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焦点论争 政治卷》求取 ⇩

政治卷3

主要矛盾的争鸣(1949—1956)3

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的3

矛盾的焦点是“资”“社”对立11

主要矛盾是“由农及工”15

主要矛盾是分阶段的19

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27

主要矛盾面面谈37

众说纷纭过渡时期(1952—1957)46

起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6

起点是新民主主义社会53

过渡时期的过渡性质70

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性质77

过渡时期旨在发展生产力81

过渡时期旨在工业化86

过渡时期急于求成88

过渡时期并非急于求成92

重新认识过渡时期97

改造: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话题10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不足110

文化大革命的几点争论(1966—1976)117

失误在于领袖117

领袖难逃其咎119

问题在于体制127

综合起因的再探讨140

“文化大革命”不是革命152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156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167

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1966)173

综述173

问题的提出173

紧急指示175

中央工作会议178

更加激烈的造反行动188

广泛的抵制:无言和有声的争论191

“二月逆流”中的交锋(1967)195

综述195

山雨欲来风满楼195

京西宾馆起狼烟197

怀仁堂里剑拔弩张199

领袖的偏信处事204

所谓反击“二月逆流”206

是“逆流”还是“正流”210

“批林整风”运动中“左”与“右”的争锋(1970—1973)214

综述214

“不设国家主席之争”214

周恩来掌握党政军大权218

“批林整风”运动的全面展开218

插曲:邓小平复出220

“左”与“右”的争锋221

在“左”与“右”的争锋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224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1975)243

综述243

“反击右倾翻案风”243

“教育革命大辩论”246

巨人,在风雨中屹立248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的代表性文章253

“四五运动”(天安门事件)的平反(1976—1978)271

综述271

天惊一声雷,信时心已碎271

来自四面八方的怒吼272

第一个风暴眼273

南京,不可阻遏的呐喊275

不平静的紫禁城277

清明节前雨纷纷279

异乎寻常的清明节282

4月5日:200人被捕288

寒风中的挺立290

最高中枢的决断291

华国锋升迁“二号人物”291

天安门,不相信眼泪291

更为猛烈的“批邓”292

天安门广场事件说明了什么?293

千古奇冤,冤冤有解295

一个目击“四五”运动者的叙述:请看《命运》296

天安门事件平反真相354

有关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文件和材料357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78—1980)379

真理标准讨论的前前后后379

1978年大争论380

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的选择384

“四人帮”是极“左”还是极“右”386

继续“批邓”391

如何纪念周恩来395

不得不提出“两个凡是”吗?399

学好文件抓住纲403

邓小平的复出40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文478

甘肃首先响应《光明日报》文章504

科技界的反应508

中共高层的不同表态512

邓力群的报告吸引上千听众513

周扬尖锐批判“两个凡是”516

星火燎原:真理标准大讨论推向全国532

实践之树常青——访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548

《解放军报》关于真理讨论的编者话552

关于天才论和实践论以及领袖和人民关系的论争552

邢贲思关于真理问题和思想解放运动的看法563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对真理标准讨论作出了高度评价571

真理标准讨论为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奠定了基础579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争锋(1978—1989)587

改革开放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四项基本原则问题争锋综述587

怎样看待自由600

怎样认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603

批《苦恋》和资产阶级自由化:四项基本原则不容违反605

克服涣散软弱状态是当前思想战线的重要任务613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符合三中全会精神吗?615

