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耕地后备资源又相对不足的国家,她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可以说化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化肥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投入要素之一,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化肥年生产量由解放初的3.9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4897.5万吨,化肥施用量在解放初期为1.3万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化肥工业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化肥的需求,化肥消费量以年均16.5%的速度提高,到2005年为5000多万吨,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中国化肥的进口量由1980年的544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1397万吨,其中1995年进口量曾达到最高峰为1991万吨。随着中国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食物结构的不断变化,耕地将不可避免地减少,人地矛盾更加突出,这进一步推动了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资料-化肥的需求。然而化肥生产面临的资源约束越来越强,虽然我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调剂化肥余缺,但作为一个大国,我国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因为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影响政治稳定的特殊商品。中国国内的化肥生产与一些发达的化肥生产国相比,在资源及原材料价格、生产成本、规模及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营销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张红宇、高铁生,2005)。那么如何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中国化学肥料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效率,直接关系到增加中国国内化肥市场的有效供给,对全社会化肥供需平衡产生非常积极深远的影响。同时实现化学肥料制造业增长的可持续性,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现有文献缺乏对此深入和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方面。因此本文将以化学肥料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以其生产率及效率分析为起点,考察中国化学肥料制造业的生产率及效率的变动趋势,并探讨生产率变动的因素等将有重要意义。论文在回顾生产率理论、生产率测算方法和中国化学肥料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基于DEA的SBM超效率模型从传统三大地带,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经济类型的角度考察了1998-2005年间中国化学肥料制造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情况,随后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技术装备水平、资本-劳动密度、所有制、企业规模、地理位置、管理水平和时间等因素对中国化学肥料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再以收敛理论为基础,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及Barro的回归方程等进一步考察中国化学肥料制造业各地区差异的变动态势;然后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从行业总体和不同地区方面考察了1998-2005年间中国化学肥料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找出肥料制造业增长的源泉:生产效率的改善或是技术进步,并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构成部分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生产成本和供给理论,探讨化肥供给的影响因素,给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论文根据1998-2005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方法及其它计量经济方法,通过必要的实证分析和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使用非参数方法从总体、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类型等角度对中国化学肥料制造业的技术效率进行...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