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研究》求取 ⇩

第一章毛泽东引兵井冈的思想基础1

一、大革命时期党和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1

“从老根上研究起”1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主张1

中国共产党领袖集团的探索3

毛泽东的杰出贡献7

二、“马日事变”后毛泽东的“上山”思想12

“马日事变”后的形势和中共中央的处理方针12

毛泽东“上山”思想的提出和形成15

“上山”思想的内涵及其提出的重大意义19

三、从中共湖南省委会议到安源军事会议20

“泽东持之最坚”(20)就任前敌委员会书记22

四、文家市退兵之举24

上坪会议24

前委会议争论的实质26

文家市退兵是一个战略转折,但没有明确上井冈山30

五、引兵井冈的决策33

从史学界的争论谈起33

确定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是一个渐进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34

以宁冈为中心、以井冈山为依托的罗霄山脉中段“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开创39

第二章井冈山武装割据的客观条件42

一、优越的地势和丰富的物产42

优越的地理条件43

丰富的物产45

二、复杂的社会历史状况47

地方军阀和豪绅地主阶级的统治47

绿林武装和散兵游勇聚居之所49

社会组织和土客籍矛盾50

三、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52

湘、赣两省故人的军事实力比较52

敌人营垒内部的矛盾和冲突55

四、共产党组织和革命群众运动的基础57

湘赣边地区共产党组织的建立57

大革命运动在湘赣边界的逢勃发展59

五、袁文才、王佐农民自卫军的产生和实力的保存62

袁文才的“马刀队”和王佐的绿林武装62

袁文才、王佐农民自卫军的成立64

对袁文才、王佐农民自卫军性质的探讨65

六、大革命失败后边界武装斗争的持续发68

“马日事变”后湘赣边界的形势68

大革命失败后边界斗争的持续发展69

第三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73

一、对边界各县游击和进军终点的探讨73

关于进军终点和游击方向的探讨73

边界各县游击80

二、粉碎赣敌的四次“进剿”84

击破赣敌第一次“进剿”的新城大捷84

五斗江战斗与打破赣敌的第二次“进剿”86

草市坳战斗与第三次反“进剿”斗争的胜利88

龙源口大捷与击破赣敌第四次“进剿”90

三、反对湘、赣两省敌军“会剿”的斗争94

永新困敌与第一次反“会剿”94

黄洋界保卫战与第二次反“会剿”斗争100

柏露会议和第三次反“会剿”105

四、井冈山武装斗争的持续111

边界特委第四次执委会与新的游击策略111

湘赣边武装斗争的持续发展114

第四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117

一、苏维埃政权口号的由来117

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最初政权口号117

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的政权主张118

中央关于苏维埃口号的决议121

二、湘赣边红色政权的建立123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123

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的成立124

边界红色区域的革命群众组织125

三、湘赣边红色政权的政纲和组织机构127

关于边界红色政权的称谓127

《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和边界的政权主张130

边界红色政权的组织机构133

四、边界红色政权建设的主要经验135

把民主集中主义运用于政权组织135

正确处理党与苏维埃的关系136

整顿政权组织、纯洁内部137

灵活的割据形式和斗争策略138

第五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队建设141

一、三湾改编和建军原则的提出141

三湾改编141

“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提出148

二、改造袁文才、王佐地方武装及其经验教训153

改造袁、王地方武装和第二团的成立153

袁文才、王佐之死及其教训159

三、井冈山会师研究163

朱德、毛泽东两部会师前的联系163

井冈山会师165

第四军成立及其称谓、编制考析168

四、红四军的组织建设和游击战术175

红四军的编制和组织175

“十六字诀”和红军的游击战术178

五、《党代表工作大纲》和红军的政治工作186

《党代表工作大纲》186

红军的政治工作和训练190

第六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193

一、湘赣边的土地状况和毛泽东的农村调查193

边界土地占有状况193

毛泽东在宁冈、永新作调查194

二、根据地初期的土地斗争196

边界土地斗争的政策依据196

打倒豪绅地主的游击暴动199

中村分田201

大陇分田204

三、井冈山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206

“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政策的提出206

边界各县的普遍分田运动207

毛泽东在夏幽塘边214

四、《井冈山土地法》的制定215

“农民分田,地主割谷”悲局的出现215

边界党的“二大”对土地问题的讨论216

中央六月来信及其贯彻217

《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219

五、井冈山土地斗争的历史经验222

全面掌握边界的土地状况和阶级关系222

充分的发动群众和武装群众223

从边界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224

插牌焚契稳定农民的地权观念226

要有主力红军作土地革命的坚强支柱227

