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工程设计手册 市内传输线路》求取 ⇩

第一篇 发展与规划3

第1章 用户预测3

1.1 业务预测种类3

1.1.1 按业务量分类3

1.1.2 按预测范围分类3

目录3

1.1.3 按预测期限分类4

1.1.7 按专业设备网分类5

1.2 用户预测的目标、任务和特征5

1.2.1 用户预测的目标5

1.1.6 按预测目的分类5

1.1.5 按观察思维方法分类5

1.1.4 按作业方法分类5

1.2.2 用户预测的任务6

1.2.3 用户预测工作的特征6

1.3 电话业务分类6

1.3.1 按端机使用性质划分6

1.3.2 按端机的连接方式划分6

1.3.3 非话业务和专线业务6

1.4 电话普及率7

1.4.1 综合普及率7

1.4.2 分类电话普及率7

1.4.3 用户电话发展指标8

1.4.4 普及率的发展模式9

1.5.1 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依附关系10

1.5 电话需要量的分析10

1.5.2 与城乡差别和社会结构关系15

1.5.3 与人民生活水平关系17

1.5.4 与电话资费关系18

1.5.5 与历史发展水平关系18

1.5.6 与企业发展方针和经营管理关系19

1.6 预测电话需要量的方法19

1.6.1 时序分析法19

1.6.2 国民经济相关法22

1.6.3 城乡差别分类法23

1.6.4 社会结构分析法23

1.6.6 社会调查法24

1.6.5 比照法24

1.7 预测工作流程25

1.8 基础资料25

1.9 宏观统计用户预测的实施应用27

1.9.1 宏观统计用户预测应用范围27

1.9.2 各种预测方法在应用中的地位27

1.10 现场预测27

1.10.1 现场预测和宏观统计预测的关系27

1.10.2 划分预测小区27

1.10.3 小区预测28

1.11 当前我国用户预测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2

1.11.1 我国电话发展历史情况分析32

1.11.2 只有发展住宅电话才能带动电话的全面发展和正常发展35

1.11.3 我国住宅电话的大发展为期不远37

1.12 电话需要量分析资料38

1.12.1 世界各大洲话机普及率38

1.12.2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电话普及率39

1.12.3 世界上部分大城市普及率41

1.12.4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普及率结构43

1.12.5 主机和分机之间比例随时间变化关系44

1.12.6 电话主机中业务电话与住宅电话之间比例随时间变化关系45

1.12.7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普及率增长率45

1.12.8 部分国家和地区主机与实用局线对应关系47

1.12.9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住宅电话普及率48

1.12.10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公用电话普及率51

1.12.11 国内某些大城市职业人口分类及职业人口电话普及率52

1.12.12 国内某大城市各类用户话机发展指标53

第2章 本地网的组织结构55

2.1 通信网路组织的基础55

2.2 农村电话网的属性55

2.2.1 农村网的容量、范围和结构55

2.2.2 农村网应用的技术55

2.2.3 农村网的经营管理56

2.2.4 农话的称谓问题56

2.3 本地网的类型56

2.4.1 营业区域58

2.4.2 基本营业区域58

2.4 基层网和只含一个城市型基层网的本地网58

2.4.3 交换局所和端局59

2.4.4 交换支局59

2.4.5 汇接局59

2.5 县及其辖区构成的本地网60

2.5.1 分区60

2.5.2 汇接局61

2.6 城市及其郊区、相邻县构成的本地网61

2.6.1 网路结构61

2.6.2 汇接局的设置和规划63

2.7 本地网的传输结构63

2.8 区外交换64

2.9.2 专用网与公用网的关系65

2.9 公用电话网在各种通信网中的主导地位65

2.9.1 各种设备网与公用网的关系65

第3章 局所规划66

3.1 局所规划的任务与内容66

3.1.1 局所规划的基本任务66

3.1.2 局所规划在市话网规划与建设中的作用66

3.1.3 局所规划的范围66

3.1.4 局所规划的主要内容66

3.1.5 规划依据67

3.2 国内外交换局所分区的若干情况67

3.2.1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及一些城市对市话网交换区67

的调查统计情况分析67

3.2.2 几点结论70

3.3 最经济局所容量71

3.3.1 最经济局所容量的意义与作用71

3.3.2 最经济局所容量的研究方法72

3.3.3 解析法的实例77

3.3.4 最经济容量解析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几个问题80

3.4 划分交换区界线80

3.4.1 原有交换区界如何对待80

3.4.2 新建局所交换区的划界80

3.4.3 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有交换区界线不变81

3.5 寻找理想线路网中心81

3.5.1 按地理条件寻找理想线路网中心81

3.5.2 没有局间中继线牵连时的理想线路网中心83

3.5.3 有局间中继线牵连时的理想线路网中心84

3.6 局址勘定85

3.6.1 拨地的可能性85

3.6.2 拆迁工作量85

3.6.3 局所的功能需要和城市要求85

3.6.4 建设环境条件85

3.7 局所终局容量85

3.8 远端模块局的设置86

3.8.1 设置远端模块局的条件86

3.8.2 采用远端用户模块的主要优越性86

3.8.3 远端用户模块的最经济容量与最经济服务面积86

3.8.4 模块局离母局的最经济距离89

3.9.2 旧局改造的原则与方法92

3.9 充分利用原有局所92

3.9.1 利用原有局所及其线路网的意义与作用92

3.9.3 组织邻近复合局93

3.10 设立临时过渡局94

3.11 局所规划受制于动态发展94

3.12 规划程序方框图94

3.13 分期扩建计划95

3.14 局所建设应当在市话网建设中先行95

3.15 工矿城市的市话局所建设95

3.16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局所规划中的应用96

3.16.1 概述96

3.16.2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局所规划中的目的与基本原理96

3.16.3 局址与交换区界的优化97

3.16.4 局址优化程序102

3.16.5 中继线计算机辅助设计102

3.16.6 采用计算机辅助局所优化方法102

第4章 用户线路网结构107

4.1 用户线路网的基本特征107

4.2 配线技术107

4.2.1 早期的配线制式107

4.2.2 配线制式的合理分类108

4.2.3 配线方式在向综合采纳各种配线技术发展109

4.3 现代用户线路网的性能要求109

4.3.1 通融性109

4.3.3 稳定性110

4.3.2 使用率110

4.3.5 隐蔽性111

4.3.4 整体性111

4.4 现代用户线路网结构的主要内容112

4.4.1 固定配线区112

4.4.2 以交接配线为主的技术体制113

4.4.3 便于统一安排使用的馈线系统113

4.4.4 导向地下化和街坊配线的模式115

4.4.5 统一线径116

4.5 老线路的使用与改造117

4.7 用户线路网规划118

4.7.1 规划程序118

4.6 联合用户线路网118

4.7.2 划分交接区119

4.7.3 研定馈线系统119

4.7.4 投资估算119

第5章 中继线路网结构120

5.1 局间线路所含线对种类120

5.1.1 市话局间中继线120

5.1.2 长途接续中继线120

5.1.3 县郊中继线和农话中继线120

5.1.4 业务中继线120

5.1.5 专线121

5.2 直达中继线和汇接中继线121

5.3.2 使用灵活方便122

5.3 局间中继线路网的性能要求122

5.3.1 安全可靠122

5.3.3 技术经济合理123

5.4 中继线路网的组织方式123

5.5 中继线路设备123

5.6 中继线路网结构图124

5.7 中继线路网与用户线路网的关系124

第6章 管道网规划126

6.1 管道网规划的内容和作用126

6.1.1 研究管道系统分布及其容量126

6.1.2 在建设上为管道先行创造条件126

6.1.3 适应城市管线综合需要126

6.2.2 以局间中继电缆为主的各种通信电缆127

6.3 管道网的路由规划127

6.2 管道网规划的基础依据127

6.2.1 用户馈线电缆127

6.4 管孔内径及其系列129

6.4.1 管孔内径是与电缆外径有牵连的基础标准129

6.4.2 影响管孔内径与电缆外径对应关系的因素129

6.4.3 管孔内径与电缆外径适配关系的经验公式和规定129

6.4.4 适配标准所依据的电缆类型130

6.4.5 管孔分级132

6.4.6 孔径系列的取定133

6.4.7 与孔径系列相适配的电缆134

6.5.1 用户馈线管孔需要量135

6.5 管道容量135

6.5.2 中继线及其他线路管孔需要量137

6.5.3 用户线和中继线的平均对数138

6.5.4 孔径分配比例139

6.6 管道网规划程序139

第7章 传输质量及量度141

7.1 通话质量141

7.1.1 通话质量的概念141

7.1.2 通话质量的构成141

7.1.3 通话质量的量度142

7.1.4 通话质量量度比较144

7.2.2 SRAEN参考系统和清晰度参考当量AEN145

7.2.1 传输质量的量度145

7.2 传输质量145

7.2.3 参考当量和测量参考当量的参考系统149

7.2.4 R25当量和修正参考当量155

7.2.5 中间参考系统(IRS)和响度评定值(LR)156

7.2.6 响度当量的发展及我国使用情况158

