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 下》求取 ⇩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1

7.1基本概念2

1.1 宏观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微观化学反应动力学2

1.2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实验测定方法3

1.3 反应级数与速率常数6

1.4 基元反应和反应分子数7

1.5 基元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8

7.2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9

2.1 一级反应9

2.2 二级反应12

2.3 三级反应16

2.4 零级反应18

7.3动力学数据的采集和分析20

3.1 动力学数据的采集20

3.2 动力学数据分析方法20

3.3 快速反应研究方法22

7.4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活化能24

4.1 范特霍夫(van't Hoff)经验规则24

4.2 阿累尼乌斯公式 活化能24

4.3 托尔曼(Tolman)定理27

4.4 阿累尼乌斯公式的改进指前因子随温度的变化28

4.5 由键焓估算基元反应的活化能28

7.5典型复杂反应29

5.1 对峙反应29

5.2 平行反应33

5.3 连续反应35

5.4 复杂反应的近似处理37

5.5 最适宜反应温度的确定41

7.6链反应42

6.1 直链反应43

6.2 支链反应44

7.7 反应机理的确定46

7.8基元化学反应速率的分子碰撞理论49

8.1 简单碰撞理论49

8.2 碰撞理论的发展52

8.3 反应阈能Ec与活化能Ea的关系54

7.9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55

9.1 基本假设55

9.2 过渡态理论的物理模型——势能面56

9.3 过渡态理论的统计力学处理57

9.4 过渡态理论的热力学处理62

9.5 实验活化能、指前因子与反应速率理论中各种能量因素之间关系的总结65

9.6 过渡态理论的扩展66

7.10 微观可逆性与细致平衡原理67

7.11单分子反应理论69

11.1 林德曼-克雷斯江森假设及欣席伍德(Hinshel-wood)的改进69

11.2 RRK理论及RRKM理论71

7.12溶液中的反应73

12.1 影响溶液中反应速率的因素73

12.2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75

12.3 溶液中离子与偶极子及偶极子与偶极子之间的反应78

12.4 扩散控制反应79

12.5 快速反应研究方法——弛豫法81

7.13光化学反应82

13.1 光化学基本定律83

13.2 分子的激发及激发态分子的行为84

13.3 量子产率85

13.4 光化学反应动力学86

13.5 感光反应和化学发光88

13.6 光化学与不对称合成89

7.14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90

14.1 分子动态学计算90

14.2 势能面的特征91

14.3 交叉分子束93

14.4 态-态反应动力学95

本章学习要求96

参考文献96

思考题97

习题97

综合习题105

自我检查题107

第八章电化学110

(一)电解质溶液111

8.1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111

1.1 基本概念111

1.2 法拉第定律113

8.2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115

2.1 离子的电迁移115

2.2 离子的迁移数116

2.3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118

8.3电解质溶液的电导121

3.1 电导 电导率 摩尔电导率121

3.2 电导的测定123

3.3 电导率、摩尔电导率与溶液浓度的关系124

3.4 离子的独立移动定律及离子的摩尔电导率125

8.4电导测定的应用127

4.1 检验水的纯度128

4.2 计算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和离解常数128

4.3 测定难溶盐的溶解度129

4.4 电导滴定130

8.5电解质溶液理论131

5.1 阿累尼乌斯电离学说131

5.2 德拜-休克尔强电解质溶液理论132

5.3 德拜-休克尔-昂萨格电导理论133

8.6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及活度系数134

6.1 电解质溶液的平均离子活度及平均离子活度系数134

6.2 离子强度136

6.3 Debye-Hückel极限公式138

(二)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145

8.7可逆电池145

7.1 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145

7.2 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方法147

7.3 电池表达式及电池电动势的符号规约148

7.4 可逆电池电动势E与电池反应中各组分活度aB的关系——电池反应的Nernst方程式149

7.5 可逆电池热力学150

8.8可逆电极153

8.1 电池电动势产生的机理153

8.2 标准氢电极 电极电势的符号规约155

8.3 电极反应的Nernst方程式159

8.4 电池电动势E的计算159

8.5 可逆电极的分类161

8.9浓差电池和液体接界电势163

9.1 无液接电势的浓差电池163

9.2 有液接电势的浓差电池液接电势E1的计算164

