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医学论文集 第1卷 1963-1993》求取 ⇩

王任重题辞1

溥杰题辞2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2

一.体质学说研究2

1.略论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2

张文康题辞3

耿鉴庭序4

余瀛鳌序4

2.倡建中医的体质学说5

学者、教授、名医6

3.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6

4.略论体质与发病10

5.略论体质与治疗的关系13

6.论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意义——附102例临床体质分型调查报告19

7.论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意义(摘要)50

8.论体质与治疗51

9.论体质与证的关系53

10.论体质与治则55

11.倡建体质药物治疗学57

12.倡建中医体质预防医学61

13.中医体质学说的数学模型初探66

14.肥胖人痰湿型体质判断标准的规范化研究69

15.中医痰湿型(肥胖)体质标准的模糊数学模型75

16.轻健胶囊改善单纯性肥胖痰湿体质疗效观察79

17.肥胖人痰湿型体质变异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82

18.肥胖人痰湿体质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86

19.中医体质类型的现代研究93

20.中医体质的现代研究100

21.中日对体质问题的研究比较104

22.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1980—1985)108

23.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112

24.中医体质学说研究概述115

25.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120

26.体质(《中国大百科全书》词条)123

27.中医体质学(《百科综述》词条)125

28.肥胖人痰湿型体质的基础研究127

29.中医对老年体质学说的认识130

30.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体质医案分析135

二.脏象学说研究139

1.略论脏象学说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139

2.略论脏象学说的形成和发展142

3.略论祖国医学“肾”的理论及其实践意义147

4.对肝主疏泄的认识与实践152

5.脏象学说的研究进展(一)156

6.脏象学说的研究进展(二)161

三.《内经》理论研究165

1.关于如何学习《内经》问题的讨论纪要165

2.关于整理研究《黄帝内经》的几个问题168

3.谈研究《内经》的思路与方法171

4.对《内经》饮食五味学说的探讨174

5.略论《内经》中的医学与气象问题178

6.《黄帝内经》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探讨185

7.关于“五十营”问题的讨论纪要188

8.答陈彝安同志191

四.仲景学说研究194

1.谈学习《伤寒论》的思路与方法194

2.谈《伤寒论》字句读法的有关问题197

3.关于《伤寒论》研究的几个问题200

4.伤寒不独为“寒”论201

5.提纲非“纲”论202

6.六经非“经”论204

7.无分“经”“腑”论207

8.论病发于阴病发于阳209

9.论太阳非仅主表 六病皆有表证212

10.怎样正确认识少阳病——兼论小柴胡汤并非少阳病主方214

11.关于《伤寒论》研究的若干问题216

12.关于《伤寒论》“厥阴病”的讨论234

13.刘渡舟教授答《伤寒论》有关问题237

14.专家答《伤寒论》有关问题238

15.略论《伤寒论》下利证治241

16.对叶天士医案运用桂枝汤及其类方的探讨244

17.略论仲景对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贡献247

18.东传日本的两种《伤寒论》古传本简介250

19.《伤寒论》版本及目录学研究概况251

20.《伤寒论》主要学术成就255

21.近三十年来有关《伤寒论》三阴三阳问题研究概况256

22.三十年来《伤寒论》辨证规律研究进展265

五.中医腹诊研究268

1.论中医腹诊源流与原理268

2.常见腹诊的论断272

3.论瘀血腹诊的研究意义276

4.中医腹诊的临床运用280

5.中日腹诊研究比较282

6.中医腹诊研究进展285

7.“中医腹诊检测方法的研究及腹诊仪研制临床验证”总体总结报告289

六.辨证论治研究292

1.略论辨证论治的再提高292

2.关于虚证理论的研究297

3.辨证论治(《中国大百科全书》词条)299

4.卫气营血辨证(《中国大百科全书》词条)302

5.谈脾阴虚及调治三法304

6.识证篇306

7.也对“肝炎的辨证论治”一文的商榷308

8.对湿热病卫气营血辨证中“卫”分证的初步看法311

9.证实质近三十年研究进展312

10.辨证论治近三十年研究概况320

七.中国理论思维与学术发展325

1.关于如何发展中医学术的若干问题——访中国中医研究院王琦教授325

2.把中医理论的研究工作提到重要位置上来328

3.当前中医理论研究工作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332

4.谈中医的理论与临床思维334

5.谈中医科研思路方法与选题339

6.谈怎样写中医论文343

7.怎样写中医文献综述347

8.让中医学在求异思维中扬帆351

9.当前中医学临床存在问题及其对策352

10.关于中医临床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讨论356

11.中医临床存在十大问题及其对策360

12.造就高明临床家是中医学术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367

13.中医特色刍言370

14.浅论中医学的科学性373

15.发扬中医药科技优势,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全国中医药科技论证会讨论述要375