7.3 影响传输质量的因素159

7.3.1 传输损耗159

7.3.2 衰减失真162

7.3.3 噪声163

7.3.4 回声163

7.3.5 侧音164

8.1 引言165

第8章 传输规划165

8.2 术语、定义和解说166

8.2.1 传输目的166

8.2.2 规划目标166

8.2.3 传输规划167

8.2.4 典型极限接续167

8.2.5 交换和路由计划167

8.2.6 电路167

8.2.7 模拟虚拟交换点167

8.3 CCITT有关传输规划建议的要点168

8.3.1 国际电话连接168

8.3.3 国内系统的参考当量169

8.3.2 国际电路传输损耗和全程参考当量169

8.3.4 最大发送与接收响度当量170

8.3.5 响度当量话务加权平均值170

8.3.6 响度当量的最小值170

8.3.7 发送接收响度当量之差171

8.3.8 稳定度与回声损耗171

8.4 澳、日、美等国传输规划简介171

8.4.1 澳大利亚171

8.4.2 日本172

8.4.3 美国、加拿大174

8.5 信号限值和信号传输175

8.5.1 用户线传输的信号175

8.6.2 参考当量176

8.6.1 送受话灵敏度频率特性176

8.5.2 中继线传输的信号176

8.6 电话机的传输特性176

8.6.3 馈电损耗177

8.6.4 阻抗177

8.6.5 灵敏度调节177

8.7 用户电路的参考当量178

8.7.1 定义178

8.7.2 用户线参考当量计算178

8.7.3 用户电路参考当量的组成178

8.8 规划方法179

8.8.1 国内典型极限接续179

8.8.2 交换区传输限值规划方法181

8.9 我国自动电话网传输规划182

8.9.1 交换局等级与路由计划182

8.9.2 国内传输目的184

8.9.3 国内规划目标184

8.9.4 用户电路和长市中继电路参考当量限值184

8.9.5 长途四线电路链的传输损耗185

8.9.6 传输损耗分配185

8.9.7 参考当量和损耗的最小限值186

8.9.8 传输规划简图186

8.10 技术发展对传输规划的影响187

8.10.1 技术发展的影响187

8.10.3 数模混合网传输规划188

8.10.2 数字交换四线电路的损耗188

第二篇 传输设备195

第9章 市话电缆195

9.1 综述195

9.1.1 电缆类别195

9.1.2 电缆技术的发展沿革与展望195

9.2 导体196

9.2.1 导体的质量要求197

9.2.2 导体的电阻率和导电率197

9.2.3 导体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199

9.2.4 铜线与铝线的比较和采择199

9.3.1 线径系列201

9.3 线径201

9.3.2 电缆线径208

9.3.3 我国电缆线径209

9.3.4 线径发展方向209

9.4 绝缘209

9.4.1 绝缘材料209

9.4.2 绝缘结构211

9.4.3 绝缘的比较与采择213

9.5 线元215

9.5.1 线元的分类215

9.5.2 线元的绞制215

9.5.3 对绞与星绞的比较215

9.6.2 束绞217

9.6.1 同心层绞式217

9.6 组群217

9.6.3 单位绞218

9.6.4 单位的划分与构成218

9.6.5 10对(5组)与25对(组)两种基本单位体制的比较220

9.6.6 单位的选择与排列组合220

9.6.7 我国电缆组群221

9.7 备用线223

9.7.1 纸绝缘时代的备用线223

9.7.2 旧备用线体制存在的问题224

9.7.3 新备用线体制224

9.8.1 电缆色谱的发展沿革225

9.7.4 我国备用线情况225

9.8 色谱225

9.8.2 纸绝缘电缆色谱226

9.8.3 塑料绝缘电缆色谱228

9.8.4 其他色谱与标记235

9.9 对数与对数系列236

9.9.1 电缆的最大对数与最大外径236

9.9.2 常规最大对数与超大对数236

9.9.3 对数系列237

9.9.4 我国按规格程式的电缆对数系列238

9.10.1 缆芯的构成239

9.10.2 包带材料239

9.10 缆芯239

9.10.3 计米带和撕裂绳240

9.11 护层240

9.11.1 常规护层的功能要求240

9.11.2 内护层的分门别类241

9.11.3 内护层的结构和材料244

9.11.4 护层厚度246

9.11.5 外护层的功能与应用范围248

9.11.6 外护层的几种结构型式248

9.12 产品质量标准252

9.12.1 质量标准的几个方面252

9.11.8 护套外标记252

9.11.7 自承式电缆护层252

9.12.2 结构尺寸253

9.12.3 机械性能257

9.12.4 绝缘与护套的热稳定性与耐气候要求258

9.12.5 电气性能260

9.12.6 其他传统规定和要求268

9.13 电缆型号269

9.13.1 系列用途269

9.13.2 导体种类270

9.13.3 绝缘种类270

9.13.4 内护层结构270

9.13.5 主要特征271

9.13.6 外护层结构271

9.13.8 常见的电缆型号272

9.13.7 派生类型272

9.13.9 绝缘线型号273

9.14 我国市话电缆生产使用存在的问题274

9.14.1 产品分类274

9.14.2 线径系列275

9.14.3 绝缘结构275

9.14.4 护层276

9.14.5 组群结构276

9.14.6 色谱276

9.14.7 缆径276

9.14.8 束绞线对绞距277

10.1.1 电缆成端要求278

10.1.2 成端电缆的技术规格278

第10章 局端和用户端的电线、电缆278

10.1 成端电缆278

10.1.3 我国成端电缆产品280

10.2 局内电缆282

10.2.1 局内电缆的性能要求282

10.2.2 局内电缆的技术规格282

10.2.3 我国现行局内电缆285

10.3 室内安装电缆289

10.4 室内线路电缆289

10.4.1 室内线路电缆的要求和使用范围289

10.4.2 我国可供室内线路使用的电缆290

10.5.1 跳线的技术要求292

10.5 跳线292

10.5.2 我国现行使用的跳线293

10.6 室内安装线293

10.7 室外接户线和接户电缆294

10.7.1 架空接户线和接户电缆294

10.7.2 埋地接户线和接户电缆295

10.8 室内使用的特殊电缆296

10.8.1 大楼上升电缆296

10.8.2 天棚电缆296

10.8.3 房屋预埋线296

10.8.4 带状布线电缆297

11.1.1 塑料具有不透水性298

11.1 全塑电缆的抗潮防水性能298

第11章 防水电缆298

11.1.2 塑料具有透气性299

11.2 导致电缆发生水害的原因299

11.2.1 塑料绝缘的非吸湿性导致水流畅通299

11.2.2 电缆制造上的缺陷299

11.2.3 电缆系统的暴露性质299

11.2.4 电缆受雷击损坏300

11.2.5 电缆受人为损坏300

11.3 受潮积水对电缆使用性能的影响300

11.4 对已发生水害电缆的处理300

11.5 防水措施与防水电缆301

11.5.1 全塑电缆的防水途径301

11.6 填充油膏电缆的设计准则302

11.7 填充材料302

11.5.2 填充电缆与双护层电缆的对比302

11.8 填充油膏电缆的绝缘结构303

11.8.1 三种结构型式303

11.8.2 绝缘外径与绝缘用料303

11.8.3 电缆外径与电缆重量304

11.9 填充油膏电缆的电气特性304

11.9.1 高频衰减304

11.9.2 耐压与测试电压305

11.10 填充油膏电缆的物理特性306

11.10.1 绝缘与填充料的相容性306

11.10.2 绝缘的机械强度306

11.11.2 英国307

11.11.3 美国307

11.11 常见的填充油膏电缆307

11.11.1 IEC307

11.11.4 中国308

11.12 直埋式填充油膏电缆308

11.13 填充油膏电缆用于管道问题310

11.14 填充油膏电缆用于架空问题311

第12章 铝芯电缆314

12.1 发展铝芯电缆的缘由314

12.2 铝的导电性能差异所引起的问题314

12.3 铝的机械性能差异所引起的问题314

12.5 铝芯电缆的造价分析316

12.4 铝的化学性能差异所引起的问题316

12.6 铝芯电缆的设计318

12.7 铝芯电缆的应用318

第13章 开PCM的电缆322

13.1 开PCM电缆在传输上的特点322

13.2 市话电缆的高频串音322

13.2.1 串音制约因素322

13.2.2 近端串音耦合分布322

13.3 在市话电缆上选择开PCM线对325

13.3.1 选线的一般要求325

13.3.2 按电缆的组群结构划分两个方向用线326

13.4.2 测试频率327

13.4.1 测量方法327

13.4 串音测量327

13.4.3 长度换算328

13.4.4 频率换算329

13.4.5 串音的平均值和标准差330

13.5 在市话电缆上开PCM的技术标准和计算公式331

13.5.1 误码率及其分配331

13.5.2 误码率与信噪比的关系331

13.5.3 串音与信噪比的关系332

13.5.4 多系统串音333

13.5.5 多系统串音的附加值333

13.5.6 等效串音频率及其附加值333

13.5.8 中继段的计算公式334

13.5.7 影响信噪比的附加因素334

13.6 收容系数335

13.7 开一次群的PCM电缆336

13.7.1 电缆的规格型号336

13.7.2 电缆的屏蔽结构336

13.7.3 电缆容量和组群337

13.7.4 电缆的电气性能338

13.7.5 PCM一次群成端电缆341

13.8 开二次群的PCM电缆341

13.8.1 低电容342

13.8.2 电缆参数的一致性342

13.8.3 屏蔽与隔离342

13.9 适于开PCM高次群的电缆343

第14章 市内通信电缆的技术理论基础344

14.1 传输线特性344

14.1.1 特性阻抗344

14.1.2 传播常数345

14.1.3 传输频率对特性阻抗和衰减常数的影响348

14.1.4 阻抗失配和反射351

14.1.5 阻抗失配与传输衰减关系352

14.1.6 特性阻抗与一次参数变化关系352

14.1.7 来源于阻抗失配的回声353

14.1.8 数字传输和模拟传输的信杂比354

14.1.9 杂音和串音355