关于资产阶级自由化及其它(胡乔木)624

王若望、刘宾雁被开除出党说明了什么?642

坚决而持久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644

邓小平论资产阶级自由化647

李燕杰谈反资产阶级自由化650

对自由化决不能退让653

行政机构膨胀精简中的争议(1950—1998)656

引子:机构改革——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656

一个世界性难题660

一剂老处方661

一个猜想662

如何认识机构膨胀与精简:真理与谬误只差一步663

20年前总设计师就提出:机构臃肿会葬送现代化678

优化结构没商量690

中外专家重新关注政府改革691

政府的改革更重要696

政府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700

罗干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702

机构改革:民心所向706

机构改革拉开帷幕712

机构改革:壮士断腕715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718

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探讨721

“县衙门”中的改革风724

处于热身阶段的地方机构改革729

机构改革大潮中的中国官员们731

机构改革:凤凰涅槃745

社会生活卷(1961)751

针对《青春之歌》的大讨论(1959—1961)751

《青春之歌》的时代背景751

《青春之歌》的那个年代754

《青春之歌》中的原则问题757

几点不是意见的意见769

给《青春之歌》挑挑刺775

实事求是还是简单粗暴778

为林道静一辩783

再为林道静一辩786

也谈关于林道静的描写789

《青春之歌》中的共产党员形象792

阶级论还是“唯成份论”799

马铁丁论《青春之歌》及其论争806

有关爱情的反批评和批评820

也谈《青春之歌》的爱情描写822

工人阶级眼里的《青春之歌》825

其他人眼里的《青春之歌》831

一部文艺界争议颇大的电影——《达吉和他的父亲》(1959)841

是上了一层楼,还是下了一层楼841

小说中的电影,电影中的小说843

是迷惑力,还是艺术说服力848

是小说感动了你,还是电影感动了你852

人物形象与时代精神870

性格冲突的思想意义及其它874

《达吉和她的父亲》——从小说到电影881

《达吉和她的父亲》访谈录890

是提高还是“拔高”899

关于《达吉和她的父亲》的创作过程908

重话马赫及其它917

与“人物形像与时代精神”对话924

重庆市文艺界对《达吉和她的父亲》的讨论931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海瑞罢官》(1959-1966)950

