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一篇总论2

第一章绪论2

第一节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3

一、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周时期3

二、先秦时期中医学术的发展4

三、两汉至唐宋时期的中医内科学的发展5

四、金元时期的中医内科学术发展8

五、明清时期的中医内科学术发展10

六、近代中医内科学术的发展14

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内科学的发展16

第二节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23

第三节中西医学体系比较概述25

一、中西医哲学观的比较25

二、中西医方法论的比较26

三、中西医医学模式的比较研究27

四、中西医症状学及诊断学的比较31

五、中西医治疗学的比较31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32

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证方法及纲要33

一、八纲辨证33

二、病性辨证40

三、脏腑辨证47

四、其他辨证方法61

第二节中医内科疾病治疗纲要66

一、治疗原则66

二、常用治法68

三、中医调护76

第二篇各论80

第一章肺系病证80

第一节感冒81

一、病因病机82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83

三、辨证论治84

四、预防调护87

五、小结87

六、中西合参88

第二节咳嗽92

一、病因病机93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95

三、辨证论治95

四、预防调护99

五、小结99

六、中西合参100

第三节哮病109

一、病因病机110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112

三、辨证论治113

四、预防调护116

五、小结116

六、中西合参117

第四节喘证120

一、病因病机121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123

三、辨证论治124

四、预防调护127

五、小结128

六、中西合参128

第五节肺痨132

一、病因病机133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135

三、辨证论治135

四、预防调护138

五、小结138

六、中西合参139

第二章心系病证141

第一节心悸142

一、病因病机143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145

三、辨证论治146

四、预防调护149

五、小结150

附:心瘅150

六、中西合参152

第二节胸痹心痛160

一、病因病机161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162

三、辨证论治163

四、预防调护166

五、小结167

附:真心痛167

六、中西合参169

第三节心衰174

一、病因病机175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176

三、辨证论治177

四、预防调护179

五、小结180

六、中西合参180

第四节不寐183

一、病因病机184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186

三、辨证论治186

四、预防调护188

五、小结189

六、中西合参189

第三章脑系病证194

第一节头痛195

一、病因病机196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197

三、辨证论治197

四、预防调护201

五、小结201

六、中西合参202

第二节眩晕205

一、病因病机206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208

三、辨证论治209

四、预防调护212

五、小结212

六、中西合参213

第三节中风222

一、病因病机224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225

三、辨证论治226

四、预防调护232

五、小结232

六、中西合参232

第四章脾胃系病证242

第一节胃痛243

一、病因病机244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246

三、辨证论治247

四、预防调护250

五、小结251

附:吐酸251

附:嘈杂252

六、中西合参253

第二节痞满258

一、病因病机259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260

三、辨证论治261

四、预防调护264

五、小结264

六、中西合参264

第三节呕吐269

一、病因病机270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271

三、辨证论治272

四、预防调护276

五、小结276

六、中西合参276

第四节泄泻281

一、病因病机281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283

三、辨证论治283

四、预防调护286

五、小结287

六、中西合参287

第五节便秘295

一、病因病机296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297

三、辨证论治297

四、预防调护301

五、小结301

六、中西合参302

第五章肝胆系病证310

第一节胁痛311

一、病因病机312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313

三、辨证论治314

四、预防调护317

五、小结317

六、中西合参318

第二节黄疸324

一、病因病机325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326

三、辨证论治327

四、预防调护332

五、小结332

六、中西合参332

第三节鼓胀337

一、病因病机338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340

三、辨治论治341

四、预防调护346

五、小结346

六、中西合参346

第六章肾系病证350

第一节水肿351

一、病因病机352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354

三、辨证论治355

四、预防调护359

五、小结359

六、中西合参360

第二节淋证362

一、病因病机363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365

三、辨证论治366

四、预防调护369

五、小结369

六、中西合参370

第三节癃闭376

一、病因病机377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379

三、辨证论治379

四、预防调护383

五、小结383

六、中西合参383

第七章气血津液病证386

第一节郁证387

一、病因病机388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389

三、辨证论治390

四、预防调护395

五、小结395

六、中西合参396

第二节血证400

一、病因病机401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402

三、辨证论治405

四、预防调护412

五、小结413

六、中西合参413

第三节痰饮415

一、病因病机416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417

三、辨证论治419

四、预防调护423

五、小结423

六、中西合参423

第四节消渴429

一、病因病机430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432

三、辨证论治433

四、预防调护436

五、小结436

六、中西合参437

第五节虚劳443

一、病因病机444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445

三、辨证论治446

四、预防调护452

五、小结453

六、中西合参453

第六节肥胖457

一、病因病机458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459

三、辨证论治460

四、预防调护462

五、小结463

六、中西合参463

第八章肢体经络病证471

第一节痹证472

一、病因病机473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474

三、辨证论治475

四、预防调护478

五、小结478

六、中西合参479

第二节腰痛480

一、病因病机481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482

三、辨证论治483

四、预防调护485

五、小结485

六、中西合参486

主要参考书目490

2020《中医内科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广宇主编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内科学(1977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77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1977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77 启业书局
中医内科学(1977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77
中医内科学( PDF版)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2020 PDF版)
中医内科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1991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9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1996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96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1999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1984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8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1995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95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1998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1998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98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1988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8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1994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94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1980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80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