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运行机制研究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阻碍着我国综合实力迅速腾飞。虽然政府为此采取了多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远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围绕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我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缺乏、薄弱的现状,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根本问题,对于加快农村与城市建设的经济接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位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我国有15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20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5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立方米的生存起码条件。随着城市和工业的扩张、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制约因素。而且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造成洪涝和干旱灾情频繁交替出现的局面;各地水资源数相差十分悬殊,长江流域以南,耕地占全国的38%,水资源占全国70%。长江以北,黄河、淮河、辽河、海河以9%的淡水资源供给42%的耕地。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1593万公顷扩大到1995年的9497万公顷,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灌溉水源。这些巨大成就为保障我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模式基本属于粗放型,至今未能建立起良性运行机制。不少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质量较差,配套设施不全,灌溉用水效率不高、用水浪费严重。近年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总体呈下滑趋势。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两工”后,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数量呈大幅度减少趋势,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致使渠道渗漏、冲淤及设施老化、破损等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有效灌溉面积逐渐衰减,实灌面积不断萎缩。鉴于上述情况,本文以山东省临沂市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为例,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具体分析了设施运行主体、运行的组织制度、运行的市场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运用更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工具来提高灌区农业水利设施的运行效率。根据研究的目的,论文提出假设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框架。为了达到研究目的,笔者在山东省临沂市进行了农业供水单位及其主管单位层次的调查、村组层次的农户调查和灌区干、支渠用水量及收费情况的调查。在临沂市费县大田庄乡,笔者注重考察了市场化程度提高对用水农户合作组织合作行为的影响。在莒南县,笔者选择陡山水库灌区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状况作为调查对象,围绕陡山灌区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状况,沿着陡山水库引水后干渠的走向,根据笔者对灌溉组织制度及灌溉水价、水权制度的关注,在陡山灌溉公司及乡镇有关人员的协助下,随机选取了六个乡镇作为样本乡镇,在样本乡镇中又分别随机地选择了两个样本村,进行了相关的深入农户调查,同时与临沂市水利局、莒南县水利局、莒南县农业局...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