芬芳的香花,还是邪恶的毒草950

布历史的迷雾,唱时代的反调963

是借古讽今,非为古而古970

借活跃学术之名,行互相吹捧之实983

“新人口论”之争(1957-1960)986

“新人口论”——早到的真理986

为“新人口论”戴上“反动”高帽999

笔伐“新人口论”1008

理论与实际结合论人口1025

人口难题的出路——节育、晚婚1029

经典人口学的内容1044

直面中国人口问题1050

马寅初是中国的马尔萨斯1066

口诛“新人口论”1077

港台流行歌曲是“黄色歌曲”吗?(1979-1980)1088

国门初开,大陆劲吹港台曲1088

历史回顾:三、四十年代的黄色歌曲是一种精神腐蚀剂1091

歌唱家的职责1096

“音乐商品化”与香港“时代曲”1097

歌曲的“颜色”1099

港台“流行歌曲”是“荡化处理”还是真情流露?1101

港台风与“风格的自由竞赛”1108

新歌还是旧调1110

再谈“模仿”与“港台流行曲”1113

“软歌”和“流行歌曲”及港澳人的态度1121

关于爱情歌曲的思考1127

人们为什么喜欢爱情歌曲1130

音乐美学对话1135

过柔则靡,唱歌风格杂谈1141

谈谈“时代曲”及其它1142

清华大学涌动“流行歌曲”潮1143

要注意文艺生活中某些不健康的情况1143

苏小明的演唱风格倍受欢迎1145

关于第三者问题的争论(1984-1988)1147

家庭的本质、动力、未来前景1147

男人与女人是两个“半球”,但不是两个世界1155

现阶段中国家庭的婚姻基础1161

畸型婚姻面面观1164

离婚率上升并不是洪水猛兽1167

婚外爱情的产生1174

“婚外情人”与“第三者”插足1177

“第三者”们的自述1180

第三者是爱情贫乏症的必然产物1183

“第三者”作为概念存在的合理性应当否定1186

“事实婚姻”一词不应乱用1187

“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吗?1189

婚外友情会断送爱情吗?1192

当前“第三者”插足离婚案特点1194

“第三者”插足如何是好1197

改革与“第三者”1198

任其自然还是综合治理1204

婚姻关系中第三者介入行为应负的法律责任1205

婚恋具有多层次和多角度1211

人的情感生活在变化中1215

现实婚姻不稳定之原因及补救1218

“维持型”婚姻向“契合型”婚姻的衍变1227

传统家庭会长久存在吗?1236

爱情中情感转移是正常的吗?1242

理想择偶标准缘何不能成为现实?1244

曲啸谈处理家庭关系的艺术1247

一道有趣的恋爱测验题,会告诉你什么?1249

人体艺术展的争论(1988)1254

“油画人体艺术大展”在京举行1254

人体画展震动京城1254

模特儿风波1255

美,一个不该冲淡的主题1256

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南京市整顿“人体艺术展”1258

人体美展的疑虑1258

让人体研究进入艺术的殿堂1259

人体艺术:细水长流莫成灾1261

电影《红高粱》掀起的风潮(1988)1262

《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关于《红高粱》获奖的报道1262

《红高粱》获奖后电影界的热门话题1265

作家莫言谈《红高粱》观感1266

张艺谋谈《红高粱》1267

电影界专家纵谈《红高粱》1271

《红高粱》:新的电影改编观念1282

电影《红高粱》溢满了酒神精神1290

著名作家吴若增:乱说《红高粱》1295

论《红高粱》、《老井》现象1298

电影语言现代化探索的结晶1311

是成功也是缺憾1314

《红高粱》:一部使观众振奋,使评论家失望的影片1317

在反叛与皈依之间1320

张艺谋与尼采——艺术与哲学的共鸣1322

艺术自由本质的一曲壮歌1329

《红高粱》是丑化中国人的影片1331

《红高粱》:一个苍白的梦1332

中国电影面对着世界1334

从高粱地走向世界1337

越过高粱地1340

在中国举办国际电影节势在必行1345

蛇口争论(1988)1348

引文1348

“蛇口风波”答问录1348

一个好现象1354

商品经济带来的困惑和选择1356

天津社科院研究人员漫谈“蛇口风波”1359

“蛇口风波”引出的理性思考1360

我们到底讲了些什么1362

“蛇口风波”在蛇口1365

应该用什么思想教育青年1367

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实事求是1368

避免思想工作的政治化倾向1369

多样性才能保证稳定和活力1370

我对“淘金”和“整人”的看法1370

思想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1371

经商下海与第二职业的争论(1988-1992)1372

如火如荼经商热1372

形形色色“下海人”1374

纷纷扬扬话经商1376

科技人员“下海好”1380

北京的辞职现象1380

自由职业悄然兴起1382

社会名人纷纷“下海”弊多利多?1388

文人下海在羊城1394

文人经商在上海1398

文人下海真能“寻求新生”吗?1400

天津千余高级知识分子闯市场1401

“智力股”思路合潮流吗?1401

今日“下海”面面观1402

共产党员该下什么“海”?1406

冷静评价第二次“经商热”1407

第二职业热1409

第二职业在北京掀起时代潮流1412

天津,第二职业开放以后1416

上海“星期日工程师”忧喜录1417

“第二职业”冷思考1421

别把好“经”念歪1422

第二职业收入——“隐形收入”的八大来源1423

聘请洋教练与“中国足球SOS呼救”大讨论(1992-1994)1424

聘请“洋教练”的A、B、C1424

试谈聘请外籍教练1426

中国足球为何输?输在自信心不足1427

中国足球,你到底该“姓”什么?1428

亚洲足球难登大雅之堂1429

“施大爷”到中国1429

施拉普纳缘何来华执教?1447

李铁映会见施拉普纳1451

施剧近日公演不一样就是不一样1451

我要为中国培养出世界一流球星1454

施拉普纳将自己谱曲1458

施公,愿你带着中国足球队“死磕”1461

从上海亮相看施拉普纳和中国足球队1463

外聘洋教练谁够样1465

把施拉普纳“拆”了1468