16.我国中医药科研成绩显著——中医药科研网络已初步建成377

17.“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正确道路378

18.中医药科技成就概述380

19.在争论中发展针灸术388

20.研究生要研究——为“研究生之窗”专栏开辟而写389

21.关于如何办好《江苏中医》杂志的讨论纪要389

22.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研究生基础课程的教育工作(论文摘要)——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基础课程八年来教育工作回顾390

23.确立一个主体、两个能力、三个面向的办学思想395

24.中医振兴与人才知识结构398

25.中药在西欧的展望400

26.我所见到的韩医药现状401

27.国内外中医药研究近况402

28.在比利时讲学的一天410

29.21世纪——中医药的世纪411

1.论中医男科临床的理论思维变革416

一、中医男科416

临床研究416

2.略论《内经》男科理论及临床应用421

3.论阳痿从肝治424

4.再论阳痿从肝论治426

5.浅述阳痿分脏论治法则431

6.王琦治疗阳痿琐谈433

7.王氏合欢胶囊治疗阳痿145例临床观察435

9.中医诊治阳痿述评440

8.切莫滥用壮阳药440

10.谈经方在男科临床中的运用444

11.中药提高人类精子质量的研究报告448

12.男性不育的中医及针灸治疗450

13.男性不育(《中国大百科全书》词条)458

14.慢性前列腺炎中医研究报告460

15.中医男科疾病的临床研究471

16.中医男科研究述评476

17.第二届全国中医男性学研讨会述要480

18.立足男科临床开拓研究思路——中华全国第二届中医男科学研讨会述评484

19.1989年中医男科研究进展487

20.中医男科学发展概略493

21.中医男科学及其展望497

22.中医性方药功用探略501

二、中医内科504

1.略论温病昏迷的证治504

2.论神昏非独治心508

3.中医治疗昏迷概况510

4.肾功能衰竭证治举要515

5.重症肝炎若干问题的探讨——有关专题讲座综合介绍517

6.谈冠心病心绞痛脏腑辨证的临床意义521

7.通里攻下法在急性热病中的临床意义525

8.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研究进展529

9.龙胆清脑汤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7例的临床小结539

10.青蒿治疗疟疾125例疗效观察543

11.张仲景治“黄”八法的临床运用544

12.对叶天士治疗胃脘痛经验的探讨548

13.卒痛证治条辨(一)550

14.卒痛证治条辨(二)557

15.血尿证治562

16.治疗乳糜尿的疗效介绍564

17.癃闭治验二例565

18.服曼陀罗过量引起中毒症的一例报告565

19.运用古方伐木丸、黄胖丸化虫丸各剂治疗钩虫病的经验介绍566

20.韩国仁山竹盐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567

三、其他各科570

1.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100例初步小结570

2.“转胎方”矫正胎位不正89例初步报告573

3.升提固脱煎合并外治法治疗子宫脱垂20例573

4.中药治疗 调节情绪——致曹平女士576

5.鬼针草熏洗治疗小儿单纯性腹泻疗效观察577

6.鼻炎丸治疗急、慢性鼻窦炎578

7.大蒜头、芒硝配合大黄调醋治疗急性阑尾炎579

8.大蒜芒硝外敷深部脓肿580

9.“陈小粉”治疗几种农村常见外科病的体会581

10.地蜈蚣草在外科临床上的应用582

11.白喉验方583

四、治法与方药584

1.加强小方小药的研究工作584

2.谈组方法度及加强小方研究应用的意义586

3.医生处方用药力求少而精589

4.谈谈八法中的“补”与“消”590

5.论经方的研究意义及其运用593

6.经方运用新进展597

7.我国大陆中药处方用量与港台地区及日本、欧美之比较与思考604

8.日本汉方研究的特色608

9.《本草纲目》中散末的应用及其探讨610

10.凤尾草的临床应用611

11.茜草根的临床应用612

12.虎杖的临床应用613

13.苦参的临床应用617

14.赤小豆的临床应用620

15.验方四则621

16.验方草药选(一)622

17.验方草药选(二)624

18.介绍两个治疗风湿病的药酒方625

19.龙胆泻肝汤的临床运用体会625

20.草?渗湿汤的临床应用629

21.桃核承气汤的临床应用631

22.膈下逐瘀汤的临床应用633

23.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634

24.生化汤的临床应用637

25.桂枝茯苓丸的临床应用639

五、名老中医经验642

1.对整理总结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意见642

2.五位现代名老中医应用经方经验643

3.姜春华岐黄生涯五十载649

