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丛书 第3编 62 历史·地理类 中国通史》求取 ⇩

导论历史完形论2

(一)历史完形之基本理论2

史料史观非历史2

过去活动为历史4

历史自身之存在7

历史自身之完整9

(二)破坏完形之各体史书12

历史纪录之发展12

两种体裁之批评17

纪事本末之优劣21

(三)维护完形之通史释义24

专史之和非通史24

通史对象为活动27

维护完形之通史29

第一篇游徙部族定居时代(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前即公元前七七○年以前)中国民族初步型成36

第一章中国历史的序幕36

(一)未经记载的历史36

从北京人到仰韶36

仰韶时期之推断39

(二)中国历与的序幕43

夏为中国史序幕43

由序幕转入正幕44

先民努力的三端48

第二章先民怎样对付天然50

(一)空间的占领50

水患的浩大50

山居的推断52

治水的意义53

治水的记载55

(二)时间的记取56

传说的历法56

所谓?与闰57

记时的方法59

商代的历法61

(三)器具的发明62

夏之石器62

商之铜器63

周之铁器65

(四)生活的演进67

商代以前的生活67

商之畜牧兼农业69

周代农业之盛况71

第三章诸种部族怎样相处73

(一)诸种部族之所从出73

亚洲的黄种73

中国的民族74

民族的问题75

(二)诸种部族互相战争76

战争的原因76

战争的频繁77

(三)几种较大的战争举例81

汉族与苗族的战争81

汉族内部的战争83

汉族与藏族的战争86

(四)长期战争所生结果87

第四章社会次序怎样树立89

(一)封国之出现89

封之意义与必然性89

所谓封国及其种类90

封国与中央的关系93

关于封建制的讨论93

(二)土地之划分94

关于井田的记载94

周代田制的推断97

论所谓井田制度99

(三)权力之传授100

权力传授亦有问题101

周以前之传授问题101

周代所行之继统法102

由继统法到宗法制103

(四)等级之次序109

君臣之分的确定110

自天子至于庶人110

?之者与食之者112

第五章宗教在上述诸问题中之地位114

(一)以卜决疑的方法114

决疑用卜114

所卜之事117

卜之方法118

所信之神121

(二)崇拜祖先与自然121

崇拜祖先122

崇拜自然123

(三)宗教的社会作用125

宗教统一团体劳动125

宗教统一作战行动128

宗教稳定社会次序130

(四)主持宗教之人物131

周以前之儒者131

第六章新次序下之经济盛况133

(一)由政治到经济133

等级次序与生产133

周人努力与生产135

(二)生产发达概观136

农业之盛136

工商之兴138

(三)经济醖釀新变142

第二篇私有田制生成时代(自周平王元年至新莽元年即自公元前七七○年至公元九年)社会关系发生剧变146

第一章新经济腐蚀贵族146

(一)周天子之逐渐腐化146

穆王满之远游远征146

属王胡之食得嗜利148

宣王靖之最后争扎149

(二)共主资格逐渐没落153

自幽王至春秋之世153

诸侯压倒天子154

天子败于诸侯156

(三)各国贵族以下犯上158

诸侯腐化158

鲁之三桓160

齐之田氏161

晋之六卿163

第二章新经济促成霸政165

(一)概说165

汎论霸政165

(二)典型的齐霸166

齐先称霸的原因166

齐国称霸的事实168

齐霸中之一要人169

管仲之法治主义170

(三)其他的霸者172

自宋襄至晋文172

秦与晋的关系173

晋楚争霸与弭兵176

吴与越迭称霸178

结语180

第三章新经济产生新阶级181

(一)地主之出现181

地主之来历181

士变为地主184

(二)商人之抬头186

商业之发达186

商人之抬头188

(三)高利贷者出190

高利贷之由来190

高利贷者之例191

(四)奴隶之使用192

奴之大景使用193

第四章新阶级之创造集权帝国194

(一)战国时代之七雄194

战国的时代194

称雄的七国194

(二)卫鞅之改革秦政197

秦人之振奋197

卫鞅之入秦198

卫鞅的新政199

(三)所谓合纵与运横202

六国被迫自?202

士之政治活动203

合从运动举例207

连横运动举例210

(四)商人之助长帝国212

秦始皇统一六国213

商人的势力大张216

吕不韦与嫪毒219

商人势力被打击221

(五)地主之树立政权224

秦帝国之瓦解224

