于火上417

第三六三 曹丕逼献帝禅立汉祚告终418

第三六四 魏文帝受汉禅即皇帝位侍中辛毗直言极谏文帝默然从之421

魏朝(附属、吴)述评共三九则(自第三六四至第四○二)421

第三六五 汉中王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422

第三六六 汉主刘备伐吴大败夜遁白帝城423

第三六七 孙权深信诸葛瑾之忠诚以此谗问不行424

第三六八 孙权称臣于魏魏封权为吴王并求玩物于吴425

第三六九 刘备殂于永安太子刘禅嗣位427

第三七○ 诸葛亮事必躬亲杨显劝其分层负责428

第三七一 汉遗邓芝聘吴请吴绝于魏以修吴蜀之好429

第三七二 诸葛亮纳马谡攻心之言以德服孟获夷人终亮之世不复反430

第三七三 魏文帝崩魏明帝立431

第三七五 诸葛亮出师表语意诚恳读之令人流泪432

第三七四 魏明帝营修宫室王朗见百姓贫闲疏请俭约432

第三七六 诸葛亮以马谡失街亭挥泪斩之并奖王平434

第三七七 孙权称帝三国并峙435

第三七八 步陟及张纮皆上书吴主陈为君之道436

第三七九 张昭以孙权无理发怒杜门不出再三强之而后起437

第三八○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438

第三八一 魏明帝好兴土木多畜内宠大巨以天下未一上书请尚俭约439

第三八二 魏之大臣交章奏请明帝节俭爱民留意舟水之喻441

第三八三 辽东公孙渊向魏称臣复反明帝命司马懿讨平之442

第三八四 吴主重用奸佞吕壹致令举朝不安443

第三八五 魏明帝宠任侍中刘放孙资等中护军蒋济上疏谏之444

第三八六 魏明帝崩养子嗣位司马懿以曹爽专权而诛之445

第三八八 司马师引二败为己过人皆愧悦447

第三八七 蒋济痛已失言固辞进对旋发病卒447

第三八九 诸葛恪骄纵吴主用孙峻谋诛之448

第三九○ 司马师挟其权势劳废君立君450

第三九一 母丘俭文钦矫诏起兵讨司马师州郡不应旋告败亡451

第三九二 王祥至孝感动母弟政绩卓著时人歌之452

第三九三 诸葛诞叛魏司马昭率军讨平之453

第三九四 吴孙綝惧诛竟亦废君立君455

第三九五 高贵乡公忿威权日去欲亲讨司马昭反为昭所弑456

第三九六 汉主闇弱朝无直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457

第三九七 汉姜维兴兵累年功绩不立因自疑惧而不敢归成都458

第三九八 竹林七贤狂放不近人情459

第三九九 司马昭遗邓艾钟会大举伐汉刘禅面缚与权请降460

第四○○ 钟会怀异志陷邓艾以致两败俱伤462

第四○一 王祥不拜司马昭时人重之465

第四○二 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自此乐不思蜀466

第四○五 晋武帝惟患不间忠诚之言467

第四○四 吴主孙皓恶人视己陆凯上疏谏之并劝还都建业467

晋朝述评八八则(自第四○三至第五一○)467

第四○三 司马炎受魏弹即皇帝位开创晋朝467

第四○六 羊祜忠心为国诚恳待人卒后襄人建碑立庙于岘山469

第四○七 晋武帝亲选嫔妃以此权禁天下嫁娶470

第四○八 周处勇除三害由恶迁善为国战死471

第四○九 何曾骄奢过度屡被劾奏帝以重臣不问472

第四一○ 马隆击斩鲜卑树机能平定凉州473

第四一一 匈奴刘渊文武兼资为五胡乱华之首475

第四一二 晋军克建业吴主面缚请降吴地悉平476

第四一三 晋武帝好游宴与女宠怠于政事477

第四一四 石崇因财多而丧命杀珠坠楼以殉478

第四一五 武帝崩太子即位杨骏被诛太后亦废479

第四一六 王衍乐广皆善清谈崇尚虚无一时相习成风480

第四一七 江统欲绝戎狄乱华之原作徙戎论以警朝廷481

第四一八 惠帝愚赣权在群下货赂公行鲁褒作钱神论以讽之482

第四一九 贾后杀害太子赵王伦毒死贾后483

第四二○ 赵王伦篡位三王起兵诛之484

第四二一 张昌聚从为乱陶侃讨平之486

第四二三 嵇绍以身卫惠帝被乱兵所杀血溅帝衣487

第四二二 刘弘用人为政以一国为心拒用姻亲时人服其公正487

第四二四 匈奴刘渊招集五部众自称汉王488

第四二五 惠帝又被迫迁都长安490

第四二六 女中丈夫李秀继述父志固守宁州491

第四二七 李雄偣称帝号于成都以宽大虚己而能使国大定492

第四二九 荀晞不以王法贷人杖节斩犯法之表弟493

第四二八 惠帝崩怀帝立493

第四三一 何曾知君过而不以告非忠臣也494

第四三○ 刘渊势力在振因而僭号称帝国号曰汉494

第四三二 汉王刘渊卒诸子相残第四子听以强能而被拥为嗣495

第四三四 晋怀帝被俘海内大乱惟江东差安497

第四三三 汉主刘听遣将攻陷洛阳俘晋怀帝以去497

第四三五 石勒从张宾议据襄国为基地499

第四三七 汉主刘聪为刘后起殿廷尉陈元达切谏501

第四三六 汉主刘聪杀晋怀帝孝愍帝即位于长安501

第四三八 晋愍帝诏州郡大举伐汉奋威将军祖逖誓复中原503

第四三九 大司马大都督幽冀诸军事王浚矜豪日甚石勒以卑词厚礼虏杀之504

第四四○ 汉将赵染败于索綝反而忌前害胜诛忠良以逞愤506

第四四二 汉主刘聪游怠奸佞当权陈休卜崇愿死于忠义而不事阉竖507

第四四一 平南将军荀崧之女灈突围求援击走贼将杜曾保全宛城507

第四四三 汉兵陷长安愍帝舆榇以降终遭杀辱508

第四四四 琅玡王司马睿即皇帝位于建康东晋始焉510

第四四五 汉主刘聪病死平阳大乱刘曜僭号称帝于长安511

第四四六 御史中丞熊远上疏直言朝廷之失512

第四四七 汉主刘曜改国号曰赵石勒亦自称赵王513

第四四八 奋威将军祖逖翦除荆棘收复河南终以扼于时势齐志以终514

第四四九 王敦称兵犯阙元帝忧愤而崩515

第四五○ 征西大将军陶侃讲求实用综理密微复为荆州刺史士女称庆516

第四五一 历阳内史苏峻为乱庾亮温峤陶侃共讨平之517

第四五二 后赵石勒大破赵军于洛阳手擒赵主刘曜而杀之519

第四五四 石勒病卒石虎专横杀后赵太后太子等自称居摄赵天王521

第四五三 石勒虽自以为能而不敢比汉高祖521

第四五六 赵骑十余至历阳朝廷震惧大发兵马523

第四五五 成主李雄病卒李越废杀其太子而立李期523

第四五八 李寿袭成都废成主期自立为汉主524

第四五七 士大夫习尚老庄儒术不振524

第四五九 王导有世外之怀庾亮欲以尘污入季充作学箴以正俗尚526

第四六○ 庾亮欲移镇石城为伐赵之规朝廷不听527

第四六一 慕容?遣刘翔求燕王章玺朝臣多骄奢酣从以苟且偷安为念岁馀始许之528

第四六二 成帝病笃从庾冰议以弟岳为嗣530

第四六三 赵主石虎大集军力欲平荡江南531

第四六四 燕王击破宇文氏并赐有功之慕容翰死532

第四六五 燕王纳参军封裕之忠言而知惧改过533

第四六六 赵主石虎狂肆残暴并立私论朝政之法534

第四六七 桓温伐蜀进克成都汉主李势出降535

第四六八 石虎父子残民快意复自相残杀537

第四六九 狷直勇敢之姚弋仲538

第四七○ 赵主石虎病死其子孙互相残杀以亡冉闵据邺称大魏540

第四七一 石祗称帝于襄国发兵攻魏541

第四七二 蔡谟?徵不就免为庶人542

第四七三 苻健入据关中称尊号建大秦543

第四七四 常炜抗直不屈燕王宥之544

第四七五 桓温欲挥军东下威协朝廷会稽王司马昱劝止之545

第四七七 王羲之书止北伐殷浩不从进军许昌547

第四七六 传国玺复归于晋百僚毕贺547

第四七八 殷浩逼姚襄叛降于燕桓温奏免殷浩为庶人549

第四八○ 桓温伐秦先胜后败狼狈而还551

第四七九 凉州张重华卒张祚自立为凉王绝于晋551

第四八一 秦主苻健卒子生嗣寻为苻坚所杀553

第四八二 燕乙逸叹时世子陵夷554

第四八三 苻坚重用王猛始知天下之有法555

第四八四 晋诸葛攸谢万郗昙等击燕又告大败556

第四八五 桓温请迁都洛阳孙绰上书谏止557

第四八六 桓温伐燕又大败而还不引咎请罪反归过于下558

第四八七 秦伐燕执燕主而降之尽有其邑口560

第四八八 桓温以废立树威欲遂其不臣之志旋以病死561

第四八九 王猛为苻秦所重苻秦亦赖有王猛而强564

第四九○ 王彪之以寇敌方强止营宫室565

第四九一 淝水之战晋军大破秦军苻坚仅以身免566

第四九二 苻秦土崩瓦解国破身亡570

第四九三 有大功于晋室之谢安薨572

第四九四 姚苌军履败乃立苻坚像于军中以求免罪573

第四九五 车胤独立特行拒绝签署阿谀权贵之文574

第四九六 孝武帝好酒色为宠妃张贵人所弑575

第四九七 燕弃中山魏主趦趄不进致失戎机576

第四九八 王恭等为乱伏诛577

第五○○ 海盗孙恩之乱579

第四九九 魏主拓跋珪集郡县书籍于平城579