六、《井冈山土地法》的发展228

“六大”土地政纲的传达贯彻228

《兴国土地法》改变了“没收一切土地”的提法229

“二七”土地法的新规定230

《寻邬调查》解决了土地斗争中若干重大政策问题231

南阳会议提出了“抽肥补瘦”的原则232

毛泽东给江西省苏的信,解决了农民的土地私有权问题233

第七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斗争235

一、根据地经济斗争的极端重要性235

边界的经济状况235

“吃饭大难”236

“经济问题的相当的解决,实在值得每个党员注意”237

二、根据地的工农业生产239

“边界的经济,是农业经济”239

根据地军需工业的创造242

三、根据地的商品经济246

草林、大陇集市贸易的繁荣246

“一个红枣也不能动”的工商业政策251

公营和集股两种经济形式的公卖处253

人民贷币的萌芽255

四、红军医院的创办及其建设258

根据地第一所医院——茅坪后方医院的创办258

小井红军医院的建设259

令人痛心的集体殉难265

五、根据地反经济封锁的斗争266

“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266

“好在苦惯了”268

士委会——红军民主制度的新创造269

封锁线上的拚搏272

第八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275

一、边界党的状况和党的建设的艰巨任务275

“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份的党”275

“土籍的党,客籍的枪”277

“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279

边界党的建设的分期及其概况281

二、关于红军中党的建设问题285

我军历史上最早的建党活动——水口建党285

红四军主力团党的组织状况288

“支部建在连上”是一大创造289

“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291

红四军军委(军党部)的沿革293

三、关于边界党的建设问题298

象山庵会议和边界党组织的重建298

中共湘赣边特委的成立及其变迁301

“书记独裁成为边界的通弊”304

九月“洗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整党运动306

井冈山失守前后的边特309

四、井冈山前委的组建及其演变311

前委的由来和组建311

三月“取消前委后,顿失中心”313

“八月失败”前后的前委316

井冈山前委的重新组建317

五、井冈山时期党的建设经验及其发展318

“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318

关于红四军党的“七大”、“八大”的争论321

古田会议决议是毛泽东建党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323

第九章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伟大创造328

一、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关于“割据”思想的提出328

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割据”主张是1927年11月中旬328

最早提出“割据”主张的是中共湖南省委333

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完备化并最先付诸实施的是毛泽东334

二、“以宁冈为大本营”方针确立经过的探讨335

以宁冈为大本营的意见,“泽东同志早有了”,且“屡次呈明在案”335

“以宁冈为大本营,其理由有三”337

“以宁冈为大本营”的方针得到了湖南省委的批准337

联席会议的警钟:“虎落平阳被犬欺”339

即使失败,“也应以宁冈为大本营”340

走遍罗霄山脉后得出的科学结论341

三、井冈山斗争中的两次失败及其经验教训344

“三月失败”的原因要作具体分析344

“八月失败”前夜的错误倾向及其主角人物347

“军委亦未能加以阻止”和对朱德态度的评析350

“八月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352

四、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354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354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的标志355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联系和区别359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发展及其伟大意义360

第十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363

一、中共湖南、江西省委与井冈山斗争的关系363

中共湖南省委对井冈山斗争的指导363

中共江西省委与井冈山斗争的关系366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验的广泛影响371

党中央对井冈山斗争的指导37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验对各地的影响375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38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的光辉典范38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验的概括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383

井冈山的革命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386

198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余伯流,夏道汉著 1987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