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侏罗纪含煤地层与聚煤规律》求取 ⇩

前言1

1 绪论 张泓1

1.1 研究简史1

1.2 西北地区侏罗纪含煤地层研究的基本问题3

1.2.1 统一地层学与多重地层划分3

1.2.2 现代岩石地层学4

1.2.3 程度不一的生物地层学研究6

1.2.4 年代地层学研究6

2 准噶尔盆地的侏罗纪含煤地层 熊存卫,李恒堂,蔺广茂9

2.1 剖面选列9

2.1.1 石河子南山煤矿红沟实测剖面9

2.1.2 石河子南山煤矿水沟实测剖面15

2.1.3 和布克赛尔和什托洛盖大沙沟实测剖面17

2.2 岩石地层单位及沉积体系27

2.2.1 八道湾组27

2.2.2 三工河组28

2.2.3 西山窑组28

2.3 含煤性30

3 伊犁盆地的侏罗纪含煤地层 熊存卫,李恒堂31

3.1 剖面选列31

3.1.1 尼勒克吉仁台实测剖面31

3.1.2 察布查尔苏阿苏河实测剖面33

3.2.3 胡吉尔台组35

3.2.2 吉仁台组35

3.2.1 苏阿苏河组35

3.2 岩石地层单位及沉积体系35

3.2.4 “艾维尔沟群”36

3.3 主要含煤层段及含煤性37

4 吐-哈盆地的侏罗纪含煤地层 李恒堂,熊存卫,蔺广茂39

4.1 剖面选列39

4.1.1 吐鲁番大河沿桃树园实测剖面39

4.1.2 哈密三道岭煤矿实测剖面41

4.2 岩石地层单位及其沉积体系44

4.2.1 八道湾组44

4.2.2 三工河组44

4.2.3 西山窑组44

4.3 主要含煤层段及含煤性46

5 塔里木的侏罗纪含煤地层 张泓、李恒堂47

5.1 库车-满加尔盆地47

5.1.1 剖面选列47

5.1.2 沉积体系与岩石地层单位52

5.1.3 含煤性54

5.2 托云-和田盆地和且末-民丰盆地55

5.2.1 剖面选列55

5.2.2 岩石地层单位及沉积体系60

5.2.3 含煤性63

6 柴达木盆地的侏罗纪含煤地层 张泓,张慧65

6.1 剖面选列65

6.1.1 大柴旦大煤沟剖面65

6.1.2 旺尕秀剖面73

6.2 岩石地层单位及沉积体系75

6.2.1 小煤沟组和火烧山组75

6.2.2 甜水沟组75

6.2.3 饮马沟组77

6.2.4 大煤沟组77

6.2.5 石门沟组79

6.2.6 采石岭组80

6.3 概要及含煤性80

7 鄂尔多斯盆地的侏罗纪含煤地层 熊存卫,李恒堂83

7.1 典型剖面选列83

7.2.2 延安组90

7.2.1 富县组90

7.2 岩石地层单位及沉积体系90

7.2.3 直罗组91

7.2.4 安定组93

7.3 主要含煤层段及其含煤性93

8 小型盆地群的侏罗纪含煤地层 张泓,张慧,李恒堂,孙柏年95

8.1 北山-阿拉善盆地群95

8.1.1 剖面选列95

8.1.2 岩石地层及沉积体系序列96

8.1.3 含煤性98

8.2 祁连山盆地群99

8.2.1 玉门旱峡盆地99

8.2.2 山丹新河盆地101

8.2.3 靖远王家山、宝积山盆地103

8.2.4 热水盆地108

8.2.5 窑街盆地110

8.2.6 主要含煤层段及其含煤性113

8.3 鄂尔多斯西缘盆地群115

8.3.1 剖面115

8.3.2 岩石地层单位及沉积体系117

8.3.3 含煤层段及其含煤性119

9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植物(大化石)群 张泓120

9.1 物种构成120

9.2 一般特征和性质120

9.2.1 真菌和苔藓植物门120

9.2.2 石松植物门129

9.2.4 真蕨植物门130

9.2.3 楔叶植物门130

9.2.5 种子蕨植物门131

9.2.6 苏铁和拟苏铁植物门132

9.2.7 银杏植物门132

9.2.8 松柏植物门133

9.3 古植物地理分析133

9.3.1 前题133

9.3.2 分析结果133

9.3.3 解释135

10 西北地区侏罗纪植物组合带 张泓137

10.1 异叶蕨-准苏铁果组合带(Thaumatopteris-Cycadocarpidium Assemblage Zone)137

10.2 枝脉蕨顶峰带(Cladophlebis Acme Zone)140

10.3 锥叶蕨始现带(Coniopleris Initial Appearance Zone)145

10.4 锥叶蕨-枝脉蕨组合带(Coniopteris-Cladophlebis Assemblage Zone)149

10.5 锥叶蕨顶峰带(Coniopteris Acme Zone)155

10.6 未名植物组合带(Unnamed Plant Assemblage Zone)162

11 西北地区侏罗纪孢粉组合带 王永栋166

11.1 Cyathidites-Dictyophyllidites-Cycadopites (CDC)组合带166