第五○一 桓玄为乱进克荆襄杀殷仲堪杨佺期朝廷不能制582

第五○二 南燕主慕容备德视谄谀之词为调侃拒而不受584

第五○三 桓玄举兵东下掳杀道子元显盘据朝廷585

第五○四 王始僭称皇帝至死不改号587

第五○五 桓玄废安帝自立旋为刘裕所诛灭安帝复位588

第五○七 燕王宠爱符后过分复残民以逞为部属所杀591

第五○六 李暠戒诸子手令得为政大要591

第五○八 刘裕伐南燕克之虏斩其主及公卿以下三千人592

第五○九 晋师伐后秦长安得而复失595

第五一○ 刘裕弑晋安帝并逼恭帝禅位以建宋室史称南北朝自此始焉599

第五一二 宋徐羡之等废君弑君而立文帝601

第五一一 刘裕使人掩杀晋逊帝601

南北朝述评共一○○则(自第五一一至第六一○)601

第五一三 吐谷浑威王阿柴以孤则易折众则难摧谕诸子602

第五一四 惠琳道人为黑衣宰相603

第五一六 宋文帝书诫江夏王义恭604

第五一五 宋文帝见其父刘裕微时耕具有惭色604

第五一七 魏主拓跋焘推崇崔浩并虚己敬重之606

第五一九 谢弘微财上分明不欺孤寡607

第五一八 魏主诏徵未仕之名士并令以礼申谕不得逼遣607

第五二○ 宋文帝无故杀檀道济自坏长城608

第五二一 宋徵处士雷次宗聚徒教授并分立儒玄文史四学609

第五二二 宋文帝贬杀次弟义康610

第五二三 魏尚书令古弼为国家之宝611

第五二四 魏主从崔浩议摧毁佛法塔庙在魏境者无孑遗612

第五二五 崔浩专权被诛高允贞信不移613

第五二六 宋伐魏不胜魏师反击大举南侵兵临建康615

第五二七 宋太子弑文帝武陵王擒杀太子同时魏亦弑其主617

第五二八 魏高宗明辨是非不为奸人所愚619

第五二九 魏中书侍郎高允丰才博学清廉自持620

第五三一 宋明帝克寻阳斩子动而败于徐州621

第五三○ 宋废帝应姊之请为置面首三十人621

第五三二 宋明帝残杀兄弟殆尽致使根本无庇国亡无日623

第五三三 宋主刘昱残贼不仁为臣下所弑625

第五三四 萧道成逼宋顺帝禅位而建齐室627

第五三六 齐武帝诬杀荀伯玉628

第五三五 齐高帝萧道成欲使黄金与土同价628

第五三七 齐张敬儿因迷信妻梦意欲无限武帝恶而诛之629

第五三八 齐武帝诛杀败坏军纪之宠将以谢人民630

第五三九 魏苻承祖有自甘贫贱之痴姨631

第五四一 南齐北魏优劣之一斑632

第五四○ 魏使者宋弁论齐国之成败632

第五四二 魏韩显宗上书请重用贤才节俭恤民633

第五四三 齐萧鸾弑君篡位并尽诛道成子孙634

第五四四 魏主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亲帅部众南侵无功而还635

第五四五 魏主孝文帝求贤求谏求治有太平之风638

第五四六 齐明帝喜躬亲细务不乐钟嵘之奏言639

第五四七 魏主孝文帝以久旱而辍膳三日640

第五四八 魏贤明之主孝文帝病殂641

第五四九 齐东昏侯被弑萧衍篡齐而建梁室642

第五五○ 梁武帝勤俭求治奖掖廉能644

第五五一 梁少年吉?乞代父命且拒受纯孝之名645

第五五二 梁魏相攻互有胜负646

第五五四 高绰封轨以方直自业649

第五五三 梁法急於庶民缓於权贵649

第五五六 魏沙门法庆为乱合狂药服人以杀害为事650

第五五五 梁治淮无方因迷信而劳民伤财650

第五五七 魏苟金龙妻刘氏替夫督军守城将士皆敬畏之651

第五五八 魏主过崇佛法民多绝户为沙门652

第五五九 魏宿卫为乱烧杀大臣653

第五六○ 魏太后幸绢藏命从行王公嫔主称力取之654

第五六一 韦叡特行独立不随时?俯仰655

第五六二 魏源子雍父子奋其忠义保全二夏656

第五六四 魏辛雄疏请信赏必罚以张军威657

第五六三 魏元顺恐太后为天下所笑直言面谏之657

第五六五 魏尔朱荣弑君立君并诱杀文武百官二千余人658

第五六六 尔朱荣势凌君上魏主愤而诛之661

第五六七 魏尔朱荣余党为乱虏杀魏主城阳王徽狭隘自私亦为旧属所杀662

第五六八 梁武帝耽於佛法无复有澄清天下之志663

第五六九 魏高欢击败尔朱氏而立孝武帝664

第五七○ 魏孝武帝亲讨高欢不克败走长安魏乃分东西666

第五七一 高欢峻拒谄佞劝侈魏鼎之言669

第五七二 东西魏两丞相亲帅大军相攻伐670

第五七三 梁武帝护短矜长恶贺琛启陈触实而震怒672

第五七四 梁武帝夜梦中原牧守来降乃纳侯景而蓄后来之祸败675

第五七五 东魏高澄打骂其君并幽禁之677

第五七六 梁武帝纳侯景进退失据678

第五七七 侯景叛乱攻陷台城梁武帝为景所制忧愤而殂679

第五七八 东魏高洋逼孝静帝禅位而建北齐686

第五七九 西魏丞相宇文泰创设府兵687

第五八○ 侯景弑梁简文帝自立因残贼不仁而败亡688

第五八一 梁湘东王萧绎即帝位于江陵并击败巳称帝号之武陵王萧纪691

第五八二 梁元帝怀居违卜以致杀身亡国693

第五八三 魏收撰魏书颇用爱憎为褒贬时人谓之秽史694

第五八四 西魏驱军入江陵执梁元帝而杀之并立萧?为梁主695

第五八五 西魏北齐乘机侵梁分立傀儡视为藩国698

第五八六 北齐主高洋先修敕而后昏乱恣意残杀为乐699

第五八八 西魏丞相宇文泰卒其子觉逼西魏主禅位而建北周701

第五八七 北齐发山东寡妇以配给军人701

第五八九 陈霸先逼梁敬帝禅位而建陈室702

第五九○ 北齐主高洋以残忍手段尽诛元氏703

第五九一 周武帝尊于谨为三老恭行进馔乞言之礼704

第五九二 陈司空侯安都恃功而骄为世祖所杀705

第五九三 北齐左丞相斛律金不藉女宠致富贵史称有识706

第五九四 陈帝被废为临海王由安成王顼入篡707

第五九五 陈南海欧阳纥反冯母洗夫人坚守忠贞聚兵平之708

第五九六 北齐和士开威权日盛朝士不知廉耻者侍疾为其先尝黄龙汤709

第五九七 北周杀权臣宇文护北齐杀贤相斛律光710

第五九八 北齐主又忌杀勇毅有功之兰陵武王712

第五九九 北周太子闻忠言而意不悦713

第六○一 北周灭北齐之北方再告统一714

第六○○ 北周太子多失德周主严责之714

第六○二 杨坚讨灭反对势力受周禅而建隋朝719

第六○三 隋主开明求治苏威中心协赞720

第六○四 隋主令饬修定刑法除削严苛后世多遵用之721

第六○五 陈宣帝殂太子叔宝即皇帝位并翦除阴有异志之始兴王723

第六○六 隋悉罢诸郡为州724

第六○七 隋主诏天下文翰并宜实录以抑卑靡之风725

第六○八 突厥沙钵略可汗向隋请和文帝许之726

第六○九 陈后主叔宝奢淫元度以致文武解体727

第六一○ 隋灭陈中国复归於一统729

第六一一 辛公义为刺史躬行实践以变易风俗733

隋朝述评二二则(自第六一一至第六三二)733

第六一二 文帝因贺若弼恃功而骄免其官而厚遇之734

第六一三 文帝营仁寿宫见规模壮丽先怒而后喜735

第六一四 赵绰宁死不从乱命屈突通愿以一死全活于人736

第六一五 独孤皇后性妒阴除有大功之高熲738

第六一六 文帝为奸臣所误废太子勇而立次子广740

第六一八 王伽以诚动流囚纵之自诣京师至期无一不到者744

第六一七 杨智积止教诸子读论语以免有才能招祸744

第六一九 文帝以生从多而不精诏废太学及州县学745

第六二○ 文帝不信风水萧吉预言皆验746

第六二一 杨素擅宠弄权梁毗奏请处置免为国患747

第六二二 王通累徵不仕以教授著述自乐749

第六二三 文帝崩太子广即位当夜即赐文帝所宠陈夫人之同心结并召而蒸之750

第六二四 汉王谅发兵反为杨素所擒751

第六二五 炀帝大事营建并以壮阔豪华之场面巡幸江都753

第六二六 裴矩撰西域图记为史地之佳作755

第六二七 炀帝藉故诛有才学之薛道衡天下冤之756

第六二八 炀帝发天下兵远征高丽大败而还757

第六二九 杨玄感聚众称叛因谋划不当而败灭762

第六三一 炀帝再幸江都天下群盗蜂起765

第六三○ 炀帝妬才自负枉杀人命765

第六三二 隋之败亡与唐之兴起768

第六三三 唐高祖即位于长安孙伏伽上表言事深获奖励775

唐朝述评二四二则(自六三三至八七四)775

第六三四 李密为王世充所败率残部归唐后复叛被诛776

第六三五 宇文化及为窦建德所擒斩李世民又擒斩窦建德778

第六三六 王世充逼隋皇泰主禅位自称尊号於东都旋为李世民所讨灭780

第六三七 高祖以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世民设馆延四方文学之士783

第六三八 赵郡王孝恭及李靖等荡平江陵俘斩僭称帝号之萧铣784

第六三九 刘黑闼徐圆朗等聚众为乱经年始平786

第六四○ 高祖以突厥?寇关中欲迁都避之789

第六四一 秦王世民射杀兄弟建成元吉而得帝位790

第六四二 太宗大公至正能服天下人之心794

