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著作思路与方法研究》求取 ⇩

目 录1

中医的“中和位育原理” 陈立夫1

中医经典著作与中医这门科学的前景 (德国)满晰驳2

试谈中医经典著作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罗克聪8

研经三法 熊继柏10

考据学在中医古籍研究中的地位 李今庸12

从中医经典著作体例结构看古代医家的思维与治学方法 赵德田等14

对中医经典著作辨证学发展方向的探讨 谭家祥16

论中医经典著作学习中的思维惰性 刘亚娴17

文化传统与中医经典著作关系研究思路的几个问题 王筑民19

应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 李渡华等21

中医学分析方法的基石——动态观 施诚27

传统文献学方法在中医经典著作研究中的应用 苏礼等30

中医经典著作的理论框架结构研究 姚承济34

中医经典著作的现代方法研究 陶必修36

经典著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邱明义37

经典著作学术研究之我见 宋洪巽39

经典论述与中医特色十谈 刘 珀等41

论中医经典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刘顺海等44

古医籍研究中的系统比较训诂法 何少初46

关于中医原著课程的设置及其改进意见 王庆其49

中医经典著作课程设置浅见 江红兵52

“天人相应”观念是建立和发展中医理论的思想基础 龚贵先53

从“天人相应”角度探讨经络的实质 黄景贤57

论中医学中的“天人相应”观 卢之分58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周易》框架初探 金惠生等60

