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物论史》求取 ⇩

第一编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唯物论的产生民与初步发展1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及其特征3

第一节 我国先秦天人观的发展3

第二节 我国古代哲学的特征8

第二章 原始的五行说与《周易》的思想10

第一节 殷商、西周之际的社会变革10

第二节 原始的五行思想的出现13

第三节 《周易》朴素的唯物论思想16

第三章 孔子哲学中的唯物论思想21

第一节 孔子的生平与《论语》21

第二节 孔子以人为本的“天人”观23

第三节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27

第四节 孔子对古代“民本”思想的贡献36

第五节 孔子的认识论--反映论40

第六节 公孟子的无神论思想45

第一节 《老子》一书及其编定年代47

第四章 老子哲学中的唯物论思想47

第二节 《老子》的版本和帛书《老子》49

第三节 老子哲学的“夭人”观51

第五章 孙武的兵家唯物论思想62

第一节 孙武和《孙子兵法》62

第二节 战争论中的朴素唯物论倾向65

第三节 “知彼知已,百占不殆”的认识认论69

第一节 史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唯物辩证思想73

第六章 史墨、范蠡的唯物论思想73

第二节 范蠡天人观中的唯物思想74

第二编 战国时期唯物论的发展79

第七章 墨子和后期墨家的唯物论思想81

第一节 墨子、《墨子》其书与后期墨家82

第二节 墨子的唯物论思想87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唯物论思想94

第八章 孟子哲学中的唯物论观点104

第一节 孟子生平和《孟子》一书104

第二节 孟子的“天人合一”观107

第三节 孟子的“民本”思想115

第四节 孟子认识论的特点120

第九章 庄子学派的唯物论观点125

第一节 庄子的生平与《庄子》一书126

第二节 庄子学派的“天人”观128

第三节 庄子学派的认识论--可知性与相对性138

第十章 《管子》的唯物论思想148

第一节 管仲学派与《管子》148

第二节 水本原说与精气说149

第三节 贵因说155

第四节 社会历史观158

第十一章 《周易大传》的唯物、辩证思想161

第一节 《周易大传》的成书年代161

第二节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朴素的唯物论思想165

第三节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唯物的本体论思想168

第四节 自然法则与伦理法则统一的“天人合一”观和人的主体能动性思想171

第五节 “无往不复”--中国式的辩证思维174

第十二章 荀子的唯物论思想180

第一节 荀子生平和《荀子》180

第二节 唯物的天人观181

第三节 唯物的认识论190

第四节 逻辑学中的唯物的概念论198

第五节 “性恶论”中的唯物思想203

第十三章 韩非的唯物论思想209

第一节 韩非的生平和著作209

第二节 以道、理为中心范畴的唯物自然观210

第三节 重参验的唯物认识论214

第四节 进化的历史观218

第三编 秦汉时期唯物论的发展221

第十四章 秦汉时期的哲学特点以及唯物论形态223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哲学特点223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唯物论形式229

第一节 陆贾的唯物论思想232

第十五章 陆贾、贾谊的唯物论思想232

第二节 贾谊的民本主义思想239

第十六章 扬雄、桓谭的唯物观点与无神论244

第一节 扬雄的自然哲学244

第二节 桓谭的唯物论思想255

第十七章 黄老之学与《黄帝内经》257

第一节 黄老之学的盛衰及其唯物论思想257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唯物论思想260

