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求取 ⇩

绪论1

一、气象学之目的1

二、气象学发达简史2

三、气象学之内容4

第一篇大气及其活动之能力7

第一章大气7

第一节大气之物理性7

1.传导7

2.压力容积温度之相互关系8

3.气体常数9

4.绝热变化9

第二节大气之组成10

1.永久气体12

2.水汽12

3.固体杂质13

第三节 大气之由来15

第二章辐射19

第一节 太阳辐射之性质19

第二节日热之理论分布21

1.太阳常数之变迁21

2.日地之距离22

3.日照之时间22

4.太阳之高度24

第三节大气与太阳辐射26

1.选择散射26

2.选择吸收26

3.包哥定律27

4.地面实际受热28

第四节 地面辐射与天空辐射31

第五节观测辐射之仪器33

1.通论33

2.黑球日射表34

3.埃氏补偿日射表34

第二篇温度37

第一章温度之观测37

第一节温度表37

1.概说37

2.测候用温度表之选择39

3.观测错误之避免40

第二节如何测知真正气温41

1.百叶箱41

2.通风温度表43

3.手摇温度表44

第三节特种温度表44

1.最高温度表44

2.最低温度表45

3.最低草温表45

4.悉氏最高最低温度表46

5.地温表46

6.远距温度表47

第四节 温度计48

第二章控制气温之环境51

第一节 通论51

第二节陆温之变化52

1.日变52

2.年变53

3.地下热力之流动54

4.地温变化之定律56

第三节水温之变化58

1.水温之升高58

2.水温之降低58

3.日变59

4.年变59

第四节 水陆供给热量之比较61

第五节海陆温度与其上气温之比较62

1.一日间之比较62

2.一年间之比较63

第六节地面温度控制其上气温之过程64

1.夜间及冬季之冷却64

2.画间及夏季之增暖65

3.结论66

第三章气温之变化70

第一节气温之日变70

1.温度曲线之大势70

2.本地气温之日较差70

3.各地气温之日较差71

4.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发生之时间73

5.一日间温度之突变74

6.温度之日平均74

第二节气温之年变75

1.概说75

2.温度带77

3.温带中极端温度及平均温度发生之时期78

4.温度之突变80

第四章气温之分布83

第一节山地气温之垂直分布83

1.概说83

2.山地气温之递减率83

3.山地气温递减率之日变85

4.山地气温递减率之年变85

5.山地气温之年变85

6.0°C等温线之高度87

7.山地气温之逆增87

第二节气温之平均分布89

1.等温线图89

2.各纬度圈气温之平均94

3.气温等距平线96

4.极端温度97

第三篇气压99

第一章气压之观测99

第一节水银气压表99

1.构造99

2.气压表读数之订正101

第二节 空盒气压表及空盒气压计102

第三节水银气压计104

1.原理104

2.构造106

第四节 沸点气压表107

第五节 气压单位108

第二章气压与高度110

第一节气压之高度变化110

1.拉氏公式110

2.高度订正表111

第二节 高度测算113

第三章气压之变化117

第一节气压之日变117

1.概说117

2.季候与气压日变之影响117

3.环境与气压日变之影响119

4.天气与气压日变之影响122

第二节气压日变之成因122

1.半日之周变124

2.全日之周变125

第三节 气压之年变126

第四章气压之分布130

第一节 等压线图130

第二节 气压带135

第三节 冬夏半球间大气之流动及南冰洲之高度138

第四篇139

第一章风之观测139

第一节风向139

1.概说139

2.风向仪140

第二节风力140

1.风压与风速140

2.蒲氏风力标141

3.压板风力表142

4.杯状风力表143

5.风管风力计144

第三节记录之整理146

1.风向频度148

2.平均风速148

3.合成风149

第二章风之理论151

第一节 大气重量之改变151

第二节 对流发生之步骤152

第三节 气压梯度与风速155

第四节 地球自转与风向157

第五节 梯度风160

第六节 磨擦力与风速162

第七节 重力高度164

第三章风之变化167

第一节风速之日变167

1.季候及天气与风速日变之关系167

2.高度与风速日变之影响168

3.风速日变之成因170

第二节风向之日变171

1.地面风向之日变171

2.山峰风向之日变171

3.风向日变之成因171

第三节 风速风向之年变174

第四章行星风系176

第一节风带分布177

1.信风带178

2.盛行西风带179

3.极地东风带180

4.赤道无风带180

5.副热带无风带180

6.极锋带180

