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史》求取 ⇩

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思想的基本背景及最初酝酿18

第一节 现实的历史条件和现有的思想材料18

一、现实的历史条件19

二、现有的思想材料23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初理论活动31

一、马克思学生时代的思考和理论活动31

二、恩格斯的早期思想经历36

第三节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自我意识立场的社会批判意义39

一、“自我意识”哲学40

二、自我意识:打破命运的束缚43

三、“自我意识”立场的社会批判意义。局限性47

第四节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社会—政治批判:“人民理性”和物质利益问题52

一、《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社会批判及其理论准则53

二、与“自由人”的决裂58

三、物质利益问题62

第二章法哲学批判及其理论后果:“市民社会”和政治经济学68

第一节 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法哲学批判68

一、费尔巴哈的影响和启迪69

二、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文73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本质的矛盾”和“市民社会”77

第二节 恩格斯《德法年鉴》时期的社会观点。英国的理论和现状87

一、《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87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9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的初步定向和雏形结构:《巴黎手稿》和《神圣家族》93

一、《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社会思想的三重向度93

二、《神圣家族》: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批判唯心主义社会观点的前哨战106

第一节 “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110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在原则上的确立:唯物史观的奠基110

一、新世界观的哲学纲领:实践的唯物主义111

二、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对唯心史观的批判115

第二节 关于社会—历史的若干抽象120

一、社会历史的“现实的前提”120

二、意识之为社会的产物。意识形态123

三、唯物史观的科学抽象和基本结论126

第三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128

一、生产力、交往形式和生产方式128

二、市民社会基础上的国家和法130

三、分工的发展和所有制形式的变迁131

四、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133

第四节 社会历史研究的唯物辩证法:《哲学的贫困》137

一、对蒲鲁东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批判138

二、社会研究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141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和运用14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146

一、《共产党宣言》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146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体系形成的标志:150

《共产党宣言》150

第二节 社会阶级理论:对欧洲风暴时期各阶级性质的分析156

一、社会阶级结构157

二、阶级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160

第三节 社会革命理论的阐发:无产阶级专政学说165

一、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65

二、1848年社会革命的不同性质分析168

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策略的系统论证170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法173

第四节 社会意识的描述与总结:意识形态理论173

二、社会革命和意识形态176

三、《新莱茵报。政治经济学评论》: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简短的结论181

第五章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全面建立182

第一节 社会理论的基础范畴: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183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社会历史规律的经典概述183

二、社会生产的本质和作用187

三、社会关系的属性和特征190

第二节 社会整体性分析:社会结构的构建与更替193

一、社会经济结构193

二、社会结构与分工196

三、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矛盾的本质分析199

一、社会有机体理论203

第三节 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形态的演进203

二、需要与社会发展206

三、对人类历史各个社会形态的描述分析210

第四节 上层建筑理论:对资本主义法律、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分析213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14

二、法与近代国家217

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220

第五节 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和历史研究的统一223

一、唯物史观和辩证方法的统一223

二、社会现象的本质还原:具体和抽象的统一226

三、社会理论的建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230

简短的结论234

第六章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的再发展235

第一节 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总结:打碎旧的国家机器236

一、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及经验教训237

二、巴黎公社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240

第二节 对机会主义思潮的批判:国家学说的再发展242

一、对巴枯宁主义的批判:国家的社会历史作用243

二、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过渡时期理论246

第三节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的进一步充实与发挥248

一、法与道德的社会历史基础249

二、社会暴力学说252

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55

简短的结论257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研究与创立258

第一节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诞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259

一、西方社会革命的现状260

二、非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革命:民族问题研究262

三、从人体解剖到猴体解剖:社会研究领域的拓展265

第二节 原始社会结构的基础及其本质268

一、原始社会两种生产的交互作用269

二、氏族的产生与家庭的发展273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277

一、财产的占有和继承:私有制的的起源277

二、统治阶级集团的确立:国家的起源280

第四节 跨越卡夫丁峡谷:东方农村公社的机遇和前景283

一、俄国问题的研究285

二、俄国农村公社的社会性质及发展前景287

简短的结论291

第八章恩格斯晚年的社会思想293

第一节 恩格斯晚年的社会发展理论294

一、社会发展的动力及其结构294

二、历史环境与社会发展296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与策略298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298