第六四三 太宗处处以民为重思想高超识见深远795

第六四四 张玄素论为政之道796

第六四五 太宗偶亦毁法徇私且强为之词797

第六四六 太宗改革民少吏多之弊将地方区划大加并省分天下为十道798

第六四七 太宗为清其源而不以权诈御臣下799

第六四九 太宗公正俭约用人惟贤诸事多所辩难以求其正800

第六四八 太宗对人假以辞色冀闻规谏800

第六五○ 魏徵以为人君应虚已受人以成兼听之明801

第六五一 太宗为救民而不避灾疾802

第六五二 太宗怒杀才兼文武廉平公直之卢祖尚寻又悔之803

第六五三 房玄龄杜如晦唐世称贤相804

第六五五 太宗虚心请教孔颖达进陈忠言806

第六五四 太宗求贤若渴常何不掠人美马周得展长才806

第六五六 李靖等破突厥处其降众於塞下807

第六五七 张玄素谏修洛阳宫太宗以其言之有理而从之809

第六五八 太宗令决死囚须五覆奏行刑之日不进酒肉不举乐811

第六五九 太宗意欲封禅因黄河南北数州大水而止812

第六六○ 太宗明魏徵直长孙皇后朝服而贺813

第六六二 太宗纳魏徵谏不罪肯言敢言者814

第六六一 太宗遣李靖等分行天下814

第六六三 改武德旧制停祭周公仍以孔子为先圣815

第六六五 邓世隆表请编集太宗文章以传后世诏旨不许816

第六六四 武则天入宫为才人816

第六六六 太宗释创业与守成孰难817

第六六七 太宗徵天下名儒扩充国学818

第六六八 太宗纳谏赦有功将帅之罪819

第六七○ 吕才刊定阴阳杂书并为序言力辟迷信之非821

第六六九 文成公主婚于吐蕃对其开化贡献甚大821

第六七一 太宗欲观起居注褚遂良不许之823

第六七二 魏徵病卒太宗自觉过多并痛失一镜824

第六七三 太宗仿两汉故事图功臣於凌烟阁825

第六七四 太宗三子一弟所为悖谬改立晋王治为太子826

第六七五 太宗不敢违天下至公之道829

第六七六 太宗亲征高丽无功而还830

第六七八 房玄龄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论之834

第六七七 太宗生日感言834

第六七九 回纥等部酋长来朝北荒悉平太宗被拥为天可汗835

第六八○ 贞观末年秘记预言三世之后有武氏女主836

第六八一 太宗崩高宗立837

第六八二 武则天复入宫以阴险毒辣手段获立为皇后839

第六八三 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为武后所贬杀自是政归中宫一切决於武后842

第六八四 刘仁愿等平定百济以刘仁轨为带方刺史镇守之845

第六八五 刘仁轨为利於国家不恤其私847

第六八六 张公艺九世同居848

第六八七 李绩薛仁贵等讨平高丽849

第六八八 卢承庆对监粮官之考语三易其词850

第六八九 狄仁杰犯颜直谏一时朝廷肃然851

第六九○ 大学生魏元忠上封事陈御吐蕃之策852

第六九一 宏伟豪迈文武全才之名将裴行俭薨854

第六九二 高宗崩中宗立而又废改立睿宗武则天为所欲为矣856

第六九三 徐敬业起义讨武氏兵败死之裴炎程务挺亦被诬族诛857

第六九四 僧怀义得幸於武则天恩宠其降860

第六九五 朝廷因徐敬业之反盛开告密之门并设严刑窮治党与朝野坐死者甚众861

第六九六 武则天自称皇帝改国号曰周仍以睿宗为皇嗣863

第六九七 举荐与试官均极浮滥时人为韵语议之865

第六九九 娄师德唾面自乾866

第六九八 禁天下屠杀并不得捕鱼虾江淮饥民饿死甚众866

第七○○ 僧怀义恃宠为恶武则天恶而杀之867

第七○一 安平王武攸绪弃官隐居嵩山869

第七○二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连陷城邑河北震动唐兵讨之经年始平870

第七○三 武则天再擢蹈道依仁固守诚节之徐有功为侍御史872

第七○四 诛杀恶棍来俊臣自是眠者背始帖席873

第七○五 狄仁杰等多方劝说武则天意有所悟复立卢陵王哲为皇太子874

第七○六 苏味道处事模棱两可时人谓之苏模棱875

第七○七 狄仁杰等迫退突厥善抚百姓河北遂安876

第七○九 朱敬则谏勿多选内宠张昌仪公然收受贿赂878

第七○八 娄师德藨狄仁杰於朝狄仁杰挤娄师德於外878

第七一○ 狄仁杰蒙耻奋忠以权大谋功盖一时人不及知879

第七一六 武三思与韦后通啬周利用等五狗杀张柬之等五王权倾人主880

第七一一 苏安恒两上书疏请武则天禅位於太子言多切直而武氏亦不之罪880

第七一二 魏元忠张说正色立朝不阿附邪佞为张易之兄弟所诬贬流岭表881

第七一三 杨再思为相专以谄媚取容戴令言作两脚狐赋以讥之885

第七一四 张柬之等奉中宗诛张易之兄弟武则天退位复唐国号886

第七一五 韦氏被立为皇后自是干预朝政一如武后889

第七一七 魏元忠召还相不复强谏然意常愤?终被贬死892

第七一九 窦从一谄附权贵李元弦守正不阿894

第七一八 车驾自东都迁还西京894

第七二○ 太子重俊被迫杀武三思父子中宗怒以兵诛之895

第七二一 安乐公主等日夜谋谮相王幸相王宽厚恭让乃免于难896

第七二二 韦皇后以中宗杀太子为神武臣下多谄媚韦氏897

第七二三 张仁愿以攻为守筑三受降城於河上朔方无复寇掠898

第七二四 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等依势用事紊乱朝政899

第七二五 韦后母女毒杀中宗相王子隆基诛斩之相王再登帝位立隆基为太子901

第七二六 长安令李朝隐拘捕託事之宦者睿宗重赏之904

第七二七 置河西节度支度营田使外任之重莫与伦比905

第七二八 睿宗为金仙玉真二公主造观虚费财力逼夺民居906

第七二九 睿宗内禅太子即皇帝位是为玄宗907

第七三○ 杨相如上疏言时政语多精辟908

第七三一 玄宗诛杀擅权用事并图谋逆之太平公主及其党与910

第七三三 玄宗自教法曲於梨园912

第七三二 唐室宦官之盛自高力士始912

第七三四 玄宗对兄弟之友爱近世帝王莫能及913

第七三五 薛讷败於契丹胜於吐蕃914

第七三六 山东大蝗民於道旁焚香膜拜姚崇独排众议力主捕杀之915

第七三七 姚崇宋璟媲美房杜并称贤相916

第七三八 宋璟请从己始以革谄媚之风917

第七三九 突厥大胜唐兵后请和玄宗赐书责其无信并愿优容之918

第七四○ 姚崇薨时遗言佛道塔庙无益於人919

第七四二 张说建议募兵兵农始分920

第七四一 吴兢直笔撰则天实录不为张说易数字920

第七四三 张说论事之深张嘉贞无以应921

第七四四 玄宗置丽正书院聚文学之士922

第七四五 开元年间日星观测及水运浑天仪之制作颇为精巧923

第七四六 王毛仲嫁女宋璟不趋贺玄宗为之召客924

第七四七 吐蕃侵犯唐边屡败再求欵附925

第七四八 韩休为相守正不阿玄宗貌瘦而天下肥927

第七四九 册杨氏女为寿王妃赦安禄山之死重史思明之功皆为误国张本928

第七五○ 李林甫佞谄奸诈足以欺君陷人玄宗重用之朝政从此日非929

第七五一 玄宗废杀太子瑛立忠王玙为太子931

第七五二 开元天宝间之边防设施及兵力配备概况932

第七五三 李林甫口蜜腹剑忌才害胜几覆唐室934

第七五四 杨太真封贵妃宠冠后宫天下歌之936

第七五五 杨贵妃三娣皆封为夫人并承恩泽势倾天下938

第七五六 安禄山得玄宗过分宠遇渐轻朝廷蓄谋异志939

第七五七 杨国忠为相势倾天下有倚为泰山者亦有视为冰山者941

第七五八 扬国忠讳败为胜高力士知祸将发942

第七五九 安禄山反於范阳引兵而南天下震动944

第七六○ 安禄山攻陷洛阳自称大燕皇帝946

第七六一 郭子仪重创史思明颜杲卿骂贼而死安禄山攻陷潼关哥舒翰战败降贼948

第七六二 玄宗幸蜀行至马嵬陈玄礼纵兵杀害杨国忠全家并及贵妃姊妹953

第七六三 肃宗即位灵武局势反危为安玄宗至蜀驻跸被尊为太上皇956

第七六四 安禄山宴其群臣於洛阳凝碧寺乐工多悲恸王维被禁赋诗明志后以此获免罪959

第七六五 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严庄以庆绪为傀儡而玩弄之960

第七六六 广平王率大军攻克长安郭子仪追贼出潼关收复东都961

第七六七 张巡许远守睢阳食尽力穷城陷被俘不屈而死963

第七六八 上皇(玄宗)驾返长安肃宗固辞帝位不许966

第七六九 肃宗从力主平恕之李岘议陷贼官吏分六等治罪968

第七七○ 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围攻邺城不克大败而还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969