11.1.1 准噶尔盆地166

11.1.2 伊犁盆地170

11.1.3 吐-哈盆地170

11.1.4 柴达木盆地170

11.1.5 祁连山盆地群172

11.1.6 组合带基本特征172

11.1.7 地质时代的讨论173

11.2 Cyathidites-Cycadopites-Quadraeculina/Classopollis (CCQ/C)组合带174

11.2.1 准噶尔盆地175

11.2.2 吐-哈盆地176

11.2.3 柴达木盆地177

11.2.4 祁连山盆地群178

11.2.5 鄂尔多斯盆地178

11.2.6 组合带主要特征179

11.2.7 地质时代的讨论180

11.3 Cyathidites minor-Nearaistrickia-Piceaepollenites(CNP)组合带180

11.3.1 准噶尔盆地181

11.3.2 伊犁盆地182

11.3.3 吐-哈盆地182

11.3.4 柴达木盆地183

11.3.6 鄂尔多斯盆地184

11.3.5 祁连山盆地群184

11.3.7 鄂尔多斯西缘盆地群185

11.3.8 组合带基本特征186

11.3.9 地质时代讨论187

11.4 Cyathidites-Callialasporites-Classopollis (CCC)组合带187

11.4.1 准噶尔盆地188

11.4.2 吐-哈盆地188

11.4.3 柴达木盆地188

11.4.5 鄂尔多斯盆地190

11.4.6 组合带主要特征190

11.4.4 祁连山盆地群190

11.4.7 地质时代讨论191

11.5 Classopollis-Cyathidites-Pinuspollenites(CCP)组合带192

11.5.1 吐-哈盆地192

11.5.2 鄂尔多斯盆地192

11.5.3 地质时代讨论192

11.6 孢粉组合序列的演化规律193

11.7 孢粉组合反映的古植被及古气候特征193

11.7.1 早侏罗世普林斯巴赫期193

11.7.2 早侏罗世托阿尔期194

11.7.3 中侏罗世阿连-巴柔期194

11.7.4 中侏罗世巴通期195

11.7.5 中侏罗世卡洛期195

12 西北地区侏罗纪含煤地层的动物化石组合 熊存卫196

12.1 Eosolimnadiopsis shenbeiensis-Ferganoconcha组合197

12.2 Margaritifera (Qiyangia) liLingensis-Waagenoperna组合197

12.3 Lilingella cuneata-Hunanella shijiabanensis组合200

12.4 Sibireconcha-Pseudocardinia组合203

12.5 Lamprotula (Eolamprotula) gansuensis-Pseudocardima carinata组合205

13 西北地区侏罗纪含煤地层对比 张泓208

13.1 陆相侏罗系中统/下统之间的界线问题208

13.1.1 陆相侏罗系中/下统界线上的古植物(大化石)标志208

13.1.2 陆相侏罗系中/下统界线的孢粉学标志209

13.2 各聚煤盆地侏罗纪含煤地层对比结果211

13.2.1 准噶尔盆地211

13.2.2 伊犁盆地213

13.2.3 吐-哈盆地215

13.2.4 塔里木侏罗纪煤系的年代地层对比问题215

13.2.5 柴达木盆地217

13.2.6 鄂尔多斯盆地219

13.2.7 小型盆地群侏罗纪含煤地层的年代地层对比220

14 西北地区侏罗纪聚煤盆地的形成与沉积古地理 何宗莲,张泓224

14.1 准噶尔盆地224

14.2 伊犁盆地227

14.3 吐-哈盆地229

14.4 嗒里水早-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230

14.4.1 库车-满加尔盆地231

14.5 柴达木盆地232

14.4.2 托云-和田盆地和且未-民丰盆地232

14.6 鄂尔多斯盆地234

14.7 小型盆地沉积古地理概要236

14.8 西北侏罗纪聚煤盆地的形成机制237

15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的基本聚积规律 张泓、李恒堂、张慧240

15.1 主要含煤段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聚煤特征240

15.1.1 冲积扇体系 扇前和扇间(FP)241

15.1.2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扇三角洲平原(FDP)和扇三角洲边缘(PDE)242

15.1.3 河流体系 河道旁侧(FCS)243

15.1.4 湖泊三角洲体系 三角洲平原(DP)246

