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监管、银行信贷、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及经济波动》首先论述了以外部监管为核心的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和1997年以来,我国银行监管日趋强化的事实(第二章);接着论证了“核心线索”的两大前提:我国货币政策市场化的改革(第三章)和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存在性,并回顾了西方市场化货币政策如何通过预期机制和黏性变量机制产生非对称效应,以及信贷渠道通过银行信贷行为和信贷配给如何强化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理论内容(第四章)。在此基础上,《资本监管、银行信贷、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及经济波动》继承和发展了西方资本监管与银行信贷紧缩理论以及CG-LM理论,汲取了现代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相结合,建立了适合本书分析的两个理论模型框架——资本监管、货币政策和银行信贷模型(第五章)和KCC-LM模型(第六章),前者说明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对以外部监管为核心的银行监管约束下的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而后者主要说明在银行信贷渠道存在的前提下,市场化的货币政策通过外部监管约束下的银行信贷行为对经济波动的非对称性的影响。接着,本书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1997—2006年政府主导的以国有银行改革为代表的金融深化过程中,资本监管强化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和银行存差持续扩大的制度性原因,进而得出我国稳健性货币政策的真正内涵(第七章)。鉴于银行存差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我国应强化破解银行存差形成机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当前破解银行存差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也符合国家持续推进金融改革的要求。但问题是高度发展后的资本市场对间接融资体系和央行货币政策会产生冲击效应。本书剖析了直接融资市场对间接融资体系的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调整及相互协调问题,提出了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三者问关系相关假说(第八章)。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