汉帝国之确立230

布衣将相之局236

第五章集权帝国之制度238

(一)郡县制之确立238

由封建到郡县238

秦郡凡四十八239

郡县制之确立240

(二)刑法制之严明244

秦之刑法244

汉之刑法制247

(三)诠选制之复杂248

汉之学校制249

博士与弟子250

选举之制度252

(四)土地制之畸形254

土地之私有254

贫富之悬殊255

限民以名田258

第六章随社会而演变的学术思想260

(一)学术思想由官府入民间260

学在官府260

学到民间261

(二)社会变迁中之诸种学说264

右翼的孔子264

左翼的法家269

积极的墨子273

消极的道家277

(三)统制学术思想之诸策略281

秦之统制学术282

汉之表彰经典283

划时代的董仲舒284

第三篇封建势力结晶时代(自新莽元年至北宋元年即自公元九年至九六○年)由内乱到种族战争290

第一章社会的剧烈冲突290

(一)内张外扩造成社会问题290

内部之阶级对立290

对外之疆土开拓291

社会问题之造成304

(二)新莽时代之大动乱306

王莽的出身306

王莽的新政307

新政的失败310

南部民乱起311

东部民乱起314

官僚地主乘机活躍320

(三)地主阶级收拾时局321

刘家起者最多321

光武成功为帝322

光武有统治之策325

志士有卓特之行326

第二章由社会冲突到军事割据329

(一)东汉统治发生动摇329

外戚执政之必然性329

宦官打击外戚330

名士制裁宦官335

宦官名士之大冲突337

(二)民乱蔓延群雄割据341

黄巾贼之乱341

黑山诸贼众343

董卓的计画344

董卓的失败347

群雄的割据348

(三)由魏蜀吴到司马氏350

所谓三国的鼎立350

吴蜀联盟以击魏356

司马氏之统一国359

第三章西北诸民族之乘机进逼361

(一)西北诸民族进逼之因缘361

为生存条件而内移361

徙戎论之未见采纳363

乘八王之乱而大举365

(二)西北诸民族之大举进逼369

五胡十六国之兴起369

前赵刘氏逼晋最甚371

后赵石勒统一北部375

由后赵到前燕376

前秦苻坚拓地最广379

肥水战后诸国并起382

(三)晋?被迫相率南迁385

怀愍之蒙尘385

东晋之立国387

东晋版图之狭小388

北方人民之南迁389

第四章南朝北朝之对立391

(一)汉族北伐之无成391

?功败垂成391

庾亮出兵受挫394

殷浩北伐无成395

桓温始胜终败398

刘裕最后努力399

(二)南朝北朝之对立402

所谓南朝402

南朝之疆土403

所谓北朝405

北朝之疆土407

南朝北朝之对抗409

(三)北方异族与汉族之和同412

由相残到相容412

后魏之安集策414

均分田亩415

确定户籍419

由安集到和同422

(四)南方土著与侨民之冲突431

侨民土著冲突之始432

晋室渡江土著拒绝433

南朝既立土著屈从435

侯景乱起土著抬头436

第五章六朝时代江南的文化442

(一)江南文化之物质基础442

长江下游民康物阜442

南来民众助其富庶444

建业一地六代国都445

南方财富集中江左446

(二)社会构造与江南文化448

私有田制继续发展448

地主佃客相反相成449

士族庶姓相互对峙451

九品中正助长士族454

(三)六朝时代之学术思想456

上流社会生活丰裕457

能作有内容之清谈458

勤研易老庄之哲理459

深究各专门之学问464

(四)六朝时代之文艺美术465

彫琢文学之完成465

书法绘画之发达468

音乐杂艺之盛行469

附论六朝奢侈生活471

第六章隋唐统一帝国之发展473

(一)由南北对立到南北一统473

北齐统治者的腐化473

北周统治者的腐化475

中枢腐败叛者四起476

大离迫来隋室代周480

隋平陈后南北一统484

(二)隋帝国对内对外的活动486

内部之建设486

对外的用兵489

(三)由隋之瓦解到唐之建业494

大乱之造成494

帝国之瓦解496

李唐之统一503

(四)隋唐帝国在亚洲诸民族中之地位507

概说507

文化的优越508

产业的优越510

军事的优越512

唐帝国之边防520

第七章中外文化汇合演进522

(一)发展生产之诸制度522

土地之分配522

工艺之进步528

商业之发达530

(二)维持秩序之诸制度533

官制之渊源与大略533

刑制之渊源与大略542

兵制之渊源与大略545

(三)推进文化之诸制度547

唐代的学校548

学校的课程550

由学校到科552

第八章汉唐时代佛法之东来556

