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 上》求取 ⇩

上册1

序黄霖1

导论1

一、选题宗旨1

二、学术回顾3

三、理论构想10

四、体系建构14

五、研究方法19

第一章 本土文学的地理变迁23

第一节 先秦文学地域化的渐进历程24

一、族团性“文学创作”时期的地域分布25

二、集体性“文学创作”时期的地域分布30

三、个体性“文学创作”时期的地域分布40

第二节 秦汉至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42

一、秦与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43

二、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48

三、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54

四、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58

五、东晋十六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63

六、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68

第三节 隋唐至南宋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75

一、隋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75

二、唐代前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78

三、唐代后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85

四、五代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94

五、北宋与辽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97

六、南宋与金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107

第四节 元明清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123

一、元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124

二、明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134

三、清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148

第二章 流域轴线与文学地理166

第一节 本土文学地理与流域轴线167

第二节 黄河流域文学轴线173

一、黄河流域文学轴线的先发优势173

二、自西徂东之第一波178

三、自西徂东之第二波182

四、自西徂东之第三波186

五、自西徂东之第四波191

第三节 长江流域文学轴线196

一、长江流域文学轴线的次发优势196

二、中游突破之第一波199

三、聚合下游之第二波204

四、聚集下游之第三波209

五、聚集下游之第四波212

第四节 珠江流域文学轴线215

一、珠江流域文学轴线的后发优势215

二、以非本土文学家为主体之第一波219

三、以本土文学家为主体之第二波225

第五节 运河流域文学轴线229

一、运河流域文学轴线的“交通”优势230

二、南北分叉之第一波236

三、南北直贯之第二波243

第六节 流域文学轴线与滨海连线248

第三章 城市轴心与文学地理258

第一节 流域文学轴线与城市轴心259

一、流域文学轴线与城市分布259

二、城市轴心体系的模式与层级262

第二节 双都文学轴心之一:首都274

一、首都在文学地理中的主轴心功能275

二、黄河流域东西移动的首都文学轴心280

三、两河流域交互移动的首都文学轴心286

四、运河流域南北移动的首都文学轴心289

第三节 双都文学轴心之二:陪都291

一、陪都在文学地理中的副轴心功能292

二、与首都呈东西走向的陪都文学轴心之一302

三、与首都呈东西走向的陪都文学轴心之二307

四、与首都呈东西走向的陪都文学轴心之三316

五、与首都呈南北走向的陪都文学轴心320

第四节 区域中心城市的文学轴心功能328

一、诸侯国各都城区域中心城市与文学轴心330

二、州郡制下的区域中心城市与文学轴心332

三、道路制下的区域中心城市与文学轴心342

四、行省制下的区域中心城市与文学轴心354

第五节 边地城市的发展与文学“边界”的拓展360

一、边地城市与文学“边界”:全方位拓边型361

二、边地城市与文学“边界”:局部性拓边型370

第六节 江南市镇的文化积累与文学活动379

一、江南市镇的商—士转型途径381

二、江南市镇的文人群体聚合385

三、江南市镇的文学活动空间388

四、江南市镇文学的特点与意义396

第七节 城市空间布局与文学活动舞台401

一、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及实践变化402

二、城市文学活动的空间分布与重心转移405

下册429

第四章 文人流向与文学地理429

第一节 城市文学轴心与文人群体流向430

一、“京都情结”与文人群体流向431

二、文人群体流向的趋势、动力与图式436

第二节 向心型的文人群体流向441

一、求学与向心型文人群体流向441

二、应举与向心型文人群体流向458

三、仕进与向心型文人群体流向473

四、授业与向心型文人群体流向480

第三节 离心型的文人群体流向506

一、隐逸与离心型文人群体流向506

二、流贬与离心型文人群体流向519

第四节 交互型的文人群体流向548

一、游历与交互型文人群体流向549

二、迁居与交互型文人群体流向555

第五节 文人群体组合与文学流派567

第五章 文学地理的区系轮动580

第一节 文人群体流向与文学区系轮动581

第二节 西北向东南的第一次区系轮动596

第三节 西北向东南的第二次区系轮动607

一、西周时期三秦—中原区系的连动608

二、春秋时期向齐鲁核心区系的东迁611

三、战国时期齐鲁与荆楚核心区系的呼应617

第四节 西北向东南的第三次区系轮动631

一、秦西汉三秦—中原核心区系的再次连动632

二、东汉时期中原核心区系的内聚与扩散643

三、三国时期中原核心区系的内聚655

四、西晋时期中原核心区系的继续内聚662

五、东晋时期向吴越核心区系的南迁667

六、南朝时期吴越核心区系的内聚678

七、十六国北朝时期内外区系的三向流动与东西对应693

第五节 西北向东南的第四次区系轮动731

一、唐代前期三秦—中原核心区系的再次连动与外扩731

二、唐代后期三秦—中原区系连动的调整与南移752

三、五代时期核心区系的南移与扩散764

四、北宋时期中原核心区系的高度内聚与频繁外移771

五、南宋时期向吴越核心区系的再次南迁787

六、辽金时期“外圈”文学区系的拓展与内移805

第六节 东西向南北的第五次区系轮动825

一、元代燕赵—吴越核心区系的对峙、对流与南移825

二、明代吴越—燕赵核心区系的再次连动与南移856

三、清代燕赵—吴越核心区系的继续连动及东迁887

主要征引文献及参考书目1018

后记一1030

后记二1031

《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梅新林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古代地理学(1997 PDF版)
中国古代地理学
1997 北京:商务印书馆
空间图形的代数表示与形态变换( PDF版)
空间图形的代数表示与形态变换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第3版( PDF版)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第3版
义和团档案史料  上( PDF版)
义和团档案史料 上
中国古代文学  上( PDF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上
山东省教育局
中国文字形体的演变(1939 PDF版)
中国文字形体的演变
1939
中国古代文学  上(1988 PDF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上
1988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农业税收知识问答(1992 PDF版)
农业税收知识问答
1992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城市形态  结构、特征及其演变(1990 PDF版)
中国城市形态 结构、特征及其演变
1990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  上(1986 PDF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上
1986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  上(1986 PDF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上
1986 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  上(1987 PDF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上
1987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  上(1987 PDF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上
1987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建筑形态与文化(1997.10 PDF版)
中国建筑形态与文化
1997.10 艺术家出版社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1990 PDF版)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1990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