试论中医概念体系的特点 陈津生61

中医经典著作研究中的实验方法 沈宏根63

建立古医籍临床应用微机研究基本模式的尝试 刘国强66

中医阴阳平衡的生理模式 杨兆龙69

从《论人体科学》看中医理论现代化的研究思路 刘书奎70

继承中医经典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初思 王临轩等72

论中医现有理论框架与中医的现代化发展 钟东屏75

论医古文在中医经典著作研究中的工具作用 张秀传等77

证象形式系统 陈 伟79

中国古代“因人制宜”养生学说及其辩证观 廖 果82

中医五行学说的耗散结构原理 李 军等84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 王 杰85

略论中医学安全思想 张安国88

从出土先秦医籍看早期经络系统的一些特点 刘 欣89

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与简本《脉书·十一经脉》 刘士敬等93

从脉象的月节律变化探讨《内经》“天人相应”学说 徐建国等96

中国古医籍微量元素医学思想研究 柴 立101

中医病理学中的三定律 胡星霞103

以运气学说试析1992年气象和疾病趋势 彭慈荫104

对命门实质探讨之管见 王义和106

“脑为神明”学说初探 李本觉108

浅谈用现代方法研究中医药的重要性 何正国109

当务之急是培养“发展型”人才 刘国岚110

通检法及其在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中的应用 武长春112

秦汉医学的哲学思维方法对现代中医哲学思维的影响 梁继荣等114

中医元气论和阴阳学说哲学原理 律有权等116

中西医结合与经典著作方法研究 徐锦荣等119

模拟四大经典诊治方法的电脑中医 付文心120

加强《内经》的现代理论研究 祝世讷122

《内经》研究的中心环节——实践 王自强125

论《难经》之崇高价值 黄维三126

《难经校释》异议十三条 黄维三133

《难经》脉学全息思想探析 石效龙等139

《难经》命门解难 贾 耿等140

试述《内》《难》脾胃的生理观 冉树臣142

用哲学的思路与方法研究发展《内经》的学术思想 贺汝学144

系统思想发展渊源与《内经》哲学基础 张玉清等147

《内经》治疗学中的系统自组织思想初探 魏风琴149

谈谈《内经》对“认识的辩证过程”的观点 李行能152

《内经》的精华在于朴素的唯物主义 谢奇峰等153

试论《内经》的三大哲学方法 许建阳等155

从《内经》探中医治则的哲学思想 梁秀璟等157

从《素问》首篇谈中医理论研究应实行医、文、哲三理结合 温长路159

谈《内经》训释中几种修辞方法的应用 张 昱163

学习《黄帝内经》谈中医学特点 季连敏165

《内经》教学与高等中医教育 迟华基等167

《内经》研究方法初探 白凌志等169

《内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郑洪新等172

研经悟道保持特色 麻福昌174

《内经》唯物辩证的思路与方法 方筠卿177

《内经》认识方法的层次及特点 麻晓慧179

《黄帝内经》思维方式分析 汤淳康等182

《内经》思维方法初探 唐仕君等184

《内经》思路初探 王忠187

试论《内经》的整体思维特征 赵博188

《内经》体系结构的探讨 李云枢190

《黄帝内经》与泛系方法论之研究 卓同年192

《内经》理论结构与思想方法及广义的辨证施治探讨 高晏忠194

从《内经》方法研究看中医学术的发展 周学智197

浅论《内经》在中医现代化中的作用 刘燮明199

《内经》研究与中医学术发展方向的思考 胡不群201

《内经》中的系统方法初步探索 史伟等203

从临床实践探讨《内经》的研究思路 周本善206

《内经》研究人类长寿的思路与方法初探 袁祥云208

从耗散结构论看《内经》中的阴阳非平衡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章增加211

《内经》理论的动态平衡观 马静昆213

《内经》“阴平阳秘”观的逻辑分析 陈一列215

《内经》与全息论 刘仁祥217

三段论法研究《内经》 王淑茹219

从《周易》看《内经》的自相似原理 焦安钦等220

论《内经》的象数模式 张其成222

论《内经》病证辨治模式 胡 欣225

《内经》志意调控新论 李雁等227

《内经》对心理现象认识的理论框架 张民安230

《内经》社会医学思想探析 孙桐等233

从《内经》看社会学对祖国医学的影响 王子谟等235

《内经》的读者学思想 苏 杰238

《黄帝内经》自然疗法思想探析 梁开发239

略论《内经》的时间生物学观 殷衍彬242

《黄帝内经素问》的时间治疗学初探 卢浩初244

试论《内经》择时用药及其临床意义 刘玉坤等245

《内经》在医疗气象学研究中的地位 樊黔江247

《内经》治未病思想探赜 王惠芬等249

经典著作中“治未病”预防医学思想探讨 徐富业等251

《内经》“治病必求于本”新探 任启瑞等253

《黄帝内经》与中医病因学说 曲竹秋255

《内经》体质学说的临床运用与思考 汪义强等259

《内经》中祝由思想对治疗不孕症的指导意义 陈红薇等261

《内经》对人体主要物质的论述模式及其临床意义 陈治国261

《内经》藏象理论原旨初探 吴润秋等263

《黄帝内经》五脏所藏的生理病理浅谈 汪建国266

《黄帝内经》奇恒之府理论新探 王玉兴等268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新解 张洪亮270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理论方法与临床运用研究 覃世辉271

