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燕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此文以《多角度理解“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题,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1期。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构成中国涉外国家利益的三大要素,三者相辅相成、三位一体。维护并最大化国家利益,乃是我国对外战略目标所在。如果说主权是关键,安全是首要,发展是基础,那么夯实发展的基础便是“一带一路”。真理应该是具体的、简单的,我们可以从器物、制度、货币和理念四个角度理解和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首先是器物角度。相对于大多数沿线国家,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等领域拥有明显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而“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与劳动力,尤其是有着快速工业化的愿望。通过产能合作,打造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为器物条件的跨区域生产网络,势必有利于产业链的延伸、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化、市场规模的扩大、生产要素更有效的配置、“得自贸易之收益”的实现,最终有利于使各国凝结成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其次是制度角度。制度在此指的是保证、维持和拓展国家间分工与贸易的国际规则。“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内部外部的制度环境各不相同,现行国际规则又大多具有“非中心”的特征(这意味着同样的规则对不同的国家意味着不同的事情)。中国和沿线发展中国家一道,可以通过双边与多边合作,继承、改进、整合、创新现有国际规则体系,既让交易成本大为降低,更让国际制度趋于中性,甚至更有针对性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再次是货币角度。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化为国际金融危机,基本原因之一在于世界经济对美元的过度依赖。推进人民币或“华元”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相辅相成。“华元”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内计价、结算和储备功能的拓展与加强,除了使沿线各国在降低交易成本、规避汇率风险、提升经济一体化程度等方面获得直接好处外,亦有利于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进程,并最终使国际货币金融新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最后是观念角度。当今世界有人将中国所走的和平发展道路视为“新殖民主义”,认为中国是为了获取原材料和输出过剩产能;也有人将中国视为“另起炉灶”,认为中国想建立一个平行体系与西方体系抗衡。有鉴于此,“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在从获得理解开始,逐步达成共识,然后形成集体行动,真正让“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之共同发展理念不断展开,获得持久的世界性影响力,最终成为人类精神殿堂的宝贵财富。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