第七七一 李辅国专权乱政李岘奏请裁抑遭忌被贬973

第七七二 肃宗召郭子仪还京师以李光弼代之974

第七七三 史思明为其子朝义所杀安史之乱已近尾声975

第七七四 李璘刘展先后反均被讨灭平卢军乘机大掠江淮其民始罹荼毒977

第七七五 复以京兆为上京并设四陪都979

第七七六 河东诸镇军人藉故为乱纪律废驰朝廷遣郭子仪往抚之980

第七七七 玄宗肃宗同月崩代宗即位李辅国被盗杀982

第七七八 杨绾以明经进士?颓请与道举一并废之另立贡举法984

第七七九 吐蕃大举入寇攻陷京师郭子仪复出力战逐走之985

第七八○ 樸固怀恩被猜忌而反郭子仪讨平之988

第七八一 李光弼拥兵不朝愧恨成疾而死991

第七八二 杨志烈一语伤众心士卒不为用败死沙陀992

第七八三 郭晞部卒为暴段秀实戮其罪者并亲往其营说服之993

第七八四 郭子仪单骑见回纥与之结盟共击破吐蕃994

第七八五 代宗劝郭子仪装痴聋勿听儿女闺房之言996

第七八六 鱼朝恩营章敬寺穷极壮丽元载等好佛法代宗迷信之997

第七八七 裴冕衰老再度拜相蹈舞仆地不能起999

第七八八 代宗恶鱼朝恩骄横专恣令元载为方略秘密缢杀之1000

第七八九 令狐彰忠贞恭顺贤能有为一反时下藩镇跋扈作风1001

第七九○ 元载专权贪污被诛以清俭简素之杨绾继任宰相朝廷相贺1003

第七九一 崔祐甫为相用人多涉亲故时人谤之1004

第七九二 德宗从谏如流闻义而徙1005

第七九三 德宗力革敕使公求贿赂之弊1006

第七九四 杨炎片言移人主意使天下公赋归於有司1007

第七九五 德宗访求生母沈太后假者数四真者不知所之1008

第七九六 再造唐室勋高一代富贵寿考繁衍安泰之郭子仪薨1010

第七九七 李抱真与马燧交恶以李晟居中和解转而相亲协力作战大破叛将田悦1011

第七九八 卢杞欲专总朝政排忠直之张镒於外1012

第七九九 卢杞离间君臣禁同列发言并劝德宗严刻御下中外失望人心摇动1013

第八○○ 李惟岳朱?等先后连兵作乱称王称帝历七年而始定1014

第八○一 德宗括富商钱并行税间架及除陌钱法又勒令曾为官吏之子弟自备资装从军远近愁怨1017

第八○二 卢杞出颜真卿宣慰叛将李希烈真卿被缢杀死1019

第八○三 陆贽为曲突徙薪之议德宗不能用1021

第八○四 段秀实以笏击反贼朱?并?其面而被杀1022

第八○五 陆贽再次直言极谏情?恳切德宗颇能采用之1023

第八○六 李怀光举三害以反对吐蕃出兵相助有先见之明1026

第八○七 德宗纳陆贽之议分颁布赦书多引咎自责四方人心大悦将士感泣1027

第八○九 德宗欲以安西及北庭地与吐蕃李泌谏止之1029

第八○八 陆贽以长安新克疮痍满目拒草访求奉天所失妇人之诏1029

第八一○ 德宗欲再重用卢杞因袁高之谏而作罢1031

第八一一 李晟与张延赏交恶德宗亦忌晟功大而罢其兵柄1032

第八一二 李泌力主北和回纥南连云南西结大食天竺以制吐蕃1034

第八一三 德宗入平民赵光奇家问百姓乐乎光奇极言疾苦1037

第八一四 德宗与李泌论宰相之优劣1038

第八一五 陆贽上书论边备六失皆中肯要1039

第八一六 云南王巽牟寻弃吐蕃而归唐并大破吐蕃降其十馀万众1041

第八一七 陆贽为奸佞裴延龄所谮贬忠州别驾1043

第八一八 宦者藉宫市强夺民物为害惨烈德宗偏听竟不革其弊1044

第八一九 阳城为道州刺史赋税不登自署其考评曰抚字心劳徵科政拙考下1045

第八二○ 德宗崩顺宗在位八月朝政为王叔文王伾等之党所把持1046

第八二一 西川节度使韦臬薨刘辟自为留后意气骄横朝廷遣高崇文帅兵讨灭之1049

第八二二 李绛不爱万缗之酬拒撰虚美当朝宪宗之碑文1051

第八二三 李绛正直立朝宪宗许为真宰相1052

第八二四 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将士内变田兴帅归朝廷1053

第八三九 杜悰拒与监军同选倡女进献武宗闻而贤之1056

第八四○ 武宗恶僧尼耗?天下大加减削宣宗嗣立流杀道士佛教又渐复其旧1061

第八四一 宣宗恶李德裕之专权一再贬之1062

第八四二 李景让母教严明以是兄弟皆进士及第1063

第八四四 宣宗服道士药发背疽而崩杜悰正色立朝以大义责宦官1065

第八四三 韦澳以时事不佳乃由於大臣贪恋名位所致1065

第八四五 安南为蛮兵骚扰几及十年后由高骈破之其患始平1067

第八四六 桂州戍卒庞勋等叛归徐泗为乱经年方告讨平1069

第八四七 懿宗为一女之死而兴大狱刘瞻进谏反一再遭贬1070

第八四八 懿宗崩僖宗立王仙芝与黄巢之乱始1072

第八四九 王仙芝败死黄巢降而不至1073

第八五○ 黄巢流窜鲁豫江淮闽粤数十州几至败亡以诸将庸懦得重振旗鼓再入颖宋徐克1077

第八五一 黄巢陷长安僖宗入蜀1077

高骈迷信神仙无心讨贼为奸佞所误而死于部将之手1079

第八二五 裴度李朔等击灭抗命三十馀年淮西执吴元济以献1079

第八二六 李鄘耻由宦官引人为相固辞不就1080

第八二七 宪宗以奸佞皇甫镈程异为相裴度耻与同列表求自退1081

第八二八 韩愈谏迎佛骨语至切直因被贬为潮州刺史1083

第八二九 中兴唐室之宪宗暴崩死因不明1084

第八三○ 穆宗日事荒宴重用奸佞裴度深受牵制再失河朔1085

第八三一 穆宗崩敬宗被弑宦官王守澄等拥文宗嗣位1087

第八三二 刘蒉对策指责宦官弄权有司畏忌不敢以闻1089

第八三三 山南西道监军杨叔无故意激怒新军为乱杀节度使李绛等并屠其家1092

第八三四 文宗拟与宰相宋申锡谋诛宦官以事机不密申锡反遭贬死1094

第八三五 李训郑注欲为文宗诛宦官反被宦官所杀文武百官死者数千人1095

第八三六 文宗论诗之工拙郑覃劝王者不必为诗1098

第八三七 文宗崩太子死武宗由宦官立李德裕亦因宦官而入相1100

第八三八 宦官仇士良教其党以奢靡?主使不得亲近儒生乃可得志1103

第八五三 贼将朱温率众归朝李克用等收复长安黄巢走至山东而败灭1105

第八五四 王铎朱敬玫以炫耀财富而丧家亡身1107

第八五五 藩镇互相攻夺李克用逼近京师僖宗再幸蜀历二年始得还1108

第八五六 张全义为河南尹招集流亡勤加劝抚遂变废墟荒秽而为富庶之区1111

第八五七 僖宗崩昭宗立唐祚已近尾声1112

第八五八 张濬藉故求计李克用大败而还1113

第八五九 李匡威醉淫弟妻被逐王镕德其救己迎归父事之匡威欺其年少欲夺其位为镇人所杀1116

第八六○ 李茂贞轻视朝廷昭宗难忍发禁兵讨之禁兵败散茂贞骄横益甚1117

第八六一 河东勇将李存孝叛离晋阳兵败被杀李克用势力亦以此渐弱1121

第八六二 义胜节度使董昌僭号称帝建大越罗平国为钱镠所击灭1122

第八六三 昭宗被关辅三帅所逼两度放弃长安饱尝流离之苦1125

第八六四 东川顾彦晖自杀死西川王建入梓州自是据有两川而称王称帝1129

第八六五 王潮教子弟有方治军治民亦皆有政绩1130

第八六六 顾全武攻克昆山请宥曾以佛经辱之守将秦裴以是人称长者1131

第八六七 昭宗为宦官刘季述等幽禁二月崔胤密结孙德昭救出之1132

第八六八 昭宗复遭宦官劫往凤翔崔胤朱全忠以兵威迎返京师1135

第八七○ 韩偓拒草起复韦贻范诏书昭宗以其事理明白而不之违1139

第八六九 李存勗?敏有勇略能辅其父子不逮1139

第八七一 昭宗徇崔胤朱全忠之请大诛宦官1141

第八七三 朱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而弑之1143

第八七二 韩偓荐人为相不得反为崔胤朱全忠所恶而遭远贬1143

第八七四 昭宣帝被朱温(全忠)所废唐祚绝矣1145

第八七五 朱温作天子其兄责之1148

五代 梁、唐、晋、汉、周各朝述评五八则(自第八七五至九三二)1148

第八七六 王建称帝国号大蜀为五代时十国僭号之始1149

第八七七 晋王李存勗以叔父克宁谋降梁设计执而杀之1150

第八七八 御史崔沂劾奏不避权贵使骄横之功臣稍肃1152

第八七九 蜀主王建之假子百馀皆封为王1153

第八八○ 梁晋战於柏乡高邑间梁军大败精兵损失殆尽1154

第八八一 梁高祖避暑於张宗奭第乱其妇女殆遍1156

第八八二 燕王刘守光又僭称帝号1157

第八八三 郢王友珪弑逆均王友贞与诸将诛之而即帝位1158

第八八四 韩延徽为中原人所忌竟投降契丹而为其谋主1160

第八八五 刘岩称帝於番禹国号汉1161

第八八六 晋王李存勗攻入大梁灭后梁建后唐1162

第八八七 后唐庄宗以伶人与园丁为刺史亲军愤叹1163

第八八八 蜀主王衍荒淫不治事唐军长驱直人而灭之1164

第八八九 后唐第一功臣郭崇韬为宦官构陷族灭身亡1166

第八九○ 河朔相继叛乱庄宗中流失殂李嗣源即皇帝位1168

第八九一 契丹主耶律阿保机欲?据黄河以北旋不得志而终1170

第八九二 契丹述律后效壮士之断腕1171

第八九三 吴王杨溥称帝於江都后唐乃与之绝1172

第八九四 两川连兵以抗朝廷石敬瑭奉令计之无功而还1173

第八九五 康澄上书云有五不足懼六深可畏1175

第八九六 闽王王延钧与蜀王孟知祥先后僭称帝号1176

第八九七 明宗殂其子从厚立而被杀潞王从珂即皇帝位1177

第八九八 高从诲闻过能徙荆南以安1178

第八九九 石敬瑭借契丹之力灭后唐即皇帝位后晋以建1179

第九○○ 范延光反朝廷以兵迫降之1181

第九○一 吴主杨溥禅位於徐诰南唐代之而兴1182

第九○三 契丹改国号曰大辽官制皆仿中国石敬瑭事之甚谨奉书自臣儿皇帝1184

第九○二 后晋高祖石敬瑭乐闻谠言罢修宫室1184

第九○四 后晋刘知远耻与外戚同制加官1186

第九○五 安重荣以耻臣契丹为名举兵反旋为官军所斩1187

第九○六 后晋高祖石敬瑭殂其侄重贵嗣立不向契丹称臣1189

第九○七 闽建州刺史王延政僭称帝号行为荒谬旋为南唐所击灭1190

第九○八 景延广荒唐误国契丹主发兵南侵1191

第九○九 契丹大举入寇大败而归1193

第九一○ 后晋朝廷及州县刻意搜括不惜民命1194

第九一一 桑维翰膽略过人勇於言事为小人所谮而罢相1195

第九一二 闽中李仁达拥僧人卓严明为帝旋又杀之1197

第九一三 契丹南寇大梁有久据不去之意1198

第九一四 契丹四出搜括钱帛并纵使胡骑到处杀掠1200

第九一五 刘知远称帝於晋阳后汉以建1202