14.2.1 电阻359

14.2 传输线的一次参数359

14.2.2 电感362

14.2.3 电容363

14.2.4 电导365

14.3 工艺技术的几个主要问题365

14.3.1 介质系统365

14.3.2 绝缘电阻366

14.3.3 介电强度366

14.3.4 线对绞距366

14.3.5 缆芯直径368

14.3.7 内屏蔽369

14.3.8 工艺参差369

14.3.6 屏蔽电阻369

14.4 电气性能标准与允许参差370

14.4.1 需要测试的参数370

14.4.2 标准数值与参差371

14.5 数值统计377

第15章 脉冲编码传输技术379

15.1 概述379

15.2 脉冲编码调制传输技术的一般原理380

15.2.1 抽样380

15.2.2 量化380

15.2.3 编码381

15.2.4 数字传输与再生中继381

15.3.2 2048kbit/s制式(CEPT)382

15.3.1 1544kbit/s制式(北美、日本)382

15.3 PCM制式382

15.2.5 解码382

15.3.3 2048kbit/s制式与1544kbit/s制式的比较384

15.3.4 增量调制385

15.4 数字系统分级体系387

15.4.1 64kbit/s接口(零次群)388

15.4.2 2048kbit/s数字基(一次)群389

15.4.3 8448kbit/s数字二次群389

15.4.4 34368kbit/s三次群复接设备391

15.4.5 139264kbit/s四次群复接设备392

15.4.6 564992kbit/s五次群复接设备393

15.4.8 CCITT关于数字传输建议的简介394

15.4.7 数字传输部分术语394

15.5 数字系统传输396

15.5.1 线路码型397

15.5.2 再生中继原理400

15.5.3 数字信号在电缆上的传输401

15.5.4 数字信号在光缆上的传输402

15.5.5 数字信号的微波传输403

15.6 本地网数字传输规划403

15.6.1 传输手段与媒介403

15.6.2 传输复用设备的接口405

15.6.3 信令方式408

15.7 数字传输与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410

15.7.1 ISDN网的基本结构410

15.7.2 ISDN的数字传输411

15.8 PCM设备产品413

15.8.1 标准产品的介绍413

15.8.2 用户集线设备414

15.9 常用PCM和数字传输用仪表417

15.9.1 测编码、解码及信令接口的仪表418

15.9.2 各次群复接设备应配备的仪表419

第16章 用户环路载波421

16.1 概述421

16.2 用户环路载波的使用421

16.3 各种市话线路的传输特性422

16.4.3 话路频带宽度425

16.4.2 边带信号的传输425

16.4.1 载频抑制或传输425

16.4 用户环路载波机制式的特征425

16.4.4 频谱设计426

16.4.5 压缩扩展器的使用427

16.4.6 自动电平调节系统428

16.4.7 载频稳定度429

16.4.8 电源及远供电源429

16.5 用户环路载波机产品430

16.5.1 ZZD-10型单路市话用户载波机430

16.5.2 ZZD-06型三路、六路和十路载波机431

16.6 环路载波机线路工程434

17.2.1 通用型用户线集中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性能438

17.2 通用型用户线集中器438

17.1 概述438

第17章 用户线集中器与远端用户模块438

17.2.2 CCITT提供的通用型用户线集中器439

17.2.3 我国规定的通用型用户线集中器系列439

17.2.4 我国在用的两种通用型用户线集中器439

17.3 远端用户模块及其类型444

17.3.1 一般结构与功能444

17.3.2 有内部交换性能的远端用户模块446

17.3.3 与其它分局有中继线连接的远端用户模块447

17.3.4 串联型远端用户模块448

17.4 远端用户模块在局所规划中的应用449

17.4.3 用作新开发区形成前供应电话服务的过渡措施450

17.4.2 用以更换现有局的旧交换设备避免再建新机房450

17.4.1 用以支援现有电话局的扩容450

17.4.4 利用远端用户模块扩大电话局的服务面积451

17.4.5 与CENTREX功能相结合,利用远端用户模块代替用户交换机451

17.4.6 利用远端用户模块加速农村自动化的进程452

17.4.7 采用远端用户模块的综合效益452

17.5 采用用户线集中器和远端用户模块的技术经济论证453

17.5.1 采用用户线集中器的技术经济论证453

17.5.2 采用远端用户模块的技术经济论证454

第18章 光缆456

18.1 光纤456

18.1.1 光纤传输的基本原理456

18.1.2 光纤的种类457

18.1.3 光纤的传输特性459

18.2 光纤和光缆的制造461

18.2.1 光纤的制造461

18.2.2 MCVD管内化学气相沉积法预制石英玻璃棒的工艺461

18.2.3 PCVD微波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法预制石英棒的工艺462

18.2.4 制纤463

18.2.5 光纤的套塑463

18.2.6 光纤的技术指标464

18.2.7 缆的分类与结构465

18.2.8 国产光缆型号的识别467

18.3 光器件467

18.3.1 光源469

18.3.2 光电检测器472

18.3.3 光衰减器473

18.3.4 光连接器和光纤分配架473

18.3.5 光合波器与光分波器474

18.4 光通信系统474

18.4.1 光端机474

18.4.2 线路码型478

18.4.3 再生中继器481

18.5 光传输系统的工程设计482

18.5.1 系统内使用多模或单模光纤的考虑482

18.5.2 传输窗口和比特率的选择482

18.5.3 光缆结构的选择483

18.5.4 光端机的选型和设备安装环境483

18.5.5 传输中继段长度计算485

18.5.6 光缆的建筑设计490

18.6 光系统传输工程的施工技术491

18.6.1 光缆的施工491

18.6.2 光纤光缆的接续493

18.6.3 光缆施工现场的测试496

18.6.4 光端机的安装及系统的调测498

18.7 常用仪表499

18.7.1 光源500

18.7.2 光功率计501

18.7.3 光识别、对号用仪表501

18.7.4 光时域反射仪OTDR502

18.8.1 光通信近期开发方向503

18.8 国内外技术和设备产品状况503

18.8.2 我国的光通信技术状况504

18.9 用户网的光通信系统505

18.9.1 光纤通信在专用网上的应用505

18.9.2 国外发展过程和发展计划505

18.9.3 用户光缆技术506

第19章 音频电子传输设备508

19.1 概述508

19.2 电话机508

19.2.1 电话机中的声/电转换器508

19.2.2 用户呼叫设备511

19.2.3 呼叫信号接收器515

19.2.4 2/4线转换器516

19.2.6 自动音量调节517

19.2.5 电子电话机的消侧音电路517

19.2.7 发送及接收放大518

19.2.8 双音频拨号电话机519

19.2.9 投币电话机523

19.3 电缆加感的考虑524

19.3.1 非加感电缆的传输参数及加感的要求524

19.3.2 电缆加感及其传输效果525

19.3.3 市话加感电缆各项参数的计算公式526

19.3.4 各种线径电缆采用不同加感量和不同加感节距时的传输参数529

19.3.5 电缆加感设计的一般要求530

19.3.7 加感箱的安装方式534

19.3.8 加感电路的阻抗匹配534

19.4 阻抗匹配线圈538

19.4.1 阻抗匹配线圈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效果538

19.4.2 阻抗匹配线圈的技术参数及设备结构539

19.5 负阻抗增音机的使用539

19.5.1 负阻抗增音机的工作原理540

19.5.2 串联型负阻抗增音机540

19.5.3 并联型负阻抗增音机541

19.3.6 市话电缆用的加感设备542

19.5.4 复合型负阻抗增音机542

19.5.5 负阻抗增音机的型号和主要技术性能542

19.5.6 增益网络的组成544

19.5.7 负阻抗增音机使用的一般要求545

19.6.1 在模拟交换网中进行数据传输547

19.6 调制解调器的使用547

19.6.2 调制解调器的技术性能及型号548

19.6.3 通信网路发展的趋向549

第20章 电缆成端设备552

20.1 分线设备552

20.1.1 使用功能552

20.1.2 抗潮要求552

20.1.3 接线方式552

20.1.4 保安装置553

20.1.5 设备容量553

20.1.6 结构型式553

20.1.8 我国常用的分线设备554

20.1.7 安装方式554

20.2 交接箱565

20.2.1 使用功能565

20.2.2 抗潮要求565

20.2.3 接线方式565

20.2.4 设备容量566

20.2.5 结构型式566

20.2.6 安装方式566

20.2.7 我国常用的交接箱567

20.3.3 接线方式574

20.3.2 抗潮防火要求574

20.3.4 保安装置574

20.3 总配线架574

20.3.1 使用功能574

20.3.5 设备容量576

20.3.6 结构种类576

20.3.7 安装方式578

20.3.8 我国常见的总配线架578

第三篇 线路网工程设计591

第21章 配线技术591

21.1 复接591

21.1.1 分线点复接591

21.1.2 电缆复接595

21.1.3 缆根复接596

21.1.5 交接箱与电缆之间复接597

21.1.4 交接箱复接597

21.1.6 在用线对与不递减的空放线对复接598

21.1.7 复接损耗的对待598

21.2 补助配线598

21.3 交接601

21.3.1 一级交接601

21.3.2 带交接间的梯级交接601

21.3.3 缓冲交接601

21.3.4 二等交接602

21.3.5 环连交接603

21.3.6 用户配线架603

21.3.7 交接箱的馈、配线容量比603

