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求取 ⇩

作者序1

目次1

海侵与造山运动的时间关系(图8.1

前言1

第一章 中国的自然区2

(一)西藏高原2

中国自然区域图(插图1.1.)3

(二)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3

(三)辽吉松黑平原4

(四)辽吉山地4

(五)山东半岛4

(六)华北平原5

(七)山西高原6

(八)陕西盆地7

(九)甘肃走廊7

(十)长江下游泽地8

(一一)东南滨海区域东南丘陵区9

(一二)长江中游盆地9

(一三)四川红色盆地10

(一四)贵州高原11

(一五)南部滨海区11

(一六)广西台地12

(一八)西康群山或「中国西藏的阿尔卑斯」13

(一七)西南山地13

第二章 中国的古地基14

(一)震旦纪前变质岩系14

(二)震旦纪地层14

(三)吕梁运动14

第三章 古生代各期海侵及造山运动15

(一)寒武纪海侵15

(二)寒武纪末造山运动15

(三)下奥陶纪海侵15

(四)淮远运动16

(五)中奥陶纪海侵16

(六)奥陶纪末造山运动16

(七)志留纪海侵16

(八)克里东造山运动16

(一三)莫斯科世海侵17

(一二)淮南运动17

(十)柳江运动17

(九)泥盆纪海侵17

(一一)下石炭纪海侵17

(一七)中二叠纪及上二叠纪海侵18

(一八)三叠纪海侵18

(一四)昆明运动18

(一六)东吴运动18

(一五)乌拉世及下二叠纪海侵18

寒武纪腕足类化石(图3.1)19

寒武纪三叶虫化石(图3.2)20

寒武纪三叶虫化石(图3.3)21

?陶纪化石(图3.4)22

?陶纪笔石(图3.5)24

?陶纪腕足类化石(图3.6)25

志留纪化石(图3.7)26

志留纪三叶虫化石(图3.8)27

泥盆纪化石(图3.9)28

下石炭纪化石(图3.10)30

中石炭纪及乌拉世化石(图3.11)32

乌拉地和二叠纪?科化石(图3.12)34

古生代上部植物化石(图3.13)35

二叠纪化石(图3.14)37

(三)南象运动39

(一)三叠纪的陆相沉积39

(二)金子或淮阳运动39

第四章 古生代以后地层及燕山运动39

(四)侏罗纪地层40

(五)甯镇运动40

(六)白垩纪地层40

(七)燕山运动的尾幕40

(八)老第三纪地层41

(九)茅山运动41

(一一)上新世以后的变动41

(一○)新第三纪与第四纪初期地层及其发生之变动41

(一二)周口店堆积42

三叠纪海相化石(图4.1)43

中生代化石(图4.2)44

白垩纪化石(图4.3)46

白垩纪鱼化石(4.4)46

上新世淡水螺化石(图4.5)47

北京猿人化石及石器(图4.6)48

(一)古华夏大向斜及古华夏大陆49

第五章 华夏大向斜及华夏大背斜49

(二)中华夏大向斜50

(三)新华夏大向斜及新华夏大背斜50

古华夏式与中华夏式大向斜以及其他有关古地形理想图(图5.1)51

第六章 东西褶皱带54

(一)阴山东西褶皱带54

(二)秦岭东西褶皱带55

(三)南岭东西褶皱带56

第七章 扭动型式57

(一)「多」字型构造57

东亚弧形构造简图(图7.3)58

(三)弧型构造58

南岭东部地质构造图(图7.4)58

「多」字型构造(图7.1)58

「歹」字型构造(图7.2)58

(二)「歹」字型构造58

「山」字型构造中的应力分布情况(图7.5)59

泥板扭动所形成的「多」字型构造(图7.6)63

泥板滑动所形成的「山」字型构造(图7.7)64

泥板经过扭动后所形成的二套捩断层(图7.8)65

参考文献66

第八章 构造型式和地壳运动的关系67

(一)通论67

(二)地球表面构造和它在动力学上的意义68

(三)地壳运动与海水进退的原因71

第九章 中国的第四纪气候74

(一)冰川流行的痕迹74

中国现今各地平均等温线图(图9.1)75

U谷底部受小河侵蚀,安徽黄山南坡(图9.2)76

U谷左壁面上冰磨粗痕微向水流方向倾斜(图9.3)76

冰磨溜面庐山山麓,白石嘴,黄龙灰岩(图9.4)77

庐山九里冲平底谷与另一平底谷相交的情形(图9.6)78