施氏现象之哲学透视1469

让历史告诉现在——对中国足球三度冲击世界杯失利的回顾和思考1474

中国足球的“皇帝”——施拉普纳1479

“造神”“毁神”的思索1483

德国料理中国菜1487

施拉普纳的足球心理观1490

施拉普纳对您说1492

中国足球SOS呼救大讨论1495

从头再来1496

给中国足球“把脉”1497

不仅仅要参与1499

输后三弹1500

把施拉普纳换下场!1501

中国足球SOS呼救大讨论中的读者来信1503

企业家与新闻界代表畅谈足球改革1510

足球牵动亿万人心,改革开放势在必行1512

挥泪!斩不斩?1515

治表不治本——中国足球冲出去难1516

中国足球实质性改革,真难!1518

给中国足球一个自由的空间1522

中国足球梦醒何处1523

施拉普纳,从主力沦为替补1527

中国足球:为你欢喜为你忧1529

洋教练临走留下些什么?1532

谁能撬动中国足球1540

洋教练重返中国足坛1546

施拉普纳评传——兼为施拉普纳送行1548

施拉普纳:不会抹去的回忆1550

中国真伪气功大论战(1994-1995)1552

真伪气功大论战的来龙去脉1552

《北京青年报》率先揭起反伪气功的大旗、司马南纵横谈伪气功1561

气功也是一门人体科学1613

治病之道,气纳为宝1615

《工人日报》重炮轰击伪科学1618

对“气功外气作用于原子核并引起放射源衰变率改变”的质疑1625

赛先生,不能沉默1629

高举科学旗帜1630

对伪气功不可等闲视之1631

用科学家理论释疑,凭事实真相解惑1632

愿为批判伪科学呐喊1632

对伪科学要说“不”1633

再谈伪气功1634

让科学说话1637

气功外气根本不存在1638

戮力同心,清除污染1639

全社会清除伪科学浊流1640

清除伪科学存在的土壤1642

打假倡真保卫科学1642

警惕现代巫术1643

是练功出偏不是“特异功能”1644

“眼见为实”是判断真理的标准吗?1645

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1646

反对伪科学是一项长期的斗争1648

蒋平、潘克恒谈气功问题的五大思维误区1655

杨志才写人的文章1659

知其“言”,更要知其所以“言”1660

功从内求,宜重德1661

唐奇开等人谈伪气功1662

气功与辩证唯物主义1672

心理暗示是否是气功1674

气功与智慧1678

钱学森等人的文章1680

何宏论特异功能1692

日本学者对特异功能的看法1695

经济卷(1978)1715

难以抗拒的基本经济规律(1953-1978)1715

特殊时期的经济规律1715

关于过渡时期有哪几个基本经济规律问题1717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问题1722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影响1726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合作社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影响1731

“白马是马”——过渡时期基本经济法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1735

烩炒过渡时期的经济法则1741

过渡时期的五大成份三大法则1752

法则不是规律1792

两大成分两大规律1813

白马与黑马不同——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823

给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一个定格1829

“社会生产目的”在哪里?1838

商品生产之谜(1957-1978)1849

社会主义不是商品生产的死亡地带1849

商品经济存原“作俑者”是物质利益差别1859

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如何利用市场的问题1863

社会主义亦言“利”1872

商品经济“挥之难去”1884

社会主义不是公有的净土1900

商品经济却之无“理”1914

商品经济存在的诠释1925

民以食为天——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争论(1960—1963)1935

吃饱了才能干活1935

万物之源在于“农”1944

玉不琢不成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

无条件的“重农”派1958

任你东西南北风,农业为本不动摇1964

“农本”方针的确立1969

勿以改造否认“农本”1974

五亿农民决定了“农本”方针1979

农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天然”基础1986

消费归属疑问(1962—1981)1997

光明正大论消费1997

消费研究是“无稽之谈”2002

从经典著作谈消费2005

倡导“消费经济学”2013

消费是一面镜子2017

消费研究难登大雅之堂2022

消费的身价2033

长江三峡工程论争始末(1949—1992)2037

引言——一个跨世纪的伟大工程2037

长江:开国大典下的阴影2038

毛泽东的心腹之患与周恩来的恐惧2040

洪水漩涡中的黄金梦2044

达摩克利斯之剑与凄风苦雨中的溃退2047

早期开发三峡的蓝图2052

三峡工程:一个国际性的论证与五十年前的“萨凡奇计划”2065

来自国际论坛的警告2071

钱伟长的疑问与担忧——三峡工程:如何面对核战争2075

90年代,三峡工程成热门话题2084

中国政府在三峡工程论证中的一系列重要活动和举措2093

邹家华就国务院关于兴建三峡工程议案作说明,决策兴建三峡工程条件基本具备2098

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2101

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的说明2103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议案的审查报告2112