21.4.3 选择交接箱位置604

21.4.2 勘定向交接区供线路由604

21.4 馈线电缆604

21.4.1 遵循规划路由系统604

21.4.4 确定馈线电缆对数605

21.4.5 近局处设不设交接箱606

21.4.6 在建地区可不可以设交接箱606

21.5 配线电缆606

21.5.1 配线系统606

21.6 电缆系统的安全性607

21.7 线序607

21.7.1 非全色谱电缆的线序607

21.5.4 合理对待复接607

21.5.3 选择分线点607

21.5.2 满足年限和电缆对数607

21.7.2 全色谱电缆的线序608

21.7.3 线路线序608

第22章 配线的数学理论基础609

22.1 概述609

22.2 几个国家对配线理论的研究的介绍609

22.2.1 瑞典609

22.2.2 原苏联612

22.2.3 日本614

22.2.4 英国617

22.3 用户出现概率的分布618

22.3.1 用户出现概率的一般分析618

22.3.3 应用排队论分析用户出现的概率分布620

22.3.2 用户满足程度很低时的概率分布620

22.3.4 实际出现的用户数与预测用户数的偏差623

22.4 电缆芯线使用率的分析与取定625

22.4.1 用户出现的概率分布为正态分布时的电缆芯线使用率625

22.4.2 用户出现的概率分布按泊松分布时的电缆芯线使用率626

22.4.3 电缆芯线使用率的综合分析与取定627

22.5 分线设备的分散效应及其改善628

22.5.1 分散效应的含义628

22.5.2 分散效应的分析与计算628

22.5.3 分散效应一例629

22.5.4 分散效应的改善途径与效果631

23.1 线路工程投资费用结构636

第23章 线路扩建方式636

23.2 设备满足年限637

23.3 电缆工程的特点640

23.4 一个局部、一根电缆、一条路由的电缆扩建方式641

23.5 电缆扩建的典型模式641

23.5.1 叠加法641

23.5.2 切入法642

23.5.3 调整线序法642

23.5.4 更换法643

23.5.5 交接区分裂法643

23.6 电缆扩建示例644

23.7 管道工程的特点与扩建方式644

23.5.6 插入交接箱过渡法644

23.5.7 预留扩建措施644

23.7.1 管道单价呈梯形增长645

23.7.2 管道建设重在遵从城市条件645

23.7.3 管道的扩建方式647

第24章 线路割接技术648

24.1 线路割接技术的一般概念648

24.2 更换用户端机648

24.3 调整分线设备线序648

24.4 电缆工程割接649

24.4.1 更换线路中间电缆649

24.5 原址更换交换机650

24.4.2 涉及成端的电缆工程650

24.6 组织多局复合线路网中心651

24.7 组织联合线路网652

24.8 调整交换区域653

24.8.1 连络电缆法654

24.8.2 电缆复接法654

24.8.3 交接箱内电缆复接法654

24.8.4 环路甲法655

24.8.5 环路乙法655

24.9 建新网655

24.13.1 合理安排割接项目及其进行顺序656

24.12 割接的三个阶段656

24.13 割接设计的一般要求656

24.11 专线的割接656

24.10 局间中继线和中继电缆的割接656

24.13.2 尽可能不中断使用657

24.13.3 重视每一个技术措施657

第25章 环路传输设计658

25.1 环路传输设计的目的与要求658

25.1.1 保证传输质量符合标准658

25.1.2 设计方法规范化663

25.1.3 向统一线径发展666

25.2 环路传输设计的具体任务667

25.2.1 依据传输要求研究同路由线对能否合缆667

25.2.2 依据传输要求合理利用原有电缆668

25.2.3 依据传输标准原则选择电缆和相适应的传输措施669

25.2.4 按电话机性能对线路网分区670

25.3 几种国外环路传输设计方法671

25.3.1 电阻设计法671

25.3.2 单一线径法673

25.3.3 长路由设计法674

25.3.4 统一环路设计法676

25.4 我国实行环路传输设计标准化尚有大量工作要做677

第26章 中继线路传输设计679

26.1 传输规划及其规定的应用679

26.2 中继传输信令标准681

26.3 各种传输方式技术经济分析683

26.4 数字传输系统在中继线路网中的具体应用687

26.4.1 a、b线接口配合方式和E、M线接口配合方式687

26.4.2 PCM中继线连接两个模拟局688

26.4.3 PCM中继线一端模拟局另一端连接数字程控局689

26.4.4 PCM中继线连接两个数字程控局691

26.4.5 长市中继中采用PCM中继方式(一)691

26.4.6 长市中继中采用PCM中继方式(二)692

24.4.7 长市中继中采用PCM中继方式(三)693

26.5 多路复用中继网的安全备用693

26.5.1 多路由化694

26.5.2 双路由化695

26.5.3 增强可靠性的几种措施695

26.5.4 工程应用696

27.1 大楼通信系统的特点697

27.1.1 具有如同市话局室外用户线路网的结构系统697

第27章 大楼配线697

27.1.2 要求美观隐蔽698

27.1.3 线路的构筑物属土建698

27.1.4 通常有非话业务698

27.1.5 交换设备在向数字程控化发展699

27.1.6 其他特征700

27.2 大楼的性质和造型及其对通信的要求700

27.2.1 公寓住宅楼701

27.2.2 机关、企业、租赁办公楼702

27.2.3 宾馆、饭店703

27.2.4 综合业务服务大楼703

27.3.3 一般用户对待704

27.3.2 划为二等交接区704

27.3 对大楼用户的供线方式704

27.2.5 其他类型大楼704

27.3.1 划作直通市话局交接区704

27.3.4 地下进户管705

27.3.5 地下引入电缆706

27.3.6 安全要求707

27.4 大楼暗线系统707

27.4.1 引入电缆708

27.4.2 用户配线架708

27.4.5 连接端机的暗式安装线709

27.4.6 房屋电缆网的组织分布709

27.4.4 室内分线设备709

27.4.3 房屋电缆709

27.5 大楼配线的暗管系统712

27.5.1 进户管712

27.5.2 用户配线设备间712

27.5.3 上升管路713

27.5.4 横向管路714

27.5.5 安装线管路716

2 7.5.6 电话出线盒716

27.6 大厅布线系统717

27.6.1 大厅立柱布线系统717

27.6.2 大厅地面出线系统719

27.6.3 带状电缆分布系统721

27.6.4 电力电信联合布线系统722

27.7 没有预埋暗管的大楼配线723

27.7.1 引入电缆的进楼措施723

27.7.2 上升电缆的措施723

27.7.3 横向电缆的措施723

27.8 大楼配线设计与土建设计的配合723

27.8.1 大楼配线设计的特点723

27.8.2 进行联合设计的一般程序724

27.8.3 通信系统与其他管线关系724

27.9 预埋管的技术要求和安装技术724

27.9.1 管材和管径724

27.11 成端接续设备725

27.10 大楼配线使用的电线电缆725

27.9.2 管子的安装725

27.12 参考实例726

27.12.1 塔式风车形公寓住宅楼726

27.12.2 中档饭店楼726

27.12.3 没有预埋暗管系统的大楼729

27.12.4 办公大楼734

第28章 接户线路与用户终端743

28.1 接户线路的范围743

28.2 接户电线与接户电缆743

28.2.1 接户电线743

28.3 接户线路设计的基本要求745

28.4 室外接户线路的技术规定745

28.2.2 接户电缆745

28.5 室内安装线的技术规定749

28.6 用户保安器750

28.6.1 安装保安器的条件750

28.6.2 自复避雷器750

28.6.3 保安器的地线750

28.6.4 保安器的连接方式751

28.7 接户线路用器材751

28.8 隔距与保护755

28.8.1 架空悬挂时的隔距755

28.8.2 牢固定位下的隔距755

28.9.1 接线盒与插销板756

28.9.2 电话机的选择756

28.9 用户端机756

28.8.3 对接户线的保护756

28.9.3 电话机的安装要求757

28.9.4 一线多机电话和功能电话757

28.9.5 电话机与其他业务端机配合传送非话信息758

28.10 做好用户资料工作759

第29章 环路明线交叉760

29.1 通信明线杆面型式760

29.1.1 市内电信明线杆面型式760

29.1.2 长途电信明线杆面型式761

29.1.3 回路位置及导线编号761

29.2 明线的串音与交叉762

29.2.1 明线回路间的串音762

29.2.2 减小串音的主要措施763

29.2.3 明线交叉的基础知识764

29.2.4 交叉制式的效果765

29.3 N式交叉766

29.3.1 N式交叉的特点766

29.3.2 N式交叉的正确施行方法767

29.4 可采用的其他交叉制式770

29.4.1 新8式交叉770

29.4.2 新4式交叉770

29.4.3 E式交叉770

29.5 交叉做法771

29.5.1 点式交叉771

29.5.2 滚式交叉772

30.1.1 用户交换机的性质773

30.1.2 用户交换机在电话通信网中的作用773

第30章 用户交换机的接口与线路773

30.1 用户交换机的性质与作用773

30.1.3 用户交换机与专用网774

30.2 用户交换机的发展规律774

30.3 用户交换机的发展方向774

30.4 用户交换机与电话局间的中继方式775

30.4.1 用户交换机中继线在话局交换机中的组群775

30.4.2 用户交换机中继线在市话交换机中的接续功能778

30.4.3 用户交换机的中继方式779

30.4.4 用户交换机的先进进网方式784

30.5.2 用户交换机至电话局环路方式模拟中继785

30.5 用户交换机进入公用网的信号接口配合785

30.5.1 电话局至用户交换机环路方式模拟中继785

30.5.3 电话局至用户交换机模拟中继具有直接拨入性能的呼叫方式786

30.5.4 用户交换机与电话局间远端模块连接方式786

30.5.5 程控数字电话局与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间的数字中继连接方式787