羊背石,白石嘴附近,黄龙灰岩(图9.5)78

庐山东北部的?谷(图9.7)79

在庐山找到的条痕石砾(图9.8)79

(二)第四纪冰川在中国分布的范围81

(三)庐山冰川遗迹81

(四)中国其他各地冰川遗迹82

(五)中国的冰期和间冰期83

参考文献:85

(一)北满地层88

第十章 区域地层88

(二)辽东太子河流域地层89

(三)新疆天山南麓库车阿克苏一带地层92

(四)热河地层93

(五)阴山(包括绥远察哈尔西南部)地层95

(六)北京西山地层96

(七)河北东北部地层98

(八)大青山石拐子附近地层101

(九)山西北部察哈尔南部(包括大同怀仁附近)地层102

(一○)太行山脉中段地层104

(一一)山西中部地层107

(一二)陕西盆地地层109

(一三)甘肃西北部及中部地层110

(一四)甘肃南部地层112

(一五)山东西部及东南部地层114

(一六)秦岭东部地层115

(一七)秦岭西段地层116

(一八)河南洛阳宜阳一带地层118

(一九)淮阴山脉(徐州、凤阳、定远、怀远等县)地层120

(二○)甯镇山脉地层122

(二一)皖南繁昌铜陵南陵青阳及泾县地层124

(二二)皖南(休甯、甯国、宣城、绩溪、徽州等县)地层126

(二三)浙江地层128

(二四)浙西赣东地层130

(二五)江西庐山地层132

(二六)江西西部及中部地层133

(二七)湖北西部地层135

(二八)湖南地层138

(二九)湘西黔东地层142

(三○)四川西北部龙门山及大巴山一带地层144

(三一)川东南部石硅黔江一带地层146

(三二)黔北大娄山地层149

(三三)贵州中部地层152

(三四)西康东部地层155

(三五)福建中部及南部地层156

(三六)广东北部地层157

(三七)广东北江地层158

(三八)广西地层160

(三九)云南东部地层163

(四○)台湾地层166

1953《中国地质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四光原撰;张文佑编译 1953 正风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数学地质进展(1994 PDF版)
中国数学地质进展
1994 北京:地质出版社
中国数学地质  3(1991 PDF版)
中国数学地质 3
1991 北京:地质出版社
中国地质学(1953 PDF版)
中国地质学
1953 正风出版社
中国旅游地质(1997 PDF版)
中国旅游地质
1997 北京:地质出版社
中国数学地质  1(1986 PDF版)
中国数学地质 1
1986 北京:地质出版社
中国地质学(1989 PDF版)
中国地质学
1989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中国地质学  扩编版(1999 PDF版)
中国地质学 扩编版
1999 北京:地质出版社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1982 PDF版)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
1982 北京:地质出版社
中国石油地质学(1983 PDF版)
中国石油地质学
1983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中国近海地质(1997 PDF版)
中国近海地质
1997 北京:地质出版社
中国数学地质  6(1995 PDF版)
中国数学地质 6
1995 北京:地质出版社
中国数学地质  5(1994 PDF版)
中国数学地质 5
1994 北京:地质出版社
中国地质学简史(1994 PDF版)
中国地质学简史
1994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数学地质  8(1997 PDF版)
中国数学地质 8
1997 北京:地质出版社
中国数学地质  7(1996 PDF版)
中国数学地质 7
1996 北京: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