第二节风带之变动181

1.地位之移动181

2.风力风向之改变181

第五章地方性风系183

第一节 季风183

第二节 海风与陆风185

第三节 山风与谷风188

第五篇自由大气191

第一章高空之观测191

第一节测风气球192

1.概说192

2.单经纬仪法193

3.双经纬仪法194

第二节 风筝196

第三节 飞机197

第四节 探空气球198

第五节 系留气球199

第六节 天盖气球199

第七节 无线电探空仪200

第二章高空之气温201

第一节高空气温之分布201

1.概说201

2.对流上限204

3.拉马那省氏图205

第二节 高空气温之日变207

第三节高空气温之年变208

1.概说208

2.热带211

3.东亚季风区212

4.温带214

5.对流上限及其温度217

第三章高空之气压与风218

第一节高空等压线图218

1.七月218

2.一月221

第二节 各高度东风与西风之成分223

第三节测风报告227

1.赤道带227

2.信风带229

3.东亚季风区231

4.盛行西风带234

5.极地东风带238

第四节大气之周流241

1.热带之循环243

2.极地之循环244

3.温带之循环245

4.平流层之循环246

第四章高空现象与气圈构造248

第一节几种光学现象248

1.流星248

2.夜间天空之光250

3.极光251

第二节高空之云252

1.贝母云252

2.夜光云253

第三节 传声之反常254

第四节臭氧层257

1.高空臭氧存在之证据257

2.臭氧之分布257

3.臭氧之成因与高空之温度259

第五节游离层260

1.电磁波与游离层260

2.高空游离层之分布261

3.游离层之性质与成因262

第六节大气圈之构造262

1.引论262

2.高空无氢气之理论264

3.高空大气之组成266

第六篇空中水分271

第一章水汽271

第一节湿度之意义271

1.水汽压271

2.绝对湿度272

3.相对湿度272

4.比较湿度273

5.水汽混合比273

第二节湿度之观测274

1.化学湿度表274

2.露点湿度表275

3.毛发湿度表276

4.乾湿球湿度表276

第三节湿度之变化278

1.水汽压之日变278

2.水汽压之年变282

3.相对湿度之日变282

4.相对湿度之年变284

第四节湿度之分布286

1.高度分布286

2.平面分布289

第二章蒸发292

第一节蒸发通论292

1.盐分292

2.气压292

3.湿度292

4.风速293

5.水温293

6.面积293

第二节蒸发之观测294

1.惠尔德蒸发表294

2.喀浮蒸发计294

第三节 蒸发量之变迁与分布296

第三章凝结299

第一节冷却原因299

1.辐射冷却与接触冷却299

2.混合冷却300

3.动力冷却302

第二节 大气之胶性307

第三节 微尘计310

第四章地面凝结物313

第一节313

1.通论313

2.分类314

3.分布317

第二节 能见度319

第三节露霜及其他322

1.露322

2.霜323

3.雾淞324

4.雨淞324

第五章云与日照325

第一节 云滴325

第二节云状326

1.标准云状326

2.特种云状332

第三节云之成因339

1.由于气流之直升339

2.由于气流之斜升341

3.由于大气之波动341

4.由于大气之涡动342

5.由于高空之局部对流343

6.由于辐射冷却343

7.由于气流之混合343

第四节 云状之分布344

第五节云之高度345

1.云高345

2.云层348

3.云高之日变及年变348

4.云厚349

第六节云之行动350

1.观测350

2.云向之分布352

3.云速之分布355

第七节云量355

1.观测355

2.云量之周变356

3.云量之地理分布360

4.各级云量之频率362

第八节日照366

1.观测366

2.日照之日变367

3.日照之年变369

第六章降水371

第一节通论371

1.雨滴371

2.固体降水——雪,霰,雹374

第二节降水量之观测377

1.量雨筒377

2.量雨计378

3.记录之整理379

第三节降水之成因381

1.对流雨381

2.气旋雨381

3.台风雨382

4.地形雨382

第四节降水之日变382

1.降水量382

2.降水频度385

3.降水强度385

第五节降水之年变386

1.表示方法386

2.频度与强度386

3.年变之型式388

第六节 降水量之地理分布390

第七节 中国之降水量393

第七篇天气395

第一章天气总论395

第一节天气图395

1.发展简史395

2.内容396

第二节 等压线之七种基本型式398

第三节气团399

1.气团之意义399

2.相当位置温度400

