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求取 ⇩

第一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缘起1

第一节 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提出和界定1

一、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理论依据1

二、拉开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序幕3

三、毛泽东发出到农村中去的号召7

四、刘少奇南下考察中小学毕业生的安排问题9

五、知识青年下乡被纳入《全国农业发展纲要》12

第二节 50年代知识青年下乡的特点和做法14

一、初期下乡上山基本上由地方政府自行安排14

二、光有回乡,后有下乡,两者交织进行15

三、采取多种创业形式.试办集体安置15

第三节 兴建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始末17

一、创建青年垦荒队的来龙去脉17

二、知名度较高的几支垦荒队19

(一)第一支垦荒队在萝北县创建“北京庄”19

(二)上海青年垦荒队在江西创建“共青社”20

(三)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远征“北大荒”21

(四)开发建设大陈岛的浙江青年垦荒队22

第四节 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在“大跃进”中一度沉寂24

第二章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7

第一节 实行调整方针,度过思想观念时期28

一、“大跃进”的恶果及其关键性的转折28

二、整体调整工作的一项根本性措施29

三、果断地压缩两千万城镇人口31

第二节 把知识青年下乡上山作为长远方针34

一、由安置精简职工逐步转向动员城镇青年下乡34

二、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开始有计划地展开34

第三节 插队成为主要安置方向37

一、下乡插队的提出37

二、插队经验的推广38

第四节 中央领导人进一步推动插队工作40

一、周恩来倡导嘉兴经验,坚持插队方向41

二、谭震林亲自总结插队工作的实践经验41

三、邓小平指出插队为主是一件长期的大事45

第五节 中央发布知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46

一、《决定(草案)》的出台46

二、《决定(草案)》的基本要点47

三、《决定(草案)》的配套措施50

四、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人物55

第六节 知识青年下乡工作的发展59

一、要把知青下乡作为长远事业去办60

二、调整安置布局,开发山区经济64

三、倡导城市开办劳动后备讲习所68

四、推广农村业余教育,试办耕读学校70

五、研究制定全国知青下乡的长远规划75

第七节 五年的回顾78

一、百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78

二、一份历史性的答案79

三、比预想的结果要好81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83

第一节 红卫兵运动的兴起与下乡知识青年回城“造反”83

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83

二、下乡知青回城“造反”85

三、动员下乡知青就地“抓革命,促生产”87

五、“运动后期解决”92

第二节 上山下乡运动的前奏94

一、红卫兵运动的衰落与转向94

二、“老三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危机95

三、“四个面向”的提出96

四、走在上山下乡运动前列的红卫兵98

第三节 把上山下乡运动高潮推向顶峰103

一、毛泽东号召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103

二、兴起支援边疆和老区的热潮106

三、领导干部带头送子女下乡107

第四节 高潮之后的低谷与回升112

一、上山下乡运动的低谷112

二、“三突破”与上山下乡运动的再度兴起113

第五节 毛泽东批复:知识青年问题容当统筹解决116

一、毛泽东亲笔给知识青年家长复信116

二、周恩来主持研究落实“复信”精神122

三、组织全国性大检查、印发毛泽东的复信125

四、召开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统筹解决知识青年问题126

第六节 毛泽东再次批示:知识青年问题似宜专题研究130

一、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130

二、毛泽东把问题提交政治局131

三、国务院再次组织知识青年问题大调查133

四、一场“扎根”与“拔根”的大辩论135

五、推迟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142

第四章 调整政策,逐步缩小和结束上山下乡144

第一节 上山下乡步履维艰144

一、重新评价知青插队144

二、农场人满为患,要求停止增人147

三、知识青年问题既敏感又棘手148

第二节 顺应民心,调整政策150

一、突破禁区150

二、为彻底解决知青问题做准备152

三、中央领导层商议大政方针153

四、一次具有重大决策性的会议160

五、《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文章引起的波澜162

六、中央批转会议文件,知青工作走向新的转折165

第三节 一场回城风波172

一、农场知青集体上访、罢工、请愿172

二、王震、程子华苦口婆心做工作174

三、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商定平息措施180

四、“回城风”蔓延各地181

第四节 为继续解决好知青问题创造条件184

一、开展慰问活动185

二、加强舆论宣传186

三、号召安定团结187

四、表扬好人好事188

五、交流工作经验190

第五节 亮起终止上山下乡的红灯191

一、改变插队政策取得初步成果191

二、进一步放宽政策192

第六节 把知识青年问题纳入城镇就业制度改革的轨道193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194

二、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广开就业门路198

三、举办劳动服务公司201

四、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203

五、多年积累的知青就业问题基本解决203

第七节 妥善处理遗留问题205

一、关于插队知青的工龄计算问题206

二、关于已婚知青的安排问题212

三、关于已在外地工作的老知青子女回原城市就学入户的问题214

第五章 国家关心下乡知青所做出的努力216

第一节 经费和物资上的扶持218

一、拨出专项经费和专项物资218

二、不同时期经费补助标准220

三、对知青场(厂)队实行税收减免223

第二节 调整安置政策,改进安置形式224

一、安置政策的调整224

二、改进安置形式226

第三节 选派带队干部229

一、选派带队干部的缘起229

二、各地选派带队干部的一些做法231

第四节为下乡知青创造学习条件233

一、把知青点当成学校办233

二、各地举办业余教育的—些做法234

第五节 结合安置青年,城市支援农村236

一、北京支援延安地区237

二、上海支持重点安置地区239

三、推广株洲经验,城市支援农村240

第六节 对迫害知青的犯罪活动进行坚决打击241

第七节 加强知青工作的领导和办事机构244

一、安置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245

二、中央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246

三、中央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246

四、“文革”初期的安置办公室247

五、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247

第六章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中的作为和贡献251

第一节 活跃在农垦战线的一支潮气蓬勃的生力军253

第二节 为建设新农村立下汗马功劳261

第三节 他们将生命献给了“第二故乡”270

第四节 老知青依然眷恋当年奋斗过的农村273

结束语283

一、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引发和持续的经济原因286

二、上山下乡运动走入歧途并最终失败的政治原因289

三、“知青”的历史奉献功不可没293

四、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革旧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社会生产力297

附录301

附表1、1962—1979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301

附表2、1962—197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302

附表3、1962—1979年城镇知识青年跨省区下乡人数304

附表4、1974—1979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参加各级领导班子人数和城镇派带队干部人数307

附表5、1962—1979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调离农村人数及去向308

附表6、1962—1979年国家拨付知青经费数及供应木村和建房数309

注释310

1997《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顾洪章主编 1997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