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自20世纪50年代初组建以来,历经数次变革。改革的初衷是想尽可能发挥出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但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全部门业绩未见好转。从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在北京、天津、江苏、宁夏等地进行了改革的实验,积极探索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新路子。2000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在江苏省开展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试点工作。在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2004年,北京、天津等21个省(区、市)被批准成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试点单位。 那么,在改革这一大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究竟如何?阶段性改革成果应该如何衡量?达到改革总体目标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明确对于我们总结改革经验,尽快达到改革总体目标至关重要。本文从农村信用社的效率情况着手,通过对其效率状况以及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评价改革成果,为全国的深化改革提供借鉴。全文共分5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1章:导言。这部分将严格按照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路线,分步提出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研究框架。 第2章:农村信用社效率研究及方法选择。本章介绍了效率研究理论,并详细分析了我国农村信用社效率的特殊内涵。并根据其特殊性,选择了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效率状况进行评价。 第3章:农村信用社效率的实证分析。在本章中以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苏北地区的15家农村信用联社为考察对象,运用DEA方法对其1998-2003年的效率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增长率指标计算改革前后效率改进情况,以此评价改革成效。 第4章:农村信用社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在本章中,以效率值为因变量,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