3.相当位置温度图403

4.属性曲线404

第四节气团分类405

1.冰洋气团408

2.极地大陆气团410

3.极地海洋气团413

4.热带大陆气团414

5.热带海洋气团415

6.赤道海洋气团417

第五节锋面418

1.通论418

2.锋面之种类420

3.极锋天气422

第六节温度逆增层428

1.地面逆温428

2.涡动逆温428

3.下沉逆温429

第二章气旋与反气旋433

第一节天气图433

1.等压线433

2.气压梯度及风434

3.温度湿度及天气状况436

第二节高空构造438

1.温度及湿度438

2.气压443

3.气流444

4.从气流报告推算高空温度与气压之梯度452

第三节气旋之成因455

1.对流学说与漩涡学说455

2.极锋学说456

3.障碍学说462

第四节反气旋之分类及成因463

1.分类463

2.成因464

第五节 气旋与反气旋发源于高空之说465

第六节气旋之运行470

1.孟爱定则470

2.莱氏定则470

3.文鲍伯定则470

4.贝苏定则471

5.郭尔堡德定则472

6.海赛尔堡定则475

7.特芳定则475

8.雨区定则476

9.等变压场477

10.沈氏定则481

第七节东亚气旋之标准路径481

1.标准路径之分类482

2.各类气旋之全年分布484

第八节其他型式之气压场485

1.副气旋485

2.V形气旋487

3.楔形高压487

4.鞍形低压488

5.直线等压线488

第三章热带气旋雷雨及龙卷风491

Ⅰ.热带气旋491

第一节天气图492

1.气压场492

2.风493

3.温度湿度及云雨495

第二节 高空构造497

第三节 热带气旋成因499

第四节 热带气旋之运行502

第五节台风之分布507

1.地理分布507

2.全年之分布507

Ⅱ.雷雨511

第一节气象要素511

1.积雨云511

2.风与雨513

3.温度与湿度514

4.气压514

第二节雷电现象514

1.电闪515

2.雷声515

3.电场516

第三节雷电之成因518

1.感应学说519

2.水滴破裂学说520

3.记录与学说之对证520

第四节雷雨之分类522

1.热雷雨522

2.气旋雷雨523

第五节雷雨之时间分布525

1.大陆雷雨之日分布525

2.海洋雷雨之日分布525

3.大陆雷雨之年分布526

4.海洋雷雨之年分布526

第六节 雷雨之地理分布529

Ⅲ.龙卷风531

第一节通论531

第二节 高空构造及成因533

1943《气象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朱炳海著 1943 北京: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气象学(1995 PDF版)
气象学
1995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气象学(1923 PDF版)
气象学
1923
气象学(1981 PDF版)
气象学
1981
气象学(1980 PDF版)
气象学
1980 北京:农业出版社
气象学(1957 PDF版)
气象学
1957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气象学(1994 PDF版)
气象学
1994 北京:气象出版社
气象学(1979 PDF版)
气象学
1979 北京:农业出版社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1990 PDF版)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1990 北京:农业出版社
气象学(1992 PDF版)
气象学
1992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气象学与林业气象学(1994 PDF版)
气象学与林业气象学
1994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气象学(1936 PDF版)
气象学
1936 防空学校
气象学(1974 PDF版)
气象学
1974 广东农林学院林学系土壤气象教研组
气象学(1957 PDF版)
气象学
1957 北京:农业出版社
广东省经济作物技术参考资料(1957 PDF版)
广东省经济作物技术参考资料
1957 广东省农业厅
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1964 PDF版)
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
1964 南京农学院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