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李扬王传纶教授1922年生于江苏苏州。自1942年始,他先后求学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1951年,在新中国成立的感召下,他毅然回国,献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1951—1953)和中国人民大学(1953—2013)。2009年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客座研究员。历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和经济委员会委员。1997年入选《剑桥世界名人录》。作为新中国最早的学成归国者,王传纶教授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结合起来,分析解决中国问题”。他凭借深厚的学养和睿智的视野,创造性地贯通中西文化,徜徉于金融与财政两大研究领域,成为我国经济理论界公认的宗师之一。王传纶教授以“长于精思又重于实践”为治学圭臬。60余年来,他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运用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分析中国的改革发展实践。20世纪80年代后半叶,他先后撰写了7篇统一以“结合国际经验的探讨”为副题的长篇论文,在比较分析的框架下,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我国银行体系、资本市场、汇率机制和金融宏观调控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在学术界和决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王传纶教授是国内开展“资金流量分析”研究的首倡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便撰文数篇,系统总结资金流量分析方法的源流、结构和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1990年,这些成果结集为《“资金流量分析”的方法及其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应用》的长篇报告。基于对这项现代宏观金融分析工具的精深理解,他不仅最早勾画了我国资金流量表的理论框架,指导数名博士生就此撰写了高质量的论文,还亲赴中国人民银行,为调查统计专业人员授课,直接推动了1992年我国资金流量表的编制工作。作为学贯中西的宗师,王传纶教授深知学说史对于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便着手系统收集各国财政金融理论、制度和政策的文献资料,虽经“反右”和“文化大革命”风雨而未稍怠。1991年,《西方财政金融思想发展》问世。该书以翔实的资料、清晰的条理和精辟的论述,极有特色地梳理出一条金融与财政思想同生、共进、互补的发展线索,填补了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一项空白。王传纶教授一生致力于译介国外学术名著,为提升国内经济、金融、财政教育水平和推动国内财政金融改革提供了借鉴。他先后主持译校了十余部国外学术名著,尤以《金融理论中的货币》、《货币金融学》、《新帕尔格雷夫金融学辞典》、《比较金融体制》、《货币经济学手册》等广为人知。今天,这些著作仍然是经济、金融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典籍。1999年,已近耄耋之年的王传纶教授主持翻译了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他不仅逐字校阅原稿,更撰写长篇导论,精辟阐释该法案的背景、内容、意义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这篇在决策部门广为流传的论文,对于确定跨世纪的中国金融改革思路产生了指导性影响。王传纶教授从教整整一个甲子。他60年如一日,在课堂上授课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指导研究生论文一丝不苟,条分缕析,动辄千言。大师风范,堪为学界楷模。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