30.5.6 电话局或用户交换机有一端为模拟制的数字连接方式790

30.6 用户交换机进入公用电话网的传输要求790

30.6.1 用户交换机以市话端局或支局的方式进入市话网790

30.6.2 程控用户交换机进入市话网的传输要求790

30.7 用户交换机的内外线路792

30.7.1 用户交换机与电话局间的中继线路792

30.7.2 用户交换机内外线路的总体考虑793

30.8 用户交换机以外通信系统的对待794

30.9 用户交换机的选址795

第31章 接地、屏蔽、搭接和终端保护797

31.1 接地系统797

31.1.1 接地的作用797

31.1.2 工作接地798

31.1.3 保护接地799

31.1.4 联合接地799

31.1.5 接地分配系统801

31.2 电话局及其设备的接地802

31.2.1 单层平房电话局的接地系统802

31.2.2 楼房电话局的接地系统802

31.2.3 电话局电源设备的接地803

31.2.4 电话局机架设备的接地804

31.2.5 接地体806

31.2.6 接地电阻的测量807

31.2.7 电话局的选址与地电位的关系810

31.2.8 接地电阻的计算810

31.3 线路设备的接地和搭接813

31.3.1 架空明线通信线路的接地813

31.3.2 架空电缆通信线路的接地815

31.3.3 直埋电缆的接地816

31.3.4 管道电缆的接地817

31.3.5 进局电缆的接地817

31.3.6 用户引入电缆的接地818

31.3.7 电缆防蚀的接地819

31.4 屏蔽820

31.4.1 电磁耦合的种类820

31.4.2 电磁干扰的原因821

31.4.3 电磁干扰的解决方法821

31.4.4 小结823

31.5 搭接823

31.5.1 搭接的目的823

31.5.2 搭接的方式823

31.6 终端保护824

31.5.5 小结824

31.6.1 联合接地的终端保护原则824

31.5.4 良好搭接的要求824

31.5.3 搭接的方法824

31.6.2 局内局外间终端保护的关系825

第四篇 线路建筑安装工程设计829

第32章 室外线路建筑方式829

32.1 线路建筑方式的分类829

32.1.1 架空线路829

32.1.2 直埋线路829

32.1.3 管道线路829

32.1.4 特殊建筑方式830

32.2 现行的线路建筑方式830

32.2.1 国外线路建筑方式830

32.3.1 选择线路建筑方式的因素831

32.3 线路建筑方式的比较与选择831

32.2.2 我国各类线路比重831

32.3.2 几种建筑方式的对比选择832

32.4 线路建筑方式的一般要求和条件833

32.4.1 架空线路833

32.4.2 直埋线路834

32.4.3 管道线路834

32.4.4 特殊建筑方式835

32.5 通信线路建筑方式的发展趋势836

第33章 杆路设计837

33.1 采用架空杆路的条件837

33.2 杆路路由的选择837

33.2.1 路由选择原则837

33.3.2 杆间距离838

33.3.1 电杆位置勘定的具体要求838

33.2.2 杆路路由应避开的场合838

33.3 电杆位置的勘定838

33.3.3 杆路与其他建筑设施的隔距839

33.3.4 合杆设线841

33.4 杆路建筑842

33.4.1 负荷区划分与选定842

33.4.2 安全系数的取定844

33.4.3 电杆种类与用途844

33.4.4 电杆埋深850

33.4.5 电杆加固852

33.4.6 拉线装置设计852

33.4.8 电杆防腐859

33.4.7 撑杆装置859

33.4.9 电杆防雷862

33.4.10 架空明线杆的杆上装置862

33.4.11 特种电杆866

33.5 架空明线867

33.5.1 导线程式选择867

33.5.2 导线的接续868

33.5.3 线路交叉868

33.6 电杆、拉线及撑杆强度的计算869

33.6.1 直线杆路的中间杆强度计算869

33.6.2 拉线受力计算870

33.6.3 撑杆受力情况的计算873

33.6.4 A形杆受力情况的计算874

33.7.1 杆路编号原则875

33.7 杆路编号875

33.7.2 杆路编号方法876

第34章 电缆安装设计878

34.1 架空电缆品种的选择878

34.1.1 发展聚烯烃塑料绝缘电缆,合理利用原有纸绝缘电缆878

34.1.2 PVC绝缘电缆不应当在外线中使用878

34.1.3 电缆绝缘结构的选择878

34.1.4 护套塑料的选择878

34.2 架空电缆在建设安装上的一般要求879

34.2.2 架空电缆的对数879

34.2.1 同一杆路上架设电缆的条数879

34.1.7 关于电缆充油问题879

34.1.6 缆芯构造的选择879

34.1.5 护层结构的选择879

34.2.3 架空电缆可以和墙壁电缆穿插架设使用880

34.3 电缆吊线880

34.3.1 电缆吊线设计考虑的因素880

34.3.2 电缆吊线及其主要安装附件的规格、程式和性能880

34.3.3 电缆吊线强度计算882

34.3.4 电缆吊线的选用标准888

34.3.5 长杆档电缆吊线的计算888

34.4 架空电缆的装设890

34.4.1 装设架空电缆时考虑的因素890

34.4.3 架空电缆接续891

34.4.2 架空电缆过桥方式891

34.5 分线设备的安装895

34.5.1 分线设备的安装方法895

34.5.2 附属设备的安装896

34.6 架空电缆接地保护899

34.6.1 装设接地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899

34.6.2 架空电缆接地保护的装置方法900

34.7 地下管道电缆安装设计901

34.7.1 管道电缆安装设计的一般要求901

34.7.2 电缆在人孔内的安排902

35.1.2 墙壁电缆路由的选择903

35.1.1 墙壁电缆建筑安装的一般要求903

35.1 墙壁电缆的敷设原则903

第35章 墙壁电缆设计903

35.2 墙壁电缆敷设方法904

35.2.1 卡钩式墙壁电缆的敷设方法904

35.2.2 吊线式墙壁电缆的敷设方法907

35.2.3 墙壁电缆引上及引入方式908

35.3 墙壁电缆分线设备的安装909

35.3.1 墙壁电缆分线设备安装的原则909

35.3.2 分线设备安装地点的选择909

35.4 墙壁电缆的保护措施910

35.4.1 墙壁电缆的一般保护措施910

35.4.2 墙壁电缆与其他管线隔距达不到要求时的保护措施911

36.2 管道路由选择913

第36章 管道设计913

36.1 概述913

36.3 管道设计需用的城市规划及气象水文资料914

36.4 管道路由测量915

36.4.1 直线测量915

36.4.2 平面测量915

36.4.3 高程测量916

36.4.4 弯管道测量916

36.5 电缆管道建筑用的管材及其规格920

36.5.1 电缆管道用管材的一般技术性能要求920

36.5.2 水泥管920

36.5.3 塑料管923

36.5.4 石棉水泥管925

36.5.5 陶瓷管927

36.5.6 钢管928

36.5.7 铸铁管928

36.5.8 木浆管931

36.6 土壤与管道沟的地基932

36.6.1 关于土壤性质常用名词的解释932

36.6.2 土壤的分类934

36.6.3 土壤的现场鉴别方法935

36.6.4 土壤的承载能力937

36.6.5 管道地基承受压力的计算和地基加固939

36.7 管道基础的建筑944

36.7.1 地基与基础的处理944

36.7.2 基础的种类946

36.7.3 钢筋混凝土基础强度的计算948

36.8 管道的建筑954

36.8.1 管道规划考虑的因素954

36.8.2 多孔径管道断面的考虑954

36.8.3 管材的选用955

36.8.4 水泥管道的建筑956

36.8.5 塑料管道的建筑960

36.8.6 石棉水泥管道的建筑962

36.8.7 钢管及铸铁管管道的建筑964

36.9.2 电信管道与其他建筑物的水平隔距969

36.9.1 管道埋设位置的勘定969

36.9 电信管道的平面设计969

36.9.3 管道的段长971

36.9.4 弯管道设计973

36.9.5 引上管道976

36.10 电信管道的剖面设计978

36.10.1 管道和人孔的埋深978

36.10.2 电信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交越时的垂直隔距979