8.10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应用166

10.1 求电池反应热力学函数的改变166

10.2 求电池反应的平衡常数167

10.3 测定标准电极电势?168

10.4 平均离子活度系数γ?的测定169

10.5 溶液pH值的测定169

10.6 离子选择电极171

10.7 电势滴定172

8.11化学电源173

11.1 一次电池173

11.2 二次电池174

11.3 燃料电池174

(三)不可逆电极过程175

8.12极化作用175

12.1 分解电压175

12.2 极化作用177

12.3 超电势的实验测定178

8.13电极过程动力学180

13.1 电极反应的基本步骤及其特征180

13.2 电流密度—电极反应速率的表示法180

13.3 电化学极化—氢的超电势181

13.4 浓差极化和浓差超电势184

8.14金属的电沉积186

14.1 析出电势186

14.2 金属的析出和氢的超电势187

14.3 金属离子的分离188

14.4 电镀及塑料电镀189

8.15金属的腐蚀和防腐190

15.1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190

15.2 金属的防腐191

15.3 金属的钝化192

本章学习要求193

参考文献193

思考题194

习题195

综合习题202

自我检查题203

第九章界面现象及界面反应动力学206

9.1比表面Gibbs函数和表面张力207

1.1 比表面Gibbs函数207

1.2 表面张力208

1.3 影响纯液体表面张力的因素209

1.4 纯液体表面热力学211

9.2弯曲液体表面的特征212

2.1 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212

2.2 弯曲液面的平衡蒸气压215

9.3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218

3.1 毛细管升高法218

3.2 最大气泡压力法218

3.3 滴重法219

3.4 圆环法220

9.4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溶质的界面吸附221

4.1 溶液的表面张力221

4.2 Gibbs吸附等温式 表面过剩浓度222

4.3 Gibbs吸附等温式的应用226

9.5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229

5.1 吸附类型: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229

5.2 吸附曲线231

5.3 吸附等温线的主要类型231

5.4 吸附等温式232

5.5 吸附热236

9.6润湿作用及判据238

6.1 润湿的类型及判据238

6.2 接触角240

6.3 润湿的应用240

9.7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242

7.1 吸附量的实验测定242

7.2 稀溶液中溶质的等温吸附242

7.3 自二元液体混合物中吸附244

7.4 各种因素对吸附的影响245

9.8多相催化动力学247

8.1 催化作用及基本特征247

8.2 气-固催化反应的基本历程及动力学方程249

8.3 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分析实例252

8.4 气-固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254

9.9液体表面上的反应255

9.1 不溶性表面膜 表面压255

9.2 单分子膜的应用256

9.3 膜反应动力学258

9.4 影响液体表面反应速率的因素259

9.10化学反应速率的胶束效应262

10.1 胶束的形成及结构263

10.2 反应速率胶束效应的动力学处理264

10.3 反应速率胶束效应的机理分析267

本章学习要求271

参考文献271

思考题272

习题273

综合习题275

自我检查题277

第十章胶体分散体系及基本特征280

10.1概论280

1.1 分散体系的分类280

1.2 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征282

10.2溶胶的制备及净化282

2.1 溶胶的制备282

2.2 溶胶的净化283

10.3胶体分散体系的光学性质284

3.1 丁铎尔(Tyndall)效应284

3.2 雷莱(Rayleigh)光散射定律285

3.3 光散射现象的应用287

10.4胶体分散体系的动力性质289

4.1 布朗(Brown)运动与扩散289

4.2 沉降速度291

4.3 沉降平衡293

10.5大分子溶液的渗透压唐南平衡295

5.1 理想稀溶液的渗透压295

5.2 非理想大分子溶液的渗透压295

5.3 唐南(Donnan)平衡296

10.6憎液胶体的电学特征299

6.1 电动现象299

6.2 胶体粒子表面带电的原因300

6.3 扩散双电层模型301

6.4 电动电势(ζ电势)302

6.5 憎液溶胶胶团结构303

6.6 电动现象的应用304

10.7ζ电势的测量305

7.1 电泳法305

7.2 电渗法306

7.3 流动电势法306

10.8憎液溶胶的聚沉及稳定性的DLVO理论308

8.1 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308

8.2 胶体稳定性的DLVO理论311

8.3 憎液溶胶稳定性与破坏的应用313

10.9高分子化合物对胶体的保护与絮凝作用314

9.1 高分子化合物的保护作用314

9.2 高分子化合物的絮凝作用315

本章学习要求317

参考文献317

思考题318

习题318

自我检查题320

诺贝尔化学奖与物理化学学科发展322

1998《物理化学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何玉萼,袁永明,胡常伟等编著 1998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