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自马歇尔首次用“集聚”概念描述相同或相关联企业在地理空间上有集聚的趋势,认为产业集聚发展能够产生正的外部性以来,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对它的研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通常把产业集聚的内在原因归结为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和产业集聚的外部效应。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迈克尔·波特从创新和竞争力角度对产业集聚问题展开的研究,认为产业集聚发展是提高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产业集聚过程实质上是企业资源(要素)在地理区域集中投入的过程。理性的投资人将企业资源投放在相同或相关联企业集聚区域内,一定是投放在集聚区域内的企业资源能够得到比投放在其它地理区域更有效率的利用,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回报。投资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会对投资的地理区位进行精挑细选,力图将资本投放到能够获得投资回报最高的地理位置,导致相同或相关联企业集聚分布在某些地理区域,从而形成了产业集聚发展的现象。因此,产业集聚发展能够有效提高产业资源利用效率。但是在我国财政分权制度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受争夺税源和政绩考评的驱动,出台的各种地方投资优惠政策(包括中央政府赋予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优惠政策),改变了各个区域投资利润率的地区差异,使得原本需要集聚发展才能获得的投资回报,在地方投资优惠政策的作用下,分散投资也能够实现,从而使产业难以得到集聚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整个产业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制造业是我国第二产业的重点支柱行业,它对自然资源、环境气候的依赖程度较低,制造业空间地理分布的发展变化,能够典型代表我国产业集聚发展变化。因此本文选择我国制造业作为研究的对象,运用经济计量模型、指数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方差分析法、统计描述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制造业集聚程度与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地方投资优惠政策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图从资源利用效率角度证实制造业集聚的经济价值,以及地方投资优惠政策对制造业集聚的阻滞作用,为我国政府客观评价当前的经济政策,完善或调整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部分,包括第一、二两章,对论文结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基本框架、相关基本概念、产业集聚的理论、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也是全文实证部分,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了研究:(1)分析评价了现有的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基本方法,在受统计资料限制的情况下,自行设计了测度产业集聚程度的方法-θi指数,对我国制造业在1993、1997、2002和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度,并与罗勇用Ellison和Glaeser构建的产业地域集聚γ指数同期近似测度的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这两种方法测度的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表明θi指数是一种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有效方法。(2)运用θi指数对我国制造业20个两位数行业1993-2004年(缺1995、1996、1998,下同)的区域集聚...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