二、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与特征301

第三节 意识形态理论302

一、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形成过程302

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304

三、意识形态的反作用的特点307

第九章第二国际主要理论家的社会思想309

第一节 倍倍尔的社会思想310

一、生平与著述310

二、社会改造与妇女解放311

三、宗教与社会主义问题研究315

一、生平与著述316

第二节 梅林的主要社会思想316

二、人类精神与社会发展317

三、梅林对伦理社会主义的批判319

第三节 拉法格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的阐述和发挥321

一、生平与著述321

二、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321

三、社会生活与礼俗、语言、文学的关系323

第四节 卢森堡论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民主324

一、生平与著述324

二、社会改良与社会革命327

三、《论俄国革命》:民主与社会主义331

第五节 考茨基的社会思想334

一、生平与著述334

二、社会人类学思想336

三、社会发展理论338

四、社会革命理论341

五、《基督教之基础》:宗教社会学研究342

第十章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普列汉诺夫的社会思想和列宁社会思想的形成345

第一节 俄国民粹派的主要社会思想345

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粹派的兴衰345

二、民粹派的俄国社会发展特殊论346

第二节 普列汉诺夫的社会思想349

一、生平、著述和社会思想发展的主要阶段349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54

三、社会发展的本质与动因355

四、社会结构五项式分析理论358

一、列宁的早期革命活动与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360

第三节 列宁社会思想的形成360

二、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阐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363

三、《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的社会结构分析366

四、批判经济派的机会主义,阐述社会革命理论371

第十一章俄国民主革命和帝国主义战争时期列宁的社会思想377

第一节 创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社会革命378

一、列宁的建党活动378

二、列宁建党理论的主要思想379

第二节 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382

一、俄国民主革命的特征要求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382

二、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是民主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383

三、抛弃立宪幻想,坚持武装起义385

四、民主革命的目标是建立工农民主专政政权386

五、民主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革命388

一、时代背景和列宁的革命活动389

第三节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战争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389

二、列宁对时代的分析:帝国主义论391

三、列宁关于战争、关于革命的理论和策略395

第四节 列宁关于民族解放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398

一、民族运动发展的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运动纲领398

二、民族自决权和民族平等在社会革命中的意义400

三、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402

第五节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捍卫与发展405

一、列宁关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与策略405

二、《国家与革命》的结构和主要内容407

三、新型国家——无产阶级的专政与民主的统一410

一、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实践415

第一节 辩证的探索:列宁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斗争415

第十二章十月革命后列宁社会思想的新进展415

二、战时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试验419

三、新经济政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423

四、共产国际与世界革命——一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外部环境426

第二节 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429

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合作社429

二、以国家调节 市场为基础,有计划地发展经济432

三、关心个人利益,加强劳动纪律和健全经济法规433

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435

第三节 列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437

一、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新发展438

二、改革国家机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440

三、发扬党内民主,改革党的政治制度443

一、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斗争446

第四节 列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革命理论446

二、没有文化革命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450

第十三章斯大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与“苏联模式”455

第一节 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等人的论战:关于列宁主义及“一国胜利”理论的基本问题456

一、关于列宁主义的实质的争论457

二、关于“一国胜利”理论的争论459

第二节 斯大林与布哈林的争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463

一、关于农业集体化问题的争论464

二、关于工业化道路的争论470

第三节 斯大林对社会阶级结构的分析与苏联政治体制474

一、斯大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475

二、斯大林对新时期苏联社会阶级结构的分析478

三、斯大林的国家学说和政治体制的“苏联模式”480

第四节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社会规律理论482

一、语言学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483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理论485

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48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490

一、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的传播概述490

二、李大钊、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的宣传与介绍494

三、瞿秋白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的概括和阐述497

第二节 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社会思想的形成、运用和发展503

一、阶级分析理论和农民问题研究504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矛盾分析和革命战争理论507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人民民主专政学说511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社会思想的进程515

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社会政策516

二、社会主义建设学说和社会矛盾理论520

三、毛泽东晚年社会思想的曲折历程524

1996《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吴晓明,渠敬东等著 1996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
1990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1989.12 PDF版)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
1989.12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198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1982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198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1982
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论丛(1963 PDF版)
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论丛
1963
社会主义思想史(1949.08 PDF版)
社会主义思想史
1949.08 生活·读书·新知上海联合发行所
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史纲(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史纲
1990 求实出版社
社会主义思想史(1949 PDF版)
社会主义思想史
1949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史(1998 PDF版)
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史
1998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1992 PDF版)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1992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会主义思想史(1949 PDF版)
社会主义思想史
1949 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史(1986 PDF版)
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史
1986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1991 PDF版)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
1991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青年马克思的思想  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1988 PDF版)
青年马克思的思想 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1988 求实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198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1982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