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2114

贺三峡工程列入十年规划2114

部分著名专家学者对三峡工程的看法和意见2116

风风雨雨,春华秋实,三峡工程终于开工,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我们期待着它早日造福中华民族2129

中国向世界打出三峡牌2135

三峡:破解世界级难题2141

三峡库区移民录2147

当代徽商年广九风雨浮沉录(1978—1998)2151

年广九——一个中国标本式商贩的发迹史2151

社会各界评论“傻子”和他的瓜子现象2159

动不动年广九?请省委书记表态2161

安徽省委书记对傻子瓜子问题的关注2164

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傻子瓜子”问题作出指导性结论2167

年广九:英雄难过女人关2170

年广九:是好人,坏人,还是恶人?是文盲,法盲,还是流氓?2173

年广九:东方风来满眼春,傻子瓜子还能再展昔日辉煌吗?2179

关于傻子瓜子公司败诉的报道2181

傻子瓜子公司为何负债累累2182

年广九被捕的报道2183

瓜子之战2184

关于“傻子”年广九的最新报道2185

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讨论(1979-1998)2203

“公有制实现形式讨论”的观点2203

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2208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214

“公有制实现形式”尚需探讨的问题2222

现代企业制度是主要的实现形式2223

企业集团发展八大经验2235

壮大企业集团存在的问题2238

沈飞集团的成功启示2244

宝钢集团的成长之路2249

一汽的企业集团运作2252

国有控股公司的特征、权能及运作方式2254

旅游企业股份制改造2261

牡康模式:跨地区资产重组的有益尝试2263

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的资本经营2267

股份合作制的成功典范2273

“先售后股”的成功典型2276

股份合作制是小型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2280

租赁承包制钱从哪里来?2283

公有民营开辟“放小”新思路2285

委托经营2286

公有化与私有化问题的争锋(1983-1998)2288

公有化与私有化——一个表面上“公”与“私”、“资”与“社”的争论,实际上是关于社会制度、体制的争论2288

重新认识私有制的命运2294

正确看待西方国家的“私有化”浪潮2307

社会主义经济不能私有化2312

产权改革要跳出私有制逻辑的圈子2317

试论经济体制改革的所有制基础2322

驳“私有化”鼓吹者的几个“理论根据”2324

中国为什么不能搞私有化?2328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2330

农村工作的历史性转变2340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353

城镇住房改革——千家万户的热门话题(1984-1999)2383

房改评点2383

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2385

买房租房话房改2390

上海叩响房改的大门2393

房改在新乐2394

领导干部在房改中2397

如何消除房改中的腐败?2400

新房新制度——住宅消费话题之一2404

和普通百姓聊住房2407

李铁映在全国部分省市房改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改革2409

加快房改启动住宅消费——开拓市场保增长述评2411

对于“关广梅现象”的争论(1987)2413

关广梅现象2413

关广梅的足迹2416

租赁、承包、股金三位一体经营形式——关广梅的成功模式2419

中共辽宁省委书记专门发表谈话,肯定“关广梅现象”2423

党的十三大,关广梅等四位南北城乡企业家接受采访2424

本溪市租赁带头人关广梅,带头交纳个人收入调节税2426

关广梅的新招2427

租赁企业究竟姓“社”还是姓“资”2427

“关广梅现象”大对话2429

本溪市政府致电《经济日报》,恳请理论界研究“关广梅现象”2432

不能等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后才搞改革2434

《经济日报》一评“关广梅”现象2435

企业的性质取决于承租人的管理方式2437

一石冲破水中天2438

租赁企业究竟姓“社”还是姓“资”2440

《经济日报》两评“关广梅现象”的讨论——加强改革的普遍教育2446

在“关广梅现象”的背后2447

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就承包经营责任问题答记者问2449

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郑新立认为,应当在发展中完善租赁经营2451

《经济日报》记者同理论工作者对话2455

广开思路大胆探索 推进改革2456

关广梅的收入合法合理2459

改革需要百家争鸣2464

全树仁纵谈“关广梅现象”2465

《经济日报》三评“关广梅现象”——“关广梅现象”提出了什么?2467

《经济日报》四论“关广梅现象”2469