第九一六 契丹主懼中国难制以省亲为藉口而北归中途病死1203

第九一七 南唐军攻福州大败而回江文蔚等疏陈忠言反遭贬抑1205

第九一八 契丹新主兀欲以谋反罪囚禁赵延寿其皇帝之梦乃告破碎1207

第九一九 后汉高祖刘知远逐契丹馀党北去并底定河南1208

第九二○ 何福进冯道等驱逐契丹留守麻答使恒州复归中国1210

第九二一 后汉刘知远不仁不信故运祚不延1212

第九二二 刘知远殂次子承祐嗣位1213

第九二三 河中等三镇同反郭威以统御得法战略成功而平定之1214

第九二四 汉隐帝被弑郭威乘机篡据大位建立后周1216

第九二五 晋阳刘崇即皇帝位史称北汉1218

第九二六 契丹弑主北汉兵败1219

第九二七 冯道老於贩国不以为耻反自称为长乐老1220

第九二八 周世宗以铜像非佛令毁之铸钱以济民1222

第九二九 周世宗亲征南唐不克而还1223

第九三○ 华山隐士陈抟以为天子应以治天下为务1224

第九三一 后蜀典兵者皆廝养及膏梁乳臭子1225

第九三二 贤明有德之周世宗殂五代时期亦将随之结束1226

第九三三 宋太祖之建国1228

宋朝述评二五四则(自第九三三至第一一八六)1228

第九三四 宋太祖废大臣坐论之礼1230

第九三五 杜太后崩并遗命太祖将来以弟嗣位1231

第九三六 宋太祖采用赵普建议以杯酒释兵权1232

第九三七 范质为真宰相惟欠周世宗一死1234

第九三八 宋师征蜀势如破竹孟昶请降1235

第九三九 宋太祖雪夜访赵普1239

第九四○ 宋以潘美为帅讨灭南汉掳其主刘?归朝1240

第九四一 各方争赂赵普宋太祖谕普受之1241

第九四二 宋太祖节俭爱民之一斑1242

第九四三 宋师克金陵南唐国亡1244

第九四四 宋太祖崩其弟晋王光义嗣位1247

第九四五 漳泉及吴越先后纳土入朝1248

第九四六 宋太宗亲征北汉平之1250

第九四七 宋太宗移兵伐辽大败而回辽师南侵亦被击溃走1252

第九四八 赵德昭自杀德芳病故宋太祖二子俱死矣1254

第九四九 庐山白鹿书院之兴废1255

第九五○ 杨业之降宋及其镇边之功1256

第九五一 太宗有师有法1258

第九五二 张洎等陈备边之策1259

第九五三 郭守文刘福清廉有守太宗闻而厚赐其家1261

第九五四 杨徽之刘洎等为入閤视朝新图1262

第九五五 助建宋朝以天下为己任之赵普卒1264

第九五六 宋太宗能容正直不以言语罪人吕蒙正择善固执不以媚道事君1266

第九五七 蜀政失调贫民起为盗贼声势浩大经年始平1267

第九五八 寇准再被重用一言助立太子1269

第九五九 太宗晏驾真宗即位吕端大事不糊涂1270

第九六○ 李应机行僻而坚贪财而诈为真宗所觉察1271

第九六一 钱若水推贤重士韩见素辞官隐居1272

第九六二 何亮上安边书主张对西夏攻防兼施1274

第九六三 益州戍卒为乱以雷有终为知州讨平之1276

第九六四 朱昂有素守淡於荣利王禹称性刚直不容於时1278

第九六五 灵州为西夏所攻陷知州裴济死之1279

第九六六 真宗重用勇者寇准得成澶渊之盟保无百年之尤1281

第九六七 寇准欲以地域而取舍人才为真宗所否决1285

第九六八 寇准不学无术矜功逞能为王钦若所谮而出知陕州1286

第九六九 奸佞王钦若伪造天书怂恿封禅王旦受贿而促成之1287

第九七一 孙奭三上奏疏直斥祥瑞封祀之妄力劝真宗节俭爱民留意根本1290

第九七○ 后宫李氏坠钗不毁而生仁宗1290

第九七二 真高人魏野与假隐士种放1292

第九七三 真宗时朝廷之五鬼以王钦若为首1294

第九七五 范仲淹读书僧舍日食粥一器1296

第九七四 智勇善战之杨延昭卒於英州1296

第九七六 王旦器识宏伟乃真宰相才非寇准所能测1297

第九七七 辽主射虎真宗祷蝗1299

第九七八 寇准遭忌三贬雷州而卒1300

第九七九 王嗣宗忿人七十不请老而其自身至老病不堪犹眷恋厚禄1303

第九八○ 真宗驾崩辽主遣使来祭吊1304

第九八一 雷允恭杖死丁谓被贬崖州司户参军1305

第九八三 张士逊身居相位而时人目之为和鼓1307

第九八二 仁宗赐谥林逋为和靖先生1307

第九八四 宋代人才选举制度1308

第九八五 刘太后垂簾听政至死方休吕夷简力争李宸妃丧葬应严具礼仪1309

第九八六 曹修古遇事敢言终遭贬抑而死贫不能归葬1312

第九八七 王曙方严简重得大臣体1313

第九八八 范仲淹奏陈政事缺失被贬余靖苏舜卿上疏讼之靖亦落职1314

第九八九 辽始御试进士其文治多赖汉人丞相张俭尤见尊重1316

第九九一 仁宗终受尊号元昊僭称大夏皇帝1317

第九九○ 忻、代、并三州大地震吏民死者约二万人1317

第九九二 元昊称帝后朝廷计议攻守之策1318

第九九三 狄青临敌有勇而又能折节读书1320

第九九四 朝廷对西夏之策举棋不定以致丧师失地始分陕西为四路以御之1321

第九九五 辽主乘机欲得关南故地富弼往使以理折之再增岁币而罢1325

第九九六 孙沔直言吕夷简闻之恨迟十年1329

第九九七 欧阳修作朋党论针针见血1331

第九九八 侍御史彭思永极论内降之弊1333

第九九九 侍御史襄行唐介面折宰辅直声闻天下1335

第一○○○ 狄青以智勇讨平反贼侬智高1337

第一○○一 孙沔、梁适有所为亦有所不为1340

第一○○二 宰相陈执中家女奴被挞死之风波1342

第一○○三 先后权知开封府之包拯与欧阳修1344

第一○○四 仁宗后宫得幸之十閤1345

第一○○五 庞籍不待人主厌弃而求去知止知足1347

第一○○六 杨畋拒草外戚无功升迁之制文1348

第一○○七 真学者周敦頣真学士王珪1349

第一○○八 英宗病由太后听政两宫遂成嫌隙病稍愈大臣即讽太后还政1350

第一○○九 英宗以暧昧语言疑蔡襄异己命出知杭州大臣救解不回1354

第一○一○ 司马光对西夏之叛降认识真切1356

第一○一一 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之经过1358

第一○一二 王安石入相深被重任中书因有生老病死苦之号1360

第一○一三 范纯仁三粗为言万钟不顾1361

第一○一四 司马光论当时执政诸人之得失1363

第一○一五 青苗法之颁行1364

第一○一六 王安石拜相并颁行免役法1366

第一○一七 行新贡举法罢明经及诸科进士试诗赋1367

第一○一八 千古文豪一代贤臣之欧阳修卒1369

第一○一九 王安石罢相荐「传法沙门」代之1371

第一○二○ 大星陨於相州两朝顾命元勋韩琦卒1372

第一○二一 辽耶律伊逊擅政构陷皇后太子终成冤狱1373

第一○二二 苏轼以作诗讪上出位多言得罪1374

第一○二三 宋室大举讨伐西夏无功而还得不偿失1376

第一○二四 三朝元老忠义智勇之富弼卒前犹上书言朝政得失1378

第一○二六 神宗崩哲宗立新法次第皆罢1380

第一○二五 三旨宰相王珪卒1380

第一○二七 一代大政治家王安石司马光同年卒安石先死光主优加厚礼1382

第一○二八 苏轼策问题失体朱光庭等讦之洛蜀二党嫌隙愈深1383

第一○二九 苏轼以言论得罪以文章得官1385

第一○三○ 宰臣吕大防刘挚拟引用元丰旧臣以资调停苏轼反对之1387

第一○三一 高氏太皇太后崩哲宗亲政绍述之说兴矣1388

第一○三二 天下异人潞国公文彦博卒1389

第一○三三 哲宗崩徽宗立1390

第一○三四 崔鸥上书言奸人之迹1391

第一○三六 曾布历事三朝自鸣得意然终不免坐贬1393

第一○三五 辽国二三趣事1393

第一○三七 蔡京复相颁元祐党人碑於天下1395

第一○三八 蔡京蔡卞兄弟不相容董贯与京结纳而得掌兵柄1397

第一○三九 徽宗铸九鼎并建九成宫以安置之1398

第一○四○ 翰林学士林摅奉使不识字且复故意以语言激怒辽人1400

第一○四一 颁八行(德行)取士之法1401

第一○四二 徽宗依古制六玺仿唐作八宝1402

第一○四三 陈禾劾奏童贯不惜碎首徽宗不异惜碎衣1403

第一○四四 太学生及御史等纷纷劾奏蔡京之罪均不得报1404

第一○四五 徽宗令杨球代书御笔手诏以应贵戚近臣之求1405

第一○四六 徽宗南效见天神降於空中自此道教更盛矣1406

第一○四七 女直(即女真)阿古达称帝国号大金1407

第一○四八 徽宗大与道教假托神仙以图厌服群下1408

第一○四九 花石纲扰害州邵垂二十年终致大患1410

第一○五一 龙降茶肆被军士取食忠谠之宗泽李纲先后遭贬1412

第一○五○ 张根为国进节用说激怒权幸因被御笔落职1412

第一○五二 金人仿汉楷字合本国语言创为文字1413

第一○五三 蔡攸导徽宗於嬉戏荒怠识者以为不祥之兆1414

第一○五四 杨时程门立雪高丽王亦仰其大名1415

第一○五五 徽宗交金以图辽1416

第一○五六 方腊以花石扰民为由聚众作乱经年始平淮南盗宋江等亦降1420

第一○五七 金人攻辽辽主出走西北其子僭位於燕京1423

第一○五八 金攻辽迭胜下其五京宋攻辽屡败仅辽降将郭药师为宋获小胜1425

第一○五九 万岁山成徽宗为文以纪其盛1427

第一○六○ 宋约金攻辽因自身缺乏武力而得不偿失1429

第一○六一 蔡京四度当国年巳八十目盲足蹇不能治事季子绦代判公事肆为奸利使宰辅奉行文书而已1433

第一○六二 辽天祚帝为金人所执至是而亡1435

第一○六三 元祐全人铁汉刘安世卒1436

第一○六四 金人南犯徽宗内禅1437

第一○六五 宋廷懦弱无能听金人厚索而去1440

第一○六六 金人自云中保州分路南下掳徽钦北去并立张邦昌为楚帝北宋以亡1443

第一○六七 高宗即位张邦昌被诛南宋以建1448

第一○六八 高宗?有利形势而不为竟南遁扬州1451

第一○七○ 东京留守中原堡垒宗泽忧愤成疾而终1454

第一○六九 高宗小事精勤大事?弱1454

第一○七一 金人入中原通事多舞文纳贿1455

第一○七二 高宗暂驻扬州百官竞言备御之策1456

第一○七三 金人破扬州高宗狼狈走杭州1459

第一○七四 苗傅刘正彦为乱逼高宗内禅吕颐浩张浚韩世忠等发兵勤王以朱胜非为内应使帝复位1462

第一○七五 高宗数下罪已诏惟实有未至1464

第一○七六 金人大举南犯高宗避於温州海中金人退帝还至越州秦桧潜行回朝始定和议之策1465