(一)当时中国与西域之经济关系556

概说556

中西的交通558

交蜀的道路558

护商的屯田562

中西的贸易567

(二)佛教的东来571

佛教东来之始571

西方僧侣东来573

中国信徒西行579

翻译经典之盛583

(三)东来的佛教588

寺院生活之发达588

佛教文化的影响592

佛教??之反攻600

第四篇封建势力持续时代(自北宋初至鸦片之战即自公元九六○年到一八四○年)种族战争愈演愈烈608

第一章宋帝国之建立608

(一)由唐之分?到宋之统一608

?镇之横行608

民乱之爆发613

五代之兵燹617

统一之曙光623

北宋之统一625

(二)北宋帝国之巩固政策628

集兵权于中央628

以文臣知州事631

提高监察之权632

优待被征服者634

(三)统一帝国下之地主阶级635

地主及其活动635

科举与学校637

地主所受优待644

官府?员之多648

第二章辽夏之进逼与宋室之图强651

(一)辽之进逼651

?人之史地与生活651

辽与宋之经济关?653

宋辽间的战争述略656

宋辽间的和论述略659

(二)夏之进逼660

夏与中原之历史关系夏与宋之经济关系660

宋夏间之马市与盐市663

宋夏间之战争述略665

(三)宋之变法图强667

变法的动因672

救济农村诸法672

整理税收之法674

控制贸易诸法681

整饬军备诸法682

(四)因变法引出党争685

王安石等新党得势687

司马光等旧党得势687

旧党分裂新党再起688

旧党末落新党报复690

汎论党争691

第三章金对宋之大压迫692

(一)金之兴起及其向外发展694

略述金人694

金人之灭辽694

灭辽后攻宋697

(二)金人攻陷宋之汴京以后699

金人攻陷汴京702

陷汴京后大掠703

虏徽钦等北去704

立张邦昌为帝706

(三)宋高宗被迫南渡707

高宗之御极709

高宗被迫南渡709

(四)金宋间又一傀儡国710

金以新地给刘豫713

金封刘豫为?帝713

第四章种族战争中之民众生活717

(一)土地私有制下贫富悬殊717

土地之兼并717

贫富之悬殊721

(二)种族战争中贫者受累更甚722

?敛之繁苛722

公役之苦累725

异族之蹂躙726

(三)人民因不堪苦累起而称乱730

金人治下的民乱730

长江下游的民乱731

长江中游的民乱735

闽岭方面的民乱736

第五章宋对金之妥协策738

(一)进行妥协之先738

巩固民族阵容738

击破伪齐刘豫739

一度击败金人742

(二)宋与金之和议744

和议之动机744

一一四一年之和议746

一一六四年之和议748

一二○八年之和议750

(三)义理派与时势派之斗争752

两派之意义与内容752

义理派攻击时势派753

时势派压迫义理派757

第六章蒙古势力之大发展759

(一)十二世纪亚洲之大势759

概说759

各部族的分布759

东西极的形势766

(二)成吉思汗之统一各部767

统一蒙古各部767

进攻女真金国771

征服天山南路772

攻灭花剌子模776

(三)成吉思汗死后蒙古人之远征778

帝国领土之分封778

窝?台时之武功779

欧洲腹地之深入781

(四)忽必烈之灭宋兴元策783

旭列兀建伊儿汗国783

忽必烈之克服南宋786

蒲寿庚以市舶助元788

蒙古统治中国之策789

第七章由蒙古统治之瓦解到大明帝国之树立795

(一)蒙古统治之乖误795

蒙古所统之种族795

种族待遇之不平797

政教诸策之无当801

经济政策之流弊803

(二)反抗运动之爆发806

人民生计的困苦806

民族主义的号召808

反抗运动的四起811

大明帝国的建立816

(三)大明帝国之统治821

历行集权制度821

提高专制权威822

屠杀文武功臣824

整顿地方吏治827

(四)大明帝国与海外诸民族之经济关系829

海外诸国之朝贡829

西洋文教之东渐843

中日通商之决裂845

通商情势之一斑846

所谓倭寇之扰华848

第八章再由社会冲突转入种族战争853

(一)农村生活之崩溃853

私田官田及屯田853

屯田衰而庄田盛857

剥削关系之严重858

税监虐民之惨毒860

辽饷勦饷与练饷862

(二)统治势力的腐化864

皇族的扰民864

中枢的腐化866

地方的糜烂872

(三)人民暴动之四起874

闯贼以前之民乱875

闯贼暴动之开端880

二十年间之骚乱883

乱之本身及影响891

(四)满族乘机侵入893

满族起源及文化893

对明贸易之问题895

乘明内乱而侵入898

初入中国之策略899