15.1.5 湖泊体系 滨湖(SL) 和浅湖(SHL)247

15.2 西北地区侏罗纪成煤期及古气候对聚煤作用的控制248

15.2.1 主要聚煤盆地的成煤时段249

15.2.2 西北地区侏罗纪聚煤期250

15.2.3 西北地区侏罗纪聚煤作用的古气候控制251

15.3 西北地区侏罗纪聚煤作用的时空迁移252

15.3.1 西北地区侏罗纪聚煤作用中心及其迁移路线253

15.3.2 西北地区侏罗纪聚煤作用迁移的控制因素254

参考文献256

英文摘要265

附录1 植物新种描述 张泓,孙柏年270

附录2 孢粉新种描述 王永栋281

附录3 双壳纲和叶肢介新种描述 熊存卫282

附录4 西北地区侏罗纪聚煤盆地沉积体系类型及其成因相构成术语284

附录5 本书使用的统一图例285

图版及说明286

1998《中国西北侏罗纪含煤地层与聚煤规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泓等著 1998 北京: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西北早-中侏罗世煤岩煤质与煤变质研究(1995 PDF版)
西北早-中侏罗世煤岩煤质与煤变质研究
1995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相中生代地层及含煤研究( PDF版)
相中生代地层及含煤研究
中国科学院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队
云南西部新生代含煤盆地及聚煤规律(1999 PDF版)
云南西部新生代含煤盆地及聚煤规律
1999 昆明市: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大同侏罗纪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1991 PDF版)
大同侏罗纪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
1991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南方中生代含煤地层(1987 PDF版)
中国南方中生代含煤地层
1987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中侏罗世陆相烟煤成煤质料与沼泽环境(1994 PDF版)
中侏罗世陆相烟煤成煤质料与沼泽环境
1994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中国侏罗-白垩纪含煤地层与聚煤规律(1994 PDF版)
中国侏罗-白垩纪含煤地层与聚煤规律
1994 北京:地质出版社
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岩系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1993 PDF版)
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岩系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
1993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早中侏罗世聚煤特征与煤的综合利用(1996 PDF版)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早中侏罗世聚煤特征与煤的综合利用
1996 北京:地质出版社
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1996 PDF版)
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
1996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中国含煤盆地演化和聚煤规律(1998 PDF版)
中国含煤盆地演化和聚煤规律
1998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煤和含煤地层沉积学(1988 PDF版)
煤和含煤地层沉积学
1988 北京:地质出版社
中国的含煤地层(1994 PDF版)
中国的含煤地层
1994 北京:地质出版社
西藏侏罗、白垩、第三纪生物地层(1989 PDF版)
西藏侏罗、白垩、第三纪生物地层
1989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中国含煤地层植物群(1989 PDF版)
中国含煤地层植物群
1989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