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区域这个概念是可以分层次的。区域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其大小尺度是由它相对应的整体所决定的。相对于整个世界,一个国家或几个空间上相近或相连的国家可以组成一个区域;相对于整个国家,一个省(市、县等)或几个在空间上相近或相连的省(市、县等)也可以组成一个区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省级行政区为空间单元的地区经济在分权化改革进程中逐渐得到强化,获得了空间属性上的相对独立性。因此,20世纪中期以来,不少区域经济学研究所指的区域经济概念实际上就是省区经济;20世纪末以来,县域经济研究异军突起,相关论著纷纷出现。但无论是省域经济还是县域经济,都属于行政区经济,也就是说,直至目前,中国区域经济研究实际上是研究行政区域经济。 然而,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中必然要求打破县域、省域等行政区经济的束缚,要求充分发挥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城市的极化作用越来越突出。再加上我国实行“市带县”体制,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从体制上革除城乡阻隔、工农分离的弊端,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靠城市在各方面的优势把周围的县(区)带动起来,于是市域经济应运而生。市域经济虽然主要仍然是一种市域行政区经济,但它是以城市为极核的经济,与县域经济、省域经济明显不同;而且,城市的极化作用甚至会越出城市行政区域,在更大范围内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可见,区域经济发展往往是以一个或几个城市为极核的发展,例如,长三角经济区是以上海为核心的市域经济,珠三角经济区是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市域经济,环渤海经济区是以京津唐为核心的市域经济。从次一级城市看,宁波、芜湖、东莞等非省级城市在其区域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次一级的市域经济。可以说,以城市为发展极核的市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市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加强对市域经济的研究。然而目前我国对市域经济的研究还十分缺乏,总体上说是处于起步阶段。截至目前,国内主要论著有阎勤主编的《市域经济——宁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探索》,该书主要从宁波实践的角度阐释与总结了市域经济。此外,吴国玺(2001)结合驻马店市研究了城镇建设与市域经济的关系,林崇建(2005)、农贵新、沈小贤、吴向鹏(2006)等研究者主要结合宁波市域经济发展情况展开研究,撰写和发表了相关论文。这些论著对市域经济作了很有价值的探索,但总体上主要是针对宁波市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而对市域经济基本理论缺乏探索与创新。问题在于,理论探索与创新的缺乏,不仅导致市域经济理论研究得不到深入化、系统化,而且在实践上也因政策缺乏理论支持而使得政策的科学性大打“折扣”。由此看来,加强市域经济的理论研究已是十分迫切。 基于此,本书立足于市域经济,主要是在市域经济理论上作创新性的探索,并据市域经济理论来分析市域经济实践。为此,本书主要在理论上探索了市域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市场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市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市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市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市域经济发展与创新等内容。同时,在每一方面的理论分析之后,分别介绍、分析了深圳、上海、宁波、南京等相关城市市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案例。可以说,本书是市域经济理论探索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一次全新尝试。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