《内经》“脑”初探 王富天等273

浅述《内经》中脑为神机之中枢 吴朝勤274

《内经》七情与疾病关系初探 林似波等277

试论六气 戴统慎等278

《内经》五运六气新解 徐振林279

《黄帝内经》中的“气论”与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韩军红等280

《内经》气病学说的探讨 冯镇泉283

学习《内经》阐明气的概念 吴正石285

谈太阳与《内经》中阳气的相应关系 陈淑兰等287

经络实质之《内经》探源 王 阳等287

《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的时空关系初探 苏建华289

《神农本草经》之研究 朱均292

《神农本草经》文献研究的探讨 刘大培295

牛膝释名之谬误 王静遐等296

对《内经》多食成味致病理论的探讨 宋健平297

浅谈《内经》中的“小便变” 杜建军等301

对《内经》“守经隧”的新解及发挥 量新华302

论《内经》中传统治法及临床应用研究 刘国祥等304

《内经》指导临床治则应用分析 王东平306

浅析《内经》放血疗法及发展 刘桂华307

略论《内经》对虚证的辨证 陶晓华309

从《内经》妇科理论谈相关治法 谭一松310

就“天人相应”观的实验和观察谈《内经》理论的研究 梁玉珍等312

从生理理化指标探讨人体冬至、夏至阴阳变化规律 谭自民等316

《内经》“肝脉弦”的临床实验研究 黄秉枢等317

《伤寒杂病论》理论方法新探 欧阳锜321

从《伤寒论》看仲景著作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陈治恒等324

深入发掘《伤寒论》精华 李昌源328

研究《伤寒论》的基本方法 王泰源331

《伤寒论》发展设想 王增济等333

《伤寒论》学术思想纵横观 朱里仁335

《伤寒论》研究思路与方法 伍尤栋338

恒动观——《伤寒论》理论的基本思想 曹贵珠340

试谈《伤寒论》传变规律的穆勒推测法 沈兆科342

六经气化太阳篇生理、证治规律及气化学说方法论意义 罗江浒344

浅谈《伤寒论》的研究历史及发展思路 周洪进352

40年《伤寒论》方法论研究概况 叶世龙354

《伤寒论》理论研究近况 唐仕勇等358

《伤寒论求是》——经典著作研究的范例 刘兴旺等361

《伤寒论》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宏观思考 王利军365

论《伤寒论》的建构思路及方法 徐华刚367

从“天人相应”谈《伤寒论》 陈桂苍368

从《伤寒论》谈到“现代中医” 魏贤辉371

《伤寒论》六经圆道运动 贾正中372

《伤寒论》六经本义及源流析 苏 和等375

论伤寒六经病证传变规律 张素珍等377

从人体生命活动的时空概念试析《伤寒论》六经辨证实质 杨在纲378

《伤寒论》的“仁学”思想及其价值 张心夷等380

试论张仲景广论“伤寒” 于素珍382

《伤寒论》太阳病篇刍议 陈宁勇384

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探讨厥阴病 聂忠琦386

《伤寒论》时间医学观初探 毛淳388

《伤寒论》时间医学浅探 梁晓萍等390

试析《伤寒论》时相辨证数模 戴永生等391

《伤寒论》对脉学的贡献 蔡旭等393

从《伤寒论》看把中医经典原著作为教材的弊端 龚新全395

谈《伤寒论》教学密切联系临床的问题 苗润田397

《伤寒论》启发讨论教学法探讨 邓兴学等399

《伤寒论》与急腹症的治疗 刘运耀401

《伤寒论》“试验疗法”初探 张晓明402

双重诊断在《伤寒论》临床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余绮昭等404

《伤寒论》存阴液法则初探 田运培405

初探《伤寒论》中保胃气的学术思想 王友富等407

《伤寒论》二便异常与脾失转输探讨 乔永平等409

《伤寒论》心烦、烦躁证阐微 卓毓春410

仲景“微似汗”探识 段素社等413

《伤寒杂病论》标本理论运用方法探讨 许昭森等414

《伤寒杂病论》的辩证思维 谢世平等415

《伤寒杂病论》的整体思想 曾小平等417

浅析《伤寒杂病论》中的大气观 马德孚419

试论仲景学说的哲学思路 袁求真等421

张仲景防病方略 翟信长423

张仲景治肺系病述要 鲍冬娣426

浅谈临床科研方法在仲景学说研究中的运用 张英民428

试论仲景学说免疫思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梁昭烈430

张仲景孔窍外治法探析 赵体浩等433

仲景论医源性疾病及其证治规律 徐千里435

《伤寒杂病论》食疗法初探 邹如政438

《伤寒论》、《金匮要略》教材改革设想 庞景三439

《金匮要略》研讨刍言 王祖雄440

一条纲领性的治则 周 衡442

试论《金匮要略》中的辩证法 戴天木444

《金匮要略》研究方法述评 张家礼447

论《金匮要略》治疗杂病的指导思想 李发枝450

浅谈研究《金匮要略》的战略 罗冬秀452

《金匮要略》对中医药学的贡献 陈国信等454

谈《金匮》天人相应观 赵云芳等457

《金匮》治疗杂病法则探讨 程君458

《金匮要略》辩证方法论探析 王 珍等460

《金匮要略》的天人整体观 陈国权等462

在高等中医教育中设置《金匮要略》课的反思与展望 孙绍周464

谈《金匮》教材改革 蒋 明467

《金匮要略》的属性与教学 刘晓西469

《金匮要略》三结合教学模式构想 郑晓英470

关于研究生《金匮》教学的设想 张再良472

《金匮要略》注疏的探讨 王安生等474

浅论《易》理在《金匮要略》中的体现 张琦476

溯《内经》探《金匮》“十七句”本意 齐 鸾477

《金匮要略》研究应结合临床 黄仰模480

试析《金匮要略》中的诊病方法 周尔忠等482

《金匮要略》急症学初探 蒋明德483

对《金匮》浮脉的初步探讨 王怀平等485

《金匮》通阳渗湿法应用初探 黄明中486

试述《金匮》方中的双向调治作用 张立侠等488

《金匮》痰饮治法初探 马 斌489

《金匮》痰饮篇治则探赜 韩伟491

《金匮要略》中五疸的中西医临床研究 张照琪等493

从《金匮要略》看仲景对中医护理学的贡献 于忠学495

经方的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 陈阳春等498

经方和系统方法 张曼诚499

经方临床应用与系统方法初探 余承烈502

从系统论重新认识小柴胡汤证 杨小欣等504

《伤寒论》的方证和六经体系 冯世纶506

经方的临床研究思路 李浩澎等508

经方方证规范化的实施方法与思考 李浩澎等511

经方“汤证”的研究与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蔡日初512

试析仲景立方用药的辩证思维 严 冰515

浅议应加强《伤寒论》“汤方辨证”的前瞻性研究 苏小波等516

经方研究之我见 王克穷519

仲景处方用量探微 戴美友520

仲景经方减药法初探 宋福印522

《伤寒论》组方中运用桂枝的探讨 金人茂522

《伤寒论》方药加减规律及其价值 徐敬才523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煮散”方法的继承和发扬 贺学泽526