36.10.3 管道的坡度980

36.10.4 电信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交越的处理981

36.10.5 管道沟988

36.11.2 管道平面设计图996

36.11.3 管道剖面设计图996

36.11 管道设计示范图纸996

36.11.1 管道分布总图996

36.11.4 管道横断面设计图999

36.12 管道工程设计常用参考数据999

36.12.1 我国若干城市中不同季节的地温情况999

36.12.2 各种管群组合水泥管道的建筑体积1000

36.12.3 管道基础及包封建筑用的混凝土体积1002

36.12.4 混凝土及砂浆配合比1003

36.12.5 管道工程用砂的规格1004

37.2 扣轨挖沟敷设管道穿越铁道1005

37.2.1 扣轨梁的装置1005

37.1 概述1005

第37章 电缆的特殊构筑物设计1005

37.2.2 扣轨挖沟敷管设计应注意事项1006

37.3 小管径钢管顶过路基敷设电缆1007

37.3.1 现场调查及工作坑的布置1007

37.3.2 设计应注意事项1007

37.3.3 千斤顶推力的要求1008

37.3.4 管材的选择及处理1009

37.3.5 工作坑抄平1009

37.3.6 顶管1010

37.4 在路基中顶入较大口径的涵管1010

37.5 深层地下电缆隧道1011

37.5.1 城市公用事业合用隧道1011

37.5.2 电信电缆专用隧道1012

37.5.3 深层隧道的掘进1013

37.6 桥上电缆管线的建设1014

37.6.1 桥上电信管道管材的选用1015

37.6.2 在木桥上架设电缆管线1017

37.6.3 在石桥上敷设电缆管线1017

37.6.4 在钢筋混凝土桥上设置电缆管线1018

37.6.5 在钢铁桥梁上建筑电信管道1022

37.6.6 桥上电信管道建筑设计应注意事项1031

第38章 电缆进线室1035

38.1 概述1035

38.1.1 电缆进线室的用途1035

38.1.2 电缆进线室的设计原则1035

38.2 电缆进线室的上线方式1035

38.3 分散上线式电缆进线室1036

38.3.1 分散上线电缆进线室的位置1036

38.2.1 集中上线1036

38.2.2 分散上线1036

38.3.2 分散上线电缆进线室的大小1044

38.3.3 分散上线电缆进线室的电缆铁架1048

38.4 集中上线式电缆进线室1060

38.4.1 集中上线电缆进线室的形状和位置1061

38.4.2 集中上线电缆进线室的大小1062

38.4.3 集中上线电缆进线室的电缆铁架1063

38.5 电缆的排列与布放1066

38.6 地气搭接线1067

38.7.1 电缆进线室的土建要求1069

38.7 电缆进线室的土建和照明要求1069

38.7.2 电缆进线室的照明要求1070

第39章 人孔及手孔设计1071

39.1 概述1071

39.2 人孔及手孔的构造1071

39.3 人孔的形式1071

39.4 腰鼓形人孔与长方形人孔在建筑使用上的比较1073

39.5 各型人孔的适用范围1074

39.6 人孔结构设计1075

39.6.1 人孔设计中构件强度的计算标准1075

39.6.2 人孔荷载的计算1077

39.6.3 人孔上复设计1080

39.6.4 人孔侧壁设计1083

39.6.5 人孔基础设计1087

39.7 装配式人孔1088

39.7.1 普通混凝土装配式人孔的构造1088

39.7.2 轻质混凝土材料及其力学性能1090

39.7.3 聚脂树脂混凝土装配式人孔1091

39.8 开挖人(手)孔坑1092

39.8.1 人(手)孔坑底的长度及宽度1092

39.8.2 人(手)孔坑的土方工程量1092

39.9 人孔结构计算示例1092

39.10 钢筋混凝土板设计表1098

40.2.2 直埋线路应避开的地方1104

40.2.1 宜于设直埋线路的路由条件1104

40.1 直埋线路的使用场合1104

40.2 路由选择及敷设位置的确定1104

第40章 直埋线路1104

40.3 直埋线路缆型的选用和长度的计算1105

40.3.1 线路缆型的选用1105

40.3.2 直埋线路设计长度的计算1106

40.4 直埋线路的敷设方式1107

40.4.1 埋设深度1107

40.4.2 直埋线路长度预留方式1108

40.5 直埋线路与其它建筑设施、树木的隔距要求1110

40.6 直埋线路的引出措施1111

40.7 标志设置1114

40.8.1 特殊地段的保护措施1117

40.8 直埋线路防机械损伤保护1117

40.8.2 接头处的保护措施1118

40.8.3 与其它构筑物交越处的保护措施1121

40.9 直埋线路防鼠害与防蚁害1125

40.9.1 直埋线路防鼠害措施1125

40.9.2 直埋线路防蚁害措施1125

40.10 直埋线路防腐蚀1125

40.10.1 腐蚀作用的成因1126

40.10.2 腐蚀的分类1128

40.10.3 防腐蚀指标1128

40.10.4 土壤的化验分析与电气测试1130

40.10.5 防蚀措施1132

40.11.1 直埋电缆线路遭受雷击故障的特点1133

40.11 直埋线路防雷1133

40.11.3 雷电的形成与雷云对地放电1134

40.11.2 电缆遭受雷击故障的成因1134

40.11.4 电缆雷害的有关因素分析及相关参数的取值1135

40.11.5 电缆雷害可期次数的计算1139

40.11.6 防雷指标和防雷地段的确定1146

40.11.7 防雷措施1146

40.12 设计示范图纸1148

41.2.1 合理组织网路1150

41.2.3 考虑安全因素1150

41.2.2 选择的传输手段1150

41.2 合理组织江河两岸市话通信1150

41.1 概述1150

第41章 水底线路1150

41.3 水底线路路由1151

41.3.1 水底线路路由选择原则1151

41.3.2 水线位置要求1151

41.3.3 水线设计资料1152

41.4 过河水线平面及断面设计1153

41.4.1 水线的埋深要求1153

41.4.2 水线的走向与定位1154

41.4.3 两岸延伸长度及固定方法1155

41.4.4 水线的终端方式1160

41.4.5 穿越防水堤1162

41.4.6 测量1164

41.4.7 确定水底线路长度的方法1166

41.5 水线程式的选择1167

41.5.1 选择水线要考虑的因素1167

41.5.2 水线抗机械力量性能1167

41.5.3 水线承受张力的分析与计算1168

41.6 水底线路的施工方法1172

41.6.1 概述1172

41.6.2 水线的敷设方法1172

41.6.3 水线的冲埋方法1174

41.6.4 水线布放与埋设同步作业——冲放机敷设法1175

41.6.5 水线的接续方法1177

41.7.1 水线区的划定1182

41.7 水线区的保护1182

41.7.2 水线区标志牌的设置1183

41.7.3 标志牌的形式、制作与安装1184

第42章 电缆充气设计1190

42.1 概述1190

42.2 电缆充气技术中常用术语解释及计量单位换算1190

42.2.1 充气技术中的术语、装置及仪表解释1190

42.2.2 计量单位及其换算1192

42.2.3 理想气体状态变化计算公式1196

42.3 电缆充气系统设计及气压标准1198

42.3.1 电缆充气段的组成1198

42.3.2 充气维护制式1200

42.3.4 电缆充气的气压标准1201

42.3.3 电缆充气设计应考虑的问题1201

42.4 电缆充气的供气系统1204

42.4.1 充气设备的容量要求1204

42.4.2 气源供应设备1204

42.4.3 气体干燥方法及干燥剂1209

42.4.4 电缆充气维护常用的充气设备1211

42.5 监测系统1215

42.5.1 气压遥测设备1215

42.5.2 压力传感器1217

42.5.3 水银降压信号器1223

42.5.4 湿度告警装置1224

42.6.1 气压表1226

42.6 仪表及气控部件1226

42.6.2 流量计1228

42.6.3 测量气体干燥度的仪表1229

42.6.4 减压阀1231

42.6.5 气水分离器1232

42.6.6 查漏与查障碍仪表1232

42.7 电缆中的气流1235

42.7.1 研究电缆内气流变化应考虑的一些因素1235

42.7.2 气压差、流量和气阻间的关系1238

42.8 电缆查漏的方法1238

