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一方面,企业的技术创新、业务创新速度日益加快;另一方面,企业空前地置身于全球经济变动的大环境,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际结算也呈现出五大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手段、金融技术和企业网络的创新推动着国际融资和国际结算流程处理方法的改进,使之从人工化转向电子化和网络化,实现了规模经济,并降低了运营成本,但也加大了网络交易中信用风险控制的难度。 二是全球金融混业经营体制的普及、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业内在的范围经济效应以及企业对“一站式”金融服务的需求推动了全球金融业的多元化和全能化,使金融业的商业模式从低端型和单一化向高端型和复合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国际结算业务从单一的结算业务转向“结算—融资—风险转移”三位一体的高端复合型业务,出现了国际结算和国际融资业务的融合。 三是国际结算的范围日益从贸易结算向金融结算延伸。在全球经济运行中虚拟交易出现爆发式增长并日益脱离实体经济的大环境下,国际结算业务客户基础日益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移、从贸易向纵向一体化转移、从贸易向外包和横向一体化转移、从贸易向投资转移、从直接投资向证券投资转移、从长期投资向短期投资转移、从投资向特许经营和非股权安排转移,使国际结算日益与贸易脱钩。 四是国际融资与国际结算的品种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扩展。其推动力量在于跨国公司对金融服务的高端化与多元化需求引导了金融结构的变迁,使很多金融机构从低增值业务转向高增值服务,以培育新的盈利基础、确立新的竞争优势、避免陷入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五是贸易结算也从信用证向商业信用“复辟”。1960~1980年,全球贸易额的85%以上通过信用证方式结算。1990~2006年,欧美企业信用证结算的比例降至10%~20%,非信用证的比例升至80%~90%。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以及赊销(0/A)等以商业信用为付款保证的支付方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某核心推动因素可归结为市场供求格局的变化。在全球性短缺的时代,买方“求”着卖方,出口商处于强势地位,进口商通过使用信用证来保障出口商的权益。而在当今非资源性产品出现全球性过剩和市场饱和的情况下,作为需求方的进口商处于强势地位,有利于进口商的结算方式自然就占据主导地位。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