《经济日报》五评“关广梅现象”——坚定不移地把承包经营搞下去2471

海外报刊关注“关广梅现象”的讨论2472

《经济日报》六评“关广梅现象”——需要引起注意的两个问题2473

讨论余絮——“关广梅现象”公开以后2475

姓“资”姓“社”问题的大讨论(1987-1992)2478

好一个“管它姓什么”2478

列宁论“姓”什么2479

如何判断姓“资”姓“社”2480

邓小平在深圳谈话录2480

力戒形式主义2482

解放思想,要处理好十个关系2483

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2485

南方舆论冲击波:“猴年八评”与“八论敢闯”2497

1992年北京的三次理论讨论会2508

当前改革的三个问题2526

论改革开放姓“社”不姓“资”2529

解放思想就是换脑筋2532

江泽民谈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大胆学习利用西方国家一切好东西,学习借鉴和抵制腐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534

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改革开放形势2535

社会分配不公与收入差距拉大的争议(1988—1994)2542

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2542

健全“社会均衡器”防止两极分化2544

企业三项制度(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工资分配)改革冲击波2548

珠海经济特区新事:重奖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2553

“因为我们在珠海”2553

如何理解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555

充分利用奖励杠杆2556

社会分配不公的九种表现2558

“隐形收入”带来分配不公2559

《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撰文——社会公平的辩论2562

中国两极分化了吗?2570

京城百姓议收入差距2572

中国引进外资大争论(1996)2577

引言2577

《经济日报》引出大争论话题2583

大家来讨论这个重大课题2586

《经济日报》刊登中央党校教授张伯里的文章2596

中国名牌究竟卖了多少?2600

合资诚可贵品牌价更高2601

《光明日报》呼应《经济日报》,探讨如何保护本国工业2624

外商投资与我国主导产业,幼稚产业的适度保护2673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面面观2685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2689

总结和推广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成功经验2693

关于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的四个问题2695

《探索与争鸣》也加入论争;探索利用外资的主动权问题2706

《中华工商时报》加入论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2710

《人民日报》发表有关利用外资的文章2711

“国啤”会被“洋啤”吃掉吗?2714

思想文化卷(1952)2721

关于创造新英雄人物问题的讨论(1952)2721

关于新英雄人物问题的四封来信2721

读者来信:为什么写不好新英雄人物2735

张立云关于新英雄人物话题的论点2739

蔡田:我不同意张立云的论点2753

同一论题:众说纷纭其他人2758

关于文学典型问题的讨论(1956-1961)2767

苏联《共产党人》杂志就文学典型问题的专论2767

典型即代表性——巴人关于文学典型问题的随感2780

典型即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张光年论艺术典型2787

黄药眠随想文学典型问题2791

“文学不同于哲学”——关于典型争论的第三种声音2793

艺术形象中的典型问题2796

再论文学艺术中的典型问题2802

也谈文学艺术中的典型问题2807

影视文学中对典型问题的处理2814

来自苏联的一点意见2822

浪漫主义的流浪——关于浪漫主义的问题(1958-1959)2826

站在共产主义的高峰上看问题2826

要有“望远镜”和“分金炉”2831

我的一点意见2836

从几个剧目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2846

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革命现实和革命理想的结晶2855

我对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理解2864

老舍的几点体会2871

舞台上的理想人物及其它2873

满怀期望话结合2879

关于浪漫主义的采访报道2886

问题讨论中的典型文章2891

打破话剧创作中的迷信2894

浪漫主义的新形式2896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2899

众说纷纭批判继承(1956-1960)290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批判地继承文化传统2905