第十八章 王充唯物的天地本原论274

第一节 王充的生平和著作274

第二节 天地本原论275

第三节 天道自然论278

第四节 无鬼论281

第五节 唯物的认识论284

第十九章 王符的唯物论思想286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286

第二节 王符的唯物论思想288

第二十章 仲长统、荀悦的唯物论思想301

第一节 仲长统与《昌言》302

第二节 荀悦与《申鉴》304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唯物论307

第二十一章 魏晋至隋唐时期哲学的演变309

第二十二章 曹植、刘劭的唯物论观点313

第一节 曹植的唯物论观点313

第二节 刘劭的《人物志》320

第二十三章 阮籍、嵇康的唯物论倾向325

第一节 阮籍的自然观325

第二节 嵇康的唯物论思想328

第二十四章 杨泉、裴頠、欧阳建的唯物论思想332

第一节 杨泉的《物理论》332

第二节 裴頠的《崇有论》335

第三节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338

第一节 何承天对佛教报应论的批判342

第二十五章 何承天、范缜的无神论思想342

第二节 范缜的《神灭论》347

第二十六章 南北朝后期的无神论者354

第一节 刘峻的《辨命论》354

第二节 朱世卿的《法性自然论》356

第三节 邢邵对“人死还生”说的驳斥358

第二十七章 唐初的无神论者360

第一节 傅奕的反佛教思想360

第二节 吕才的无神论思想362

第三节 李华对占卜迷信的批判366

第二十八章 崔憬的易学和刘知几的史学368

第一节 崔憬与《易探玄》368

第二节 刘知几与《史通》371

第二十九章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天道观377

第一节 柳宗元对自然之天的探讨378

第二节 柳宗元对神学之天的批判381

第三节 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论387

第五编 宋元时期的唯物论的发展391

第三十章 宋元唯物论思想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历史背景393

第一节 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393

第二节 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民族压迫的加深396

第三节 学校科举制的改进和发展399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403

第三十一章 李觏、王安石的唯物论思想407

第一节 李觏的唯物论思想407

第二节 王安石的唯物论思想413

第三十二章 张载的唯物论思想422

第一节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423

第二节 “一物两体气也”428

第三节 “知由内外之合”432

第四节 “横渠学问思辨之功古今无两”433

第三十三章 沈括的科学思想与唯物论观点436

第一节 唯物的自然观438

第二节 科学方法与求实作风444

第三十四章 程朱理学中的无神论观点452

第一节 批判世俗和佛道迷信453

第二节 否认灵魂不灭和最高人格神的存在457

第三节 明“理”释“惑”462

第三十五章 杨万里的唯物论思想465

第一节 “气为天地根”466

第一节 薛季宣、陈傅良的唯物论思想469

第二节 天乌有营度作为470

第三节 “变化生于阴阳之推移”473

第四节 触思并,知行兼476

第三十六章 薛季宣、陈傅良和陈亮的唯物论思想479

第二节 陈亮的唯物论思想486

第三十七章 叶适的唯物论思想492

第一节 道“终归于物”论493

第二节 广功能利论498

第三节 析理别异502

第一节 黄震的唯物论思想506

第三十八章 黄震、储泳唯物论无神论思想506

第二节 储泳的无神论思想514

第三十九章 元代自然科学与唯物论无神论思想520

第一节 郭守敬、赵友钦的天文学和王祯的农学中的唯物论思想520

第二节 马端临、谢应芳的无神论思想530

第六编 明代唯物论的发展539

第四十章 明代唯物论思想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541

第一节 明中叶朱学唯心论的衰颓与唯物论气本论的兴起541

第二节 晚明王学唯心论的衰颓与唯物论气本论的进一步发展546

第三节 明中叶以后科学的发展与唯物论气本论的进一步深化548

第四十一章 罗钦顺的唯物论思想551

第一节 气本一论551

第二节 “明乎心性之辨”555

第三节 格物致知论562

第四节 历史地位566

第四十二章 王廷相的唯物论思想568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568

第二节 元气是“造化之元机”571

第三节 阴阳是“造化之橐钥”581

第四节 “推测之术,圣人不贵”584

第五节 “知行兼举”论595

第四十三章 韩邦奇、杨慎的唯物论思想604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604

第二节 韩邦奇的“天地万物本同一气”论605

第三节 杨慎的唯物论思想609

第四十四章 吴廷翰、高拱的唯物论思想615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615

第二节 吴廷翰的唯物论思想616

第三节 高拱的唯物论思想625

第四十五章 唐鹤征、杨东明的唯物论思想636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636

第二节 唐鹤征的“天地一气”论638

第三节 杨东明的理气统一说646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651

第四十六章 李时珍、宋应星的唯物论思想651

第二节 李时珍的宇宙“变化皆由于一气”说653

第三节 宋应星的“形气水火之道”657

第四十七章 方以智的唯物论思想667

第一节 “质测即藏通几”668

第三节 “道无鬼神”675

第四节 “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678

第五节 “学天地”,“明其理”681

第七编 清代前中期唯物论的发展685

第四十八章 清代前中期社会历史背景687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因素687

第二节 政治斗争的新形势691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693

第四节 学术领域中的新思潮695

第四十九章 陈确的唯物论思想699

第一节 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无神论思想700

第二节 以行为基础的知行观702

第三节 教养成就“性全”说705

第四节 “天理从人欲中见”论707

第五节 理论批判的时代意义709