4.截断扭转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姜春华教授学术思想举要652

5.迁延性、慢性肝炎的诊治653

6.方药中老师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656

7.中医治疗热病急症的经验658

8.朱月桥治疗麻疹的经验660

9.清代名医赵海仙医疗经验简介663

10.崩漏665

11.蔡敬斋医案666

医史671

1.略论秦始皇在发扬祖国医学中的作用671

2.古代的医疗体操——五禽戏672

3.孙思邈和他的《千金方》673

4.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676

5.中外医学交流677

6.中日医学和友谊的传播者——鉴真679

7.踏遍青山采草药682

8.略论沈括对祖国医药学的贡献683

9.赵海仙生平事迹略述686

序文690

1.《伤寒论讲解》自序690

2.《伤寒论研究》前言691

3.《经方应用》前言693

4.《黄帝内经专题研究》绪言694

5.《运气学说的研究与考察》前言694

6.《中医体质学说》前言695

7.《活血化瘀方药临床应用》前言696

8.《危重疑难病证中治疗进展》前言696

9.《中医现代研究丛书》绪言——献给热心中医事业的朋友们699

10.《中华中医男科学丛书》前言699

11.《中医男科学》绪言701

12.《诚书》点校前言702

13.《中国中青年名医列传》序702

14.《肥胖与减肥术》序703

15.《精金粹玉医案录》序704

16.《中国古代房事养生集要》序704

17.《中医心理学》序705

18.《妇科溯洄》序706

书评·杂文708

1.喜读《幼科条辨》708

2.《中医学现代方法》值得一读709

3.《实用方剂手册》评介709

4.拯危救急话经方——《经方实验录》读后感711

5.雪花飘飘话进补713

6.萝卜全身都是药714

7.何不“相轻”易“相亲”715

8.幸得宝黛未成婚715

9.十年芳菲度,俏也不争春——祝《院报》创刊十周年716

10.古典医籍通借字字典717

11.要不断充实自己733

12.祝大家永有一颗快乐的心738

集后自叙740

附录749

1.王琦著作一览表749

2.王琦论文一览表750

3.王琦受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介传播报道一览表756

4.王琦荣获各种奖励一览表758

5.王琦受聘的各类社会职务一览表759

6.王琦载入各类各人录一览表759

1993《王琦医学论文集 第1卷 1963-1993》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琦著 1993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王统照文集  第1卷(1980 PDF版)
王统照文集 第1卷
1980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王国维文集  第1卷( PDF版)
王国维文集 第1卷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梁简文帝集  卷1  论  劝医论( PDF版)
梁简文帝集 卷1 论 劝医论
王临川文集  王荆公文集  卷1( PDF版)
王临川文集 王荆公文集 卷1
骆宾王文集卷  第1-6( PDF版)
骆宾王文集卷 第1-6
医学论文集  1993-1994( PDF版)
医学论文集 1993-1994
王一民文集  第1卷( PDF版)
王一民文集 第1卷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三晋医学论文集  第1辑  下(1993 PDF版)
三晋医学论文集 第1辑 下
1993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文医史论文索引  第9集  1963(1963 PDF版)
中文医史论文索引 第9集 1963
1963
论文集  第1卷(1952 PDF版)
论文集 第1卷
1952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华夏医学论文集  1993年版(1994 PDF版)
华夏医学论文集 1993年版
1994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三晋医学论文集  第1辑(1993 PDF版)
三晋医学论文集 第1辑
1993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王蒙文集  第1卷(1993 PDF版)
王蒙文集 第1卷
1993 北京:华艺出版社
西医学习中医论文选集  第1集(1959 PDF版)
西医学习中医论文选集 第1集
195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学术论文选集  1963(1963 PDF版)
学术论文选集 1963
1963 大连海运学院科学研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