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保护农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手段之一,也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我国农业的弱质性更加明显,尤其需要对其进行保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间接补贴为主的农业补贴方式,仅仅是用于维系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农业的存在而提供必要补偿,完全服从于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这既不利于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也不利于实现工业化,其补贴的效率也十分低下,并且与WTO规则相抵触,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农业补贴方式。2003年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国家对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200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指出,“为保护农民利益,要建立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国家要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三分之一的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这标志着我国农业补贴方式的改革已经拉开序幕。积极探索出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WTO规则的对农业补贴方式,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财政补贴与反哺农业:我国农业补帖方式转变的思考》旨在通过研究,为完善和建立我国对农业补贴机制提供的决策建议。《财政补贴与反哺农业:我国农业补帖方式转变的思考》通过对各种补贴方式及其经济效应的分析,对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深入研究,对外国农业补贴经验的借鉴和改革历程的回顾,从理论上揭示农业补贴方式改革的内在规律,从实践上探索深化我国农业补贴方式改革的道路对策。研究目标也就是从现实出发,研究中国当前的农业状况及现行的农业补贴方式改变的内在原因,并结合国外的相关实践,就建立适应中国实际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给出一些看法,希望能对相关的研究有所帮助。财政补贴问题研究的已有成果是《财政补贴与反哺农业:我国农业补帖方式转变的思考》的基础。20世纪80-90年代,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加深,我国财政补贴支出的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问题一度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三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农业补贴政策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关于2003年以来我国农业补贴方式的变化、农产品供给形势研究、以工补农的可能性在当前的理论研究中都有所提及。这些研究成果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极为优秀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我们现在农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但都没有进一步说明我国农业补贴方式变革的理论和现实原因、补贴方式转变的可能性,以及应该建立怎样的补贴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改革的目标、补贴的目标体系、实现目标的途径或战略、可选择的政策工具、各个工具的特点、具体的政策、政策应用到目标实现的机制、政策效应的监控以及政策的调整。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