第五十章 黄宗羲的唯物论观点713

第一节 “理不离气”714

第二节 学贵求真与适用718

第三节 具有唯物倾向的历史观点723

第五十一章 熊伯龙、顾炎武的唯物论思想727

第一节 熊伯龙的唯物论无神论思想727

第二节 顾炎武的唯物论思想739

第五十二章 王夫之的唯物论思想(上)747

第一节 “太虚一实”、“气者理之依”750

第二节 “天下惟器”、“道者器之道”757

第三节 “太虚本动”、“气化日新”762

第五十三章 王夫之的唯物论思想(下)770

第四节 “因所以发能”、“知以行为功”770

第五节 性“日生则日成”、理“寓于人欲“777

第六节 理势相待相成781

第七节 王夫之唯物论思想的历史地位784

第五十四章 颜元、李塨的唯物论思想786

第一节 理学心学皆本禅学787

第二节 “理在事中”790

第三节 “手格其物而后知至”793

第四节 “习行经济”796

第五十五章 王源、程廷祚的唯物论思想800

第一节 王源的唯物论思想802

第二节 程廷祚的唯物论思想808

第五十六章 戴震的唯物论思想816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816

第二节 “万物本于气”的天道观819

第三节 “火光照物”的心知论825

第四节 “理存于欲”的理欲观831

第八编 中西文化交融与中国近代唯物论837

第一节 历史的定位839

第五十七章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哲学839

第二节 暴风雨前夕的中国近代社会与经学的衰落843

第三节 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846

第四节 中国近代唯物论的诞生及其特点848

第五十八章 “师夷之长技”的首创者--魏源的哲学思想851

第一节 生平及主要贡献851

第二节 魏源的唯物论观点854

第五十九章 戊戌维新的领导者、理论家--康有为的哲学思想859

第一节 生平及学术渊源859

第二节 康有为本体论中的唯物论观点862

第三节 康有为宇宙演化论中的唯物论倾向864

第六十章 戊戌维新的激进思想家--谭嗣同的哲学思想867

第一节 生平及思想发展过程867

第二节 名实论与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批判869

第三节 唯物论的道器说与变法维新871

第四节 “以太”说中的唯物论倾向874

第五节 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因素878

第六十一章 系统介绍西学的启蒙思想家--严复的哲学思想882

第一节 生平及主要贡献882

第二节 《天演论》与严复进化的唯物世界观886

第三节 严复的认识论--从经验论到不可知论890

第四节 严复与逻辑学895

第六十二章 辛亥革命的思想家--章太炎的唯物论思想903

第一节 生平及学术思想概述903

第二节 进化唯物的自然观906

第三节 “不行不足以为知”的认识与对逻辑的研究910

第六十三章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最高理论家--孙中山的哲学唯物论思想917

第二节 不断革命、不断前进的一生917

第二节 进化唯物的自然观920

第三节 “生元说”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923

第四节 “知难行易”说和唯物论的认识论927

第五节 “民生史观”中的唯物论因素935

第六十四章 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与展望941

后记945

1994《中国唯物论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岱年主编 1994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  上  讨论稿(1973 PDF版)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 上 讨论稿
1973 苏州地区教材编写组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1975 PDF版)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
1975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 PDF版)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
湖南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哲学组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  试用稿( PDF版)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 试用稿
北京人民出版社
历史唯物论(1954 PDF版)
历史唯物论
1954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讲义  上( PDF版)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讲义 上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讲义  下( PDF版)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讲义 下
历史唯物论(1949 PDF版)
历史唯物论
1949 新中国书局
唯物史观中国史(1949 PDF版)
唯物史观中国史
1949 永祥印书馆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1936 PDF版)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1936 商务印书馆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  上(1978 PDF版)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 上
1978 北京:北京出版社
唯物论史论丛(1953 PDF版)
唯物论史论丛
1953 北京:人民出版社
唯物论史话(1983 PDF版)
唯物论史话
1983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1975 PDF版)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
1975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  下(1973 PDF版)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 下
1973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