42.8.1 气压曲线法1238

42.8.2 仪器查漏法1241

42.8.4 直接体察法1243

42.8.3 计算法1243

第43章 杆路施工技术1247

43.1 勘定杆路和杆位1247

43.1.1 杆路测量1247

第五篇 与设计密切相关的施工维护技术1247

43.1.2 选定杆位1248

43.2 电杆检验1248

43.2.1 电杆的种类及规格1248

43.2.2 电杆的检验标准1248

43.3 打洞1249

43.3.1 人工打洞1250

43.4 立杆1251

43.4.1 人工立杆1251

43.3.2 机械打洞1251

43.4.2 机械立杆1252

43.4.3 杆根装置1254

43.4.4 装设拉线1255

43.4.5 装设撑杆1264

43.5 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打洞立杆1265

43.6 组装电杆1265

43.6.1 安装线担1265

43.6.2 装设弯钩1267

43.6.3 安装撑脚和攀条1268

43.6.4 装设避雷线及地线1268

43.6.5 接杆装置1269

43.7.1 安装吊线夹板1271

43.7 放设吊线1271

43.7.2 架挂吊线1272

43.7.3 吊线接续1276

43.7.4 吊线垂度1278

43.7.5 吊线接地1281

43.8 架空明线1282

43.8.1 放线1283

43.8.2 紧线1284

第44章 管道施工技术1287

44.1 复测定线1287

44.1.1 工程测量1287

44.2 土方工程1288

44.1.2 复测定桩1288

44.2.1 挖管道沟1289

44.2.2 挖人(手)孔坑1290

44.2.3 回填土1290

44.2.4 防护措施1291

44.3 铺设管道1291

44.3.1 管道基础1292

44.3.2 铺设各种管道1293

44.3.3 管道保护1298

44.3.4 铺设引上管道1300

44.4 建筑隧道1300

44.4.1 通信电缆隧道的种类1300

44.4.2 隧道建筑的施工方法1301

44.5 建筑人孔1302

44.5.1 砖砌人孔1302

44.4.3 国外建筑隧道的施工经验1302

44.5.2 现浇混凝土人孔1304

44.5.3 组装预制件人孔1305

44.6 顶管1308

44.6.1 顶钢管1308

44.6.2 顶涵管1310

44.7 管道工程施工管理1312

44.7.1 市政配合1312

44.7.2 技术安全1312

45.1.1 检查电缆质量1314

第45章 敷设电缆技术1314

45.1 电缆敷设前的检查工作1314

45.1.2 核实电缆端别1315

45.1.3 电缆气闭头的制作1315

45.2 敷设架空电缆1318

45.2.1 托挂式架空电缆1319

45.2.2 绑绕式架空电缆1321

45.2.3 预绑式架空电缆1323

45.2.4 自承式架空电缆1324

45.2.5 架空电缆的保护1324

45.3 敷设墙壁电缆1324

45.3.3 吊线式墙壁电缆1325

45.3.2 墙壁电缆的敷设方法1325

45.3.1 墙壁电缆的路由复勘1325

45.3.4 卡钩式墙壁电缆1326

45.3.5 墙壁电缆的保护1326

45.4 敷设暗管电缆1327

45.4.1 穿放暗管电缆1327

45.4.2 布放壁龛电缆1327

45.5 敷设管道电缆1327

45.5.1 清刷管孔1327

45.5.2 穿放电缆1329

45.5.3 敷设引上电缆1333

45.6.2 直埋电缆的施工要求1335

45.6.1 直埋电缆的布放1335

45.6 敷设直埋电缆1335

45.6.3 直埋电缆的保护1336

45.6.4 直埋电缆的引入及引上1337

45.6.5 直埋电缆的标志1337

45.7 敷设隧道电缆1338

45.7.1 人工布放法1338

45.7.2 帘式轨道法1339

45.8 安装分线设备1340

45.8.1 连接尾巴电缆1340

45.8.2 分线设备的安装1342

45.9 安装交接箱1345

45.9.1 螺丝接线柱式交接箱1345

45.9.2 无端子式交接箱1347

45.9.4 插接式交接箱—25对线模块1348

45.10 安装局内成端电缆1348

45.9.3 插接式交接箱—100对线单元1348

45.10.1 布放进局电缆1349

45.10.2 装设成端电缆1349

45.10.3 安装总配线架直列设备1352

45.10.4 成端电缆接头1352

第46章 电缆芯线接续1356

46.1 传统的纸绝缘电缆芯线接续1356

46.1.1 纸绝缘芯线接续方法的历史沿革1356

46.1.2 现行铅包纸绝缘芯线的接续方法1357

46.2.2 人工扭绞不能保证绝缘电阻恒定1361

46.2 塑料绝缘电缆芯线接续方法1361

46.2.1 塑料绝缘层不宜用老方法刮除1361

46.2.3 人工扭接无法提高接线效率1362

46.3 接线子的接续原理与类别1362

46.3.1 绝缘移位式接线子1362

46.3.2 穿刺式接线子1362

46.3.3 搓挤式接线子1362

46.4 接线子的造型分类1363

46.4.1 钮扣型接线子1363

46.4.2 槽型接线子1364

46.4.3 套筒型接线子1365

46.5.1 对铝芯线接线子的基本要求1366

46.5 铝芯线接线子1366

46.4.4 销套型接线子1366

46.5.2 接线子连接界面的镀层1367

46.5.3 700型接线子1367

46.6 模块接线排1367

46.6.1 模块接续系统的特征1367

46.6.2 美国3M公司模块接线排1368

46.7 电缆预接续1368

46.7.1 电缆预接续的施工要求1369

46.7.2 美国贝尔710型电缆预接续系统(710CONECS系统)1369

46.7.3 美国3M公司电缆预接续模块系统(Pre-Con/MS2系统)1369

46.8 常用接线子的接续方法1370

46.8.1 3M钮扣型接线子(Scotchlok系列)1370

46.8.2 美国AMP公司槽型接线子(Picabond接线子)1371

46.8.3 英国6号接线子1372

46.8.4 日本销套型接线子1372

46.9 接线子的标准化1372

第47章 电缆护层接续技术1374

47.1 铅包电缆护层的接续方法1374

47.1.1 铅套管封焊前的准备工作1374

47.1.2 铅套管的封焊1375

47.2 全塑电缆护层的接续方法1376

47.3 全塑电缆护层的冷接法1376

47.3.1 自粘塑料带法1376

47.3.2 环氧物法1377

47.3.4 易开启的帽式接续法1379

47.3.3 冷填料法1379

47.4 全塑电缆护层的热接法1380

47.4.1 辅助铅套管法1380

47.3.5 机械紧固密封法1380

47.4.2 塑体熔结法1382

47.4.3 塑料熔焊法(注塑法)1383

47.4.4 热填料法1384

47.4.5 热缩套管法1384

47.5 优选几种护层接续方法实现标准化1386

第48章 施工通用工具1388

48.1 电缆拖车1388

48.1.1 组合式电缆拖车1388

48.2 打洞立杆车1389

48.1.2 四轮电缆拖车1389

48.3 反铲挖沟机1390

48.4 悬臂吊斗工程车1390

48.5 管道电缆敷设车1391

48.5.1 电缆牵引车1391

48.5.2 电缆放送车1392

48.6 链齿式电缆挖沟敷设机1393

48.7 液压钻孔顶管机1394

48.8 人孔通风设备1395

49.1.4 决策维护方式时所应考虑的因素1396

49.1.3 维护方式的重要性1396

49.1.2 市话线路包括范围与维护工作的任务1396

49.1.1 引言1396

49.1 概述1396

第49章 线路维护管理技术1396

49.2 维护策略的选择及实施1397

49.2.1 三种基本维护策略1397

49.2.2 评价与选择1397

49.2.3 市话线路网质量与安全信息的来源1397

49.2.4 障碍及安全问题的分等1398

49.3 维护体制与作业方式1399

49.3.1 维护组织的职能1399

49.3.2 市话线路维护的基层单位1400

49.3.3 维护体制及维护基层单位的组合1400

49.3.4 维护修理作业方式1402

49.4 市话线路网各部分维护工作的若干考虑1404

49.4.1 市话局间中继网1404

49.4.2 用户线1404

49.4.3 用户话机的维护1406

