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时代,必须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包括金融在内的各种跨国社会现象。毋庸置疑,现行国际经济制度主要对富国有利,而对穷国不利。IMF和世界银行采用的加权表决制度使得经济上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其中享有主导性的影响力。它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中相互依存关系的失衡。对这种失衡是采取一味的对抗,还是采取积极的改革,是全球化形势下每一个民族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新课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不仅符合本国国家利益,而且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使我们在深刻地认识到国家之间竞争的残酷的同时,也相应感悟到国家之间合作的可贵。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同其他亚洲国家(地区)携手共同努力,靠自己的力量来为地区经济发展与和平稳定创造新的机制,将是刚刚破题的新任务与新使命。 本书共分为六章。各章的主题与主要思路如下: 第一章是本书的理论框架,主要围绕金融霸权理论展开论述。本书把金融霸权定义为优势、收益与责任的统一。 第二章回溯了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与发展的原因。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使得新兴市场国家在金融领域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国际根源。在危机进程中,美国对责任的逃避和在美国主导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行的“华盛顿共识”又进一步加剧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第三章描绘了冷战后美国金融霸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变迁。美国在其经济金融相对优势下降的情况下,在全球各地积极推行金融自由化,造成其实力和应该承担的责任之间出现严重的失衡。就亚洲而言,美国通过其金融企业在亚浒各国激进的金融自由化进程中获取了巨大的收益,却日益放弃了应尽的责任。 第四章分析了美国的金融优势地位使其从亚洲金融危机中获取三个方面的收益:政治收益、经济收益和金融收益。 第五章考察了美国的霸权责任逃逸。美国的责任逃逸一方面体现了当今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严重缺陷,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美国国内政治诸多困难和无奈。 第六章探讨了亚洲国家对美国责任逃逸的反应,明确提出:从“清迈协议”起步的亚洲国家之间货币合作是一种创新。它表明:当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有关国家可以联合起来提供区域内的国际公共产品,为经济发展提供切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制度性安排。由此可见,亚洲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美国霸权走向衰落的预兆,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将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新特点。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