第一○七七 汪藻建议驭将之策自此文武冰炭不容1467

第一○七八 宋室南渡后和战难决1468

第一○七九 洪拟上疏吁行法求公1471

第一○八○ 吴玠大败金人於仙人关南宋因得保全四川1472

第一○八一 高宗临艰难之际用物不嫌敝旧不怕无帝王之尊1473

第一○八二 宋军士气大振韩世忠进驻楚州1474

第一○八三 高宗偏安杭州尚能忧及中原及江南人民之苦1475

第一○八四 王庶请移都荆州张浚请进驻建康1476

第一○八五 伪齐称兵南犯张浚督诸军迎战大败之1477

第一○八六 张浚以阿谀便佞固宠患失之人不可用1480

第一○八七 刘光世去职吕祉代之其刘将郦琼等率四万人叛降伪齐1481

第一○八八 南宋与金和议始末1482

第一○八九 御史中丞廖刚因敢进直言积忤秦桧而名闻天下1491

第一○九○ 秦桧荐人以柔佞易制者为尚否则即罢斥之1492

第一○九一 秦桧排斥异已无所不用其极1493

第一○九二 奏桧子熺以避嫌请罢知枢密院1494

第一○九三 金张钧以文字得罪惨死完颜亮杀金主自立1495

第一○九四 金主亮间鬼神事杨伯雄巧答之1496

第一○九五 金主亮尽杀其太宗诸子孙及宗室百余人并纳其妇女入宫而淫之1497

第一○九六 南宋翊运功臣一代名将韩世忠薨1498

第一○九七 姚岳以岳飞为叛臣请改岳州为纯州1499

第一○九八 一代奸佞留千载骂名之秦桧死矣1500

第一一○○ 侍御史汪澈揭发汤思退之谄佞高宗即罢黜之1502

第一○九九 李焘博学刚正以著书自娱迄不为秦桧所诱1502

第一一○一 金主亮帅大军南犯不逞被弑南宋迟疑不进金人整队退去1504

第一一○二 贪禄无耻之收敕参政杨?为台谏?击而被罢免1511

第一一○三 宋高宗内禅孝宗继立1512

第一一○五 孝宗诏吴璘班师璘措置失计致损失惨重将士连营痛哭1513

第一一○四 金主责公卿但能簿书期会不知献椿成治1513

第一一○六 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余人上书论汤思退等误国之罪1515

第一一○七 宋金再成和局1516

第一一○八 洪迈上?天下万物应出命於中书以重政令1519

第一一○九 金主完颜褒谕公卿慎毋阿顺取容求一时之幸1520

第一一一○ 知衢州王悦为百姓求雨早晚一粥并乞为三日霖愿减十年寿1521

第一一一一 陈俊卿为相忠直立朝自是政归中书1522

第一一一三 金主以御史大夫李石年老不能久居此职1524

第一一一二 张栻上言欲得中原百姓之心必先得吾境百姓之心1524

第一一一四 陈俊卿因反对於此时求陵?地去位范成大使金议之事终不成1525

第一一一五 林机进言诸将无戡难破敌之功而爵赏极人臣之位1527

第一一一六 金主以为正已而后能正人虽贵如文武大臣亲如驸马公主受赃纳贿亦依法降处1528

第一一一七 金贺宋会庆节使者要帝下榻间金主起居帝坚执不可1529

第一一一九 辛弃疾平茶寇赖文政并上疏言时政弊害及民间疾苦1530

第一一一八 孝宗?正宰辅位号弃唐制而师汉制1530

第一一二○ 宋加上太上皇过分之尊号高宗受之无愧意金主明昌帝则数次撕毁上尊号之章1532

第一一二一 陈同诣阙上书极言朝廷缺失大臣畏其直遂搁置不用1533

第一一二二 会植陈俊卿等痛论近臣招权纳赂徇私舞弊坏纲纪败风俗以致百官难以举职1535

第一一二三 李显忠遗眷与诸子相倾陷孝宗特赦其罪而保全之1536

第一一二四 御批语意失检中外大耸宰臣严词批评孝宗悔而改之1537

第一一二五 金主甚爱民严惩贪污并责监察御史不能尽职1538

第一一二六 朱熹杨甲上言力斥左右近习败坏朝政使良臣吞声国家受弊1539

第一一二七 金主如上都权止宋使一年宋朝野竟惊骇不安1540

第一一二八 杨万里徐谊上书请帝重视根本信任大臣不宜专用私智1542

第一一二九 金参知政事程辉喜杂学好论医为神童所调侃1543

第一一三○ 金主不浪费民之脂膏且能知过必改尤思得贤以求治1544

第一一三二 高宗崩孝宗欲终丧令太子参决庶务1546

第一一三三 京镗使金坚执节义临危不变1547

第一一三四 宋臣僚刘光祖等疏言正论益衰士风颓敞不慕廉静而事奔竞1548

第一一三五 小人女子离间两宫光宗以此不常朝太上寿1549

第一一三七 太上皇孝宗崩光宗既未省疾复不主丧大臣逼其禅位1550

第一一三六 金主好色侥幸进取者利以为进身之阶1550

第一一三八 韩侂胄用事以伪学之名祸赵汝愚逐朱熹并编管太学生中之六君子1552

第一一四○ 韩侂胄诸妾争荐侍郎许及之为由实尚书屈膝执政1555

第一一三一 少师陈俊卿薨遗嘱诸子勿祈恩请谥1555

第一一三九 金左司郎中高汝砺不为金主拾扇可谓知体1555

第一一四一 金廷孙铎以老柏树自况竟遭眨责张万公屡求退休得以偿愿1556

第一一四三 金主诱降意志不清之四川宣抚副使吴曦1557

第一一四二 承相陈自强家遭火灾韩侂胄首助之因而所得倍於所失1557

第一一四四 韩侂胄锐意立功首谋伐金宋兵败绩函其首至金再成和议1559

第一一四五 蒙古军入居庸关武朔燕云平泺清沧诸州皆残破金人自此知忧1562

第一一四六 金与蒙和亲后迁都汴京蒙人怪其疑貮复举兵南下1564

第一一四七 宋臣僚对蒙古侵金始议何以自立之策1565

第一一四八 金人委地於蒙古竟欲取地於南宋以是四面受敌自速其亡1567

第一一四九 宋京湖制置使赵方深知催科抚字刑罚教化之道1568

第一一五○ 金有男子服麻衣望宫门且笑且哭1569

第一一五一 宋宁宗崩史弥远逼杨后废皇子竑立贵诚为帝1570

第一一五二 真德秀洪咨夔以直言遭罢斥乔行简上书论之1573

第一一五三 李全於山东降蒙古其妻杨妙真与夏全一夕之欢获占有楚州1574

第一一五四 西夏为蒙古所灭亡1576

第一一五五 李全由山东潜回楚州后举兵叛宋赵范赵葵兄弟讨平之1577

第一一五六 理宗爱贾才人有殊色因专宠后宫亦贾似道误国害民之伏机1579

第一一五七 金之健将锐卒俱尽宰相枢密皆碌碌无能自是不能复振1580

第一一五八 金主出奔归德蒙古兵攻入汴京1581

第一一五九 金主由归德入蔡州为宋蒙联军所破金主缢死其国亦亡1583

第一一六○ 杜范上疏直言理宗之私心未去故无更新之效1585

第一一六一 耶律楚材得蒙古主推诚信任成为一代贤能1586

第一一六二 唐璘王伯大忠言谠论竟未能动理宗之听1587

第一一六三 南宋与蒙古之和战1589

第一一六四 杜范两疏为南宋朝廷与社会之写照1592

第一一六五 蒙古太宗殂皇后称制耶律楚材鲠直立朝不从乱命1594

第一一六六 余玠得冉琎兄弟划策筑城从治民始有安土之心1595

第一一六七 大臣相继暴卒疑史嵩之党下毒以此堂食无人敢下箸1596

第一一六八 蒙古官员视事一日杀二十八人又有强取民女三十者1598

第一一六九 余玠帅蜀功大过小理宗以其秦疏词气不谨心不能平而召之1599

第一一七○ 余晦诬王惟忠私通蒙古朝议为掩误用余晦之失竟任令煆炼成狱1600

第一一七一 理宗放纵内侍董宋臣作恶并嗾三不吠犬反噬正人1601

第一一七二 蒙古皇弟呼必赍招金故臣李冶问以治道1602

第一一七四 蒙古主亲率大军分三路南伐所至辄破1604

第一一七三 南宋朝廷阎马丁当国势将亡1604

第一一七五 蒙古呼必赍即皇帝位定都燕京建元中统一代之制始备1606

第一一七六 蒙古主呼必赍即位后因内部分裂遣使与宋谋和宋拘其使者坐失和议良机1607

第一一七七 马光祖坐索储君之父荣王与芮之仓粟以赈饥民1608

第一一七八 蒙古主召许衡赴京衡至疏陈时务五事1609

第一一七九 贾似道当国行为淫乱奢靡正人端士斥逐殆尽兵丧於外民怨於下莫敢言者1610

第一一八○ 蒙古始创制文字并建国号曰大元1612

第一一八一 蒙古攻破樊城襄阳亦叛降南宋国势危急而朝廷犹泄泄如平时1613

第一一八二 蒙古军南侵势如破竹贾似道督师败绩朝廷正其误国之罪而贬杀之1614

第一一八三 巴延率军直下临安掳恭帝显及太后北去1616

第一一八四 廉希宪、赛音谔德齐二平章行省方面力行宽仁为蒙古入主中国之初生色不少1619

第一一八五 蒙古释教总管发南宋诸帝后陵唐珏林景熙二义士秘密收瘁之1622

第一一八六 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坚持民族正气忠贞不二与南宋社稷俱亡1623

第一一八七 元世祖与赵良弼之问对未必尽然南宋则确有其弊1628

元朝述评共六五则(自第一一八七至第一二五一)1628

第一一八八 元兵十余万征日本遇飓风船坏逃回者仅三人余多被杀死1629

第一一八九 宋丞相文天祥被俘三年坚持不降世祖乃杀之1630

第一一九○ 置集贤馆设国子学优给禀饩以培养人材1633

第一一九一 元世祖参用南人程文海荐士三十谢枋得坚不赴召后被逼北行不食死1634

第一一九二 镇南王托驭征安南损兵折将无功而还1637

第一一九三 赵孟俯对于治道多所裨益世祖以叶李留梦炎优劣问之因而发僧格之罪而诛之1638

第一一九五 监察御史上书陈时事均恰中元政之弊1641

第一一九四 元入主中国后刑法仍极残酷1641

第一一九六 禁贩易养子女及强将平民略卖1642

第一一九七 世祖崩皇太孙成宗特穆尔嗣位1643

第一一九九 巴延平宋后归装惟衣被而巳且未尝言功殁前犹请避兄弟参政之嫌1644

第一一九八 成宗初即位蠲天下田赋并令减佃民之租1644

第一二○○ 刘国杰董士选以恩信御众削平叛乱而不言功1645

第一二○二 平章军国事廉介自持之博果密卒贫不能葬成宗荐悼士大夫皆哭失声1647

第一二○一 方济各传基督教于中国马可波罗仕元十余年后归威尼斯1647

第一二○三 刘深请往征八百媳归国大败而回被诛1648

第一二○五 贤臣伊赫特雅尔鼎与高士萧?1650

第一二○四 七道奉使宣抚发现赋官冤狱甚多1650

第一二○七 成宗崩武宗继立之经过1652

第一二○六 左丞尚文拒珍珠之献而以米粟为实1652

第一二○八 武宗好酒色宠番僧官民均受其害1655

第一二○九 郑文嗣家十世同居治家以严家庭凛如官府1656

第一二一○ 张养浩上书言时政弊害当国者以其切直构之以罪而罢之1657

第一二一一 武宗崩皇弟太子仁宗即位并诏告天下1659

第一二一二 朝廷遣宦者李邦宁释奠孔子行礼时大风起殿上及两庑使烛尽灭1661