略论仲景著作中的药物煎煮法 武绍恒528

《伤寒论》精方简药昭示后学 钟仁寿529

《伤寒论》汤方的趣记及其药物分属 李显忠529

薄层扫描法对四逆汤配伍作用的化学研究 裴妙荣等533

仲景论瘀及其用药规律探讨 于宝锋538

中医外感热病认识论探讨 马 成539

《温病条辨》“温病亦喜汗解”新探 邹克扬542

临床运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 蔡绪江等545

试论运用经方的临床思路 陈子华548

从《伤寒论》中探讨小儿急性热病的治疗 肖淑琴等550

经方治疗急症举隅及体会 袁金声552

从“茯苓四逆汤证”看仲景救治危急重证的思路 白崇贵555

古方新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腺炎 武凤兰等557

经方对几种疑难病证的治疗经验 党炳瑞558

张仲景治“郁证”探析——附验案四则 刘健运560

张仲景治肝法探述 王学平等561

张仲景蛇床子散加味治疗阴道炎162例 林才生等563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举隅及体会 刘学义564

旋复代赭汤治验二则 王秀敏566

经方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 张仲谦567

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胃肠病临床体会 成志荣569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 王一民等570

黄连汤验案剖析提要 崔德成572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沈健民574

《金匮要略》方治疗胆石症的运用 史一平575

《金匮》大黄甘草汤外治皮肤病举隅 梁锡宗576

论《金匮要略》“天雄散” 何兴廷577

小议《金匮》大黄?虫丸法 周泽泉579

《金匮》方新用举隅 陈 灿580

《金匮》温经汤新用四则 范锡君582

弘扬经典创新方 冯宗文583

“三小汤”的临床运用 钟洪等585

遵经治黄疸 章真如587

经典著作的研究必须立足于临床 李林默589

应重视经典的临床研究 魏 明591

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 梅国强等593

小儿肺炎中医辨证论治思路的探讨 林启声600

《内经》运气学说及其临床应用 梁迺棋603

《内经》痔疮病证治探源 陈绍忠605

《内经》情志理论在老年病的临床运用 刘 勇等608

中医时间医学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价值 许仁建609

中西医“肝”、“胆”的理论与临床 王启梁611

毒邪致病及解毒法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陈立华613

脾胃学说与肿瘤病人生存期关系的探讨 陶 娟616

《内经》汗法治疗病毒性外感高热的临床观察 刘征利617

中医经典理论阐述冠心病发病机理与临床类型的研究 曾学文619

慢性胃炎的辨治观察 张宗文621

“其下者,引而竭之”与因势利导治法琐议 赫炎光等623

“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新解 张正昭624

“肾者,胃之关”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 石永恭626

“木郁达之”理论的临床运用与意义 揭祖岸628

经典理论指导病毒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王安民等629

“婴病调母”法辨治乳婴儿泄泻 李书香等631

附子汤合并针灸等治疗痹证观察 蔡秋生633

井穴临床应用的探讨 肖继芳634

对五输穴的认识及其临床应用 (马里国)迪亚拉636

矩阵针灸的理论与实践初探 解秀莲等639

1992《中医经典著作思路与方法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邱德文主编 1992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学(1985 PDF版)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学
198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著作権法の研究(1971.08 PDF版)
著作権法の研究
1971.08 一粒社
调查研究(1949 PDF版)
调查研究
1949 东北新华书店
市场调研  思路与方法(1997 PDF版)
市场调研 思路与方法
1997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中医经典著作选读(1993 PDF版)
中医经典著作选读
1993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财经工作监督方法研究(1998 PDF版)
财经工作监督方法研究
1998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临床医学研究原理与方法(1995 PDF版)
临床医学研究原理与方法
1995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药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1997 PDF版)
中医药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
1997 杭州:杭州出版社
医学科研思维与方法(1998 PDF版)
医学科研思维与方法
1998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科学研究与思维方法(1997 PDF版)
科学研究与思维方法
1997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研究(1993 PDF版)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研究
1993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中医科研基本思路和方法(1998 PDF版)
中医科研基本思路和方法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1984 PDF版)
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1984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温病舌诊图谱(1998 PDF版)
温病舌诊图谱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题解(1982 PDF版)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题解
1982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