是批判地吸取呢,还是盲目地祟拜2922

拒绝的,接受的,批判的,继承的2927

沿之,革之,创之,进之2932

演新内容,创新形式2936

评《文心雕龙》研究中的一种倾向2939

谈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方法问题2944

从徐渭的“人民立场”谈起2946

不要把古人的思想现代化2948

《夺印》·评剧·现代戏2950

戏曲评论应当有助于戏曲艺术的推陈出新2958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2964

俞平伯眼里的“古为今用”2967

批判继承是文学的“奠基工程”2968

“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2970

有益的启法和借鉴2974

谈传统的批评习语的含义辨析2976

正确理解作好准备2980

从“暗与理合”谈起2982

以古为鉴,可知得失2985

略谈金圣叹对《水浒》的见解2987

六十年代就题材问题的文坛论争(1961)2992

《文艺报》专论题材问题2992

对《文艺报》专论题材问题的几点反对意见2998

周立波对《文艺报》的回应3005

胡可对《文艺报》观点的阐释3009

冯其庸对古代作品题材问题的处理3010

田汉为《文艺报》观点叫好3014

夏衍论题材与主题的关系3020

老舍论题材与生活的关系3022

“朦胧诗”及其争鸣(1979-1984)3024

综述3024

“朦胧诗”涌动的过程3025

诗人公刘问:怎样对待象顾城这样的一代文学青年?3036

北大教授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3040

青年诗人、学者徐敬亚自豪地高呼:“朦胧诗”那是崛起的诗群3043

“朦胧诗”与“古怪诗”3063

我对于“朦胧诗”的看法3069

新诗论争的省思3073

朦胧诗——中国当代文坛的奇观3084

争论过后,中国诗人在干什么3097

诗评家孙绍振坚信——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3105

令人气闷的“朦胧”3110

顾工读不懂儿子顾城的诗3115

从《两代人》谈起3120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论争(1979-1988)3124

教育实践的发展与理论反思3124

“教育本质问题”的论争过程及影响3133

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3137

教育是统治阶级的工具3143

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的特点3146

教育是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现象3153

教育和政治经济的关系3155

关于教育是生产力的问题3157

教育部门是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3163

教育是生产力吗?3174

教育有阶级性,也是生产力3180

人身生产+教育=劳动力318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与教育3192

在社会渐变过程中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3198

教育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3203

简论教育的本质和职能3206

人类选择能力的传递——教育3217

结语:展开教育本质的讨论,补好真理标准讨论这一课3224

关于人道主义,异化问题与精神污染的大讨论(1978-1983)3229

人啊!人!3229

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3237

关于人道主义的剖析3246

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3255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讨论3257

历史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3262

人道主义不能成为科学历史观的基础3270

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277

关于文艺人道主义争论的回顾3287

异化问题和精神污染3293

关于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理论3297

谈人的异化问题3306

周扬发表长篇学术报告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探讨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3313