第一二一三 张珪方正可喜虽未得御史台一时公论幸尚国史院万世公论1662

第一二一四 无仁宗初行科举法1663

第一二一五 仁宗朝办公亦多迟到早退丞相请严禁之1664

第一二一六 仁宗崩皇太子英宗嗣位1665

第一二一七 英宗被奸党所弑贤相拜珠亦被杀泰定帝即位於北方镇所1666

第一二一八 虞集任考官不专主一派高者取之乃称得人1668

第一二一九 泰定帝一再受佛戒崇帝师造寺庙费民脂膏纵使僧从为害四方1669

第一二二○ 孔思晦为衍圣公竭力营度使孔子族系益明孔庙得复其旧观1670

第一二二一 泰定帝崩上都与大都各立皇帝大都战胜上都明宗嗣位1671

第一二二二 明宗暴崩文宗继位1673

第一二二四 文宗欲取观国史编修吕思诚拒与之1674

第一二二三 翰林诸臣请勿以偶合之语为符命1674

第一二二五 文宗崩遗诏立明宗之子顺帝乃得嗣位1675

第一二二六 喇嘛教佛前供羊心有时竟荐以人之心肝1676

第一二二七 监察御史李好文大夫博尔济布哈乃当时之凤毛麟角1677

第一二二八 盖苗力抗无理措施有古遗直之风1678

第一二二九 京师游皇城之盛况1679

第一二三○ 方国珍刘福通芝麻李徐寿辉陈友谅等相继起兵反1680

第一二三一 定还郭子兴起兵钟离朱元璋投之1683

第一二三三 西僧以大喜乐授顺帝以此屡建宫殿楼阁君臣荒淫游宴于其间1685

第一二三二 张士诚起於泰州陷高邮而据之1685

第一二三四 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郭子兴卒先元璋攻下太平崭露头角1687

第一二三五 朱元璋攻克江宁镇江称吴国公以隗嚣比张士诚1689

第一二三六 乱世人心不安童谣异闻每多滋生1691

第一二三七 监察御史张祯疏阵十祸执政恶其讦直而黜之1692

第一二三八 张士诚被迫降元朱元璋遣将攻扬州青军张明鉴以数万众降1693

第一二三九 朱元璋师行所至延问儒士开办郡学人民欣悦1695

第一二四○ 黄河南北皆被兵京郊师大饥疫皇帝喜造作皇后多蓄高丽美女以遣大臣举世若狂1696

第一二四一 吴国公征刘基宋濂等四人至建康问以大计并设礼贤馆以处之1698

第一二四二 陈友谅大举进兵建康朱元璋运用谋略击败之1699

第一二四三 吴国公伐陈友谅奄有江西全境胡大海在金华被叛军锤杀1702

第一二四四 明玉珍陷全蜀僭称皇帝国号大夏1704

第一二四五 田丰等诱害察罕特穆尔其子库库举兵攻克益都执丰等杀之博啰不忘前嫌乘机攻库库1705

第一二四六 阵友谅吴国公各亲帅大军战于鄱阳湖吴大胜友谅战死其子理立于武昌次年降於吴1707

第一二四七 吴王朱元璋尚平实忌夸大谕臣下以诚相告勿以虚词颂美1713

第一二四八 吴王大举伐张士诚攻克苏杭士诚被执自缢死1714

第一二四九 朱元璋使廖永忠沈杀小明王始改称吴元年1717

第一二五○ 明师日逼而元之将相犹干戈相寻不休1718

第一二五一 明师北伐势如破竹顺帝北走天下尽归于明矣1719

第一二五二 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分定晋绥陕甘元顺帝殂元代乃告结束1722

明朝述评一○三则(自第一二五二至第一三五四)1722

第一二五三 刘基有知人之明以性刚疾恶胡惟庸忌之乃忧愤而卒1724

第一二五四 明师伐蜀伪大夏皇帝明昇出降蜀中悉平1725

第一二五五 胡惟庸谋反伏诛以是永废丞相政归内廷中国政制从此坏矣1727

第一二五六 诏定赋役籍编黄册与鱼鱼鳞册1729

第一二五七 傅友德等平定云南元梁王巴咱尔斡尔密自杀死1730

第一二五八 置殿阁大学士定翰林宫品员1731

第一二五九 庶吉士解缙上万言书帝称其才改任监察御史1732

第一二六○ 李善长蓝玉传友德等皆被藉故诛戮牵连所及夷灭万数千人功臣宿将相继尽矣1733

第一二六一 燕王朱棣籍故反举兵陷京师建文帝不知所终棣乃自立为皇帝是为成祖1736

第一二六二 燕王朱棣自立为皇帝后大事诛夷杀方孝孺等数百人1739

第一二六三 成祖使宦官出镇与兵大权悉以委寄遂为一代之厉阶1741

第一二六四 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1742

第一二六五 明遣张辅讨平安南立府十七以行部尚书领之1743

第一二六六 诏群臣直言无隐又以言杀萧毅并下李时勉于狱1746

第一二六七 成祖听信诬奏杀名闻天下之直臣周新锦衣卫纪纲罪有应得被磔于市1747

第一二六八 成祖迁都北平改京师为南京1748

第一二六九 成祖连年自将北征崩於榆木川军次子仁宗嗣位1749

第一二七○ 仁宗崩宣宗立始置巡抚官垂意州县安宁1750

第一二七一 卫所军伍颇缺朝命黄宗载等分往勾实1751

第一二七二 汉王高煦反宣宗亲征擒之归京师废为庶人1752

第一二七三 男子大呼西华门外语涉讪谤宣宗释而不诛1753

第一二七四 壮年有为之宣宗病崩年方九岁之英宗嗣位1754

第一二七五 太皇太后张氏不欲干政国事委任三杨议而行之时人称贤1755

第一二七六 威严勇毅之王骥亲都边将追讨鞑靼歼敌殆尽甘凉边境萧然1756

第一二七八 蒙古卫拉特部入贡人众供应浩繁且以其马易私造之弓箭而去1757

第一二七七 僧人杨行祥诈称建文帝下锦衣卫狱死1757

第一二七九 王振骄横杀辱大臣后死于土木堡朝廷乃夷其族并籍其家1758

第一二八○ 卫拉特入寇英宗亲征师溃于土木堡遂被敌掳之北去1761

第一二八一 景帝代立奉英宗为太上皇额森大举犯京师于谦督诸将击退之乃得迎还太上皇1763

第一二八二 景帝有疾奸邪奉太上皇夺门复位废景帝为郕王并杀有功于社稷之于谦1766

第一二八三 主谋夺门复辟之石亨与曹吉祥先后又谋不轨亨下狱死吉祥被磔於市1768

第一二八四 英宗崩遗诏罢宫妃殉葬李贤一言定鼎太子得嗣位1770

第一二八五 禁勋戚乞民田而复许太后弟之请彭韶季琮覆视后不忍夺民衣食附益权贵愿受方命之罪1771

第一二八六 万安夤缘宦宫养子及贵妃因得入内阁预机务1772

第一二八七 后宫纪氏生皇子匿居六年始出见帝及群臣并立为太子纪氏亦因此为万贵妃所害1773

第一二八八 王越大破鞑靼始任三边制府余子后于三边筑墙以防敌骑驰突1775

第一二八九 荆襄上游三省交界地区流民近百万迭次为乱后得原杰善为抚治民以大悦1776

第一二九○ 设置西厂刺事以太监汪直领之缇骑倍于东厂势在锦衣卫上后与东厂争宠尚铭奏罢之1778

第一二九一 宪宗诏群臣言阙失而又心恨其直藉他故罪之1780

第一二九二 宪宗崩孝宗嗣位1782

第一二九四 孝宗揭文武大臣姓名于文华殿为现代职衔牌之先河1783

第一二九三 孝宗发觉万安所进房中术秘疏而罢去之1783

第一二九五 邱濬以尚书兼内阁学士自此内阁学士班列皆在尚书上矣1784

第一二九六 弘治四年户部所奏天下户口之数1785

第一二九七 国子监学生分拨历事国子祭酒林瀚一心营公三世不坠其业为世所称1786

第一二九八 孝宗不识黄白米太监李广惧罪自杀1787

第一二九九 和硕及小王子连年入寇诸将御之无方大同与三边被杀掠殆尽1788

第一三○○ 孝宗崩以法祖用贤嘱继位之太子武宗1790

第一三○一 太监刘瑾专权矫诏指元老重臣为奸堂皆斥逐之1791

第一三○二 四方盗贼并起官军会士兵讨之谣曰贼如梳军如篦士兵如佛1793

第一三○三 刘瑾欲谋不轨杨一清为张永画策而促帝诛之1795

第一三○四 武宗好功喜动巡游边塞数千里所为极尽荒唐之能事1796

第一三○五 宁王宸濠反为王守仁所擒帝犹亲征如南京纵而自俘之1798

第一三○六 武宗恋游江南年余扶病回京而崩阁议迎兴献王世子嗣位1801

第一三○七 江彬与其党数人皆被磔于市中外大悦1803

第一三○八 世宗继统甫六日即诏议崇敬生父与献王大礼以致朝廷纷纭迁延三年之久1804

第一三○九 朝廷不善加抚治以致大同甘州戍兵?乱1805

第一三一○ 世宗先入为主颠倒是非覆治妖贼谪戍颜颐寿等四十六人1806

第一三一一 陈九畴奋身保全肃州王琼许吐鲁番入贡而弃哈密1808

第一三一二 王守仁卒于南安途中朝廷以其擅离职守诏停世袭卹典俱不予1809

第一三一三 世宗尽撤中官为镇守及仓场监督者于是诸阉歛迹不敢为恶1810

第一三一四 世宗以道士邵元节为礼部尚书1811

第一三一五 安南莫登庸杀主黎氏而篡其位朝廷发兵征讨而威服之1812

第一三一七 世宗好神仙方士得以妄言干进并杖杀直言谏诤之忠臣多人1813

第一三一六 夏言入阁四进四出以骄满而不知谦退终为严嵩等构陷弃市1813

第一三一八 谙达大举入寇进薄都城旋以所掠过望自行退去1817

第一三一九 俞大猷戚继光合力剿除倭患始使东南安枕1819

第一三二○ 严嵩以罪罢为民后病死其子世蕃谪戍不赴而返被劾弃市1822

第一三二一 海瑞为人刚正廉正直冒死上书陈时弊世宗是其言而反予下狱论死以徐阶力救得免1824

第一三二二 世宗服方士所献丹药而崩穆宗即位1826

第一三二三 穆宗崩神宗立张居正与冯保相结逐高拱1827

第一三二四 冯保阴使人伪为内侍服入乾清宫欲以此诬高拱谋逆幸终得白1828

第一三二五 张居正以武备废驰请诏举将才1829

第一三二六 戚继光镇守苏门边备修固犯寇每被击败而请降1830

第一三二七 张居正当国十年纲纪修明以滥用威权不为天下所与卒后家被籍没子弟非死即戍1831

第一三二八 李成梁骁悍敢战独擅边功1834

第一三二九 雒于仁爱国爱君上酒色财气四箴竟被斥为民1837

第一三三○ 神宗以中官主矿务又增设税使立土商名目致中产之家皆破民不聊生1838

第一三三一 倭寇朝鲜七年以其酋平秀吉死方被迫退去1839

第一三三二 税使恣行威虐激起各地民变朝廷犹不知悔改1841

第一三三三 神宗不豫召大学士沈一贯具诏除弊政翼日疾瘳又寝前诏1842

第一三三四 沈一贯欲藉妖书陷害贤能之郭正域1843

第一三三五 廷臣朋党日盛宣崑党势力最大时人目为当关虎豹1845

第一三三六 神宗怠荒曹署多空政务废驰为历代所罕见1846

第一三三七 男子张差持梃入太子宫击伤守门内侍中外籍籍卒以疯癫定案磔之於市1847

第一三三八 满人以七大恨告天发兵攻明朝廷起用杨镐经略辽东日趣出战而致惨败1849

第一三三九 神宗崩光宗嗣位旋以服红丸崩熹宗继位1851

