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明确区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国的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他说,佛教中有些宗派,只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传统,而与中国的思想不发生接触。比如由唐代高僧玄奘(596~664年)从印度引进中国的相宗就是这样,所以,它只能叫做“在中国的佛学”。它的影响,只限于少数人和短暂的时期。它们并没有进入广大知识界的思想中,所以在中国的精神的发展中,简直没有起作用。 “中国的佛学”则不然。它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结合,是联系着中国的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比如说佛教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了禅宗。禅宗虽是佛教,同时又是中国的。特别是经六祖惠能改造过的禅宗,提出了人人皆有佛心,人人皆可成佛的主张,教诲人们“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这就使禅宗走出了寺庙,走向了中国大众。“中国的佛学”就成了中国文化的内生的一部分,因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  本书是2008年第6期《经济学家茶座》,书中具体分为经济评论、国是我见、学界万象等十部分内容,具体收录了:《陈宪“美国病”与“中国病”之比较》、《蔡银寅汽车超载的经济学启示》、《指鹿为马故事的博弈论理解》等文章。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