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 党政干部大专教材》
作者 | 曾瑞期,罗昭义主编 编者 |
---|---|
出版 | 湖南省党校教材编审委员会 |
参考页数 | 349 |
出版时间 | 198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无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02270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绪论1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1
二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地位5
三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8
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3
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3
一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3
二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15
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9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23
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23
二 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25
三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28
第二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2
第一节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32
一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和发展32
二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总趋势36
第二节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40
一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40
二 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43
三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5
第三节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46
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46
二 无产阶级及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过程48
三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50
第三章无产阶级革命53
第一节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条件53
一 无产阶级革命的含义和特点53
二 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55
三 无产阶级革命将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获得胜利57
第二节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60
一 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目标60
二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道路61
三 对和平实现社会主义的探索65
第三节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67
一 民族民主革命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地位67
二 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对象、动力及其性质68
三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前途70
第四章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72
第一节战略策略的含义和作用72
一 战略策略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72
二 战略策略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地位74
三 战略策略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作用75
第二节战略策略的一般指导原则77
一 在为最近目的而斗争时要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77
二 战略上藐视敌人和困难,策略上重视敌人和困难79
三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81
四 原则的坚定性,策略的灵活性84
第三节制定战略策略的科学依据86
一 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纲领是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依据86
二 时代特点和本国国情是制定战略策略的客观依据87
三 实践经验是制定战略策略的重要依据89
第五章无产阶级专政91
第一节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特征、职能及其形式91
一 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特征91
二 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职能94
三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96
第二节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98
一 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98
二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继续坚持无产阶级专政100
三 从实际出发坚持无产阶级专政101
第三节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和特点104
一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04
二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与实质105
三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形式108
第六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10
第一节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必要性110
一 过渡时期的含义110
二 过渡时期的必要性112
三 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114
第二节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17
一 中国革命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只能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117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条件118
三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120
第三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21
一 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1
二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4
三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相互关系127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0
第一节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130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130
二 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132
三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理论概括134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模式138
一 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138
二 在改革中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40
第三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42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及其意义142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和理论轮廓145
第八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151
第一节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和阶段性151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151
二 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和发展阶段性的探索153
第二节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56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156
二 社会主主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和历史地位159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和主要矛盾161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164
第三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66
一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166
二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168
第九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171
第一节社会主义必须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171
一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以现代化生产力为基础的171
二 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物质文明173
三 生产力标准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76
第二节物质文明建设的原则和战略目标179
一 物质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179
二 物质文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180
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181
第三节改革经济体制,加速物质文明建设185
一 改革经济体制的必要性185
二 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依据187
三 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体制191
第十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4
第一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194
一 民主的含义194
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196
三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联系和区别198
第二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和基本内容201
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201
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任务203
三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迫切性和渐进性205
第三节改革政治体制,实现政治民主化208
一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208
二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10
三 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213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16
第一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216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216
二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219
三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21
第二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223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223
二 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225
三 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230
第三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原则232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232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遵循的几个重要原则234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力量和社会矛盾240
第一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社会力量240
一 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人阶段240
二 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民243
三 社会主义时期的知识分子247
第二节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251
一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251
二 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中的地位253
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方针255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统一战线258
第一节统一战线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的重要性258
一 统一战线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地位258
二 统一战线是我国革命中的一大法宝260
三 新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法宝262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任务264
一 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264
二 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266
三 “一国两制”与统一战线268
第三节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工作方针和原则270
一 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270
二 处理新时期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基本原则273
三 充分发挥新时期人民政协的作用274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和宗教问题277
第一节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和实质277
一 民族和民族问题277
二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和实质279
三 社会主义国家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性281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任务和政策283
一 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任务283
二 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285
三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288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问题291
一 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存在宗教问题291
二 我国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292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296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对外关系的客观依据296
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296
二 国际间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299
三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301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303
一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原则303
二 独立自主的原则305
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07
四 发展各国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关系的四项原则309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目标311
一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11
二 扩大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312
第十六章无产阶级政党315
第一节社会主义时期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315
一 党是领导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核心力量315
二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318
第二节社会主义时期党的领导原则和方式320
一 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320
二 党政分开是实现党的政治领导的基本方式322
三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326
第三节无产阶级执政党的自身建设328
一 社会主义时期党经受着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328
二 党必须从思想、作风、制度和干部队伍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329
三 从严治党,保证党的纯洁性333
第十七章共产主义社会336
第一节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胜利的历史必然性336
一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336
二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性340
三 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长期性342
第二节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343
一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前提343
二 完成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实际步骤346
三 对人类作出贡献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国际主义义务348
1988《科学社会主义 党政干部大专教材》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曾瑞期,罗昭义主编 1988 湖南省党校教材编审委员会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社会主义部分
- 1988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 大学试用教材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部分
- 1979.09
-
- 函授教材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部分
- 1984
-
- 科学社会主义教学大纲
- 1983
-
- 社会主义经济学教材 社会主义部分 初稿
- 1960
-
- 科学社会主义教学大纲 供政治教育专业试用
- 1982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政治经济学教材 社会主义部分
- 196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社会主义部分
- 1988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 经济管理干部培训教材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部分
- 1989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 党政干部中专教材 法学基础
- 1989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部分试用教材
- 1985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