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受到多重开放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汇率作为联系国内外经济的核心经济变量,其波动会影响货币替代、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等,进而涉及国内货币的需求和供给量,是关系到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变量。本书在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构建了人民币有效汇率影响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途径”和“国际贸易途径”,并通过实证分析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方面进行了检验,为提高我国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第1章为导论,介绍研究背景、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等。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有必要分析有效汇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给出了研究路线图。研究中所采取的主要实证方法和模型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法、因果分析、方差分解和误差修正模型等。还系统总结了包括Engel-Granger两步法、Johansen检验法和Pesaran的边限检验法在内的协整检验方法。 第2章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构建了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其历史走势进行了测算分析。在全球经贸往来多元化的现实下,有效汇率相较双边汇率而言能更好地衡量本币的综合竞争力。首先通过样本国范围、竞争力权重结构、贸易流等七个方面的比较,介绍了主要国际经济机构对实际有效汇率算法的异同,由此得到启示,建立一个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模型。最后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走势分四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和测算。 第3章在宏观经济模型演进的基础上,探讨了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的特点,从理论上总结了汇率的影响途径。开放经济下,汇率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渠道;在一个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分析框架下,证明了中央银行在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建构时汇率的重要性。根据外部性冲击的类型总结了汇率影响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两个具体路径:“资本市场路径”和“国际贸易路径”,并应用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 第4章检验了人民币有效汇率走势和波动率对人民币货币替代的影响程度,证明了“资本市场途径”的存在。模型分析说明货币替代的水平取决于两种货币的实际收益水平的差距和外汇风险水平,货币替代的存在会加剧汇率不稳定。测算发现2003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存在着“反货币替代”现象。实证研究中,方差分解表明总体上有效汇率对货币替代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名义有效汇率贡献更大;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人民币货币替代率与人民币实际、名义有效汇率及其波动率之间有且仅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揭示了有效汇率的短期波动对货币替代率的长期均衡关系有一定的逆向调整,但影响较小。所以人民币“反货币替代”现象主要是由于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现实和预期下,巨额外资输入寻求避险和保值引起的货币供给量持续增加导致的,而不是出于短期套利的目的。于是建议,货币政策在制订和执行过程中需要和汇率政策相协同,将名义有效汇率纳入政策考虑因素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效率。 第5章验证了有效汇率对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的影响关系,验证了“国际贸易途径”的存在。首先以汇率制度改革日为基期,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测算,通过对有效汇率和贸易顺差的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长期看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是导致中国贸易顺差加大的原因之一。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贸易结构的变化会对人民币汇率构成一定的先导作用,仅凭借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我国“双顺差”的局面。实证分析还显示汇率弹性的增大会使我国外汇储备受汇率牵制的程度有所缓解。在有效汇率角度下解释了人民币“升值”与贸易顺差的矛盾,并在最后深入探讨了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过程。 第6章重新构造并检验了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需求函数,从货币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有效汇率的影响。通过引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外国利率等开放经济因素,运用Pesaran提出的边限检验法分别验证了我国狭义、广义货币余额与各影响因素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性,得到我国长期货币需求函数,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长期与狭义、广义货币需求都有负的系数,而货币需求对国内利率弹性为正。误差修正模型即短期货币需求函数显示,实际有效汇率短期波动对广义和狭义货币余额负的冲击也尤为显著。应用CUSUM和CUSUMSQ的稳定性检验发现,广义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优于狭义货币。 第7章是全文研究结论和展望。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