第一三四三 流贼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大起蔓延半天下1851

第一三四四 满人建大清国逼降鲜尽有长城外之地1853

第一三四○ 明廷门户之见甚深以是劾罢熊廷弼致关外之地尽失满人乃得建都潘阳1853

第一三四一 魏忠贤得势为所欲为朝廷士类被逐杀殆尽1855

第一三四二 明廷三年五易辽苏主帅清兵因以得势而薄京师袁崇焕被诬诛戮1858

第一三四五 流寇日形猖獗召熊文灿为南畿五省总理讨贼而以招抚为功使贼不可复制1864

第一三四六 清兵两次大举入寇饱掠河北山东各州县而去1866

第一三四七 流贼张献忠复叛李自成再盛攻陷京师庄烈帝自缢死1869

第一三四八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偣号后弃北京走西安1873

第一三四九 史可法立福王于南京分江北为四镇倚武昌左良玉为屏藩1875

第一三五○ 南明福五昏庸文武大臣又互相倾轧难建持久偏安之局1877

第一三五一 南明求成于清以左懋第陈洪范等为使洪范出卖朝廷反密为清人招降南军1880

第一三五二 福王於危急存亡之际犹大修宫室广选淑女并限期完成1881

第一三五三 史可法督师北上多尔衮遣将南下二人曾互通音问各有所怀1882

第一三五四 清兵渡河追杀闯贼并分兵南下屠扬州陷南京史可法死之福王被掳明室以亡1886

清朝述评六七则(自第一三五五至第一四二一)1890

第一三五五 清世祖入关杀明太子慈烺於北京1890

第一三五六 清兵定南京后即严行剃发之制1891

第一三五七 明鲁王以海据浙东唐王聿键据福建如水火不相容致先后败灭1893

第一三五八 桂王由可榔及嗣唐王聿?又复相攻两败俱伤1895

第一三五九 清朝平定江南西南诸省多赖汉人之力1899

第一三六○ 摄政王多尔衮薨顺治亲政后追讨其?越之罪1900

第一三六一 陈名夏因推帽摩首一语而被绞决1902

第一三六二 董鄂贵妃小宛卒追对为皇后世祖朝夕悲恸旋忽驾崩1902

第一三六三 圣祖康熙即位去弊革新江苏秀才倪用宾等十八人众哭文庙被处斩1904

第一三六四 郑成功生有异禀拒随父降清而开创台湾基业始终奉明正朔1905

第一三六五 鼈拜骄横揽权圣祖患之遂下其诏狱1908

第一三六六 赵璟以外官俸薄请增加之圣祖报闻而已1909

第一三六七 三藩连兵叛清相持八年始被敉平1910

第一三六八 圣祖巡视至江宁自是南巡六次之多1913

第一三六九 圣祖大兴文字狱并诏求遗书以扑灭排满思想1914

第一三七○ 清廷准欧西通商傅教及订立和约之始1916

第一三七一 圣祖亲征准噶尔大败之漠北乃平又遣兵入藏设驻藏大臣以监之1918

第一三七二 诸大臣欲庆贺圣祖御极六十年谕以军民劳苦不许1919

第一三七三 圣祖驾崩世宗仓猝嗣位中外滋疑1920

第一三七四 世宗英察嗣位后即谕整饬纪纲约束旗民1922

第一三七五 世宗创清代神密建储之法1923

第一三七六 年羹尧与隆科多之败1923

第一三七七 诏除江南细民堕民棚民及广东蜓户籍一律视为平等良民1925

第一三七八 世宗朝之文字狱余波荡漾1927

第一三七九 创设军机处成为最高统治机关1928

第一三八○ 世宗暴崩高宗继位1929

第一三八一 高宗追杀曾静张熙禁讲世宗所颁大义觉迷录1931

第一三八二 高宗生母之谜1933

第一三八三 高宗巡游无度劳民伤财谏者必得严谴1934

第一三八四 乾隆朝所杀大吏多以贪污罪1937

第一三八五 乾隆朝之文字狱甚于乃祖而其篡修之图书至夥则有加惠士子之功1939

第一三八六 高宗自夸有十全武功并自称为十全老人1940

第一三八七 高宗内禅三年后崩仁宗亲政贪横之和坤伏诛1941

第一三八八 仁宗绞杀贪污之胡齐崙1942

第一三八九 白连教复炽加之官逼民反以致各省叛乱迭起1943

第一三九○ 八旗兵力遽衰其子弟生活亦越艰困1946

第一三九一 中英通商交涉之失态1948

第一三九二 仁宗崩宣宗道光嗣位1951

第一三九三 御史汪世绂奏请防禁粮船设教歛钱之弊1951

第一三九四 张格尔及回疆之乱虽经二杨等先后敉平中国兵威则自此不及葱岭以西1952

第一三九五 宣宗信任专摘破体字之曹振镛以塞言路致政局日坏1954

第一三九六 鸦片战争之始末南京条约之恶影响1955

第一三九七 宣宗崩皇长子奕詝嗣位1959

第一三九八 以亡陈图认罪杀才气纵横之钱江闻者冤之1960

第一三九九 太平天国之兴起纵横十余省下江宁而都之1961

第一四○○ 英法联军入京火燔圆明园文宗出奔热河被迫订城下之盟所失倍于雅片战争1965

第一四○一 咸丰朝怪异屡见帝年三十一而崩1968

第一四○二 穆宗嗣位后太后听政之经过1970

第一四○三 钦天监占楚地有贤才能佐致中兴曾国藩得信重1971

第一四○四 捻匪窜扰中原十余年湘淮军合力击之民而后平1972

第一四○五 太平天国之败亡1973

第一四○六 京师设同文馆拟令选员习外语及科技知识文儒竟以师夷为恥1978

第一四○七 得宠于慈禧太后之宦官安得海被诛1979

第一四○八 天津讹传法国天主教堂有诱拐儿童挖眼剖心之举致起人民暴动杀死法领事及教民修女天津大扰1981

第一四一○ 穆宗年十九崩德宗四龄入继文宗为子嗣皇帝位1985

第一四一一 左宗棠平定甘新回乱曾纪泽修订收复伊犁条约1986

第一四一二 杨乃武与小白菜被县令所诬以浙人不平刑部提讯案乃得白1988

第一四一三 中国援越失败以越南拱手让于法国1989

第一四一四 侍郎实廷有意买妾自劾得罢宫御史刘恩溥故为奏对失体而欲去1992

第一四○九 御史沈淮请缓修圆明园遭切责奸民李光昭监工与内务大臣勾结舞弊案发始停工1993

第一四一五 德宗大婚亲政慈禧仍主大权并又宠太监李?英1993

第一四一六 创设海军及改练陆军之概要1994

第一四一七 中日甲午之战与马关条约及其影响1997

第一四一八 戊戌政变经纬2002

第一四一九 拳匪之乱八国联军入京迫订庚子和约贻患数十年2007

第一四二○ 光绪与慈禧太后回京数年后先后一日崩宣统嗣位其父载沣摄政2014

第一四二一 孙文领导之革命运动如火如茶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创立清帝被迫退位2016

1973《中国历代故事述评 一至五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子清编著 1973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历史故事  唐五代(1982 PDF版)
中国历史故事 唐五代
1982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中国历代故事述评  (四册)(1973年05月 PDF版)
中国历代故事述评 (四册)
1973年05月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水浒》故事述评(1976 PDF版)
《水浒》故事述评
1976 茂名石油工业公司政治部宣传处
中国历代故事述评  四册(1973 PDF版)
中国历代故事述评 四册
1973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历代故事述评  五册(1973 PDF版)
中国历代故事述评 五册
1973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历代故事述评  三册(1973 PDF版)
中国历代故事述评 三册
1973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历代围棋故事(1991 PDF版)
中国历代围棋故事
1991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1950.07 PDF版)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
1950.07 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中国现代历史故事(1988 PDF版)
中国现代历史故事
1988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1982 PDF版)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
1982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隋唐五代历史故事(1988 PDF版)
隋唐五代历史故事
1988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1990 PDF版)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
1990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笔记故事(1985 PDF版)
中国历代笔记故事
1985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中国历代经籍典  第一至八册(1985 PDF版)
中国历代经籍典 第一至八册
1985 台湾中华书局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  65-70  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述要  五-十册(1985.12 PDF版)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 65-70 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述要 五-十册
1985.12 台湾:文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