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3315

驳“异化永恒”论的几种论据3324

异化问题和精神污染3329

四根擎天柱——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大意义3333

污染须清除生活要美化3336

清除精神污染也是一种思想解放3337

建设精神文明,反对精神污染3341

人生观大讨论(1980-1983)3346

潘晓的来信与讨论的缘起3346

“个人价值到底是什么?”3351

“窄”是“宽”的前奏——致潘晓同志3354

我们在关注着讨论的命运3355

“为自我”又岂能“为别人”3357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3358

世界近代史上关于人生意义的三次论战3361

胡乔木同志关心人生意义的讨论3367

潘晓的又一封来信3368

什么是科学的革命人生观3369

人生即搏“命”,又斗不过“命”3389

这里有真诚的心3392

“为自我”并非一定与“为别人”冲突——与候爵良同志商榷3394

什么是科学的革命人生观——关于潘晓的两个命题3395

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3399

我认为可以搞“公私合营”3401

和潘晓交个知心朋友3403

为合理的道德观说几句3404

我们社会中的人怎样被“模式化”了3408

“大公无私”绝无“公而忘私”之有3412

写给青年朋友3413

蜡烛和电灯3414

“在利他中利己,在利己中利他”3417

一个美国青年和一个中国青年的对话3419

潜藏在共和国身上的王朝印记3423

“时势”与“搏命”3427

谈“透”3431

要提高青年的社会地位3433

驯服野牛的“哲学”3435

“危机”与“蹲苗”3437

“看透了”活得更积极3439

感受到了时代的春风——一个团干部的心声3444

当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3446

从潘晓到张海迪3446

张海迪幸福吗?3450

《张海迪书信日记选》编后思考3451

你能不脸红地回答吗?3454

这条路我没能走到尽头3455

假如张海迪没有成功3455

对“自我”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3456

不索取有什么幸福可言3457

在贡献和索取的天平上3457

就贡献和索取谈人生3461

价值三题3465

“王朔现象”的是是非非(1988-1995)3468

王朔——一个没说完的话题3468

王朔的小说是“被炮制的畅销书”吗?3476

王朔创作的后现代性阐释3481

王朔作品是一种亚文化形态3494

王朔小说既超然又入古3498

王朔批判3503

文化消费:要么王朔,要么张承志3506

亵渎与逍遥:小说境况一种3509

王朔的小说方式及其他3517

权威与王朔小说的话语3527

《橡皮人》到《玩的就是心跳》——两种颓废的完成3537

王朔小说的灵气、生气与痞气3547

王朔的电影引起争议3555

王朔电影:填补了都市文化空缺,还是塑造了现代都市青年的病态群像?是解放人还是用其文化的负面值陷于困惑3556

王朔电影的价值与失误:病态社会、病态精神的真实写照3563

关于《河殇》的争鸣(1988-1990)3573

《河殇》现象写真3573

《河殇》争鸣综述3576

《河殇》无从改变3578

中国人的命运真是“无从改变”了吗?3581

《河殇》论3584

对《河殇》及其讨论之我见3591

《河殇》与电视文化3598

要排除深化改革、开放中巨大的心理障碍3604

我对《河殇》的异议3608

《河殇》与“文化热”的亲缘3610

我们不必唱“河殇”3615

论中国传统文化及《河殇》的忧患意识3619

1989年1月,《史学理论》杂志召开座谈会,讨论《河殇》的历史观3626

社会主义:中国文化的选择3638

从历史的视角评《河殇》3644

对《河殇》历史反思的再反思3647

《河殇》之殇3651

《河殇》复活唯心史观说明了什么?3658

杨振宁、李政道、范僧等人侃《河殇》3662

中华文明究竟源于何处3664

《河殇》宣扬了什么3665

万里长城是封闭的象征吗?——《河殇》对长城的评述3670

从“河殇”论大陆西化派3672

谬误百出的《河殇》3677

人文精神大讨论(1993-1996)3689

重提“人文精神”的讨论3689

“人文精神”讨论的过程3694

《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的发难3698

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3709

人文精神寻踪3717

道统、学统与政统3725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3733

世纪末的人文精神之旗3740

王蒙关于《人文精神问题偶感》3742

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逼问——何谓“人文精神”?3750

“人文精神”——一个最后的神话3754

“重建”“构建”的题外话3757

人文精神的“关注与超越”3759

人文精神:反抗的动能3763

人文精神:本是一种文化情结,也是一种人的精神3765

人文精神必须与科学精神协调发展3767

1999《共和国焦点论争 政治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高宏存主编;张岱宏,林木副主编 1999 北京:台海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情绪焦点治疗(1995 PDF版)
情绪焦点治疗
1995 天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中共焦点问题(1990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共焦点问题
1990年06月第1版
焦点(1987年01月第1版 PDF版)
焦点
1987年01月第1版
焦点——“领”( PDF版)
焦点——“领”
西苑出版社
纷争と平和のダイナミズム国际政治(1980年04月第1版 PDF版)
纷争と平和のダイナミズム国际政治
1980年04月第1版
1960年·日本政治の焦点(1960.09 PDF版)
1960年·日本政治の焦点
1960.09 筑摩書房
改革二十年焦点论争-1979-1998( PDF版)
改革二十年焦点论争-1979-1998
广州:广州出版社
焦点·风土中国( PDF版)
焦点·风土中国
世界政坛焦点漫谈(1999 PDF版)
世界政坛焦点漫谈
1999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共和国领袖的政治智慧(1997 PDF版)
共和国领袖的政治智慧
1997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焦点(1987 PDF版)
焦点
1987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聚焦焦点访谈(1999 PDF版)
聚焦焦点访谈
1999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1999 PDF版)
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
1999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焦点访谈  行政卷  下(1999 PDF版)
焦点访谈 行政卷 下
1999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焦点问题(1993 PDF版)
中国焦点问题
1993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