49.4.4 市话通信设备规格要求中的主要维护参数1406

49.5 维护集中化的主要监测系统1407

49.5.1 用户线测试管理系统1407

49.5.2 市话数字传输网集中监测系统1408

49.5.3 电缆充气维护监测系统1409

49.6 结束语1409

50.1.1 电缆芯线使用率的涵义1413

50.1 电缆芯线使用率1413

第六篇 工程经济和文件编制1413

第50章 设备利用指数1413

50.1.2 用户线路电缆芯线使用率1414

50.2 总配线架使用率1415

50.3 中继电缆平均最高芯线使用率1416

50.3.1 市话局间中继线1416

50.3.2 长市话局间中继线1416

50.3.3 各种业务中继线及专线1417

50.4 线程使用率1417

50.5 机线比1418

50.6 用户线与中继线的平均长度1419

50.7.1 管孔占用率1422

50.7 管道利用率1422

50.7.2 管程使用率1423

50.7.3 管孔空间占用率1423

50.7.4 管孔含线率1423

第51章 经济比较方法1425

51.1 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1425

51.2 通信技术经济比较的前提1425

51.2.1 比较目的及可比条件1425

51.2.2 收集可靠的比较计算用数据1427

51.3 货币的时间价值1427

51.3.1 利息和利率1428

51.3.2 货币时间价值的几种表现状态及其等值换算方法1429

51.4.1 一些特殊的计算方法1441

51.4 经济费用的换算、比较方法1441

51.4.2 承担费用比较法1443

51.4.3 设备更新工程的经济评价1447

51.4.4 效益成本分析法1449

51.5 技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1451

51.5.1 常用资金项目的涵义1452

51.5.2 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财务评价表格1454

51.5.3 投资回收期1460

51.5.4 投资利润率1461

51.5.5 净现值及净现值比1461

51.5.6 内部收益率1462

51.5.7 财务外汇效果指标1463

51.6.1 盈亏平衡分析法1464

51.6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1464

51.6.2 敏感度分析1466

51.6.3 概率分析1467

51.7 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方法1468

51.8 线路工程的经济分析1469

51.8.1 投资费用的结构1469

51.8.2 现值系数1472

51.8.3 建设的最佳满足年限及最经济电缆对数的计算1474

51.9 线路建筑方式的比较方法1478

51.9.1 架空电缆线路与架空明线线路的比较1478

51.9.2 架空电缆线路与埋式电缆线路的比较1480

51.9.3 管道电缆线路与埋式电缆线路的比较1482

52.1.2 工程设计概预算的作用1483

52.1.1 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的作用1483

第52章 投资估算和概预算方法1483

52.1 工程投资估算和工程设计概预算的作用及编制方法的指导原则1483

52.1.3 制订投资估算和概预算编制方法的指导原则1484

52.2 投资估算方法1484

52.3 定额的使用1487

52.3.1 预算定额册的应用1488

52.3.2 概算定额册的应用1489

52.4 建设项目概预算的构成1490

52.5 各种工程费用的内容、计费定额及计算规定1490

52.5.1 工程直接费的计算1490

52.5.2 工程间接费的计算1494

52.5.4 税金1495

52.5.3 计划利润1495

52.5.5 设备、工器具购置费1496

52.5.6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496

52.5.7 预备费1497

52.6 概(预)算文件的编制1497

52.6.1 概(预)算文件的编制说明1497

52.6.2 概(预)算表编制工作程序1498

52.6.3 概(预)算表的编制方法1498

53.1.5 技术设计1505

53.1.4 施工图设计1505

53.1.2 可行性研究报告1505

53.1.3 初步设计1505

53.1.1 长远规划1505

53.1 设计文件的类型及其作用1505

第53章 设计文件要求1505

53.2 长远规划1506

53.2.1 规划说明1506

53.2.2 投资估算与投资来源分析1508

53.2.3 规划图纸1508

53.3 可行性研究报告1509

53.3.1 文字说明部分1509

53.3.2 经济评价部分1511

53.3.3 图纸1513

53.4 初步设计1513

53.4.1 设计说明1514

53.4.2 概算1519

53.4.3 图纸1519

53.4.4 初步设计文件的分册1521

53.5 施工图设计1521

53.5.1 设计说明1521

53.5.2 预算1522

53.5.3 图纸1522

53.6 方案设计1525

53.6.1 方案设计说明1525

53.6.2 投资估算1529

53.6.3 图纸1529

第54章 图形符号1530

1993《电信工程设计手册 市内传输线路》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邮电部设计院编著 1993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电子线路设计手册(1972 PDF版)
电子线路设计手册
1972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市内传输线路  下( PDF版)
市内传输线路 下
市内传输线路  上( PDF版)
市内传输线路 上
电信传输手册  1(1978 PDF版)
电信传输手册 1
1978
电信工程设计手册  6  市内传输线路  下(1993 PDF版)
电信工程设计手册 6 市内传输线路 下
1993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电信工程设计手册  移动通信(1994 PDF版)
电信工程设计手册 移动通信
1994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市内电话线路维护手册(1977 PDF版)
市内电话线路维护手册
1977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市内电话线路技术手册(1985 PDF版)
市内电话线路技术手册
1985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输电线路设计基础(1985 PDF版)
输电线路设计基础
1985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电信传输手册(1982 PDF版)
电信传输手册
1982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交通法律顾问  公路篇(1990 PDF版)
交通法律顾问 公路篇
1990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有线通信传输工程(1988 PDF版)
有线通信传输工程
1988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电信工程技术手册  电信线路(1965 PDF版)
电信工程技术手册 电信线路
1965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电信工程设计手册  17  通信电源(1991 PDF版)
电信工程设计手册 17 通信电源
1991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电信工程设计手册  3  电报通信(1992 PDF版)
电信工程设计手册 3 电报通信
1992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