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确立了在完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发展各种补充养老金计划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体框架理念。经过20多年的探索,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2.84亿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3.76亿人,制度实现全覆盖的目标指日可待。随着其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逐步推进,中国实现福利性社会愿景不再是遥不可及。由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自上而下”,政府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主要配置者,有步骤、分阶段地推动着制度建立和完善,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渐进特征。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也体现了同样的政策逻辑。当社会养老保险第一支柱逐步成型,为所有国民织就了一张“保基本”的安全网后,旨在可获得安全网水平之上待遇的补充养老金计划的全面发展,即将成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另一重要任务。只要基本养老金保险制度“保基本”目标不动摇,充分发挥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作用,借助公共政策对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发展养老保险第二、三支柱,中国应不会重走当前福利型国家高负债的老路。 为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全球性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时间较早、制度比较成型的国家,发展多支柱养老模式的制度探索最长的已有30年之久,多支柱养老体系的构建成为各国共同的制度选择,而且这一方向越来越明确。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的各种确定缴费制(DC)补充养老金计划已成崛起之势,不少研究者们和政策制定者已经着手考虑新型支柱下的养老金如何给付的命题,使之与公共养老金制度可持续运行更加相得益彰,同时兼顾商业养老年金保险的功能有更大程度的发挥。 而囿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性,我国现在还仅仅停留在补充养老金发展的初步阶段,对第二、三支柱发展问题的关注更多集中在能寻求税收政策有更大的突破口上。迄今为止,我国商业养老保险计划还未成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它走的是市场自由成长路径,规模小,离发挥对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补充性作用的要求还差得较远,这一点与许多国家的制度实践有很大不同。一些典型国家的商业年金保险为什么有很大的发展规模,主要是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所致吗《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术文库: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年金化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研究也首先因此疑惑而来,带着这个兴趣对10多个国家展开了比较研究。 随着分析深入,《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术文库: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年金化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至少有如下几点发现:一是商业年金保险不能等同于个人储蓄养老第三支柱;二是商业年金保险更多体现为一种养老金的给付制度安排,是DC制企业补充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账户完成积累后的另一种养老金存在形式;三是商业年金保险市场分为由参保人自主购买形成的自愿性市场和由养老金账户给付年金化政策推动形成的强制性市场。有些国家的商业养老年金市场发展规模很大程度上是指强制性市场,而不是自愿性市场,各国的自愿性市场发展都一直不足。本书基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给付政策和年金保险市场发展经验的国际比较,从DC制养老金账户给付年金化的视角,主要考察多支柱养老金计划与商业年金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年金保险虽然是较好的老年生存风险管理形式,但国外大量文献表明这种市场发展得并不够好,原因何在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些文献对年金保险市场本身面临的各方面抑制因素的解释,以及各国补充养老金给付政策,并用典型国家案例说明年金化政策对商业年金保险发展的关系和作用,初步总结出国外年金保险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运行特征。那么,为什么会存在年金化政策,它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的意义何在通过考察许多国家的制度实践,本书也予以了初步回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中国商业年金保险发展前景判断,本书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市场本身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外部环境,特别是近年来普遍受关注的补充养老金个人缴费部分税惠政策是否可普遍推出等方面。二是DC制养老金账户给付年金化政策选择方面。由此来判断商业年金保险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我们的主要研究观点是,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不会出现养老金账户给付年金化政策推动商业年金保险发展的制度现象。因为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不存在市场年金化问题,企业年金税惠待遇有限,缺乏账户年金化的基础,再者从税收作为公共政策所涉及的公平性问题来考量,个人年金税惠政策也将难以在近期全面推出,个人年金仍将发展缓慢。国外商业年金保险发展的两个重要积极因素,即税惠政策推动下的补充养老金迅速发展,以及与税惠政策相结合使用的年金化政策,在中国都缺乏。这注定中国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出现像英国、智利、瑞士等国家的年金保险市场发展模式,发展前景仍有较大不确定性,未来发展路径怎样,可能还要看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将如何进一步调整。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