第九章满洲族之树立大清帝国903

(一)消灭大明宗室之最后挣扎903

福王之立及其灭亡903

鲁王之立及其灭亡906

唐王之立及其灭亡909

郑成功之效忠明室911

永明之立及其灭亡914

(二)削平吴三桂等之反抗运动918

所谓后三藩之与起918

势力最强之吴三桂920

吴三桂之反满复明921

清兵进击耿尚先降925

三桂死后运动全消928

(三)夺取郑成功之台湾根据地929

各国殖民之台湾929

台湾居民之生活932

郑成功之入台湾934

满清之收复台湾937

(四)大清帝国之扩大与巩固策938

外藩之克服与治理939

鄰国之交好与臣属943

康雍乾三朝之政续946

第十章巩固统治的理学948

(一)理学之生长完成948

中国思想之演变948

理学内容之特质952

理学有裨于统治954

(二)理学之巩固统治957

智识分子之保种族958

智识分子之辅君主962

智识分子之导人民968

清康熙帝之重理学969

第十一章各种反抗运动972

(一)思想的反抗运动972

满族侵入书生愤极972

各种文社遍布东南974

民族悲哀寄于文史977

文字之狱绵互数朝980

(二)种族的反抗运动984

东南汉族的反抗985

西北回族的反抗991

西南苗族的反抗994

(三)社会的反抗运动996

政治经济的原因997

白莲教匪之暴动999

平定教匪之方法1002

(四)太平天国之大反抗1004

太平天国之发端1004

天国用兵之宗旨1006

军事发展之神速1009

建设计画之一般1014

曾国落氏之平乱1019

洋商出力而乱平1021

第五篇资本主义萌芽时代(鸦片战争以后到现在即公元一八四○年以后到现在)工国农国相摩相荡1028

第一章列强对中国之压迫1028

(一)由英国之对外发展到中英鸦片战争1028

英国之对外发展1028

鸦片之流毒中国1031

中英之鸦片战争1033

(二)各国继续以武力逼订不平等条约1038

?法联军攻中国1038

日本派兵入朝鲜1045

八国联军陷北京1050

(三)在不平等条约之下中国之殖民地化1058

领土完整之破坏1058

主权独立之破坏1064

国际地位之低落1071

第二章中国之图强御侮运动1072

(一)经济方面的图强御侮1072

经济侵略之加紧1072

新式产业之创兴1075

社会阶级之变动1083

(二)政治方面的图强御侮——戊戌维新1084

外侮之逼出维新1085

康有为之新计画1086

德宗之变法维新1090

变法维新之惨败1093

(三)政治方面的图强御侮辛亥革命1096

革命运动之势力1097

辛亥以前之暴动1101

武昌起义之成功1103

中华民国之创立1104

满清统治之告终1108

(四)教育学术的图强御侮1109

教育制度之变革1109

西洋学术之吸收1113

近世思想之演变1117

第三章军阀之阻碍图强1122

(一)军阀之篡窃民国1122

袁世凱练北洋军1122

北洋军阀之胜利1124

胜利后之专制策1126

(二)帝制之两度发生1132

洪宪帝制之醖釀1132

帝制实现之过程1134

洪宪帝制之告终1137

张勳擁宣统复辟1139

复辟败而南北分1143

(三)北方之军阀混战1144

皖系势力之扩大1145

所谓直皖之战争1149

所谓直奉之战争1151

所谓反直之战争1157

段执政时之混战1160

第四章列强之加紧压迫1165

(一)列强在华之经济势力1165

各种权益之发展1165

各种投资的总计1169

社会所受之影响1174

(二)列强与华之外交关系1177

中俄关系之演变1177

中英交涉之大端1181

日对华提廿一条1183

巴黎和会与中国1187

华府会议与中国1190

(三)列强对华之屠杀政策1197

上海惨案的造成1197

汉口惨案之造成1199

沙面惨案之造成1200

重庆惨案的遣成1201

各种惨案之结果1201

第五章反帝国主义及军阀1205

(一)新势力之绵延1205

民六前后之活动1205

民九前后之支持1208

陈炯明叛孙北向1210

(二)北伐前之预备1211

国民党之改组1212

北伐前之预备1217

新政府之成立1219

(三)北伐大告成功1220

党军北伐开始1220

各路迭告胜利1222

帝国主义震动1226

北伐后之问题1229

1990《民国丛书 第3编 62 历史·地理类 中国通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谷城著 1990 上海:上海书店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